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类肿瘤你了解么
纵隔淋巴类肿瘤你了解么
肿瘤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焦点之一,小编也希望大家都对此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很荣幸可以帮助大家,做一些相关方面的介绍:
1.淋巴水囊肿:囊肿水瘤或淋巴管瘤是较少见的起源于淋巴管的良性肿瘤。这种淋巴瘤由巨大的、扩张的囊性淋巴腔隙所构成,腔内表面为上皮被覆,常含有无色透明液体。
儿童纵隔囊性水瘤通常是颈部病变的延伸。而单纯的纵隔囊性水瘤多见于成人。最常发生的部位是上纵隔,其次为前纵隔,只有不到10%的淋巴水囊肿发生于后纵隔。
治疗:①大多数以颈部低领状切口切除,如肿瘤巨大,可延长切口加胸骨正中切开;②颈部及纵隔囊性水瘤应以颈——胸骨正中联合切口切除;③根据具体情况,并可行颈部及单侧前外侧切口切除。虽切除后很少复发,然颈部病变切除不彻底则常常会复发。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在此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肺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扩散 癌肿不断增长,可阻塞支气管管腔,同时还向支气管外的肺组织内扩展。靠近肺外围的肿瘤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其他器官。巨大的肿瘤可发生中心部分缺血性坏死,形成癌性空洞。
2.血行转移 是肺癌的晚期表现,癌细胞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后,可转移到体内任何部位,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脑、肺、骨酷系统、肾上腺、肾和胰。
3.支气管内播散 肺泡细胞癌病例,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上的癌细胞很容易脱落;癌细胞可以经支气管管道扩散到邻近的肺组织中,形成新的癌灶。
4.淋巴转移 肺的淋巴引流有一定的规律右肺上叶流向右肺门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右肺中叶流向中、下叶汇总区淋巴结,隆突下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右肺下叶引至中、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下肺韧带以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左肺上叶引至主动脉弓下(Bottallo)淋巴结、左前上纵隔淋巴结。左肺下叶淋巴流向上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以及跨越纵隔到右上纵隔淋巴结。
纵隔淋巴癌能活多久
纵隔淋巴瘤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肿瘤,其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以原发于颈淋巴结者较多见,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然后侵犯脾、肝、骨髓和肺等组织。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手术不是治疗纵隔淋巴瘤的必要手段,而且完整切除也是不可能的。外科医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足够诊断的组织标本以帮助病理分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对已经明确病变范围的肿块采取适宜的手术方法获取足够材料以更好的明确诊断。一般有以下几种:纵隔镜纵隔切开术、胸骨上部分切开术、胸骨正中切开术、后外侧标准开胸术。
放射治疗:分3种:局部照射、不全淋巴结照射及全淋巴结照射,不全淋巴结照射包括受累淋巴结及肿瘤组织外,尚需包括附近可能侵及的淋巴结区;化疗:最常用MOPP,氮芥,长春新碱,丙卡巴肼(甲基苄肼),泼尼松(强的松)方案,治疗纵隔淋巴瘤的预后已大有改观。
纵隔淋巴瘤患者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每一个病人的身体免疫功能不同,对治疗方法的承受能力也就不一样。而且纵隔淋巴瘤的治疗是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总而言之,纵隔淋巴瘤能活多久需要从病人本身体质,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等综合考虑。
肺部淋巴瘤的类型是什么
肺部淋巴瘤的类型是什么?肺部淋巴瘤的出现也是给很多人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肺部淋巴瘤的类型也是都想知道的,下面就介绍一下肺部淋巴瘤的类型。
原发性肺部淋巴瘤
少见,占原发性肺部肿瘤的0.5%,结外淋巴瘤的3%。Cadranel等总结了三类典型的原发于肺的淋巴系统克隆性增殖病的特征。肺部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原发于肺脏的淋巴瘤,起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常呈惰性,表现缓慢的肺泡透明度下降,预后好,但治疗方案尚有争议[2];肺部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极少见,常单独出现,多有原发疾病(如免疫缺陷病),预后差,治疗依赖原发疾病的转归;对原发于肺的淋巴瘤样肉芽肿病还有争议,克隆起源尚未可知,肺外受累器官包括上呼吸道、皮肤、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预后多变,有报道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即可完全缓解,也有报道联合化疗失败。
恶性淋巴瘤肺部浸润
在临床上的发生率为10%~20%,但尸检发生率可达到29%~50%。有报道18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29%,272例霍奇金病中占46%。早期常无症状,以后可出现干咳、憋气,少许清痰。可以表现:(1)纵隔淋巴结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是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肺部表现。纵隔肿物常是霍奇金病的证据,多位于前、中纵隔。呈不对称波浪状或分叶状肿块,出现在单侧或双侧,分开或融合存在。肿大的淋巴结可以压迫气管、血管、神经,产生呼吸困难、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声音嘶哑等。(2)肺实质病变:发生率为20%~30%。纵隔淋巴结直接向肺部蔓延的病灶在X线检查时易于与肺炎相混淆,常表现肺野内圆形影或呈整个肺野分布。肺部侵犯通常不会单独存在。经淋巴道扩散的患者早期呼吸道症状不明显,X线表现呈大小不一的粟粒状结节或孤立性肺内结节或形成空洞,多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什么是纵隔肿瘤
一、纵隔增宽和移位
纵隔炎症、血肿、脓肿、气管旁淋巴结核、纵隔内肿瘤和囊肿、上腔静脉及奇静脉扩张、动脉瘤、纵隔胸腔积液等均可使纵隔影增宽,结合临床和病史,必要时做断层摄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以资确定其增宽原因。
而一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大量胸腔积液或张力性气胸,一侧肺气肿或巨大占位性病变可推挤纵隔向健侧移位。反之,当一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纤维性变收缩时,如肺不张、胸膜增厚、肺内大量纤维性变,则牵拉纵隔向患侧移位。当支气管发生部分性阻塞时,由于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可在呼吸时发生纵隔左右摆动(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吸气时移向患侧)。
二、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种类很多,通常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它们常以肿块性病变为其共同表现,不少肿瘤缺少特征性表现,鉴别较困难。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一般有其好发部位,根据肿块所在部位、形状进行分析,对诊断有一定意义,常可推测肿瘤的类别。根据肿瘤的形态与密度可大致区分良、恶性表现。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常为恶性表现。边缘锐利、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多为良性。畸胎类肿瘤的密度可不均匀,内含骨骼或牙。沿肿块边缘的弧形或环形钙化说明肿块为囊肿性病变或实质性肿瘤已有瘤性退行性变。注意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要意义。起源于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气管旁的肿瘤常压迫气管使其变窄移位。肿瘤邻近骨骼处,可出现边界整齐的压迫性骨质缺损,这是良性肿瘤的表现,侵蚀性骨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引发纵隔肿瘤的原因有哪些
纵隔肿瘤发生的病因和病理主要是说纵隔肿瘤是如何产生的。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原发性纵隔肿瘤是指与胚胎发育有关,转移性纵隔肿瘤则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
一、纵隔增宽和移位
纵隔炎症、血肿、脓肿、气管旁淋巴结核、纵隔内肿瘤和囊肿、上腔静脉及奇静脉扩张、动脉瘤、纵隔胸腔积液等均可使纵隔影增宽,结合临床和病史,必要时做断层摄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以资确定其增宽原因。
而一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大量胸腔积液或张力性气胸,一侧肺气肿或巨大占位性病变可推挤纵隔向健侧移位。反之,当一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纤维性变收缩时,如肺不张、胸膜增厚、肺内大量纤维性变,则牵拉纵隔向患侧移位。当支气管发生部分性阻塞时,由于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可在呼吸时发生纵隔左右摆动(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吸气时移向患侧)。
二、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种类很多,通常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它们常以肿块性病变为其共同表现,不少肿瘤缺少特征性表现,鉴别较困难。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一般有其好发部位,根据肿块所在部位、形状进行分析,对诊断有一定意义,常可推测肿瘤的类别。根据肿瘤的形态与密度可大致区分良、恶性表现。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常为恶性表现。边缘锐利、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多为良性。畸胎类肿瘤的密度可不均匀,内含骨骼或牙。沿肿块边缘的弧形或环形钙化说明肿块为囊肿性病变或实质性肿瘤已有瘤性退行性变。注意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要意义。起源于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气管旁的肿瘤常压迫气管使其变窄移位。肿瘤邻近骨骼处,可出现边界整齐的压迫性骨质缺损,这是良性肿瘤的表现,侵蚀性骨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纵隔肿瘤吃什么药
西医治疗:
外科手术是纵隔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即使良性的纵隔肿瘤可因增大压迫周围器官或组织,或因继发感染,溃破或恶性变造成不良后果,所以一旦纵隔肿瘤被诊断,只要无外科手术禁忌症,均应开胸探查,力争完整切除肿瘤,对不能完整或无法切除者应标记肿瘤范围以便术后时行放射治疗。
单纯放疗:
1、诊断性放疗主要用于临床仔细检查未能取得病理证实的病人,或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片患者,压迫症状明显的急症减症性放疗,诊断性放疗仅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有价值,对放射线不敏感的肿瘤价值不大,甚至会对以后诊断和治疗造成混乱,故不应轻易使用诊断性放疗。
2、根治性放疗主要用淋巴类肿瘤和不宜手术病人或已经手术的浸润型胸腺瘤和精原细胞瘤等,一般采用多野等中心照射。总剂量根据不同并不是类型和放疗敏感性而定,根据肿瘤退缩情况及时缩野。
3、姑息性放疗主要用于晚期病人,减轻病人痛苦,缓解压迫症状,一般采用单前野或前后对穿照射,给予肿瘤剂量DT20-40GY/2-4W。
淋巴癌晚期的转移
恶性淋巴瘤大多首先侵犯表浅和 / 或纵隔、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少数可原发于结外器官。 较多的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无痛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的亦陆续发现。淋巴结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丰满。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期和中期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可互相融合。纵隔也是好发部位之一,受侵的纵隔淋巴结,可以是单个的淋巴结肿大,也可以是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巨块,外缘呈波浪状,侵犯一侧或双侧纵隔,以后者较多见。
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少见。继法侵犯肝脏的并不少见。部分病人可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为淋巴结以外最长受侵的部位。但这些患者大多无明显的异常。恶性淋巴瘤约 2% 左右可发生于肺部,表现为肺野内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阴影,患者自觉症状很少。有的患者可侵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一般很少有上腔静脉压迫征或纵隔肌麻痹,治疗预后也较好。
由纵隔侵犯肺部的恶性淋巴瘤多靠近肺门,常常连成一片,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并常伴有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也易引起压迫症状,其预后不如原发于肺的病例。小肠恶性淋巴瘤在手术时 50% 以上以有肠系膜淋巴结受侵,如小肠肿块较大,有溃疡、多发,并侵犯淋巴结则预后不佳。恶性淋巴瘤从肠黏膜下层的淋巴滤泡开始,向内侵及黏膜层,向外达肌层。由于黏膜与黏膜肌层有瘤组织侵润,正常黏膜皱襞消失变平坦。肠壁增厚、僵硬,甚至蠕动消失。
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纵隔淋巴结肿大除少数为原发于纵隔的淋巴瘤或霍奇金病外,大多继发于其他脏器疾病。 纵隔淋巴结肿大可无特殊症状。但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食管产生吞咽困难 ,也可压迫气管产生呼吸困难。如压迫上腔静脉可产生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有头、面、上胸部肿胀。出现纵隔压迫症状以恶性肿瘤为多,少数结核性纵隔淋巴结肿大形成纵隔肉芽肿或广泛纤维化时也可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1.中年男性,乏力,干咳1月,不规则发热、盗汗3周,国外居住史
2.进行性消廋
3.查体无明显发现
4.胸部平片结果阴性,增强CT示右上气管前腔静脉后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密度不均,内有液性暗区。右主支气管前壁有一环状强化的肿物压突出,致右主支气管外压性狭窄。右上叶外带可见有纤维条索影。右中叶肺纹理有局限性聚拢现象。
5.血常规血沉偏快,血常规曾有白分偏高。
6.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
精原细胞瘤症状
临床分期
精原细胞瘤的病理类型与预后有关,肿瘤扩散的程度和转移的范围也影响着预后。故临床医生不仅要了解肿瘤的病理类型,而且要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确定每个患者病变分期是有实际意义的。当今最常采用的分期方法为:
Ⅰ期:肿瘤只局限于睾丸及附睾内,而尚未突破包膜或侵入精索,无淋巴结转移。
Ⅱ期:由体格检查、X线检查证实已有转移,可扩散到精索、阴囊、髂腹股沟淋巴结,但未超出腹膜后淋巴区域。转移淋巴结临床未能扪及者为Ⅱa期,临床检查扪及腹腔淋巴结者为Ⅱb期。
Ⅲ期:已有横膈以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也有研究者把远处转移者归入Ⅳ期。
临床特征
精原细胞瘤,后前位、侧位精原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纵隔恶性胚细胞瘤,占纵隔肿瘤的2%~4%,占纵隔恶性肿瘤的13%,占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50%。几乎都为青年男性,高峰发病年龄20-40岁,位于前纵隔,80%有症状。
20%-30%的病人无症状,有症状的病人症状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可以有嗜睡、体重减轻。10%~20%病人出现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这些临床症状常与肿瘤对纵隔结构的压迫、侵犯有关。一部分精原细胞瘤生长在气管内,并局部扩展至邻近的纵隔和肺。一般纵隔精原细胞瘤经淋巴途径转移播散,亦可发生血行转移,骨骼和肺脏是最常转移的部位。
胸片多见巨大前纵隔肿瘤,有时可以发现肿瘤沿气管内生长。CT多为密度均匀的大包块,50%可见胸内转移或扩展超出前纵隔而不能手术。CT和MRI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范围、对纵隔结构的侵犯情况。首次就诊切除率低于25%。
应对所有患前纵隔肿瘤的年轻男性测定血α-FP、β-hCG水平。单纯的精原细胞瘤几乎均无AFP、hCG的升高,7%-10%有hCG升高,但常不超过100ng/ml,AFP不升高。
CA125也可能为生物学标记。肿瘤组织的染色体分析可发现12号染色体上特征性等臂染色体,这对鉴别生殖细胞肿瘤和其他类型的肿瘤有助。
肺癌的发病机制
1.直接扩散 癌肿不断增长,可阻塞支气管管腔,同时还向支气管外的肺组织内扩展。靠近肺外围的肿瘤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其他器官。巨大的肿瘤可发生中心部分缺血性坏死,形成癌性空洞。
2.血行转移 是肺癌的晚期表现,癌细胞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后,可转移到体内任何部位,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脑、肺、骨酷系统、肾上腺、肾和胰。
3.支气管内播散 肺泡细胞癌病例,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上的癌细胞很容易脱落;癌细胞可以经支气管管道扩散到邻近的肺组织中,形成新的癌灶。
4.淋巴转移 肺的淋巴引流有一定的规律右肺上叶流向右肺门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右肺中叶流向中、下叶汇总区淋巴结,隆突下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右肺下叶引至中、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下肺韧带以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左肺上叶引至主动脉弓下(Bottallo)淋巴结、左前上纵隔淋巴结。左肺下叶淋巴流向上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以及跨越纵隔到右上纵隔淋巴结。如采用成毛绍夫的淋巴结图例(图1)肺癌的淋巴结转移(N状态)则可以显示(表1)。
纵隔淋巴肿瘤怎么办
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5岁以前很少发病,5岁以后逐渐增多,青春期发病率明显增多,15~34岁为高峰。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纵隔恶性淋巴瘤早期没有特殊的表现,不容易被人觉察,当被发现时,多呈现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尤其以,随着病情的进展,中晚期患者有贫血、发热及恶病质等临床表现。
在患病的同胞之间,有人类细胞抗原成分的过度表达,而且在许多报道中发现同一家庭可能会由2人或更多的成员患病,而且发病时间很接近,现有充分证据说明,遗传与纵隔淋巴瘤有关,患者的兄弟姐妹中,其发病率可增加5~7倍,本病患者可有染色体异常。
纵隔淋巴瘤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HD大部分都可治愈。NHL疗效虽不如HD,但也有部分病例得以治愈。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有以下情况者可行手术根治,再继以放疗和化疗:①局限性体表的结外病变;②消化道淋巴瘤;③泌尿生殖系淋巴瘤;④原发于脾之淋巴瘤。或者进行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对淋巴瘤的疗效有待评定。另外可以采用先进的放射治疗。HD的ⅠA和ⅡA可单独采用次全淋巴野照射。以及NHL低度ⅠA和ⅡA采用放疗后(1月)宜加化疗。
纵隔肿瘤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纤维支气管镜或纤维食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支气管受压情况、程度,肿瘤是否已侵入支气管或食管,从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二)X线检查荧光透视发现肿瘤有搏动,应先明确为扩张性或传导性搏动。如为前者,可初步怀疑为动脉瘤,可用X线计波摄影或血管造影求证实。上纵隔肿瘤在X线透视时若随吞咽而向上移动,可初步诊断为甲状腺肿瘤。正、侧、斜位X线平片、分层片,或高仟伏摄片,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外形、密度、有无钙化或骨化等,从而初步判断肿瘤的类型。食道吞钡检查可了解食道或邻近器官是否受压。
(三)诊断性气胸可判断肿瘤发生于胸壁或肺脏,肺内或肺外。诊断性气腹可区别膈下因素,如膈疝等。
(四)纵隔充气造影对显示前纵隔肿瘤的形态和明确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颇有帮助。
(五)纵隔镜检查对明确气管旁、隆突下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并可钳取活组织明确病因诊断。
(六)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应用CT检查前纵隔瘤肿、淋巴结肿大、纵隔脂肪组织的病变(如脂肪瘤)比其他任何X线检查法均可靠。CT诊断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准确性可达90%以上。
(七)核磁共振成像(MRI)有下列优点:成像参数多;软组织分辨率高;切层方向灵活;图像无骨性伪影;安全可靠、无电离辐射损伤。诊断纵隔肿瘤有独特之处。
(八)颈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支气管淋巴结核和淋巴瘤常伴有周围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受累,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九)放射性核素检查怀疑胸内甲状腺肿,可作放射核素131碘扫描,对异位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的诊断很有帮助。
(十)诊断性放射治疗怀疑恶性淋巴瘤,经其他检查未能证实时,可试用放射治疗。恶性淋巴瘤对放射较敏感,照射20~30Gy(2000~3000rad),肿瘤迅速缩小。
(十一)剖胸探查经各种检查未能明确肿瘤性质,但已除外恶性淋巴瘤者,在全身情况许可下,可作剖胸探查。
恶性淋巴癌的转移
恶性淋巴瘤大多首先侵犯表浅和 / 或纵隔、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少数可原发于结外器官。 较多的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无痛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的亦陆续发现。淋巴结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丰满。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期和中期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可互相融合。
纵隔也是好发部位之一,受侵的纵隔淋巴结,可以是单个的淋巴结肿大,也可以是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巨块,外缘呈波浪状,侵犯一侧或双侧纵隔,以后者较多见。
原发性肝恶性淋巴瘤少见。继法侵犯肝脏的并不少见。部分病人可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为淋巴结以外最长受侵的部位。但这些患者大多无明显的异常。
恶性淋巴瘤约 2% 左右可发生于肺部,表现为肺野内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阴影,患者自觉症状很少。有的患者可侵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一般很少有上腔静脉压迫征或纵隔肌麻痹,治疗预后也较好。由纵隔侵犯肺部的恶性淋巴瘤多靠近肺门,常常连成一片,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并常伴有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也易引起压迫症状,其预后不如原发于肺的病例。
小肠恶性淋巴瘤在手术时 50% 以上以有肠系膜淋巴结受侵,如小肠肿块较大,有溃疡、多发,并侵犯淋巴结则预后不佳。恶性淋巴瘤从肠黏膜下层的淋巴滤泡开始,向内侵及黏膜层,向外达肌层。由于黏膜与黏膜肌层有瘤组织侵润,正常黏膜皱襞消失变平坦。肠壁增厚、僵硬,甚至蠕动消失。
了解纵隔肿瘤
纵隔位于两侧肺之间,以胸骨和胸椎为其前后界。内有许多重要器官,有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经和淋巴管等组织,因先天发育过程异常或后天性囊肿或肿瘤形成,就成为。纵隔内肿瘤种类繁多,有原发的、有转移的,原发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为标明病变在纵隔所在部位,可将纵隔划分为若干部分,以胸骨与第4胸椎下缘水平分为上、下两部,将含有很多重要器官的纵隔间隙称为内脏器官纵隔(中纵隔),右气管、心包前的间隙为前纵隔;在气管、心包后方(包括食管和脊柱旁纵隔)称为后纵隔, 据国内统计资料显示,发病率以神经源性肿瘤占第一位,其次为畸胎类,胸腺肿瘤和甲状原肿瘤,各种囊性肿瘤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