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肺复苏后如何处理

心肺复苏后如何处理

1.注意纠正低血压心脏复跳后,常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心肌收缩无力、血容量不足、呼吸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或微循环衰竭等原因,出现低血压。应及时查明原因,针对各种情况进行治疗,以便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升压药可以提高血压,但长期应用后会因增加脑、心、肾血管的阻力而加重安们的缺氧,应在血压回升稳定后及时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如脉压小、心音低、心率快而弱、末梢循环逐渐恶化和升压药的浓度要加大才能维持血压平稳时,可加用冬眠药物、硝普钠或苄胺唑啉(regitine)等血管舒张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内脏灌注,减轻心脏负担。有心力衰竭时,可用毛花强心丙(西地兰)等强心药物。

2.作好人工呼吸心跳恢复后,应作好人工呼吸,及早纠正缺氧,排除二氧化碳。如呼吸迟迟不恢复,即应考虑有脑水肿影响呼吸中枢。

3.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关系到心脏复跳后能否恢复神志,抢救最后能否成功的问题,须加重视。

⑴降温:在开始抢救时,应及早用冰块降温,最好用冰袋或冰帽作头部选择性降温,使体温降至30℃~33℃,头部温度降至28℃。降温后脑组织代谢降低,耗氧减少,对缺氧状态较能耐受,脑水肿的发生也可减慢。心跳恢复后,脑组织缺氧还不能立即纠正,应继续降温,直至中枢神经功能恢复、听觉恢复并稳定后为止。

⑵人工冬眠:冬眠药物亦可降温,并使小动脉括约肌松弛,降低末梢阻力,增加内脏血液循环。常用的冬眠药有:冬眠灵50mg、非乃根50mg、杜冷丁100mg合为一剂;或海特琴0.6mg、非乃根50mg、杜冷丁100mg合为一剂。一次可用一剂、半剂或更小量。小儿按体重计算,冬眠灵、非乃根、杜冷丁(1岁以内不用)各1mg/kg,海特琴0.01mg/kg。

⑶脱水疗法: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250ml,或50%葡萄糖100ml快速静脉点滴,或肌肉或静脉注射速尿等脱水剂,以消除脑水肿。即使正常复苏后,输液量也应限制在1,500~2,000ml/d,以保持脱水状态,但应保持尿量在30ml/h以上。

⑷控制抽搐:脑缺氧将引起功能障碍,出现昏迷、抽搐;而抽搐可增加身体耗氧,增加缺氧,加重心、脑的功能障碍,应积极控制。静脉或肌肉注射安定5~10mg或苯巴比妥钠0.1~0.2g可控制抽搐,但须注意避免呼吸抑制。

⑸高压氧治疗:3个大气压环境下吸氧,可增加血氧张力15~20倍,减轻脑缺氧。但应避免氧中毒,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反而减少脑血流量。

⑹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利多氟嗪(lidoflazine)较硝苯吡啶、尼莫地平更少引起低血压和产生心脏阻滞,临床用于脑保护,剂量为1mg/kg。

⑺游离基清除剂:维生素c、维生素e、硒酸盐、l蛋氨酸、氯丙嗪、异丙嗪等。

⑻大剂量皮质激素:抑制血管内凝血、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脑屏障完整、减轻脑水肿、稳定溶酶体膜。常用地塞米松,首次剂量1mg/kg,维持量0.2mg/kg·h。

4.纠正电解质紊乱缺氧将造成酸中毒、细胞外液低钠、低钙和高钾,必须纠正。常用的碱性缓冲药为5%碳酸氢钠,亦可用11.2%乳酸钠。所需5%碳酸氢钠量(ml)=[正常co2结合力(60容积%)-测得co2结合力/2.24]×0.5×体重(kg)先补充半量,然后按情况增减。所需11.2%乳酸钠量(ml)=[正常co2结合力-测得co2结合力/2.24]×0.3×体重(kg)用法同碳酸氢钠。

5.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⑴少尿期:限制进液量为500ml/d,热量2,000cal,限制蛋白,只给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如有高钾,可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和葡萄糖及胰岛素促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并用氯化钙对抗钾离子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严重少尿或无尿时,应作腹膜或血液透析。

⑵多尿期:及时按尿量补充丢失的大量水和电解质。

西医治疗儿童溺水的常规方法

西医治疗溺水的步骤:

1.迅速清除口、鼻中的污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将患者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头倒悬轻按患者背部迫使呼吸道及胃内的水倒出。

2.淡水淹溺者可用3%高渗盐水静滴,海水淹溺者可用5%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

3.心肺复苏处理。

4.防治并发症

西医治疗溺水的常用药物:

1.淡水淹溺者可用3%高渗盐水静滴,海水淹溺者可用5%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

2.心力衰竭者可用两地兰和速尿。

3.肺部感染者应选用作用强的抗生素。

4.脑水肿、肺水肿、溶血反应者应用糖皮质激素。

5.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可用20%甘露醇、速尿。

6.可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

心肺复苏知识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一种大家都见过的急救技术,至少在电视上是都见过的。但是,心肺复苏这种看似简单却又技术性十足的急救术,你了解多少呢?

心肺复苏,是一种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骤停的急救技术,而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超过10min则基本丧失生还希望。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这种时间上的迫切要求大大限制了专业医务人员能及时到达现场实施CPR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熟练掌握这项技术,那么每年可能就有数十万个家庭免去失去亲人的悲痛。如果你对这个技术非常感兴趣,那么就来简单的来了解一下吧(而且希望你永远也不会用到)。

记住这「四要四不要」能救命 第四个“不要”

心肺复苏。传说: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不是一定不能用,而是要先判断情况。这种急救方法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急性心梗患者并非都会没了呼吸和心跳。

对于没有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人来说,心肺复苏反而会增加室速室颤的发生风险。一定要先判断患者意识是不是清楚、大动脉搏动有没有消失、呼吸还有没有等,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进行心肺复苏。一旦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方法

一、影响心肺复苏普及的重要因素

面对国民普遍缺乏心肺复苏技能导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极低的这一不争的事实,如何走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1%的窘境,需要人们清醒看到我国医务者人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一强大的优势,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均能从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入手,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务者是普及心肺复苏的主力军,亦是影响心肺复苏普及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有194万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万名注册护士;如果每一位医务者能适时地教会家庭主要成员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仅以5-10人计算统计,即可有高达3,290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将使心肺复苏普及率增加0.25个百分点,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应该看到在心肺复苏普及方面,发达国家多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贯彻实施,比如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都要掌握心肺复苏,其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在80%以上;而在中国某市4160名居民中,其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率甚至低于0.82%,考虑我国心肺复苏普及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的现状,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心肺复苏的普及中来,从身边的家庭成员做起实乃为上策。

二、闲置心肺复苏普及的专业资源

掌握并实施心肺复苏是医务者的基本专业技能,医务者是接受历次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的第一培训对象,其中部分学者更是心肺复苏研究的领导者或指南的制定者;然而只有不到1%的的医务者将此救命之术传授给其家庭成员,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闲置专业资源的问题。笔者我们致力于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坚持倡导医务者将基本的心肺复苏传授给身边的家庭成员,在向医务者讲授心肺复苏专业知识后,都对其是否传授心肺复苏给家庭成员做出现场调查,回访显示,听过其讲课的学员就会将心肺复苏技术传授给其家庭成员。故我们有理由认为心肺复苏普及的专业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与心肺复苏普及的认知观念息息相关。在对医务者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过程中要将“医务者不仅是掌握心肺复苏的对象,更是执行心肺复苏普及的工作者”这一认知观念传递给所有医务者。

三、反馈心肺复苏普及的盲点误区

心肺复苏普及日益引起医务者的重视,针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以及高校学生的心肺复苏普及活动日渐增多;但是医务者传授其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务者忽视了对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普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与技术。有调查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发生4 min内给予心肺复苏,并于8 min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可达到43%。国外有30%的心脏骤停患者接受第一目击者提供的院前心肺复苏,而我国对心脏骤停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的比例为4.48%。当亲人或朋友发生心脏骤停时,79.0%的居民愿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进行抢救,而当陌生人发生心脏骤停时,仅有29.9%的居民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由此可见,以家庭或以亲情为纽带,进行心肺复苏普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而且将极大的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切实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四、完善心肺复苏普及的制度建设

心肺复苏普及一方面要求每位医务者要有主动进行心肺复苏普及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卫生急救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医务者的行动。目前我国急救届同仁为促进心肺复苏普及,降低心脏骤停致死率已提出有益倡议包括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起草类似"Good Samaritan Statutes”的法律,注重提高偏远农村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等。在对上万医务者进行了其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能的调查后,针对医务者传授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现状,笔者所在科室建立了“以一带五”的心肺复苏普及考核举措,即每一名医务者都是一个传授心肺复苏的执行者,要对其身边的至少五名家庭成员每隔一年就要进行一次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科室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对医务者普及心肺复苏的活动予以登记并记入科室评优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医务工作者的心肺复苏普及意识,为家庭成员危难之时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创造了条件,并逐步推广心肺复苏这一普及举措,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新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而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却低于1%,归结这一令人堪忧的比例,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不无相关。通过对医务者传授心肺复苏<1%的反思,笔者倡导在心肺复苏的普及中,应建立“医务者是主教员、家庭成员是主对象、医院是主考官”的“三主”心肺复苏普及模式。通过医务者传授亲友心肺复苏这种以点带面乃至“滚雪球”的方式,籍以突破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的瓶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心肺复苏普及之路,必将有力的促进我国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

心肺复苏多久人工呼吸

单人操作

按30:2的比例进行人工呼吸。如果是一个人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的情况下,在每做完30组心肺复苏的情况下,进行两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双人操作

按15:1的比例进行人工呼吸。如果是两个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在每做完15组心肺复苏后,进行1次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多久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1、按压次数。如果按压的次数不够或过多,会影响到心肺复苏的结果,从而导致心肺复苏失败。

2、按压力度。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如果按压的力度过猛,很容易造成胸骨的骨折,从而对被施救的人员造成气胸或血胸;而按压力度过轻,则会使胸腔压力过小,使得血液循环不能恢复正常。

3、人工呼吸。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吹气力度不宜过大过长,同时要注意病人的气管是否通畅,以免进行无用功。

4、心肺复苏的成功标志。心肺复苏成功时,被施救者的瞳孔会由大变小,并且有挣扎、吞咽等动作,能够进行一定的自主呼吸,心跳恢复正常,紫绀也会逐渐消退。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比例 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最新比例

按照当前尚在使用中的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徒手心肺复苏时的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按压通气比)为30:2,且该按压通气比在单人和双人心肺复苏中通用。

如何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成功

事实上如果是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成功基本只要把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条件倒过来应用一下基本就可以了。

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复苏通常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和自主运动,如您是专业人员则还需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大动脉搏动。

那么当心肺复苏成功时,患者将会有自主呼吸(即可看到自主的胸廓起伏呼吸动作,可以于患者口鼻处听到呼吸声,并感觉有呼气气流冲击面部的感觉),可见到患者出现挣扎和其他自主运动,并且可在大动脉处触摸及脉搏。

但有必要指出,虽然在心肺复苏的实施过程中有提及每5个30:2按压通气比的复苏循环后需要检查一次生命体征(基本就只需要检查是否出现自主呼吸,方法已在前介绍),但事实上患者在此时恢复生命体征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持续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另外,当持续抢救30分钟患者无任何生命迹象时可以放弃抢救,因为此时复苏成功的概率几乎已经接近于零,且即使复苏成功也会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但对溺水和低温所致的心搏停止应适时延长抢救时间(因低体温存在患者的神经系统可被低温保护,还有一定复苏可能)。

婴儿心肺复苏的过程

婴儿和儿童心脏病很少见,该年龄级的心搏骤停主要由于呼吸的原因而导致心肌缺乏氧供所致。呼吸问题可继发于哽噎、气道疾病、肺部疾病、气道或颅脑损伤。假如婴儿停止呼吸,即可在极短时间内停止心搏,如果能及时对这些患儿进行人工辅助呼吸,便可避免心搏停止。

在心肺复苏中,1岁以内的小儿称为婴儿,1-8岁为儿童。其心肺复苏处理基本同成年人,但有以下几点特殊之处。

一、判断意识:

婴儿对言语如不能反应,可以用手拍击其足跟部,或捏掐其合谷穴,如能哭泣,则为有意识。

二、人工呼吸:

采用仰头举颏法畅通呼吸道,由于婴儿口、鼻开口均较小,位置又很靠近,抢救者可用口贴紧婴儿口与鼻的开口处,施行口对口。鼻呼吸。婴儿韧带、肌肉松弛,故头不可过度后仰,以免气管受压,影响气道通畅;可用一手托颏,以保持气道平直。

三、检查肱动脉:

婴儿因颈部肥胖,颈动脉不易触及,可检查肱动脉。

肱动脉位于上臂内侧,肘和肩之间,抢救者大拇指放在上臂外侧,示指和中指轻轻压在内侧即可感觉到脉搏。在施行心肺复苏后1min内,应再次检查肱动脉搏动。

四、胸外按压部位及方法:

婴儿的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

患婴应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一般根据抢救者的手和患婴胸廓大小的不同,用2-3个手指轻轻下压2cm左右。但要注意避免按压脆骨最下部的剑突。

对婴儿可将抢救者的手或前臂作为坚硬的支撑平面。用手支撑婴儿的背部,此法有效地抬起婴儿的两肩,使头部轻度后仰,保持气道通畅的位置。

如抱着婴儿做心肺复苏时,则用抢救者的前臂婴儿的躯干,用手支撑婴儿的头颈,亦应注意保持头部轻度后仰。抢救者的另一手可用作胸外按压,抢救者并可举起婴儿做通气。

文章当中了解到了婴儿心肺复苏,这都是由于很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出现的意外状况,导致的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孕期的一些安全措施以及,生产前的安全准备工作。

相关推荐

救助溺水者的急救步骤

1、清理污物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其口腔和鼻腔里的水、泥和污物。 2、控水 迅速控水,让溺水者处于头低、脚高的体位,将吸进去的水控出来。最简便的方法是:救护人一腿跪地,另一腿出膝,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救护人的膝盖上,使其头部下垂,然后按压其腹部、背部。 3、心肺复苏 对呼吸已停止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4、并发症的处理 经以上处理,呼吸心跳恢复后,可能还会出现肺部、心脏及脑的并发症,所以,还一定要迅速护送到医院继续进行抢救治疗。

心肺复苏一分钟多少下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心脏跳动的次数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心肺复苏时,也应该按人群分类后再确定按压的次数: 1、婴儿:120次每分钟。由于婴儿需要依靠较高频率的心脏跳动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跳动的频率比成年人要高,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按每分钟120次的频率进行按压。 2、儿童:100次每分钟。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完善,心脏跳动的频率会逐渐降低,但还是比正常的成年人心跳要稍快,因此在对儿童做心肺复苏时,应按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按压。 3、成年人:80~100次每分钟。由于成

心肺复苏的方法

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最好能找

心肺复苏心脏按压点 心肺复苏cab代表什么

心肺复苏是每个临床医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其中“C”是指有效循环,指的是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 “A” 指的是开放气道。 比如在抢救病人的时候,必须要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腔异物,防止舌根后坠。 “B”指的是人工呼吸,心肺复苏不单纯要有胸外按压,还必须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或者说是气囊辅助通气。

卫生急救常识有哪些

1、正常人神志清晰、语言流利、行为活动自如。如果有人“不明白了”,呼吸、心跳存在,按压或针刺“人中”穴无反应,有可能是昏迷了,昏迷时间越长,病情相对越重; 2、正常成人的体温是36-37 ℃; 3、正常成人脉搏60-100次/分,均匀有力; 4、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一呼一吸时间均等; 5、正常成人血压界于140/90mmHg(18.6/12kpa)-90/60mmHg(12/8kpa)之间。 6、正常成人瞳孔直径2-4mm,等大正圆; 徒手心肺复苏术(CPR) 徒手心肺复苏术是一种抢救技术,它不

自主呼吸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心肺复苏持续半小时抢救仍无生命体征恢复迹象,医学上称为抢救无效,即可宣布临床死亡。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近日成功抢救了一名高龄孕妇自主呼吸心跳停止50分钟后“起死回生”病例,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9日,该名患者返院接受全面身体评估,其各项数据正常。 几年前,5岁的孩子因车祸夭折,让来自湖南衡阳县的王女士一家悲痛不已。如今这位41岁“高龄”女士再次怀孕喜出望外时,却在怀孕33周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并伴有胸闷、气促,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重型急性胰腺炎,病情加重后在湘雅医院就诊时发现胎儿已死于腹中

夏季游泳溺水了怎么办

第 一, 如果溺水者上岸后被发现神志不清,呼吸停止或仅有微弱的濒死样呼吸,说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心搏骤停状态,应立即在现场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心肺复苏的 顺序应该按照A-B-C顺序进行。即首先开放气道,清理口鼻里的异物,如泥沙和水草。开放气道时应注意保护颈椎。特别注意的是此时不能控水。因为控水第一 无效,第二拖延了心肺复苏实施的时间,对抢救不利。开放气道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成人口对口,婴儿可口对口鼻通气。然后按照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 进行持续的胸外按压。按压30次后再进行2次人工呼吸,即30:2的比率

瘨痫发作掐人中有用吗 癫痫发作要不要心肺复舒

大多数癫痫患者在发作几分钟可以自行恢复,一般可以不要做心肺复苏;如果癫痫患者在发病后仍然没有呼吸等生命体征,则应该考虑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此外,患者在醒来后还没有完全恢复意识的情况下,不要马上喂药,避免再次抽搐呛到、窒息。

心肺复苏的方法

步骤/方法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

心肺复苏一分钟多少下 心肺复苏按哪里

一般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的部位在两乳头两线的中点,即胸骨中下部分的1/3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