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或过早走路易成扁平足吗
肥胖或过早走路易成扁平足吗
4至10岁的小朋友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如果身体过于肥胖,会使足弓肌肉受压,而厚厚的脂肪也会覆盖足弓;如果再加上嗜吃零食或偏食,将导致身体没有足够的热量,使工作或学习无法集中精神,影响身体各部分成长。
专家指出:小朋友过胖或过早学走路,都会令双足弓肌肉长期受压,导致扁平足。小朋友走路、上下楼梯感到困难、容易跌倒等都可能是因为患有扁平足。如果孩子患上扁平足,可以通过运动或订制的鞋垫根治,及早医治,患者大多可在两年内根治,但如果患儿18岁后才求医,由于脚掌已大致发育完成,届时扁平足将不能根治。
10个月宝宝缺钙的症状
10个月宝宝缺钙的话,学走路时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形成驼背、X型腿”和O型腿”,还容易形成扁平足。
10个月缺钙患儿头可呈方形或马鞍状畸形,骨缝加宽,骨边缘发软,囟门较大。出牙顺序不规律,牙齿参差不齐。此外,缺钙患儿动作和智力发育均慢。
给宝宝选鞋应注意的事项
琳琳3岁半,但最近琳琳小姨发现琳琳走路不对劲:“怎么像个小鸭子啊,吧嗒吧嗒的。”这让妈妈警惕起来,赶紧带琳琳去医院检查。医生说,琳琳走路像个小鸭子,是由于扁平足造成的。“可我们都没有扁平足,琳琳怎么就有扁平足呢?”专家表示,扁平足除了与遗传有关外,后天穿不合适的鞋子和不良的姿势,也会引起扁平足。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康复科主任常燕群主任医师解释说,刚学会走路的宝宝,下肢走路能力依然还比较弱,如果鞋子选购得不适宜,就无法为脚底板提供平坦舒适的受力点。为了支撑上身的重力,宝宝就会改变行走时落脚的重心,当脚板长期受力不均匀时,就有可能造成足弓塌陷而形成扁平足。
如何为宝宝选一双合适的鞋子呢?
1.买鞋前,先量好宝宝的脚长和脚宽,做到心中有数。鞋子前面必须有空间让宝宝的脚趾自由活动,要确保脚尖和鞋头之间有一定距离,即鞋子长度比宝宝的脚长0.5~1cm左右,太大的鞋子不跟脚,走路时容易掉或崴脚;太小的则宝宝的脚掌打不开,走路时不仅容易夹痛双脚,而且会影响脚的肌肉、韧带的发育,以致足弓的正常发育受阻。
2.宝宝的鞋子要有适宜的厚度、软硬度和适宜的鞋后跟。鞋底过软,不能支撑脚掌,容易使宝宝感到疲劳。鞋底太厚,弯曲时就更费劲,走几步就会让双脚感觉疲惫;另外,鞋底太厚时,往往后跟的高度也会增加,这会破坏脚的受力平衡,适宜的鞋底厚度为5~10毫米,鞋跟高度为6~15毫米。鞋跟应比足弓部略高,以适应宝宝足部的解剖形态。另外,鞋帮稍高些的、鞋底内侧弓处稍隆起的鞋子较适宜。
3.鞋的舒适感还与鞋底的弯折部位有关。有些童鞋的弯折部位在鞋的中部,这不够适宜。人在行走时,弯折部位位于脚前掌的跖趾关节处,因此,比较适宜的鞋底硬度为鞋底前1/3可弯折,后2/3不易弯折。
4.除了要为宝宝选一双好鞋外,平时也要定期带宝宝到医院做足部检查,了解足部的发育情况,及时纠正不良行为,让宝宝能迈出健康步伐。
宝宝患扁平足的原因
有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行为提前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比如1岁前就让孩子学走路就是个错误的决定。专家告诉你,1岁前学走路 孩子易患扁平足。
扁平足
扁平足,就是脚掌的足弓消失,看来和鸭掌相似,如平板状。
造成孩子扁平足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原因外,多数扁平足是由于维系足弓的肌肉肌腱或韧带组织刚性不强所致。具体来说,就是脚底软组织劳损或双脚缺乏锻炼,以致肌腱力量发育不足,造成足跖骨、舟骨、楔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畸形。
如果孩子身体过于肥胖,就会导致维系足弓的肌肉肌腱或韧带组织受到更大的张力,易形成扁平足。
爱心提示:
9个月前婴儿学走路,也容易患扁平足,宝宝此时的足弓尚未发育完全,很难承受走路的负荷。所以千万不要给宝宝1岁前学走路。
扁平足生孩子是否遗传
孩子的体质易出现扁平足,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得扁平足这种病。家长可以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比如说给孩子选择鞋的时候,除了注意鞋子的后跟要有一定硬度、鞋身有保护功能外,要特别选择鞋垫在足弓处有一定凸起的鞋子,这种鞋子可以对足弓起到承托作用,降低足弓下陷发生的风险。
儿童过早学走路易致扁平足
扁平足又称为平足症。具体来说,就是脚底软组织劳损或双脚缺乏锻炼,以致肌腱力量发育不足,造成足跖骨、舟骨、楔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畸形。
儿童过胖或过早学走路可能导致扁平足!如果孩子身体过于肥胖,就会导致维系足弓的肌肉肌腱或韧带组织受到更大的张力,易形成扁平足。另外,孩子不满1岁,尤其是9个月前学走路,也容易患扁平足,因为那时足弓尚未发育完全,很难承受走路的负荷。所以,尽量让孩子1岁以后再学走路。
宝宝可多做足部训练
专家家长,在和宝宝做亲子游戏时,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宝宝的足部训练,比如说可以让宝宝用脚趾来抓起物品,如毛巾、小珠子等,抓住物品保持5秒钟后,再放下,重复多次。这样的训练对于其他健康的宝宝也是适合的,可以锻炼宝宝们的足底肌肉,有助于足弓的发展。
扁平足也有危害吗
人们通常所说的扁平足,也叫平足症,是指足弓塌陷,破坏了正常足弓构造,使足部的天然弹性减小。平足症有很多分类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可屈性平足和僵硬性平足;症状性平足和无症状平足;先天性平足和获得性平足;小儿期平足、青少年期平足及成人期平足等。
扁平足什么时候矫正
扁平足只有在儿童6-9岁足弓发育时才容易被发现。而如果未加以及时的治疗,患有扁平足的儿童则很容易在以后的岁月中发生关节炎以及其他的脚部疾病。许多孩子最终出现了小腿疼痛、走路易疲劳等症状,但对于那些并没有多少自身感觉的孩子,家长更应该注意孩子的足弓是否过于平坦,脚踝有没有朝内弯曲。
扁平足的治疗方法
穿矫形鞋、物理疗法、拉伸练习、药物治疗以及手术等。研究人员对37名进行了扁平足矫形手术的患儿的情况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跟踪调查,主要是通过x线对患者足部的骨骼结构进行了评估,并请患者填写了满意度调查表。
儿童扁平足危害
1、扁平足经常会导致宝宝出现足底筋膜炎、脚底疼痛、跟腱炎,膝盖骨腱炎,髋骨腱炎、拇趾外翻、阿基利斯氏肌腱炎、腰痛及甚至颈痛等症状。
2、容易造成脚跟受伤。因为扁平足的人走路呈内八字状,脚趾朝外,鞋跟外侧与鞋底内侧容易磨损而使脚跟受伤。
3、扁平足的人无法长时间的行走或运动。如果长期行走或过度活动,容易造成足部的软组织过度使用而发炎,以及关节部位受力不当引起疼痛。
4、扁平足还可能会影响脊椎的正常发育。这是因为扁平足因缺乏脚弓支撑,舟状骨塌陷,脚底韧带拉长,再加上受到压力不均的影响,走路时脚跟往内旋转,影响脚跟,后小腿及膝盖,因为关节两侧韧带受到不一样张力的影响,使膝盖内弯,导致功能性短腿,进一步影响骨盆,使大腿及骨盆架倾斜旋转,使骨盆或尾椎骨下移,形成脊椎侧弯,导致斜肩。
为什么扁平足走路容易累
人脚的结构中,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足弓是由跗骨、跖骨两块骨头以及足底相关的韧带、肌腱等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的弓。它的主要作用是让脚均衡合理地承受全身重量,同时也使足富有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地面对足的冲击力,还能使脚变得稳固,有利于人体保持平衡和进行活动。
扁平足,顾名思义,平足足弓的解剖结构异于常人的足弓。平足连接距跟、距舟和舟楔关节的关节囊的韧带较正常者松弛,使足负重时跟骨在距骨下方发生内旋,其前端向背侧及外侧移位,距骨则向跖侧及内侧移位,导致松弛的跟舟跖侧韧带更加松弛,不能支持距骨头,使足纵弓降低,跟距韧带松弛致使跟骨外翻,则加剧足纵弓下降。
当人在直立姿势时,正常人的足弓能缓冲震荡,保护足底重要神经、血管、肌腱等组织,而扁平足的人足弓低或没有足弓,这就使他们足底的弹性变差,没有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缓冲作用,就失去了对足底重要组织的保护,使足底直接接触地面导致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所以扁平足的患者在久站或行走时足部都会容易累。
扁平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儿童的足弓常常在4-6岁形成,大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成人平足可以是儿童平足的延续,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继发引起,导致足弓塌陷造成的。引起继发性足弓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如创伤、关节蜕变、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扁平足是可以治疗的,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对预后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相对治疗来说,预防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日常多行足内、外肌的锻炼,同时选择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以及避免过长时间站立等,对扁平足的预防均有一定意义。
扁平足是怎么形成的
遗传因素
一些扁平足患者是有家族史的。
他们的韧带和肌肉先天发育很差,或者有遗传性的跟腱过短,以致稍加负重,即出现足弓塌陷,时间大多是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
先天性骨发育不全
这些人通常通常第一跖骨较短,第二跖骨过长,或者舟骨发育不良,所以负重时肌肉支持力很低,韧带稳固性也差,从而容易引起扁平足的产生。
负重不当
负重不当造成足弓韧带劳损,是产生足弓塌陷的另一原因。
比如长时间地站立在过硬的地面上;某些青少年过早参加体力劳动,身体负重量超过足弓负荷能力;未经训练就骤然参加长途跋涉等活动;肥胖或超重;经常穿太窄或鞋跟太高的鞋等,也常会造成扁平足。
体质不良
体质不良也是引起足弓塌陷的重要原因。
诸如肺结核、风湿病、心脏病和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常引起肌肉营养不良性萎缩,韧带细长而松弛。以致稍加负重和较长时间走路,就会造成足弓下塌。形体瘦长、肌肉无力的“体质发育不良综合征”少年中,扁平足的发生串也很高。
得了扁平足会遗传给孩子吗
扁平足会遗传给孩子?
扁平足会遗传给孩子吗?对于张先生的担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黄东锋教授解答说,如果父母有扁平足并不意味着孩子长大后也一定会是扁平足,不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的体质可能有发生扁平足的倾向,比如说他的肌肉、韧带的发育较运动能力的发育迟缓,进而发生足弓下陷。
黄东锋教授解释,孩子的体质易出现扁平足,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得扁平足这种病。家长可以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比如说给孩子选择鞋的时候,除了注意鞋子的后跟要有一定硬度、鞋身有保护功能外,要特别选择鞋垫在足弓处有一定凸起的鞋子,这种鞋子可以对足弓起到承托作用,降低足弓下陷发生的风险。
买鞋小贴士
1~4岁的幼儿,足部非常细嫩,而且足底有厚厚的脂肪遮盖足弓,建议穿后跟杯加硬及有温和足弓垫的鞋子。
4~14岁,孩子的足弓慢慢成形,但足部发展尚未成熟,孩子的足部会出现扁平、后跟外翻及X形腿等阶段性现象。这时,就要按照孩子足部不同的扁平程度,透过专业的足部检查,选择合适的鞋垫或者鞋。
儿童过早学走路易致扁平足
扁平足又称为平足症。具体来说,就是脚底软组织劳损或双脚缺乏锻炼,以致肌腱力量发育不足,造成足跖骨、舟骨、楔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畸形。
儿童过胖或过早学走路可能导致扁平足!如果孩子身体过于肥胖,就会导致维系足弓的肌肉肌腱或韧带组织受到更大的张力,易形成扁平足。另外,孩子不满1岁,尤其是9个月前学走路,也容易患扁平足,因为那时足弓尚未发育完全,很难承受走路的负荷。所以,尽量让孩子1岁以后再学走路。
宝宝可多做足部训练
专家家长,在和宝宝做亲子游戏时,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宝宝的足部训练,比如说可以让宝宝用脚趾来抓起物品,如毛巾、小珠子等,抓住物品保持5秒钟后,再放下,重复多次。这样的训练对于其他健康的宝宝也是适合的,可以锻炼宝宝们的足底肌肉,有助于足弓的发展。锻炼完足底肌肉后,别忘了让宝宝做舒缓性的运动,可以达到按摩足底肌肉、舒缓足部的疲劳。方法是让宝宝坐在椅子上,脚放在一个足弓棒上,前后滚动。
孩子小脚丫常见哪些异常
小脚丫的成长之路
●出生前
在胎儿期的第七周,胚胎的下肢末端出现了脚,但脚趾是连在一起的,就像鸭掌一样。第八周,脚趾开始分开,并长出了指甲。从胎儿期的第四个月起,胎宝宝脚的活动能力增强了,能够做出踢、蹬的动作。第六个月,脚部肌肉发育加快,手脚有时会猛烈地撞击子宫,孕妈妈隔着肚皮也能摸到宝宝小脚丫的轮廓。
●0-3岁
每个小宝宝的脚丫都是又胖又厚的。宝宝刚学会走路时,你会发现他的脚底没有像大人一样的足弓,十足一个小平足。不要担心,小宝宝平足是有原因的:宝宝的骨头和关节仍然很有弹性,所以当他们站立时就会平足;同时,宝宝脚底堆积的脂肪也会使足弓变得不明显。
满1岁时, 宝宝的脚差不多已有成人的一半长。你会发现,宝宝站立时多是内八字脚,这种习惯主要是来源于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姿势。出于习惯,出生以后的宝宝仍然会保持着那种交叉腿的动作,并在几个月以后渐渐地自动纠正过来。
●3-8岁
4岁以前,孩子的足弓尚未开始发育,足底看上去还是扁平的,往往被误认为扁平足或者扁平外翻足,实际上这是一个生理性的扁平足阶段。4岁以后,足弓会逐渐增大,一般到8岁左右,孩子的足弓就能达到成人的水平。
1.小脚丫会遭遇哪些异常?
我们的脚由在韧带和神经末梢联结下的26根骨头组成,由许多有力的肌肉、韧带将各个足骨连接在一起而呈弓形,这就是常说的足弓。足弓具有很强的弹力,能缓冲震荡,保护人体,使人体的重力分散到脚的各点,并保证站立时的稳定性,同时可避免足底的血管、神经直接受压迫。足弓塌陷或消失就形成扁平足。
2.扁平足:功能性还是病理性?
扁平足分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种。功能性扁平足看上去脚外形扁平,足弓小,是由于足底肌肉发达,软组织肥厚造成的。功能性扁平足足关节正常,正常的走、跑、跳都不受影响。
病理性扁平足较多见,由于足弓的作用减弱,使走、跑、跳受到影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就会感觉脚疼,从而妨碍孩子的全面锻炼。长大成人后,劳动能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除少数与遗传有关外,大多数孩子的扁平足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足弓的韧带、肌肉松弛而造成的:
●脚的肌肉、韧带缺乏锻炼,力量不足。如宝宝长时间穿过小的鞋子,会影响脚的肌肉、韧带发育,以致足弓的正常发育受阻。
●脚的肌肉、韧带过度疲劳。让小宝宝长时间地行走、站立,都有可能造成扁平足。
●疾病的影响。宝宝先天性足部有疾病,肌肉萎缩,也可造成扁平足。要避免宝宝患扁平足,
下面几个细节不能忽略:
●为宝宝选一双合适的鞋,切忌让宝宝穿太小的鞋。
●宝宝没满9个月时,不要让他过早下地走,也不要长时间站立。
●如果宝宝的扁平足已经比较明显,可让他练习用脚尖或脚外侧走路,能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无法矫正的扁平足应去医院骨科进行矫治。
3.马蹄内翻足,松软型还是僵硬型?
马蹄内翻足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为1/1000,男孩是女孩的2倍,单侧稍多于双侧,发病与骨骼、肌肉、神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孩子出生后往往就出现单足或双足马蹄内翻畸形,表现为足跟小且内翻,各足趾向内侧偏斜,常合并小腿内旋畸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畸形逐渐加重,尤其在负重行走后,由于总是足背外侧缘着地,这些部位的的皮肤会变厚,甚至生出老茧。
马蹄内翻足通常分松软型和僵硬型。原则上,松软型以保守治疗为主,一般出生后1个月开始治疗。保守治疗的畸形矫正复发率约为40%-80%。虽然保守治疗可能无法从根本上矫治畸形,但它还是一件发现畸形必须立即做的事情,因为它也是手术前的重要准备过程。手术前,在儿童骨科专科医师指导下的手法按摩或阶段性矫形石膏固定也很重要,因为手法矫形或石膏矫形能使足部挛缩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得到充分牵伸,足后内侧皮肤得到充分扩张,减少了术后畸形复发和切口皮肤坏死、感染的机会,同时也能减少因错误的或不正确的手法按摩或矫形石膏固定所形成的“摇椅底”畸形,而这种畸形的治疗比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更难。
僵硬型以手术治疗为主,通常于出生后6个月开始治疗,术后石膏固定3个月。去掉石膏后,白天穿矫形鞋,夜间用支架保护1-2年。手术后2年内要坚持定期去儿童骨科检查,这是防止畸形复发的重要保证。
扁平足的病理病因
1、足的肌肉、韧带缺乏锻炼,力量不足。例如,从小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或长时间穿过小的鞋,影响脚的肌肉、韧带发痛,以致足弓的正常发育受阻。
2、足的肌肉、韧带过度疲劳,儿童时期长时间的行走、站立、搬抬过重的物品、运动量过大等均可造成例如,长时间进行重量较大的举重运动,超常距离的跑步都可导致足的肌肉、韧带慢性损伤、造成足弓塌隐藏,形成扁平足。
3、疾病的影响。因病长期卧床的病儿,足的肌肉萎缩,可造成扁平足。另外,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患儿,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胫后腱腿断裂,跟骨或其他足骨结核等均可造成扁平足。
如何预防扁平足的发生应鼓励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他们身体肌肉及韧带得到适当的刺激,若是孩子的扁平足已经比较明显,可以练习用脚尖或脚外侧走路。对于已经无法矫正的扁平足,应穿用专门的矫正鞋来提高行走的能力。
过早学走路可导致扁平足
儿童如果有走路或跑步時容易跌倒、站或走一段路就容易喊脚酸、运动平衡能力较差或有步态异常等情形,就有可能是扁平足。造成儿童扁平足的原因可能很多,可能会是父母急于让宝宝学走路造成,也可能存在病理因素,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扁平足都潜在着一定的危害。
扁平足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危害?
扁平足并不是病,只是足弓看上去很平,大概7%的人有这个问题,孩童期基本没多大影响,多数到青中年或比较肥胖才会有症状。和扁平足相关的病则叫“平足症”,表现为脚内侧缘痛或后跟痛、走远路乏力等。病因可能源于肌肉痉挛,亦可能是骨头的结构异常。它的危害不止疼痛那么简单,既会导致运动受限,还会引起足部其他关节甚至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关节的连锁反应,如发生炎症、变形等。
儿童过早学走路易致扁平足
扁平足具体来说,就是脚底软组织劳损或双脚缺乏锻炼,以致肌腱力量发育不足,造成足跖骨、舟骨、楔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畸形。因韧带松弛所致的扁平足好发于青少年,具有遗传倾向。其病因可为先天结构异常,创伤,站立过久,长途行军,类风湿性关节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等。除了这些原因,还有一些原因是您意想不到的,儿童过胖或过早学走路都可能导致扁平足!
如果孩子身体过于肥胖,就会导致维系足弓的肌肉肌腱或韧带组织受到更大的张力,易形成扁平足。另外,孩子不满1岁,尤其是9个月前学走路,也容易患扁平足,因为那时足弓尚未发育完全,很难承受走路的负荷。所以,尽量让孩子1岁以后再学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