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一分钟多少下
心肺复苏一分钟多少下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心脏跳动的次数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心肺复苏时,也应该按人群分类后再确定按压的次数:
1、婴儿:120次每分钟。由于婴儿需要依靠较高频率的心脏跳动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跳动的频率比成年人要高,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按每分钟120次的频率进行按压。
2、儿童:100次每分钟。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完善,心脏跳动的频率会逐渐降低,但还是比正常的成年人心跳要稍快,因此在对儿童做心肺复苏时,应按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按压。
3、成年人:80~100次每分钟。由于成年人的身体器官和系统基本已经发育~成熟,因此不需要再通过高强度的心脏跳动来维持生命活动,在心肺复苏时,只要以每分钟80~100次的频率进行按压即可。
心脏停止跳动 急救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心脏病急救上可谓真理。中国每年有50万新发的心肌梗死,大约每15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如果及时采取复苏措施,很多人能挽回生命。一般来说,复苏开始时间越晚,复苏成功率越低。如果心跳停止4—5分钟后才开始进行复苏,幸存的机会非常少;如果延迟至7—8分钟,救活过来的几率就更低。这就是“黄金4 分钟”说法的来源。
如何判断病人心跳停止呢?一般来说,如果病人在运动后发病,或者以前有心脏病史,就要首先考虑是心脏病发作。如果病人“呼之不应,推之不醒”,基本可以判断是心跳停了。这时候,就要立刻开始心肺复苏。如果有2人以上在场,应该一个人马上实施心肺复苏,另一人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则应先实施复苏,再拨打电话。
心肺复苏首先要开放气道,应将病人平放在硬板床上,地上也可以,头部不要高于胸部,以利于血液流入容易缺氧的大脑。救助者一手推病人的额头,另一手抬起病人下颌,使气道保持畅通。一个人抢救时,仅做胸外按压就可以了,按压部位于双乳头连线的正中,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每次使胸骨下陷3—5厘米。如果有两个人在场,还可以配合进行人工呼吸,即一手捏住患者鼻子,缓慢地向患者口内吹气。
“一旦心脏停跳,病人死亡的危险性极大,因此心肺复苏一定要马上做,不停地做,直到医务人员来到。
溺水应就地进行心肺复苏
就地进行心肺复苏
随着天气转暖,许多人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游玩,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溺水事件。李向东说,溺水死亡的原因是在呛水的过程中,导致声门紧闭引发窒息。因此,溺水后就地心肺复苏很重要,倒着背等民间土法有时会弄巧成拙。
首先,应让溺水者脱离危险水环境,把口、鼻的污物清除掉,使气道通畅。
接着是控水处理,即抢救者单腿屈膝,将溺水者头朝下俯卧放在单腿上,通过抖动大腿或轻拍背部,将吸入肺或胃中的水倒出来。通过控水处理没有效果,就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李向东说:“大多数情况下,有人溺水时,第一目击者往往只会拨打120等待救援。能掌握心肺复苏的只有少数人,因此大多数溺水者错过了前3到5分钟的黄金抢救期。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心脏复苏,其成活率就高,否则,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等严重后遗症或死亡。”
心肺复苏法的五项注意事项
进行心肺复苏法的注意事项有以下五个:
(1)即吹气二次(单人)或一次(双人),胸外心脏按压15次(单人)或5次(双人),吹气与按压的次数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2)胸外按压的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脾、胃等内脏。按压的力量要适宜,过猛过大,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按压力过轻,形成的胸腔压力过小,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可单人或双人同时进行),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单人抢救15: 2,双人抢救15:2
(4)口对口的吹气不宜过大(不应超过1200毫升),吹入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病人气道是否通畅,胸腔是否被吹起。
(5)复苏的成功与终止。进行心肺复苏术后,病人瞳孔由大变小,对尤反应恢复,脑组织功能开始恢复(如病人挣扎、肌张力增强,有吞咽动作等),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可认为心肺复苏成功。若经过约30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不出现上述复苏的表现,预示复苏失败。
若有脉搏,收缩压保持在60mmHz以上,瞳孔处于收缩状态,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病人深度意识不清,缺乏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固定,表明脑死亡。心肺复苏持续一小时之后,心电活动不恢复,表示心脏死亡。患者出现尸斑时,可放弃心肺复苏抢救。
心肺复苏每分钟按压多少次 终止心肺复苏的条件
(1)心肺复苏成功;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患者有效的「放弃复苏」的遗嘱或出现不可逆的死亡征象如断头、死亡时间很长已出现尸体僵硬状态等;
(3)如果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患者仍深昏迷,无自主呼吸,心电图成一直线,脑干反射全消失(即临床判断死亡)。
心肺复苏一分钟多少下 心肺复苏按哪里
一般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的部位在两乳头两线的中点,即胸骨中下部分的1/3交界处。
如何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成功
事实上如果是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成功基本只要把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条件倒过来应用一下基本就可以了。
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复苏通常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和自主运动,如您是专业人员则还需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大动脉搏动。
那么当心肺复苏成功时,患者将会有自主呼吸(即可看到自主的胸廓起伏呼吸动作,可以于患者口鼻处听到呼吸声,并感觉有呼气气流冲击面部的感觉),可见到患者出现挣扎和其他自主运动,并且可在大动脉处触摸及脉搏。
但有必要指出,虽然在心肺复苏的实施过程中有提及每5个30:2按压通气比的复苏循环后需要检查一次生命体征(基本就只需要检查是否出现自主呼吸,方法已在前介绍),但事实上患者在此时恢复生命体征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持续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另外,当持续抢救30分钟患者无任何生命迹象时可以放弃抢救,因为此时复苏成功的概率几乎已经接近于零,且即使复苏成功也会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但对溺水和低温所致的心搏停止应适时延长抢救时间(因低体温存在患者的神经系统可被低温保护,还有一定复苏可能)。
春寒要预防猝死
严冬刚过,春寒料峭,寒流接踵侵南粤,我市接连数天最低气温低于10℃。寒风中夹杂着细雨,使人们感到极其寒冷,老人更须防猝死。
由于寒冷的刺激,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和闭塞,血液流通受阻,血流中断,血氧供应产生困难,使部分心肌因急剧的、持久性缺血与缺氧而发生局部坏死,对已经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老人,容易突发心肌梗塞、心脏骤停而酿成猝死。
急救猝死重在黄金4分钟。每耽误一分钟,病人的生存充满就会有很大降低,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所以,急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急救生存链。即早期通路、早 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心电除颤、早期高级心肺复苏。前三个环节都是在医院以外现场完成的,医生在医院里只能完成最后一个环节的急救。及时有效地给患者实施 就地心肺复苏术抢救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患者抢救成功率就高。
中医云:“春来不可背寒,寒则伤肺”。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防 风防寒,防寒保暖。随天气变化和体制情况适时增减衣服。为减少心血管刺激,应戒烟、少饮酒、多喝水,不食辛辣厚味的食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减轻压力,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患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老人,平时要注意饮食和服药,对预防猝死的发生很有帮助。
心肺复苏法的五项注意事项
(1)即吹气二次(单人)或一次(双人),胸外心脏按压15次(单人)或5次(双人),吹气与按压的次数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2)胸外按压的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脾、胃等内脏。按压的力量要适宜,过猛过大,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按压力过轻,形成的胸腔压力过小,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可单人或双人同时进行),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单人抢救15: 2,双人抢救15:2
(4)口对口的吹气不宜过大(不应超过1200毫升),吹入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病人气道是否通畅,胸腔是否被吹起。
(5)复苏的成功与终止。进行心肺复苏术后,病人瞳孔由大变小,对尤反应恢复,脑组织功能开始恢复(如病人挣扎、肌张力增强,有吞咽动作等),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可认为心肺复苏成功。若经过约30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不出现上述复苏的表现,预示复苏失败。
若有脉搏,收缩压保持在60mmHz以上,瞳孔处于收缩状态,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病人深度意识不清,缺乏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固定,表明脑死亡。心肺复苏持续一小时之后,心电活动不恢复,表示心脏死亡。患者出现尸斑时,可放弃心肺复苏抢救。
心肺复苏法
心肺复苏:
①一拍、二按、三呼叫。抢救者将伤员仰卧,立即拍打其双肩并呼叫,也可以同时压人中穴并呼叫。
②人工呼吸。如果人工呼吸不能起作用,要检查嘴和咽喉是否有异物,并设法排除,继续进行。
③心脏按摩。先让患者仰卧,背部垫上一块硬木板,操作者跪在患者身旁,用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体的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重叠于前手的手背上,两肘伸直,借操作者体重,急促向下压迫胸骨,使其下陷3厘米(对于儿童所施力要适当减少)然后放松,使胸骨复位,反复进行,每分钟70-80次。
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方法
一、影响心肺复苏普及的重要因素
面对国民普遍缺乏心肺复苏技能导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极低的这一不争的事实,如何走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1%的窘境,需要人们清醒看到我国医务者人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一强大的优势,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均能从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入手,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务者是普及心肺复苏的主力军,亦是影响心肺复苏普及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有194万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万名注册护士;如果每一位医务者能适时地教会家庭主要成员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仅以5-10人计算统计,即可有高达3,290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将使心肺复苏普及率增加0.25个百分点,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应该看到在心肺复苏普及方面,发达国家多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贯彻实施,比如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都要掌握心肺复苏,其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在80%以上;而在中国某市4160名居民中,其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率甚至低于0.82%,考虑我国心肺复苏普及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的现状,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心肺复苏的普及中来,从身边的家庭成员做起实乃为上策。
二、闲置心肺复苏普及的专业资源
掌握并实施心肺复苏是医务者的基本专业技能,医务者是接受历次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的第一培训对象,其中部分学者更是心肺复苏研究的领导者或指南的制定者;然而只有不到1%的的医务者将此救命之术传授给其家庭成员,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闲置专业资源的问题。笔者我们致力于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坚持倡导医务者将基本的心肺复苏传授给身边的家庭成员,在向医务者讲授心肺复苏专业知识后,都对其是否传授心肺复苏给家庭成员做出现场调查,回访显示,听过其讲课的学员就会将心肺复苏技术传授给其家庭成员。故我们有理由认为心肺复苏普及的专业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与心肺复苏普及的认知观念息息相关。在对医务者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过程中要将“医务者不仅是掌握心肺复苏的对象,更是执行心肺复苏普及的工作者”这一认知观念传递给所有医务者。
三、反馈心肺复苏普及的盲点误区
心肺复苏普及日益引起医务者的重视,针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以及高校学生的心肺复苏普及活动日渐增多;但是医务者传授其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务者忽视了对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普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与技术。有调查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发生4 min内给予心肺复苏,并于8 min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可达到43%。国外有30%的心脏骤停患者接受第一目击者提供的院前心肺复苏,而我国对心脏骤停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的比例为4.48%。当亲人或朋友发生心脏骤停时,79.0%的居民愿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进行抢救,而当陌生人发生心脏骤停时,仅有29.9%的居民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由此可见,以家庭或以亲情为纽带,进行心肺复苏普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而且将极大的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切实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四、完善心肺复苏普及的制度建设
心肺复苏普及一方面要求每位医务者要有主动进行心肺复苏普及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卫生急救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医务者的行动。目前我国急救届同仁为促进心肺复苏普及,降低心脏骤停致死率已提出有益倡议包括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起草类似"Good Samaritan Statutes”的法律,注重提高偏远农村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等。在对上万医务者进行了其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能的调查后,针对医务者传授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现状,笔者所在科室建立了“以一带五”的心肺复苏普及考核举措,即每一名医务者都是一个传授心肺复苏的执行者,要对其身边的至少五名家庭成员每隔一年就要进行一次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科室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对医务者普及心肺复苏的活动予以登记并记入科室评优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医务工作者的心肺复苏普及意识,为家庭成员危难之时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创造了条件,并逐步推广心肺复苏这一普及举措,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新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而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却低于1%,归结这一令人堪忧的比例,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不无相关。通过对医务者传授心肺复苏<1%的反思,笔者倡导在心肺复苏的普及中,应建立“医务者是主教员、家庭成员是主对象、医院是主考官”的“三主”心肺复苏普及模式。通过医务者传授亲友心肺复苏这种以点带面乃至“滚雪球”的方式,籍以突破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的瓶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心肺复苏普及之路,必将有力的促进我国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