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爬直接走的危害 影响走路
宝宝不爬直接走的危害 影响走路
从专业角度来说,不爬就走的孩子貌似发育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可能像小鸭子般走路很不稳当,而这个过程可能维持时间较久,而经过一段时间爬行锻炼的孩子,走起来很快上手且步伐较坚定。
宝宝学步时的安全措施
现在有许多年轻妈妈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教宝宝走路而万分苦恼。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幼儿早期教育专家李智主任说,宝宝的每一步、每个走路姿势,以及该如何在他走的过程中做好保护,妈妈都要特别关注,而不当的学步过程会使宝宝骨骼、脊椎变形。
一、不学爬就学走两大影响
“宝宝真聪明,没学爬就开始学走了。”很多妈妈都把宝宝过早学走路看成是聪明健康的表现,不等经历爬的过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李主任解释说,宝宝的脑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都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之所以先让宝宝学爬是因为这时候他的骨头特别柔软,很难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爬可以让脊椎、骨骼和韧带逐减受力,慢慢增强各部分的力量。如果太早就让他站起来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弯腰,腿的负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着弯曲,脆弱的小腿骨还会变形,长大了就会变成X形或O形腿。
除了骨骼、脊椎变形,不学爬就学走还影响宝宝视力呢。几个月大的宝宝视力发育还不健全,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都是小“近视眼”,而爬可以让他看清有限范围内的东西,慢慢调整,让视力正常发育。但走路的时候就需要看较远的地方,宝宝看不清,只能眯着眼睛努力调整屈光度和焦距,无疑会损伤眼睛和视力,严重的还会患上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上眼睑下垂和近视,对眼睛造成一生的伤害。同时,宝宝都是在室内爬,可以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而学走大都在户外,尤其是阳光强烈的夏天,紫外线和红外线会伤害视网膜,让眼睛出现刺痛、流泪等病症。
此外,宝宝爬的时候仰着头,前庭会受到刺激来增强平衡性,要是跳过这个环节去学走,长大后不但平衡差,而且连脾气都会变得暴躁,没有耐性。
二、宝宝学步需经过三个阶段,妈妈如何做好保护
宝宝长到10-11个月大,就开始跃跃欲试地站起来,摇摇晃晃自发地要走路了,兴奋的妈妈往往迫不及待地就拉着他的手想让他快快走,而这样做对宝宝学步不仅没有好处,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专家表示:宝宝学步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妈妈应学会不同的保护措施。
1、摇晃期
有时候妈妈拉着宝宝学走路,宝宝却突然大哭起来,手臂也不能动了。李主任说,这种现象在宝宝刚开始摇摆着走的时候很普遍,是因为牵拉的时候,手臂关节脱臼了。
专家提醒:宝宝手臂要是脱臼了千万别转,也别揉,找专科医生将关节复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采取这种牵拉的保护方法,造成手臂习惯性脱臼,就会严重影响宝宝肘关节的发育。
正确保护:妈妈对宝宝学走时的保护和鼓励是最关键的,其实最好的保护是站在宝宝身后,扶住他的掖下随着他走,但这样半蹲着你会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块布围住宝宝的前胸,你从后面提着布来帮他找平衡,这样就省力多了。或者,在宝宝初学步的时候,让他在学步车里练习,车的四面都有保护,他想走想坐都可以,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脱出来专心守着他,而且还不用担心他会摔倒。
2、扶物行走期
宝宝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觉”,两条小腿儿开始用力抬高,向前迈步而不是蹭步。
专家提醒:宝宝能这样走的时候,你可以把学步车撤掉,让宝宝练着扶着床沿或扒着小车走,大人在边上看着别让他摔了就成。
正确保护:如果你不放心让他扶着东西走,还可以把双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让他独立走,手劲儿慢慢变虚,直到慢慢松手。
3、独立行走期
宝宝开始下意识地挣脱妈妈保护的手臂,自己独自摇晃着走了。虽然走起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但你完全不必担心。
专家提醒:宝宝自己走需要一个心理过程,一开始有玩具逗他,他会很感兴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没站稳坐在地上,那妈妈一定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样他就会很勇敢地接着走,而且会很爱走;倘若摔得很严重,甚至受伤,他就会害怕,很长时间不敢走,这是很正常的防御反应,最好是慢慢鼓励他,缓一段时间再走。
正确保护:宝宝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护,比如父母面对面蹲下,让宝宝在中间来回走,距离要从近到远一点点调整。或者,给他定个距离,像是从床走到沙发,父母最好跟着。一般,宝宝到2岁左右就都会独立行走了,所以妈妈们不要着急,别强迫他走,但如果2岁还走不稳或不会走,就要带他去医院检查了。
宝宝不爬就走路怎么办 宝宝不爬直接走怎么办
宝宝不爬直接走,大部分是由于抚养方式不当造成的。所有健康的宝宝只要经过训练都能独立爬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小活动,训练宝宝爬行:
父母将被子与枕头叠成高低不同的各种形状,堆放在床的中央,然后让宝宝由床的一头爬向另一头。父母可在床的两边帮助宝宝,并给宝宝加油。若宝宝爬得好,应给予表扬或奖励。
将棉被或席子卷成筒状,父母各在一头,扶住棉被或席子,不让棉被或席子塌下来堵塞“山洞”。在“山洞”的一头放一只小白兔或其他动物玩具。游戏过程中,家长可模仿老虎、狮子等凶猛动物的叫声,鼓励宝宝不怕黑暗,爬过山洞,将可怜的小白兔救出来。
宝宝不会爬正常吗 宝宝不会爬对长大以后有什么影响
爬行可以促进孩子四肢和躯体的协调平衡能力,使全身肌肉得到锻炼,而没经历过爬行的宝宝,平衡力就会相对来说弱些,如走路不稳、跑不快、容易摔跤、容易晕车等。
感统有问题,没有经过爬行的孩子他的感知感觉,感统的敏感期错过了,以后最大的表现是,注意力不好,平衡不好,容易多动。所以让一个孩子不经过爬直接走,医生会讲这个孩子感统障碍,感统失调。
有研究资料显示:会爬、早爬与多爬的宝宝动作举止比较灵敏,协调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强。爬行是孩子力所能及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爬直接走的宝宝,多显迟钝、情绪低,协调性差,不爱接触新人、新事。
宝宝不会爬直接走好吗 宝宝不会爬直接走是什么原因
宝宝不爬直接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孩子自身的身体特点造成的,不愿意学爬,而腿部力量又很强,很容易就学会走了。
二是家长的原因,父母对孩子呵护有加,担心弄脏孩子、累着孩子,更怕孩子摔着、磕着、碰着,如此宝宝刚想爬时,就立刻抱起来,导致不爬的宝宝越来越多。
要纠正宝宝这5种走路姿势否则难以长高
从宝宝呱呱落地起,他的一切都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看着他慢慢地成长,从指挥嚎啕大哭到学会摸爬打滚再到宝宝成功迈出自己的第一步,这一切都让爸爸妈妈感到非常的自豪和开心。
但是,对于宝宝走路的姿势,却不容忽视了对身高的影响。有的宝宝走路喜欢弯着小腿,有的宝宝走得如同螃蟹般。这些不良的姿势都会影响着宝宝健康长高。如果你的宝宝是以下五种不良的走路姿势,或许你就要采取一定的行动了。
1、宝宝走路总跌撞
危害:排除影响身高的骨架问题
小米米自从学会走路已经差不多一个半月了,但一直都跌跌撞撞的,米妈甚是担忧,便带小米去询问医生。
其实,就算宝宝会走,还总是会跌跌撞撞的。而这种现象一直到宝宝1岁半时,都是属于完全正常的。在宝宝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大约3-6个月的时间,宝宝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没有跌跌撞撞的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好自己的脚步的。
然而,在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经常摔跤,因为他的肌肉还不是很结实。至于平衡的保持,他的内耳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记录下所有的参数,来使身体保持平衡。
但是,如果到了2岁左右时,在公园的小路上走路,宝宝还跌跌撞撞,除非他是有意这样做,否则那就要带他去看医生了。如果医生没有发现神经方面的疾病,他可能会建议你去看骨科方面医生,以排除骨架结构的问题。骨架问题有很可能影响宝宝长高。要及时排除这个问题。
2、宝宝走路像螃蟹一样
危害:影响大脑血液循环,难以长高
凯凯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总是有内八的现象。一步一步走起来就像是小螃蟹一样,都被周围的叔叔阿姨笑称为“凯凯小螃蟹”。
在刚学会走路的宝宝中,他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的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宝宝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
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而且你觉得这种走路姿势实在不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好他走路的姿势。
而且内八字则影响胆、胃和膀胱的经络,而这些经络均在脊柱的周围,脊柱周围气血不畅,一样影响大脑血液的循环,从而会影响宝宝长高。
3、宝宝走路像个鸭子
危害:扁平足影响长高速度
宏宏妈在宏宏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总是很忧心。因为宏宏总是一摆一摆的走着,像个小鸭子似的。
其实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宝宝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练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宝宝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
另外一方面,扁平足的宝宝站立或者行走都会受到影响。一般扁平足的宝宝都不能走很多的路,或者站立很久。这样从而导致了宝宝运动量的减少,影响着宝宝的身高成长。
所以爸爸妈妈平常可以让宝宝多练习蹬三轮或骑两轮小轱辘童车,这样可以使宝宝脚底弧度更快地形成。
4、宝宝走路像西部牛仔
危害:长期缺钙影响身高
欢欢有个小花名叫“小牛仔”,因为他走路时,双腿总是叉开,好像经过马术训练似的。
如果宝宝2岁前,他的双腿像个括号,爸爸妈妈不必太担忧。然而,如果一直这样,可能表明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就需要治疗了。
钙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宝宝缺钙会引起的全身钙磷代谢异常,钙不能正常沉着于骨骼的生长部分,导致骨骼发育畸形。所以,当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时,爸爸妈妈要大气十二分精神了。
5、宝宝夹着大腿走路
危害:不爱运动长不高
小晨妈总是抱怨晨晨不愿意走路,走两下就要妈妈抱抱,不抱就哭闹不止。为什么晨晨会这样呢?原来他有“大屁股综合症”。
宝宝走路时总夹着大腿,是因为他的双腿呈现x型,而且这种现象一般在不愿意走路、不好动的宝宝中较为常见。
宝宝不爱运动,不愿意走路的话,运动量就不足,这样会影响着宝宝的身高成长。如果发现这种现象就要及时给宝宝纠正。
一般只要进行一点锻炼,甚至在8岁左右做一点体操训练,就能把这种不雅的走路姿势纠正过来。
宝宝不学爬就学走有两大影响
“宝宝真聪明,没学爬就开始学走了。”很多妈妈都把宝宝过早学走路看成是聪明健康的表现,不等经历爬的过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专家解释说,宝宝的脑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都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之所以先让宝宝学爬是因为这时候他的骨头特别柔软,很难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爬可以让脊椎、骨骼和韧带逐渐受力,慢慢增强各部分的力量。
如果太早就让他站起来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弯腰,腿的负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着弯曲,脆弱的小腿骨还会变形,长大了就会变成X形或O形腿。
除了骨骼、脊椎变形,不学爬就学走还影响宝宝视力呢。几个月大的宝宝视力发育还不健全,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都是小“近视眼”,而爬可以让他看清有限范围内的东西,慢慢调整,让视力正常发育。
但走路的时候就需要看较远的地方,宝宝看不清,只能眯着眼睛努力调整屈光度和焦距,无疑会损伤眼睛和视力,严重的还会患上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上眼睑下垂和近视,对眼睛造成一生的伤害。
同时,宝宝都是在室内爬,可以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而学走大都在户外,尤其是阳光强烈的夏天,紫外线和红外线会伤害视网膜,让眼睛出现刺痛、流泪等病症。
此外,宝宝爬的时候仰着头,前庭会受到刺激来增强平衡性,要是跳过这个环节去学走,长大后不但平衡差,而且连脾气都会变得暴躁,没有耐性。
学步车的危害有哪些
1、加大了意外伤害的概率
有些家长认为使用学步车不容易发生磕磕碰碰,但实际上学步车容易使宝宝在大人眼皮底下受伤。学步车赋予了原本不擅移动、不知危险的婴儿以快速运动的能力,孩子有可能会快速进入危险地带,比如迎头撞向手持热水的你,可能就会导致宝宝烫伤,这些危险时常令妈妈猝不及防。一旦照料者对宝宝出现的反应稍慢,或跟不上宝宝在学步车里的移动速度,宝宝很容易因地面不平而倾倒或从台阶上翻下,导致宝宝磕破。
另外,学步车的应用缩短了宝宝“爬”的时间,过早使用可能相应减少宝宝的爬行经验,易导致手脚协调度不佳、触觉经验不足,或是日后离开学步车时容易跌倒。
2、影响走路姿势:踮脚走
要学会走路,跟神经、肌肉发育的成熟程度及视力发育密切相关,并不是单纯的帮宝宝直立起来就能学会走路。要知道行走是负重运动,当关节肌肉还未达到负重的要求时,过早起步会影响孩子下肢的发育。如才满7个月的小宝宝就坐学步车,因个子小,坐垫过高,由于脚不能完全着地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长久以后就形成前脚掌触地的踮脚走路姿势。
3、宝宝性格变古怪
宝宝1岁前学习爬行,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宝宝整天呆在学步车中,就会错过1岁前的爬行学习期,容易罹患感觉统合失调综合征,表现为好动、任性、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等,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跳行等。
宝宝不爬直接走的危害 影响感知感觉
感统有问题,没有经过爬行的孩子他的感知感觉,感统的敏感期错过了,以后最大的表现是,注意力不好,平衡不好,容易多动。所以让一个孩子不经过爬直接走,医生会讲这个孩子感统障碍,感统失调。
不会爬就学走影响宝宝心智
有的宝宝可能爬得不是很好或根本还没学习爬行,就已经开始学习站立走路了。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中心在母婴健康社区进行的调研中显示,不会爬就会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61/250)。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这样子是代表宝宝长得快,长得好。实际上,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容易出现心智问题。
先会爬再学走 人的脑神经系统是人所有活动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目标是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经过1年的工夫(即在婴儿时期),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舌头味觉、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建立和发达起来,这其中伴随着宝宝的运动能力的顺序发展,从3个月把头抬起来,5个月时会爬了,6~7个月孩子会坐了,9个月孩子站起来,1岁会迈步行走,宝宝的运动发展直接影响感觉统合过程。
缺乏爬行经历易患感觉统合失调症 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还看不出危害,但当孩子上学后,危害就逐渐表现出来了。缺乏爬行经历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固执、容易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社会交往能力。
那时家长就会着急了,感到孩子脑子挺聪明,可是怎么学习能力这样差,老在学校闯祸呢。 可见,智力和心智不是一回事,感觉统合失调症就是心智方面异常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都将影响心智,只不过出现不同程度心智异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对于错过爬行期的孩子,家长不必紧张,也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尽早补上爬行环节(即进行运动性心智训练)。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发生,这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