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推拿胃经的推法 小儿推拿补胃经手法

小儿推拿胃经的推法 小儿推拿补胃经手法

按摩者一手持患儿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腹旋推患儿近掌端第一节100-500次。

什么是小儿推拿按摩

什么是小儿推拿按摩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使用范围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常用介质

推拿介质是指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介质能发挥推拿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能滑润、保护皮肤,使手法更加灵活自如。一般来说,病属表证,多选用解表药,如葱汁、姜汁、薄荷汁等;属血瘀,宜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红花鸡油膏等;属热证,则选用寒凉药物作介质,如薄荷汁、猪胆汁、淡竹叶浸液。

常用推拿手法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除了基本手法外,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故现称“复式操作法”,如黄蜂入洞、打马过天河、运水入土等。

小儿推拿时需注意哪些

小儿推拿为中医特有

很多小孩子都不喜欢吃药,更惧怕打针,所以想要治愈病症,最好的方法就是推拿。近些年来,推拿的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孩子和家长们的青睐,不仅孩子喜欢,家长们还特别放心。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通过推拿穴位、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中医典籍在这方面进行论述。“小儿推拿是完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中医所特有的,西医没有小儿推拿。”陈红向记者介绍说。

他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建按摩科开始,便已设有小儿推拿,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北京小儿推拿发展得并不好,据了解,仅有明德医院等几家医院设有小儿推拿。现在北京提倡中医药进社区,他在今年9月份医院组织的中医药进社区讲座时,就把小儿推拿知识介绍给社区居民,反响很好。

小儿推拿穴位代草药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了解,从中医推拿的原则上来看,任何儿童都是可以进行推拿的,但是三岁以下的儿童推拿的效果最佳。

陈红介绍,小儿推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穴位代替草药,穴位组方相当于中医的汤药组方,穴位抓准了,就达到了疗效。清朝有中医儿科专著《幼科铁镜》记载曰:“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这里的“上三关”指的是穴位,“麻黄、肉桂”是中药名,推这个穴位达到了服用中药的效果。

另外,在小儿推拿中,穴位推拿的轻重和次数相当于汤药的剂量。和成人推拿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特点不同,小儿推拿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形成了以“按摩掐揉推运搓摇”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一般情况下,让小孩感觉到疼的手法要放到最后,不然小孩哭闹起来特别不配合医生,也就影响了疗效。”他说在小儿推拿过程中,不宜轻、不宜重、不宜缓、不宜急,一分钟按揉多少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上推还是下运都要根据病情来定。

陈红强调,小儿推拿并非百无禁忌。“小儿推拿在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时有显著疗效,如夜啼、便秘、腹泻、干呕、溢奶、咳嗽、食欲不振等小儿常见病,但不是包治百病。”他表示,患有较严重疾病、需要动手术、休克等情况下并不适宜进行小儿推拿,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孩子在推拿过程中哭闹或有排斥情绪,最好安抚好孩子情绪后再推拿。

有一些观察比较细微的记者朋友们注意到诊室墙面上所粉刷的都是卡通人物,而且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山楂、柚子、零食以及一些可口的水果。而据他们所说,这些都是结合一些小朋友的喜好来进行设计的,因为这些对孩子的心理有着一定的安抚的作用。

小儿推拿忌盲目进行

小孩病症多发且症状复杂,年轻妈妈看到小儿推拿有独特疗效,看了网络介绍或有关书籍,就自行给小孩进行推拿,陈红认为,这有诸多隐患。“家长可以学小儿推拿,但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是主导,家长只是起辅助作用,家长要明白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他表示,小儿推拿要想起到疗效,推拿人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懂中医理论,能够辨证论治;第二要熟练地掌握推拿手法。

家长不懂辨证,若手法失当或用错手法,不仅治不了病,很可能还加重孩子病情。他和记者举了一个通过磨腹治小孩便秘的例子。若为实证,则需泄;若为虚证,则需补。在手法上,顺时针方向是泄,逆时针方向为补。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辨证,对症下方,手法不同,取得的效果截然相反。

近年来社会上各种小儿推拿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针对这种现象,陈红呼吁要去除鱼目混珠,严格行业标准,规范运作机制。“小儿推拿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方可进行,小儿推拿不是按摩,切忌盲目进行。”街头巷尾的那些小儿推拿所并不能保证安全,若推拿失当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他就曾接诊过这样的儿童病患。事实上,国家对中医院小儿推拿项目的价格有着严格的标准,费用并不高,而社会上某些养生机构却是高消费。

小孩食积推拿图解 清胃经150次

位置:拇指掌面面近掌端第1节。

推拿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为推胃经,此处为清胃经,推100-300次。

推拿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好处:和胃降逆。

小儿推拿的手法

小儿推拿的手法会根据推拿的不同部位而有所区别,推拿不同部位功效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针对腹、脾经、胃经、肺经、内八卦、三关、六府、二人上马、虎口、肺俞、龟尾等常见部位的小儿推拿手法来做一个基本的了解。

1、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2、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脾经

位置:(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4、肺经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5、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从而使小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有治病功效的一种保健方法。如今小儿推拿其功效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肯定,成为一种时尚的小儿保健方法。如今的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

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及手法

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及补泻原则

小儿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应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1.直线方向

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顺经方向推为补,逆经方向推为泻,来回推为平补平泻。

2.旋转方向

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泻原则为:向内旋转为补,向外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

3.垂直方向

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法,轻手法为补法,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

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中医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那么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除了基本手法外,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故现称“复式操作法”,如黄蜂入洞、打马过天河、运水入土等。

推拿和按摩的区别在哪

在综合医院或中医院里,没有按摩科,只有推拿科。 推拿与按摩真的不一样吗?两者间有什么不同?1)从历史沿革变化看:按摩是古称,在我国明代就把按摩的名称改为推拿了,当时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著作就把按摩改称为推拿,这不单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表示这一疗法的发展和人们对手法认识的提高。早期的按摩疗法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手法种类也很少,常用的是按和摩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的向下用力,即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行摩擦,属平动的范围。以后随着治疗范围的扩大,手法也相应有了发展,除了按法、摩法等常用手法外,又出现了推法。推法虽也属平动类手法,但却是一种有方向性选择的直线摩擦手法,因此对疾病的治疗更有针对性。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手法用力方向的不同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用力方向不同的手法。除向下的压力外,还有向上的提力以及相对用力的挤压等。手法的分类也逐渐合理,适应症也逐渐扩大,按摩这一名称逐渐被推拿这个更为明确的概念所取代。可以说由按摩改称推拿,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的飞跃。2)从手法变化看:按摩只有四五种手法,原始时就只有按和摩,推拿的手法三十余种,在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如《医宗金鉴》一书,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按摩从业人员手法始终还停留在基本手法上。3)从小儿按摩看:明代不仅设有按摩科,而且按摩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独特体系,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如前臂的“三关”、“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等)。在小儿推拿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小儿按摩经》可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推拿正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沿革而开始的。《香案牍》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此处摸先生就是指治病疗效很好的民间推拿医生。4)从治疗范围看:按摩只是保健和消除疲劳,而推拿是治疗疾病。当代推拿科治疗的疾病有:腰背痛、腱鞘炎、滑囊炎、感冒、便秘、泄泻、胃下垂、痛经、闭经、半身不遂、高血压、哮喘等等。5)从从业人员看:由于两者目的作用不同。其服务场所名称和构成人员也不同,保健按摩是以盲人按摩师为主体,或经过短时间训练的按摩师,推拿或叫治疗按摩以医疗机构、诊所为主体。(1)盲人保健按摩的审批权在工商局和残联,其按摩师只需经专业培训,并获得劳动局颁发的上岗证即可,一般均为非医务人员;开诊所的审批权是卫生局,推拿医师需要专科学历,他们大都是医专、医学院、中医学院毕业的学士,还有硕士、博士、博士后,他们当中有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还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行医资格。(2)按摩师有保健的能力,但难诊断和治疗疾病,既使能在按摩时发现客人身体上存在的疾病,也不提供治疗,而应告知病人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按摩师及其机构只能被视为一种保健服务场所,不是医疗机构。(3)目的和方法也完全不同。保健按摩是用按摩手法达到养身保健目,是中医保健方法之一,以健身防病为主,诊治病伤为辅。推拿(治疗按摩)包括伤科推拿,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是应用推拿手法达到治病目的的物理疗法,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以诊治疾病为主,健身防病为辅。(4)其手法有明显区别:A、推拿就是用手推或者拿捏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它主要通过手法功力,配合经络系统发挥的调整作用,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外治疗法。其治疗范围广,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如落枕、扭伤、肩周炎、腰腿痛、感冒、慢性腹泻、失眠等。手法包括滚、揉、刮、摩、擦等,方法很多,不是简单的用手推或者按捏。推拿手法的要求是柔和、均匀、有力、持久,针对穴位达到深透。针对不同的疾病,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推拿手法和技巧。推拿具有舒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润滑关节、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对一些慢性病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如消化不良、便秘、胃病等。要求推拿医师都应具备完整的医学常识如解剖、生理、放射医学等和专业知识,不是人人皆可为之的。B、按摩院或街头按摩摊点的推拿是预防或保健或消除疲劳,方法是用手或肌体的其他部分接触人体,进行技巧性的机械动作。手法简单,主要是按、摩、揉、弹、叩、敲。家庭成员学会也可以相互按摩,达到保健的效果。

小儿推拿治疗秋季腹泻

1、小儿推拿对秋季腹泻(湿热泻)很有效,多年来临床治疗秋季腹泻的经验,推拿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发展,防止脱水现象发生,一般治疗1-2天发烧、呕吐停止,大便次数明显减少,3天大便可控制在4次以下,4-5天痊愈。

2、小儿推调理秋季腹泻(湿热泻)原则: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3、小儿推拿穴位:清脾经、清胃经、清大小肠、退六腑、顺揉中脘、顺摩腹、推下七节骨、分推腹阴阳、捏脊、揉龟尾、按揉足三里、推天柱骨,揉脾、胃俞,如果腹泻严重时,配合艾灸肚脐,关元,肾俞,大肠腧,一般配合艾灸,3天一定起效。

4、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卓着,强调辨证论治,重视手法补泻。对于迁延性腹泻,小儿推拿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每天推拿1次,10次为一个疗程;轻型腹泻,每天推拿1-2次,5天为一个疗程;重型腹泻,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推拿治疗,每天2次。

相关推荐

小儿拿按摩手

拿按摩疗确实是一种简便、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但是小儿身体各方面机能都未发育完全,脏腑娇嫩,不能用成人的按摩手对小儿进行治疗按摩。那么,小儿按摩都有哪些手呢?都应该注意什么呢? 1、小儿拿按摩操作身体顺序是先头面,其次上肢,再次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穴位顺序是先主穴后配穴,或先配穴后主穴。 2、小儿拿按摩手的总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透达病所,刺激强度要适宜,不可竭力攻伐。 3、手刺激的强度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史长短,病势急缓而定。如病轻患儿,操作时间宜短,用力宜

孩子发烧拿手分解图 小儿拿常见注意事项和说明

1、儿童按摩跟成人不同,成人按摩要求有力,而儿童拿按摩要求:均匀、柔和、轻快、持久(保证刺激到一定的次数/量);成人按摩要精确地找穴位,而儿童按摩以点状按摩、面状抚摸或线状揉为主。对1岁左右的患儿,应以、揉等弱刺激手为主。 2、如果宝宝不是很配合,可以哄睡宝宝,睡后(含夜间)拿,也是同样的效果; 3、按摩后以微汗出为宜,切勿发汗太过。 4、在给宝宝拿时,室内温度要温暖适宜,空气清新,不可过热或过冷,应选择避风、避强光、噪音小的地方,以免加重或影响患儿病情。 5、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

宝宝积食拿,帮宝宝解决积食问题 小儿拿消除积食

积食是中医的说,因此用中医的办来解决是最有效的,而最管用的非拿莫属。 但小儿拿的门派比较多,心不同结果相同,家长们要关注的是整套手而不是单一的一个手,不要在做一个症状拿中混用不同门派的手!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 板门重按有酸麻感,为胃全息反应点。严重的积食也可用指甲掐,揉3掐1。 内八卦穴,是小儿拿中的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的作用。主要用于痰结喘咳、乳食内伤、腹胀、胀闷、呕吐等症。 在穴位上作直线动称为,四橫纹穴为改善积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按摩

小儿拿疗是运用各种手作用于小儿身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传统方,这种方有促进气血流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系疾病、肺系疾病,小儿拿手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取穴要以经络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情灵活取穴,所以宝宝如果出现了感冒流鼻涕需要做拿手的话,建议是由专门的小儿拿医生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选用穴位进行专业的拿治疗。

小儿拿天天做好吗 小儿拿适宜年龄

一般来说,小儿拿疗主要适宜于六岁以下的小儿,6-12岁的孩子除了使用小儿拿穴位之外,宜配合选用成人拿的某些手,结合体表穴位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小儿拿的副作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都青睐小儿拿,但大部分人对小儿拿的了解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甚至存在着不少误区,一旦拿手不当,有可能使小儿的病情越加严重。那么,小儿拿的副作用有哪些呢? 据专家介绍,小儿拿的关键在于辨证治疗,这就需要明确小儿所患的病症,比如,感冒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如果病症分不清楚就盲目给患儿进行拿,可引起反作用,使病情愈加严重。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施行拿之前,最好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等等,这样能更好地辨证治疗。 另外,家长在家给孩子做拿的时候,也要掌握

小儿补脾经正确手图 补脾经适合多大的孩子

补脾经的手是小儿拿的一种,一般小儿拿适合0-14岁的孩子,0岁就是指出生24小时之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拿手和效果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6岁以下的孩子拿效果最好,一般9岁以上就要配合一些成人手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了。

小儿发热拿手总结

小儿发热多半因外感六淫和饮食内伤所致。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薄,邪气从口鼻皮毛侵入,郁闭肺气,人体卫气被扼于里,正邪相争而发热,使用"打马过天河"和"六腑"配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发汗解表之功;小儿脾胃功能弱,平时应当“留得三分饥”,适时适量喂养,食积发热的小儿一般有以下前兆:舌苔白厚腻、口臭、烦躁、手足心热、腹部发热、大便干结,若出现食积端倪,家长应尽快选择"揉板门"、"揉天枢"配合"六腑"进行化积导滞、通腑泄热,小儿发热时注意饮食清淡,进食粥水为宜,忌腥荤、生冷之品。 小儿拿疗

小儿拿常见的按摩手

1、小儿拿按摩操作身体顺序是先头面,其次上肢,再次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穴位顺序是先主穴后配穴,或先配穴后主穴。 2、小儿拿按摩手的总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透达病所,刺激强度要适宜,不可竭力攻伐。 3、手刺激的强度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史长短,病势急缓而定。如病轻患儿,操作时间宜短,用力宜轻,速度宜缓,一日或两日一次;病重患儿,操作时间宜长,用力易重,速度宜快,每日按摩一至二次。 4、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应准备好润滑剂作为介质,如前所述的滑石粉、姜汁、松花粉、蛋清、肥皂

小儿拿的特点

1、简单易学,方便易行。小儿拿是一种自然疗,不需要任何器械、药品和医疗设备,只要依靠家长的双手在小儿身体的各位部位施行手,即可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小儿拿的操作十分简单,易学易懂,只要按照要求,遵循它的规律,多练习几次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方了。 2、见效快、疗效佳。临床证明,小儿拿对于小儿的常见疾病、多发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疾病效果更佳。 3、安全稳当、不易反弹。只要对疾病诊断正确,并依照小儿拿的操作方合理进行施治,一般都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的问题。 4、没有毒副作用,利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