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出血热少尿期是什么疾病

出血热少尿期是什么疾病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出血热病人少尿期的临床表现

少尿期常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而无明显界限。在低血压中、后期即可出现少尿,也有人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而表现发热。低血压和少尿期重叠常为重型病例。

1、少尿期的出现及持续时间:一般在病程的第5-8病日,早者第3病日,晚者第10病日,持续2-5天。

2、少尿强度:24h尿量<1000ml者为少尿倾向,<500ml者为少尿,<50ml者为无尿,有些病例少尿不明显,但存在氮质血症,称之为“无少尿型肾功衰竭”。本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也可因蓄积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大量回入血循环,以致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

3、少尿期的临床表现,由于肾功衰竭,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体内大量代谢物及液体潴留,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氮质血症和/或尿毒症,酸中毒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及低钙血症等)的表现。

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者,脉搏充实有力,静脉怒张,有进行性高血压及血液稀释等。重者可伴发心衰、肺水肿及脑水肿。同时出血倾向加重,常见皮肤大片瘀斑及腔道出血等。本期一般持续2--5日,重者无尿长逾1周,本期轻重与少尿和氮质血症相平行。

登革热饮食保健

登革热患者宜食

1、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 面片等。

2、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 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3、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牛奶、肉汤、鸡汤等。

登革热患者忌食

1、忌辛辣刺激调味品,如辣椒、花椒粉、咖哩粉等。

2、忌烟、酒、咖啡,

3、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均不宜食用。

以下是几种对登革热患者有帮助的食疗方案:

1,柿饼藕节荠菜蜜:

[原料]柿饼30 g。藕节30 g,荠菜花15 g,蜂蜜10 g。

[制法]柿饼、藕节切碎,与荠菜花同置于锅内,加水适量同煮取汁去渣,加 入蜂蜜。

[功效]清热凉血,和营止血。用于登革热发热期。

[服法]1剂/d,连服1周。

2,黄瓜番茄汁:

[原料]黄瓜250 g,番茄250 g。

[制法]黄瓜取瓤,去籽。切碎,用纱布绞汁;番茄先用沸水烫,剥去皮,去籽, 用纱布绞汁。2汁相合即成。

[功效]清热,透邪,利尿。用于登革出血热发热期。

[服法]代荼饮用,2次/d。

3,参附汤加味饮:

[原料]人参15 g,附片10 g,丹参12 g,川芎12 g,甘草10 g,冰糖适量。

[制法]诸味加水适量浓煎,取汁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温通血脉,回阳救逆。用于登革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

[服法]口服或鼻饲。

4,薏苡仁米粥:

[原料]薏苡仁30 g,粳米60 g,砂糖、桂花适量。

[制法]薏苡仁与粳米加水适量同煮成粥,加入砂糖和桂花即成。

[功效]清热生津。利尿消肿。用于登革出血热少尿期。

[服法]1剂/d,分2次服食,连服3~4日。

5,西瓜皮茅根饮:

[原料]西瓜皮75 g,白茅根100 g。

[制法]加水适量同煎煮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利尿消肿。用于登革出血热少尿期。

[服法]分3次饮汤。

6,芡实莲肉山药羹:

[原料]芡实、莲子、山药、白扁豆各10 g,白糖25 g。

[制法]诸味研成细粉,加入白糖,冲入适量水饮服。

[功效]健脾补肾,收敛固精缩尿。用于登革出血热多尿期。

[服法]1剂/d,连服5日。

7,益脾饼:

[原料]白术30 g,干姜6 g,大枣250 g,鸡内金15 g,面粉500 g。

[制法]前2味用纱布包扎,与大枣同煮约1小时,去药包。大枣去核,再煮 至烂如泥。待冷却后再与鸡内金粉、面粉混合。加水适量,合成面团, 制成饼状,以小火烙成饼。

[功效]益脾,健胃,消食。用于登革热恢复期。

[服法]随意食用。

出血热患者少尿期的基础护理

1、皮肤护理:少尿期病人由于发热,汗液浸蚀、皮肤出现瘀斑,血液循环差,营养供应不足,且较长时间卧床,皮肤抵抗力低下,受压部位易溃破感染,产生褥疮,故要保暖,做好褥疮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洗按摩。床单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插入便盆手法要轻,并强调定时翻身等措施,预防皮肤并发症。

2、眼部护理:出血热患者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干燥,故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抗生素眼膏预防感染。

3、口腔护理:口腔内有瘀点,出血情况,有血痂要去除,用呋喃西林溶液漱口。避免刷牙。有霉菌感染时,清洁口腔后制霉菌素加甘油混悬液涂擦。

4、心理护理:向病人解释病情,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各种心理护理措施,处理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偏离,调动病人自身防御机能,配合治疗。

出血热疾病难发现常规检查很关键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出血热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出血热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2)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出血热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

2.血液生化检查

(1)尿素氮及肌酐: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出血热病情成正比。

(2)电解质:血钾在出血热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显著。血钙在出血热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3)二氧化碳结合力:出血热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3.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4.特异性抗原、抗体和病原学检查

早期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法在血清、尿沉渣细胞可查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1:20以上和IgG抗体1:40为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者也可诊断。RT-PCR法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出血热早期诊断。

急性出血热有哪些症状

出血热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出血热的5个阶段: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肌瘤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症状如下:

一、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二、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着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五、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以上就是关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的相关介绍。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主要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症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区分这些症状,这样才能及时的采取措施,做相关针对性的治疗。

出血热少尿期如何治疗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患者出现少尿现象时,必须严格区别是肾前性抑或肾性少尿,确定肾性少尿后,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一、一般治疗

少尿期病人血液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仍处于较低水平,病人常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和细胞脱水现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应作血液渗透压监测,以区别高渗性脑病抑或低渗性脑水肿。有高血容量综合征伴有低胶体渗透压的病人,若输液不当易诱发肺水肿。

通常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限制入液量,可根据病人排出量决定摄入量;即前一日尿量、大便与呕吐量加400ml.当发生少尿或无尿时,液体要严格控制,24小时进液量不宜超过1000ml,并以口服为主。

二、功能性肾损害阶段的治疗

1.利尿剂的应用

(1)解除肾血管痉挛的利尿药物:利尿合剂(咖啡因0.25~0.5g,氨茶碱0.25g,维生素C1~2g,普鲁卡因0.25~0.5g,氢化可的松25mg置于25%葡萄糖液3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作用于肾小管的利尿药物:速尿和利尿酸钠作用于肾曲管抑制钠和水的再吸收,而发挥较强的利尿作用。速尿副作用小,可较大剂量应用。用法为20~200mg/次静脉推注。利尿酸钠剂量为25mg/次,肌注或静脉推注。

2.抗凝治疗:丹参可减轻肾血管内凝血,有疏通肾脏血液循环的作用。其用法与剂量见发热期中医中药治疗。

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一、病因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出血热的临床检查方法有哪些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出血热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2)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

2.血液生化检查

(1)尿素氮及肌酐: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病情成正比。

(2)电解质: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显著。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3)二氧化碳结合力: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3.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4.特异性抗原、抗体和病原学检查

出血热早期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法在血清、尿沉渣细胞可查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1:20以上和IgG抗体1:40为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者也可诊断。RT-PCR法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出血热患者少尿期的重点护理

1、精确记录出入量,可帮助掌握进液量、维持液体平衡,判断肾功能改变情况。尿量及尿蛋白能反应肾脏损害程度。少尿期记录尿量以小时记,尿量少记录不准时,可用注射器抽吸记录。应用利尿剂时要做前后比较,对其大便、呕吐物、汗液等排泄物也要尽量精确记录。

少尿期病人入量必须严格控制,限制含蛋白质、钾高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热量。总结出入量除24h总结外,还做8h分段小结。入量分清是口服还是补液,出量中尿量另做小结。

2、保护使用静脉,少尿期病人不能口服抢救用药时,均需较长时间静脉输入。所以要有计划的使用静脉。从远端开始,做到一针见血。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静脉炎。输液速度要按病情而定,根据出入量,合理安排输液量及输液顺序,防止短时间输入过多液体,导致肺水肿、脑水肿、心衰等。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症状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的并发症有哪些:

(一)腔道大出血及颅内出血:大量胃肠道出血可导致休克,预后严重;大咯血可导致窒息;颅内出血可产生突然抽搐、昏迷。

(二)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多见于休克及少尿期,多在短期内突然发作,病情严重,有明显高血容量征象。

(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见于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由于休克被纠正后肺循环高压有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或由于补液过量,肺间质水肿所致。患者胸闷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呼吸极度窘迫,两肺有干湿性罗音,血气分析可有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预后严重,病死率高。

(四)继发感染:少尿期至多尿期易并发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及真菌感染等。

相关推荐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 1.临床分期 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①发热: 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

被老鼠咬了需要打疫苗吗

被鼠咬伤、抓伤、食用被老鼠污染的食物、吸入鼠类排泄物、分泌物挥发入空气所形成的气溶胶都可以被感染肾综合症出血热。本病以损害肾脏为主,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多个脏器,直至死亡。临床上以短期发热,继之出现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其主要表现。典型症状为“三红”、“三痛”:眼结膜红、颜面潮红、颈红、头眼眶痛、腰痛。病程在临床上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本病的隐性感染率低,仅为3.8-4%,人群普遍易感。 被老鼠咬了后要立马到当地疾控机构注射疫苗! 如果消毒处理及时得当,防疫注射操作正规,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注意事项

1、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注意事项 疫苗内含佐剂,注射前应充分摇匀。 疫苗变黄色或紫色不可应用,可能为污染所致。 有摇不散的异物,或安瓿有裂纹者不可使用。 安瓿有裂纹,疫苗变混、变色、有异物及摇不散凝块或絮状物均不可使用。 备1:1000肾上腺素,以备偶发过敏性休克急救用。 2、出血热的早期症状 发热:38至40度,持续3至7天,一周以上也不少见。 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有腹泻。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结膜、眼睑水肿和面部浮肿。 出血:口内软

出血热需要多久能治好

肾综合症出血热不分年龄的,不论何种年龄阶段的人患了肾综合征出血热只要及时配合医生的治疗,都有治愈的可能. 只不过对于年龄大的患者,治愈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会比较多,危险性较年轻人高而已. 肾综合征出血热经历过五个阶段的,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对于本病还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学变化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医嘱执行,严密观察,注意有无休克,出血

出血热的饮食注意

根据出血热不同的病程采用不同的饮食类别。高热期:此期病人由于体温高,出汗多,代谢增强,对机体消耗较大,因此,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良蛋白质等营养丰富而又易消化的全流饮食或半流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莲米汤、天然果汁,藕粉、鸡蛋汤、面条等,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以减轻胃肠负担,避免消化不良。应尽可能让病人多饮水及吃水果,以利于毒素的排出和维生素的摄入,以满足机体需要。在口味上宜低盐饮食,若进盐过多,会加重组织水肿和肾脏负担,有可能使病情恶化。少尿期:肾脏血管受损出血热的病理基础,血管变化引起肾小管受

肝炎的鉴别诊断

1.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肝损害的原因和致病机制多方面的,可能与甲状腺素异常增多,分解代谢亢进和自身免疫有关。有些患者以肝损害和黄疸为首先症状组织细胞,即对诊断有特异价值。 2.缺血性肝炎肝脏急性缺血、缺氧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功能损害,即称之为缺血性肝炎或缺氧性肝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性低血压本病的主要原因。血清转氨酶(ALT和AST)及乳酸脱氢酶(LDH)迅速而极显着的升高,且随病情好转而迅速恢复,肝炎病毒指标全部阴性,借此即可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识别流行性出血热留神“三痛”和“三红”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一种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鼠向人的直接传播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人群普遍易感,其中以青壮年的农民和工人多见。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以病程依次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一定要在发热期准确识别病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否则很容易延误治疗。出血热在前三天跟感冒很相似,就重感冒。三天以后才会出现典型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三痛”和“三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眼红、面红、胸颈红。它跟一般的感

感冒的诊断依据

1、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很像“伤风”,不同之处包括: (1)起病急骤、鼻腔发痒、喷嚏频繁、鼻涕呈清水样,无发热,咳嗽较少; (2)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 (3)如脱离过敏源,数分钟及1~2小时内症状即消失; (4)体检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5)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为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常有较大范围的流行。临床特点: (1)起病急,全身症状重,畏寒、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明显,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专家介绍搞好卫生环境积极预防出血热

据了解,流行性出血热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种疾病普遍的容易找上人群,其中以青壮年为主,而且农村多于城市。预防应注意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储藏等工作。 专家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最主要传染源就鼠类,发病的病程一般就分为最初的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但出血热并不什么可怕的严重疾病,它可防、可治的,只要对病人做好“四早一就”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就可以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腰痛、咽痛、眼

出血热患者的饮食方法

1、高热期:此期的出血热病人由于体温高、出汗多、代谢增强,对机体消耗较大,因此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良蛋白质等营养丰富而又易消化的全流饮食或半流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莲米汤、天然果汁,藕粉、鸡蛋汤、面条等,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以减轻胃肠负担,避免消化不良。应尽可能让病人多饮水及吃水果,以利于毒素的排出和维生素的摄入,以满足机体需要。在口味上宜低盐饮食,若进盐过多,会加重组织水肿和肾脏负担,有可能使病情恶化。 2、少尿期:肾脏血管受损出血热的病理基础,血管变化引起肾小管受压。肾间质血管高度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