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性病流行情况如何
目前我国性病流行情况如何
随着性病和艾滋病知识的广泛宣传,我国性 病的流行从2002年开始总体趋于稳定减少,但 是艾滋病、梅毒患者的数量却呈现增长趋势。我 国政府2004年公布的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 超过80万,而且艾滋病的感染途径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以血液传播为主转化为以性传播为主, 这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据有关报道,目前在我 国性病发病率最高的为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艾滋病。而且发病年龄提前,尤其15岁以下的儿童 性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感冒会传染吗
感冒会传染吗?感冒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一般不会传染的,流行性病毒性感冒会传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预防感冒呢?下面小编带大家来看看。
普通百姓通常认为“流感”和“感冒”是一种病,“流感”只不过是“感冒”流行而已。但是,“流感”不是流行起来的“感冒”,“流感”和“感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病原分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感冒”,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为非传染病,季节性不明显,患者一般不发热或中度热,无寒战,全身症状少或无,病程1-3 天,少有中耳炎、肺炎和脑炎等并发症。流行性感冒则为丙类传染病,有明显季节性,患者多有高热39°C-40°C,伴寒战,病程3-5天,全身症状明显,如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可有中耳炎、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什么是Q热疾病
Q热(QFever)是由伯纳特立克次体(Rickettsiabumeti, Coxiellabumeti)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突然起病、 发热、乏力、头痛、肌痛与间质性肺炎为主要表现,无皮疹。我 国吉林、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广西、福建、贵州等十几个 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
出血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
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10万,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流行病学
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 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在实验中接触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后,同时爆发一种严重出血热。马尔堡疫苗研究所首次从上述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因而命名为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其所致的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传染源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1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感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和多数虫种感染率结果都显示了女性高于男性的性别分布特点。究其原因,可能与在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农村人口中,男性职业变化与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女性有关。虫种的人群感染调查,在年龄分布上是5~14岁儿童为多种寄生虫高发人群。职业分布特点是许多职业都有其高感染虫种,如蛔虫感染是学生最高(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钩虫、肝吸虫感染是半农半商的菜农感染最高;鞭虫感染率是渔民最高;贾第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带绦虫是牧民和半牧民最高〔6〕。至于寄生虫感染的民族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各民族居住地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
1.4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疟疾和黑热病是虫媒传染病,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与传播媒介按蚊和白蛉分布一致。但是,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虫媒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有数种时,其中有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现已查明单纯间日疟流行于北纬33°地区。北纬25°~33°地区为非稳定性中、低疟区,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存在,偶见三日疟。北纬25°以南地区属高疟区,其中山区为高疟区,平原为中、低疟区,恶性疟较多见,间日疟次之。此外,还有天然无疟区,包括西北和华北的荒漠干旱地区,西南的高寒地区和华北的山区。
如何使我们远离淋病的骚扰
(一)监测
由于人体对淋病无有效的自然免疫力,某些人群的再感染率很高,但该病可以治愈,所以淋病属高期间发病率、低时点患病率的性病,其报告的例数和患者人数有较大的差别。另外,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不就医,但如不治疗,发生并发症,女性后果比男性严重,且是重要的传染源。直肠和咽部淋球菌感染尚很少报告,这些感染多无症状,医务人员未给予足够注意,但男性同性恋者直肠淋球菌感染却是一项促进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的重要指标,值得重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我国已有耐药菌株出现,以及合并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增加,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我国性病监测以被动监测为主,尽管认真收集报病资料,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发病率的资料受当地防治规划活动的影响。除了淋病本身消长以外,增加或减少主动发现患者或改进患者就诊环境,以及主动监测的积极性都会影响发病率的变化,这在淋病流行地区表现最为突出。为此,除了对监测系统的报病加强管理外,还应在哨点地区或医院开展专项调查以补充监测系统资料的不足,包括:
(1)加强对人群尤其是女性淋病的主动筛查,除专门性病防治机构、医院皮肤性病科外,其他科特别是妇产科、妇幼保健部门应增加筛查性病项目,特别是淋球菌的培养。
(2)加强全国淋球菌耐药谱的调查协作,监测淋球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3)调查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在尿道分泌物及阴道分泌物异常的病征中分布,以便为开展性病病征处理制定流程图,以及分析疫情时作为依据。
(4)为考核淋病防治效果,应注意调查其判愈率、再感染率及接触者追踪的结果,同时收集患者及高危人群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资料,作为分析、解释疫情变化的佐证。
(二)人群预防
首先要进行一级预防,由于尚无对淋球菌有效的疫苗,不能预防接种,要设法保护高危人群。加强防治宣传教育,提倡洁身自爱,不搞性乱。通过二级预防,在要求医疗机构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医疗的同时,宣传患者到正规医院就医,早期发现患者并给予合理的治疗,包括开展性病病征处理,提供咨询服务及进行性接触者追踪。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包括患者的衣物、毛巾、床单等用煮沸,浴盆、便盆等用消毒剂消毒。
(三)个体预防建议采用阴茎套 防护
一般不主张系统用抗生素,以避免发生耐药菌株及对抗生素过敏等问题。
艾滋病流行病学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相关公益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性病的危害
性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发病最广泛的一种传染病,它不仅危害个人健康,也殃及家庭,遗害后代,同时还危害社会。
性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感染性病后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彻底治疗,不仅可损害人的生殖器官,导致不育,有些性病还可损害心脏、脑等人体的重要器官,甚至导致死亡。有些性病一旦染上是难以治愈的,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有相当一部分的性病患者症状较轻或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却可以通过各种性病传播途径传给其他健康人。
性病的流行还给家庭带来严重危害。例如淋病,通常情况是,夫妇中的一方由于某种原因而感染上性病,然后通过夫妻间的性生活,传染给对方,家中的孩子或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或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而被感染,使得一家人都深受其害。
性病包括的疾病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概念上说,当某种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时,它就是性病,但受到疾病本身的发展趋势,或在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实际情况所限制,如艾滋病。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但仍被视为性病,因为大多数国家认定其是性病;疥疮、乙型肝炎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性病,而在我国性接触不是它们的主要传播途径,故我国不认为它是性病。
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的最主要特点是流行,可引起区域性、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大流行,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病原体为甲、乙、丙3种类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眼结膜炎明显和轻度呼吸道感染症状,老年人及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脏病者易并发肺炎。由于流感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每一年发生的流感的病毒株,或病毒血清型往往是不同的,一般3年一个流行高峰,发病人数多,全身症状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