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导致产后乳腺炎的因素
容易导致产后乳腺炎的因素
错过或者缩短了喂奶时间、长时间对乳房的压力、以及不正确的哺乳姿势和衔乳方式。举凡推迟或者减少宝宝哺乳时间,就会导致乳房过于涨满,提高发生乳腺炎的几率。
导致乳腺炎的原因还有长期对乳房的压力是乳窦堵塞和乳腺炎的另一起因。在乳房任何一处的持久性压力都会阻碍乳汁的流通,导致发炎。可能的原因包括:过紧或支撑力不够的胸罩、或任何对乳房有压力的背带包、厚重的乳房护垫或护罩使得胸罩过于紧身、婴儿在妈妈胸上躺着休息、喂奶时压住了乳房,等等。
四大因素致产后乳腺炎
产后乳腺炎4根源
1、乳汁排通不畅,淤积乳房内。
2、孕期忽视了乳头的保养,而使乳头皮肤表皮薄弱易损。由于初产妇的乳头皮肤抵抗力较弱,容易在宝贝的吸吮下造成损伤,使乳汁淤积,细菌侵入。
3、有些新妈咪的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内陷,也有碍哺乳的进行。
4、初产妇的乳汁中含有比较多的脱落上皮细胞,更容易引起乳管的阻塞,使乳汁淤积加重。乳汁的淤积又往往使乳腺组织的活力降低,为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有利的条件,如不及时疏通极易发生乳腺炎。
产后1月内是乳腺炎高发期
急性乳腺炎多数发生在缺乏哺乳经验的初产妇身上。产后的1个月内是急性乳腺炎的高发期;而6个月后的婴儿开始长牙,这个阶段乳头也容易受到损伤,应该小心预防;而断奶期更要警惕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如果得了急性乳腺炎,起初会感到乳房疼痛,局部出现硬块、胀痛;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怕冷、寒颤或体温一下子升高,有时可至39度以上。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侧的乳房出现发炎症状,患病的乳房疼得不能按,局部皮肤发烫、红肿,并有硬块。而同一侧的腋窝处淋巴结肿大,按压有疼痛感。如果到医院查血常规,会显示出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不过,急性乳腺炎的症状也会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表现。正在服用抗菌药物的妈妈如果出现局部发炎,症状可能被掩盖。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治疗,患病的乳房很可能会化脓,甚至内部组织受到破坏,严重的还会发生乳痿。
产后一个月,是乳腺炎的高发阶段,有的妈妈甚至还没有开始哺育宝宝,就患上了产后乳腺炎,是的新妈咪们身心俱痛。
产后乳腺炎发烧会有什么症状
(一)瘀积性乳腺炎:发生于产褥初期(常在产后1周左右)。由于初产妇缺乏喂哺乳儿经验,易致乳汁郁结,未按时排空所致。产后乳腺炎患者感双乳不等程度的胀痛,并有中等度体温升高(38.5℃左右)。检查乳房胀满,表面微红(充血),压痛,但经吸出乳汁后,症状多能消失,故一般不认为是真正的乳腺炎。但如不及时处理,或乳头较小,被新生儿用力吮破,滞留乳汗汁可为化脓性细菌所污染,容易出现产后乳腺炎症状。因此,须将多余乳汗排空,并注意乳头清洁。
产后乳腺炎发烧会有什么症状?
(二)化脓性乳腺炎:化脓性乳腺炎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通过破裂的乳头感染所致。如前所述,产后乳汁瘀积,如不及时排空,易致感染从而引起产后乳腺炎。细菌侵入乳腺管后,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化脓性炎
产后乳腺炎发烧怎么办
专家表示,产后乳腺炎发烧的原因:一方面是细菌可能由乳头破损、皲裂处入侵,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
另一方面,乳汁淤积很可能导致入侵细菌的繁殖生长,而导致乳汁淤积的原因主要有乳头发育不好,还会妨碍哺乳,而乳汁分泌过多或婴儿吸乳少、哺乳姿势不正确、乳腺管不通畅等也会造成乳汁淤积,引起乳腺炎,导致急性乳腺炎发烧。
产后乳腺炎引起的发烧要怎么办?
【1】暂停哺乳,用安瑞克退烧,或物理降温,产后乳腺炎的发病原因是,乳汁不能外流,就会出现瘀积,使局部乳房组织活力降低,造成有利于细菌繁殖的条件。因此,从根本上说,乳汁瘀积和细菌感染是急性乳腺炎的两在原因。
【2】注意休息,清洁乳头,吸出乳汁。
【3】防止乳头破裂。乳头破裂既容易乳汁瘀积,又有可能因伤口而发生细菌感染。不要让小儿养成含乳头睡眠的习惯,在哺乳前热敷乳房以促进乳汁通畅。如果产妇感到乳房胀痛更要及时热敷,热敷后用手按捏乳房,提拔乳头。
产妇在平常的生活中还要注意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尝试着多吃一些全麦食物,要控制住对于动物蛋白的摄入,不要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同时要注意补充适当的微量元素,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抗癌症,防止癌细胞的发生,并且还要避免自己乳头收到损伤,若是发生损伤的话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轻微乳腺炎的症状有哪些?
1、化脓性乳腺炎:化脓性乳腺炎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通过破裂的乳头感染所致。如前所述,产后乳汁瘀积,如不及时排空,易致感染从而引起产后乳腺炎。细菌侵入乳腺管后,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化脓性炎。急性单纯乳腺炎初期主要是乳房的胀痛,局部皮温高、压痛、边界不清的硬结、触痛。同时可伴有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虚状,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不适反应。
2、瘀积性乳腺炎:发生于产褥初期(常在产后1周左右)。由于初产妇缺乏喂哺乳儿经验,易致乳汁郁结,未按时排空所致。产后乳腺炎患者感双乳不等程度的胀痛,并有中等度体温升高(38。5℃左右)。检查乳房胀满,表面微红(充血),压痛,但经吸出乳汁后,症状多能消失,故一般不认为是真正的乳腺炎。但如不及时处理,或乳头较小,被新生儿用力吮破,滞留乳汗汁可为化脓性细菌所污染,容易出现产后乳腺炎症状。因此,须将多余乳汗排空,并注意乳头清洁。
怎么预防产后急性乳腺炎
不管是剖宫产还是顺产,女性分娩后身体抵抗力都会明显下降,很容易感染各类疾病。同时,急性乳腺炎也与乳腺局部因素有很大关系。乳头过小或内陷、乳汁分泌过多或婴儿吮吸乳汁过少而没有及时将乳汁完全排空、哺乳姿势不正确、乳腺管不通畅等因素都会导致乳汁淤积,为细菌繁殖生长提供良机。另外,乳房出现破损或皲裂时,细菌也容易经由淋巴管而导致乳腺管感染。
“为了避免产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准妈妈们从妊娠后期就要开始着手预防。专家提醒说,首先,在妊娠后期就要经常用温水擦洗乳房、乳头,减少细菌附着,增强乳头皮肤抗病能力。
其次,有乳头内陷的女性,如果症状较重,应在怀孕前及时通过小手术纠正。症状较轻者,也应经常用手挤挤或用一次性注射器负压吸引。再次,如果乳头出现破损或皲裂,应及时治疗,避免细菌通过破损口损害乳腺管。最后,乳汁过多时应及时用吸奶器吸净,养成定时哺乳的好习惯,尽量避免让宝宝含着乳头睡觉。断奶时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后再断奶,避免乳汁蓄积过多而引起急性乳腺炎。
产后女性在生产过后身体的抵抗力都比较弱,这个时候是很容易患上各类妇科病的,尤其是乳腺炎疾病,是很多初产妇最容易患上的一种妇科疾病,因此,产后女性一定要做好乳腺炎的预防保健工作才可以。
产后积奶的症状
产后积奶不是小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可能会引发急性乳腺炎。一旦处于哺乳期的产妇妈妈分泌的乳汁量跟宝宝吮吸的乳量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那么宝宝吸吮不完的多余的乳汁就会积压在乳房中,导致产后乳房积奶。产后乳房积奶如果不及时处理,把乳房内的残奶挤净,以至于久积变馊,很容易产生葡萄球菌哺乳后感染孩子肺部。因此,处于哺乳期的妈妈一旦发现乳房红肿异常,要及时就医,消除炎症。那么产后积奶的症状是怎样的?
积乳常发生在乳汁过多的授乳方法不当的初产妇。其最初症状是产妇感到乳房肿胀、疼痛,乳房内能触及到一个硬块,乳房皮肤表面色泽可正常或微红。产妇发生积乳时还常常伴有发热症状,此时产妇若不能及时将乳汁排出,即有可能导致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产后积奶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整个乳房像一块硬石头一样,不能碰不能摸,孩子刚喂完的时候会缓解一些,可是过不了多久,分泌的乳汁会重新把乳房变得像石头一样。奶胀是由于乳房内血液、体液和乳汁积聚,这是由于不适当和不经常哺乳所致。通常在24~48小时内进行有效护理可减轻症状。
产后恢复迷人胸型方法
女性生完宝宝,宝宝的最佳食物就是母乳,所以身体健康的产后妈妈都应该以母乳喂养为主,既能快速恢复产前苗条身材,还能让宝宝吃得更健康。当然在社会生活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还能节省大量的买奶粉的费用,可谓一举三得。
当然也不应该担心母乳喂养会导致产后乳房下垂的麻烦,只要保养得当,乳房反而会更坚挺。因此,哺乳期妈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哺乳时不要让孩子过度牵拉乳头,每次哺乳后,用手轻轻托起乳房按摩10分钟。妇女在哺乳期内,如果出现奶胀,一定要设法把奶汁挤出来,否则会使乳腺堵塞,容易导致乳腺炎。妇女在给孩子喂奶时要两边乳头轮流喂,这样才能使两边乳房大小相同。
2、哺乳期不要过长,孩子满10个月,即应断奶。断奶后通过美胸精华乳起到美胸的修复作用,坚持胸部按摩。
3、坚持做俯卧撑等扩胸或双臂上举的运动,从而锻炼胸大肌,使乳房不易松弛,而更挺拔丰满。
4、可常常用温水冲洗乳房,增强乳房的血液循环。或是在洗澡后,再用干毛巾包住乳头,轻轻按摩,增加乳头柔韧性。不仅有利于乳房的清洁卫生,而且能增加悬韧带的弹性,从而防止乳房下垂。
5、乳罩选戴松紧合适的,令其发挥最佳提托效果。无论是在孕期还是在哺乳期,准妈妈或妈妈都应该注意调整乳罩尺寸,佩戴合适的乳罩。在这两个时期,乳房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如果不注意更换尺寸,太紧的话会导致乳房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乳腺炎;太松又起不到支撑乳房的效果。
产后乳头疼痛是乳腺炎的先兆症状
(一)瘀积性乳腺炎:发生于产褥初期(常在产后1周左右)。由于初产妇缺乏喂哺乳儿经验,易致乳汁郁结,未按时排空所致。产后乳腺炎患者感双乳不等程度的胀痛,并有中等度体温升高(38.5℃左右)。检查乳房胀满,表面微红(充血),压痛,但经吸出乳汁后,症状多能消失,故一般不认为是真正的乳腺炎。但如不及时处理,或乳头较小,被新生儿用力吮破,滞留乳汗汁可为化脓性细菌所污染,容易出现产后乳腺炎症状。因此,须将多余乳汗排空,并注意乳头清洁。
(二)化脓性乳腺炎:化脓性乳腺炎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通过破裂的乳头感染所致。如前所述,产后乳汁瘀积,如不及时排空,易致感染从而引起产后乳腺炎。细菌侵入乳腺管后,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化脓性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