关于佝偻病有哪些认识误区
关于佝偻病有哪些认识误区
预防佝偻病是在小儿未患佝偻病前,给预防性投药,维持小儿每日生理需要,防止佝偻病发生。一旦患了佝偻病就需要治疗了,治疗佝偻病与预防性使用V-D和钙剂的量差异很大,治疗后病情稳定,仍需要使用预防性给药。
对佝偻病的认识误区还存在于,很多人认为佝偻病的骨骼后遗畸形可通过治疗消失。专家表示,通过治疗,骨骺的X线改变可逐渐消失,但出现的骨骼后遗畸形,如X型腿,O型腿,鸡胸等不能恢复,可随着下肢骨的生长延长,胸大肌的发达,畸形部分被掩盖,畸形严重者需要手术矫形,因此,预防佝偻病是很重要的。
佝偻病是不是只影响小儿骨骼的生长?很多人认识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专家表示,这也是佝偻病的认识误区之一。
佝偻病对小儿后期的生长发育危害很大,其主要是引起婴儿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等症状。
比较严重的佝偻病的患儿中,还会出现其他的骨骼变形,如鸡胸、漏斗胸、X型腿、O型腿、肋串珠、手镯和脚镯等。由此可见佝偻病的危害范围之广。
佝偻病认识上有哪些误区呢?在日常生活上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把这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这种疾病的恶化。以免病入膏肓,引起治疗难。
宝宝补钙的常见小误区
误区1:枕秃、个子矮、佝偻病……都是缺钙惹的祸!
许多爸妈们有个小毛病,喜欢把各种问题都归类为“缺钙”:宝宝枕秃了,认为是缺钙;宝宝个子矮,认为是缺钙;宝宝佝偻病,认为是缺钙;宝宝睡觉不踏实、宝宝睡觉爱出汗、宝宝肋骨外翻等等,什么都怪罪到缺钙的头上。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就拿佝偻病来说吧。佝偻病的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一种骨骼病变性疾病。患佝偻病的宝宝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出汗多,但出汗多并不等于患了佝偻病,也有可能是因为麻麻给宝宝穿盖太多惹!
误区2:宝宝从出生起就开始补钙!
在铺天盖地的补钙广告宣传下,不少妈咪从宝宝出生起就盘算着要给宝宝补钙了,一边买一边还在心里念叨着:早补钙早好,让宝宝从小就比附近小孩高一截……别傻了!首先,你家宝宝不一定缺钙。其次,即使要补钙,也不应该从出生开始呢。
事实上,只要是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只要保证每日的摄入量合理,那就不需要额外补钙。比如说母乳喂养儿每天大约能吃6-8顿,而奶粉喂养儿每天能服用600毫升以上奶粉,那就OK啦!
误区3:补钙就要多吃钙片
终于说到了补钙的问题,爸妈们是否已经拿好本子,准备听小编推荐钙片了呢?不!小编这次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告诉大家:补钙不能完全依赖钙片!
宝宝补钙还是应以食补为主,但要注意一点:1岁以内的孩子不应服鲜牛奶、鸡蛋蛋白、海鲜和大豆/花生,以免诱发过敏。除非宝宝是挑食偏食,且缺钙情况严重,否则似乎完全不需要请钙片来救场呢。
佝偻病的治疗的误区
佝偻病的发生可以说是和我们的行为非常有关系的,很多人对于佝偻病的治疗也是有着一定的误区的,因此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佝偻病的治疗误区,以及比较容易患佝偻病的宝宝,这样家长们可以提前注意一下。
不重视母乳喂养
有些母亲由于听说母乳中的钙、磷含量比牛奶低,就采用人工喂养,以牛奶作为婴儿主食,这是非常片面的。她们忽视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还忽视了母乳中含各种免疫因子,可减少婴儿的发病率。用母乳喂养婴儿,即使患佝偻病,也很轻微。
隔着玻璃晒太阳
通常,由于怕热怕冷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小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
哪些宝宝易患佝偻病
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低于3公斤的宝宝。
2、孕期缺钙的妈妈所生的宝宝。
3、哺乳期缺钙的妈妈所哺育的宝宝。
4、少晒太阳的宝宝,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5、生长发育太快的宝宝。
可见,佝偻病是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预防的疾病,而且对于佝偻病的治疗人们也是有一些误区的,现在经过我们的介绍之后,大家就知道怎样的注意佝偻病以及该怎样的正确治疗佝偻病了,大家一定要重视。
及时补钙能缓解佝偻病症状吗?
宝宝是不是缺钙,是很多父母关心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从很多渠道了解到,宝宝一旦缺钙,生长发育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缺钙”,在医学上的正规称呼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那么及时补钙能缓解佝偻病症状吗?
有些家长认为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先天性佝偻病表现为,新生儿囟门增大,前后囟相通,并常伴有低钙惊厥。这种婴儿的母亲常在孕期有腰酸背疼,小腿抽筋,手足发麻等低钙血症症状。因此,母亲合理补钙有利于新生儿预防佝偻病。
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在补维生素D的同时,适当地给小儿添加钙剂,能使钙剂被机体充分吸收,这就是钙剂必须和维生素D同补的原因。鱼肝油是用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两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在北方,由于冬季不常晒太阳,因此,体内常缺乏维生素D,为了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按规定用量给孩子吃些鱼肝油是必要的。
有了佝偻病,要多吃些鱼肝油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用量太大,吃着鱼肝油,还打鱼肝油针,就有可能因用量过多而中毒。出现毛发枯干、脱落、皮肤干燥、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贫血、四肢疼痛、头痛、呕吐、腹泻、肝脾肿大、颅压增高、低烧等症状。
要注意区别佝偻病后遗症和活动期佝偻病。活动期佝偻病多发生在周岁以内的婴儿,应积极治疗。两岁以后,虽有方颅、腿轻度变形等,这已处于非活动期,而是后遗症,无须再用鱼肝油,吃了也不能起到矫正的作用。
鱼肝油只要按照说明食用就可以了,每次1—2滴。最好能在喂奶后半个小时内,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在宝宝睡着之后,轻轻掰开宝宝的嘴唇,把鱼肝油滴到舌头上即可,这样可以消除宝宝对鱼肝油的抵抗。
佝偻病因缺乏维生素D所致,故应给予维生素D治疗,一般只要注射1—2次即可,具体的剂量应由医师决定。较轻的病例可口服维生素D,在注射维生素D时,可口服葡萄糖酸钙。除药物治疗外,最重要的是合理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每天到户外活动。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病的预防关键是抓早、抓小。从孕妇怀孕的中期,即应开始服用维生素D,小儿满月后,即开始户外活动,从每日15分钟,逐渐增加至2小时以上;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自小儿生后半月至2岁,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早产、双胞胎、低体重儿、生长发育过快、慢性腹泻或患肝胆疾病的小儿,可在冬春季节肌内注射维生素D330万国际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的耐受量和中毒量,个体间差异很大。因此,不要常规地、过量地给孩子服用鱼肝油和钙片,以防中毒。
维生素D中毒原因
维生素D中毒(vitamin D intoxication)是医源性疾病之一。VitD中毒主要由于在防治佝偻病时错误诊断和过时使用维生素D制剂,如鱼肝油、维生素D2(骨化醇)、维生素D2(胆钙化醇或胆维丁)和维丁胶性钙等。
病例中毒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未详细了解患儿过去所用维生素D剂量,简单告以“多吃”或“常吃”鱼肝油,而忽略告诉家长D制剂的正确用量及疗程,以及有家长认为维生素都是营养药,吃得越多越好,就给孩子长期服用。
②未全面分析患儿佝偻病的诊断及其轻重程度,甚至仅因多汗一个症状或枕秃、郝氏沟等一个体征,就给以大剂量突击治疗。③片面满足家长要求,认为“打针省事”或“打针管事”,连续流利数次D2或D3。
④诊断错误,如有出牙晚、走路迟、烦躁、多汗、后枕秃、体弱等症状中一二项,即误为佝偻病而给突击疗法。X线检查也常把尺骨远端正常变异误诊为佝偻病。
⑤对维生素D敏感的患儿每天摄取维生素D4000IU,经1~3月后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大部分新父母对小孩佝偻病错误观念
1、把佝偻病称为“缺钙”。
一些家长认为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V-D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常见的是V-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由于这样的误解,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一些家长十分重视补钙,给小儿吃各种各样的钙,而不补充足量的V-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能有效利用,从大便中排泄,不但浪费药源,还导致小儿便秘,影响胃肠道功能,造成小儿厌食。
2、佝偻病小儿血钙低。
这是不全面的认识,V-D缺乏可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V-D缺乏性佝偻病,以骨骼改变为主要表现。血钙可在正常范围或偏低,一种是V-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于六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以血钙低为主要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当V-D缺乏时,甲状旁腺代偿性分泌也不足,不能使低血钙恢复,出现低血钙表现。因此,患佝偻病时血钙不一定低。
3、预防佝偻病和治疗佝偻病分不清。
预防佝偻病是在小儿未患佝偻病前,给预防性投药,维持小儿每日生理需要,防止佝偻病发生。一旦患了佝偻病就需要治疗了,治疗佝偻病与预防性使用V-D和钙剂的量差异很大,治疗后病情稳定,仍需要使用预防性给药。
4、佝偻病的骨骼后遗畸形可通过治疗消失。
通过治疗,骨骺的X线改变可逐渐消失,但出现的骨骼后遗畸形,如“X型”腿,“O型”腿,鸡胸等不能恢复,可随着下肢骨的生长延长,胸大肌的发达,畸形部分被掩盖,畸形严重者需要手术矫形,因此,预防佝偻病是很重要的。
5、只要补充足量的V-D和钙剂就不会患佝偻病。
对于占绝大多数(95%以上)V-D缺乏性佝偻病是这样的,但对于少数非营养性的V-D缺乏性佝偻病则不然,经过常规预防或治疗仍不?效的佝偻病,应除外特殊原因造成的佝偻病,如:家族性低磷血症;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V-D依赖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等。
6、多汗、烦躁、易惊、枕秃是佝偻病特异性表现。
诊断小儿是否患有佝偻病,仅依据临床表现,其准确率是很低的。哪一个表现都不是特异性的,正确诊断必须源自对病史资料,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结果和骨骺X线检查的综合判断。血清25-(OH)D在早期即明显降低,是可靠的诊断标准。
7、佝偻病只影响小儿骨骼的生长。
不是的,患有佝偻病的小儿,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患肺炎,腹泻,贫血等其他疾病。
在回复咨询中,感觉大多数父母对佝偻病本身有足够的认识,但具体到他们的孩子身上,认识往往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在使用药物方面,到现在还有家长询问:他们的孩子有枕秃,晚上睡觉不好,医生说缺钙,给开了巨能钙,依可欣。还有的说孩子有佝偻病,但一直服用钙剂和鱼肝油,为什么还会患佝偻病。这种认识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诊断错误,单凭枕秃,晚上睡眠不好,是不能诊断佝偻病的。二是如果小儿确实患有佝偻病,服用巨能钙和每天一粒依可欣也不能有效治疗佝偻病,服用的只是预防量,这就是概念不清。
小儿佝偻病补钙还是补"维D"
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和婴儿保健水平的提高,多数母亲对小儿佝偻病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各种宣传媒介的影响,一般人误认为在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时往往以补钙为主,而实际上,小儿佝偻病的本质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只有补充维生素D才是治本。也就是说,缺钙是小儿佝偻病的表现形式,而真正缺乏的却是维生素D。
1岁以内的小儿称婴儿,其喂养以乳类为主,婴儿期常见的佝偻病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它的发病原因是:1、 维生素D摄入不足防碍钙磷吸收。母乳或牛乳中所含维生素D均不能满足婴儿营养的需要,特别是牛乳中钙磷含量比例不适当更妨碍其吸收。2、 日光照射不足,体内生成维生素D缺乏。3、生长发育速度快, 骨骼生长迅速,相对地缺乏维生素D。4、肝胆、 胃肠道慢性疾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维生素D对婴儿体内钙磷代谢的功能包括:1、 促进肠道粘膜细胞对钙磷的吸收。2、促进肾对钙磷的再吸收, 降低尿中钙磷的排出量,提高血钙浓度。3、促进成骨代谢,利于新骨形成。 因此缺乏维素D时,服用再多的钙,身体也难以吸收和利用。正确的认识是,小儿佝偻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体内绝对性和相对性地缺乏维生素D,继而导致钙磷吸收障碍,其表现为常见的佝偻病。
预防小儿佝偻病的原则应包括:1、 孕母及乳母的饮食应富含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2、小儿出生满月后应常抱出户外活动。3、小儿生后1个月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单位。 早产儿出生后2周即应补充维生素D,每日800单位,3个月后减至每日400单位。4、 由于婴儿期以乳类喂养为主,每日摄入的钙量已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不须特殊补钙。5、二岁后小儿生长相对减慢,户外活动增多, 故一般无须补充维生素D。6、当确定婴儿患佝偻病, 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总之,补充维生素D来防治小儿佝偻病,才是根本。
补钙不当会引起佝偻病是真的吗
近日,金奇仕被爆补钙不成反吃出佝偻病引起广泛关注,有家长反映她家宝宝在服用金奇仕两个多月后,也出现了缺钙的现象。为此,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健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范海虹。对于补钙过了头会不会得佝偻病,她表示儿童佝偻病的成因有许多,但是由于补钙而造成佝偻病这个说法不符合医学逻辑。
补钙反补出佝偻病?专家:不可能
“佝偻病的主要原因,不是单纯钙的问题,而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骨骼发生病变,造成钙磷利用代谢障碍形成的。”范海虹主任对家庭医生在线记者指出,佝偻病其潜伏期有2~3个月,维生素D的缺乏才是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服用某补钙品牌2个月出现佝偻病的可能性不大,也不符合逻辑,除非相关检测报告能证明该产品无法达到标识的含量,否则由于产品本身问题而造成佝偻病的可能性不大。
佝偻病=缺钙?缺少维生素D补了也没用
谈到佝偻病的原因,很多人认为一定与缺钙有关系。一些家长认为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其实,缺钙只是一个民间说法,佝偻病真正的名字叫“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摄入不足才是最常见的、引起佝偻病的原因。范海虹对家庭医生在线记者解释说,“近年来家长在孩子补钙方面存在误区,一些家长忙着给孩子盲目补钙,不知道孩子缺乏的其实是维生素D,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补钙反补出病来的情况常能碰到。”家长并没有“对症下药”,反而一味给宝宝各种各样的钙却没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结果往往是无效补钙。不但如此,补钙过多还可能导致宝宝便秘,影响肠胃功能,引起宝宝厌食等不良现象。因此,单纯补钙很难被宝宝吸收,只有在维生素D的帮助下,才能达到效果。
剂量达不到需求反而延误病情
一般市面上钙片和鱼肝油产品分为药品级、保健品级和食品级三个级别,主要区别是药品级的有关成分含量会比较高。范海虹主任希望通过家庭医生在线提醒广大网友,市面上的营养品并非万能,不能完全替代正常的膳食,也不能替代药品。最重要的是,佝偻病是分程度的,要按照不同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并不是说市面上的补钙产品就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如果发现孩子有缺钙现象,她建议父母用药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下,短时期内给予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和钙,不能随便给孩子补充钙质营养品,这样反而延误了病情。此外她还强调,出生两周后的婴儿就要开始补充维生素D,配合每天2个小时左右到户外晒太阳,让体内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平衡膳食才是预防佝偻病的有效方法。
最后,范海虹主任总结,某品牌补钙不成反得佝偻病事件是由于人们并不了解佝偻病的致病原因,而没有采取很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导致的一个结果。她希望父母要掌握一定的营养科普知识,不能盲目听信企业的宣传。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汗多、烦躁、爱哭闹、睡觉时易惊醒的现象,就应该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佝偻病的治疗误区
(一)并不是每个孩子都缺维生素d
有关资料表明:常规食物中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儿童正常生理需要,虽然晒太阳可以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在冬春季节,包括南方夏天的梅雨季节,以及城市高层建筑的阻挡和空气污染等原因,婴幼儿的日照常常是不够的,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微生素d的缺乏。但是,毕竟只是可能,并不是每个孩子都缺乏。如今,由于生活条件的好转,正规厂家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以及一些儿童食品中都添加了维生素d,加上许多家属时不时的给孩子吃一些复合维生素制剂,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维生素d,所以,儿童佝偻病,并不象过去那样常见了。即使有,也比较轻微,临床上能见到典型佝偻病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把鱼肝油当作保健品给孩子长期吃,这是很危险的。
(二)出汗多,有枕秃,不一定就是佝偻病
许多家长照本宣科,以为孩子只要枕秃或夜间出现汗多,就一定是缺乏维生素d。其实孩子爱出汗,还有其他原因。孩子在白天活动量比较大,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代谢旺盛,转入睡眠时,人体进入基础代谢,但孩子的植物神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只能从代谢旺盛渐渐过渡到基础代谢,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会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孩子的出汗现象在入睡后1~2小时逐渐消失,可视为正常。由于头部出汗多,孩子睡觉时不太舒服就会出现摆头现象,枕部便会出现脱发圈。因此,出汗多、有枕秃的儿童不一定都是佝偻病。大家要注意,典型的患有佝偻病的小儿常常是整夜出汗,上半夜换衣服后,下半夜衣服仍然是湿的,而且出汗有酸臭味。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需要和其他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三)维生素d生理需要量是多少?
小儿每日需要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每日需要维生素a1500~2000国际单位,所以家长们可以大概计算一下孩子奶粉内鱼肝油的含量,如果缺乏的不多,加上孩子又经常晒太阳,没有佝偻病的表现,完全可以不用预防性补充鱼肝油。如果是冬天,天气不好,加上孩子吃饭不好,那就可以选择儿童专用的鱼肝油,预防吃一段时间,但时间也不要太长
减肥期间可以吃腰果吗 减肥期间的注意事项
瘦身专家指出,其实肥胖主要的“罪魁祸首”是糖和油。每天多食糖(15克)、油(15克),一个月增重800-900克,一年增加体重10千克。而现在的减肥人群中,很多朋友对于这个有认识误区,认为少吃饭或者不吃饭,才能够达到瘦身减肥效果,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
每天适当摄入一些粗粮,对于解除脑部疲劳、塑造完美体形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议要多吃粗粮,比如小米、玉米、高梁、荞麦等,保证足够的维生素的供给,才能确保身体的健康,大脑的清醒。
给宝宝吃过多鱼肝油可能导致缺钙
佝偻病是我们常说的婴幼儿“缺钙”,发病率很高,时下秋冬季节正是小儿佝偻病的高发时节。
猛吃鱼肝油 孩子一样会缺钙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主任医师谭美珍告诉记者,该中心儿保门诊一个月6000左右门诊量中,有2000~3000患儿或多或少存在缺钙现象。
“门诊中发现,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给孩子吃很多鱼肝油就能补钙。实际上,小孩如果真正缺钙,一味吃鱼肝油是没有用的,反而会拖延小孩缺钙的病情。”谭美珍说,市面上销售的鱼肝油属于保健品而不是药品,能促进钙吸收的量是相对较少的,只适合一般人群补充营养。如果孩子缺钙,需要咨询医生进行科学的补钙,而不是迷信市面上的各种补钙保健品。
给宝宝吃鱼肝油好吗?给宝宝吃鱼肝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不少家长在日常喂养时常常会给宝宝补钙,那么吃鱼肝油成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育儿专家认为,给宝宝吃过多的鱼肝油可能会导致宝宝缺钙!
佝偻病是我们常说的婴幼儿“缺钙”,发病率很高,时下秋冬季节正是小儿佝偻病的高发时节。
猛吃鱼肝油 孩子一样会缺钙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主任医师谭美珍告诉记者,该中心儿保门诊一个月6000左右门诊量中,有2000~3000患儿或多或少存在缺钙现象。
“门诊中发现,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给孩子吃很多鱼肝油就能补钙。实际上,小孩如果真正缺钙,一味吃鱼肝油是没有用的,反而会拖延小孩缺钙的病情。”谭美珍说,市面上销售的鱼肝油属于保健品而不是药品,能促进钙吸收的量是相对较少的,只适合一般人群补充营养。如果孩子缺钙,需要咨询医生进行科学的补钙,而不是迷信市面上的各种补钙保健品。
防治佝偻病光补钙不行
佝偻病是婴儿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的,该病会使孩子抵抗力低下,出现肺炎和腹泻等疾病,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有不良影响。有些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家长在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走进了误区,导致最佳预防和治疗时机被延误。那么,应该怎样科学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呢?
●宝宝爱出汗,并不都是佝偻病
9个月的畅畅晚上睡觉时总要出很多汗,有育儿经验的姥姥很肯定地说是缺钙造成的佝偻病,让畅畅妈给孩子补充点钙剂试一试。慎重的畅畅妈带着畅畅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却说畅畅并没有烦躁、哭闹、消瘦等症状,只是单纯的出汗多,属于正常现象,不必太在意,也不必盲目给孩子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D。虽然虚惊一场,但畅畅妈却从此把预防宝宝佝偻病的事放在了心上。
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部副主任医师朱晓华说,一般来说,孩子平时身体虚弱、夜晚入睡时大汗淋漓不止甚至整夜出汗,同时伴有烦躁、哭闹、消瘦等症状时,才判断孩子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除了出汗多外,患有该病的孩子汗水多有酸臭味,还容易出现抽搐、痉挛等现象,孩子长牙齿、坐立、行走等方面也晚于正常婴儿,一些孩子还有X形或O形腿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婴儿的神经功能发育并不完善,同时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产生的热量和代谢物也比较多,有些孩子体内的热量会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现出汗多的情况,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因此单纯出汗多并不能成为判断孩子患有佝偻病的依据。
●佝偻病病因,缺维生素D所致
为了预防佝偻病,靓靓妈从靓靓3个月大时就开始给她补钙,可没想到靓靓半岁时还是出现了佝偻病早期的症状。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申孟平指出,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佝偻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而引起的磷钙代谢障碍,缺钙只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虽然也有些孩子发病是由于钙摄入不足,但最常见的仍是维生素D摄入量不足。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佝偻病是缺钙造成的。
据介绍,妈妈在怀孕期间要注意补钙、多晒太阳、多喝牛奶、多进行户外运动,宝宝出生后到1岁是预防佝偻病最关键的时期,妈妈要让宝宝每天适当日晒、多进行户外活动,适量补充钙、鱼肝油、维生素D和锌等。
有些家长把鱼肝油当做保健品让宝宝长期服用。需要提醒的是,盲目过量补钙会造成宝宝便秘和小儿厌食等情况的出现,而过量补充维生素D也有可能导致中毒,因此补充钙和维生素D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哪些人需注射白蛋白
在白蛋白的使用上,不少患者都有认识误区。患者常认为白蛋白制剂可加速伤口愈合。
更多的人将白蛋白制剂当成“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营养品使用,认为白蛋白“营养丰富,可以防病治病、增强体质、加速疾病痊愈”。有病人自认为体质虚弱、睡眠不好,动辄要求输注白蛋白,有人做完阑尾炎手术,也要求打白蛋白,“曾有人开着宝马到医院说,‘我今天很累,帮我打支白蛋白’。”
不仅是病人这样认为,不少医务人员也因知识没有更新,存在认识误区。例如基层一些医务人员在大手术后担心病人伤口愈合不好,不管病情如何,总是习惯性给病人用上几支白蛋白,以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对于坚决要求使用白蛋白的病人,少数医务人员不敢拒绝这种“点药”行为。
一位资深医生z教授曾向记者提起,医生可以想办法婉拒病人,“例如我们会拿‘白蛋白很紧俏,医院现在缺货’做借口。但是,有一些财大气粗的病人,索性自己私下搞来白蛋白制剂带到医院,说是朋友送的营养品,让我帮忙打一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怎样通过食物预防佝偻病
误解一:把佝偻病称为“缺钙”。
所以,一些家长认为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V-D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最常见的是V-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由于这样的误解,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一些家长十分重视补钙,给小儿吃各种各样的钙,而不补充足量的V-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能有效利用,从大便中排泄,不但浪费药源,还导致小儿便秘,影响胃肠道功能,造成小儿厌食。
误解二:佝偻病小儿血钙低。
这是不全面的认识,V-D缺乏可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V-D缺乏性佝偻病,以骨骼改变为主要表现。血钙可在正常范围或偏低,一种是V-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于六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以血钙低为主要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当V-D缺乏时,甲状旁腺代偿性分泌也不足,不能使低血钙恢复,出现低血钙表现。因此,患佝偻病时血钙不一定低。
误解三:预防佝偻病和治疗佝偻病分不清。
预防佝偻病是在小儿未患佝偻病前,给预防性投药,维持小儿每日生理需要,防止佝偻病发生。一旦患了佝偻病就需要治疗了,治疗佝偻病与预防性使用V-D和钙剂的量差异很大,治疗后病情稳定,仍需要使用预防性给药。
误解四:佝偻病的骨骼后遗畸形可通过治疗消失。
通过治疗,骨骺的X线改变可逐渐消失,但出现的骨骼后遗畸形,如“X型”腿,“O型”腿,鸡胸等不能恢复,可随着下肢骨的生长延长,胸大肌的发达,畸形部分被掩盖,畸形严重者需要手术矫形,因此,预防佝偻病是很重要的。
误解五:只要补充足量的V-D和钙剂就不会患佝偻病。
对于占绝大多数(95%以上)V-D缺乏性佝偻病是这样的,但对于少数非营养性的V-D缺乏性佝偻病则不然,经过常规预防或治疗仍不?效的佝偻病,应除外特殊原因造成的佝偻病,如:家族性低磷血症;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V-D依赖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等。
误解六:多汗、烦躁、易惊、枕秃是佝偻病特异性表现。
诊断小儿是否患有佝偻病,仅依据临床表现,其准确率是很低的。哪一个表现都不是特异性的,正确诊断必须源自对病史资料,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结果和骨骺X线检查的综合判断。血清25-(OH)D在早期即明显降低,是可靠的诊断标准。
佝偻病防治误区须注意
小儿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致钙的吸收不良引起的。对这种病,除了到医院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家庭防治。但是,在家庭保健中,常犯有以下种种错误:
不重视母乳喂养
有些母亲由于听说母乳中的钙、磷含量比牛奶低,就采用人工喂养,以牛奶作为婴儿主食,这是非常片面的。她们忽视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还忽视了母乳中含各种免疫因子,可减少婴儿的发病率。用母乳喂养婴儿,即使患佝偻病,也很轻微。
隔着玻璃晒太阳
通常,由于怕热怕冷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小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
专家们指出:小儿面部皮肤多晒太阳是补充体内维生素D的最好方法,即使冬天只要每周坚持晒3个小时,就不致患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