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年轻化城乡有差距
乳癌年轻化城乡有差距
乳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及标靶药物等,而且乳癌防治首重早期发现,越早期别接受治疗,则治疗效果越好;根据卫生署统计,0期乳癌接受治疗后5年存活率可达97%,1期为95%,2期就为89%,3期则就只有70%。
乳癌防治基金会董事长张金坚表示,乳癌治疗已朝向个人化量身订做,会根据罹癌期别、恶性度、肿瘤大小、淋巴转移、荷尔蒙接受体以及是否有Her2过度表现,来进行治疗;只要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0期乳癌治疗率几可达百分之百。
不过,政府虽然有在推动乳癌筛检政策,但是城乡仍有差异,乡下地方妇女民风仍多保守,再加上乡下的医疗资源也不如城市,以致乡下妇女会定期筛检的情况不如城市;临床上并发现,苗栗与台中偏乡妇女被发现罹患乳癌的期别,要比台北市来得延后。
目前政府有移动式乳癌筛检车,偏乡妇女应勇于面对,要主动且及早去做乳房筛检,才能透过早期发现,及早治疗,进而能提升生活质量。
十月是乳癌防治月,乳癌防治基金会特别呼吁妇女朋友要定期做乳癌筛检,有危险因子妇女,35岁起应接受医师检查,必要时安排超音波检查或乳房X光摄影;一般妇女40岁应做第一次乳房X光摄影,而后以超音波及X光摄影交替检查,50岁后筛检则以乳房X光摄影为主。此外,并应透过多运动、避免太晚生育、少摄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轻松等良好生活习惯来预防乳癌。
四大原因导致胃癌年轻化
1、女性多 中老年胃癌男女性别之比为3∶2,而青年人胃癌则为1∶1,甚至女多于男。有些女性患者是在查出卵巢癌症后,“顺藤摸瓜”查到胃癌的。此现象可能与这一年龄段女性的内分泌活动有关。
2、症状不典型的多 如果说中老年人胃癌的症状不典型的话,像上腹胀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可见于多种胃肠疾病和全身疾病,那么年轻人的症状就更不典型,这一现象可能与年轻人的体质与耐受性强有关。
3、漏诊、误诊多 漏诊、误诊率高达27%,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就有1个漏诊、误诊。年轻人的胃癌常被戴上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的帽子,而且一戴再戴,一错再错,有时虽作了胃镜或钡餐透视,也未必能发现胃癌的蛛丝马迹。
4、恶性程度高的多 这里是针对肿瘤病理特性而言。在年轻人中,恶性程度较高的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等所占的比例较中老年人多。
自恃年轻,麻痹大意,不及时去检查是病人方面的原因;先入为主,细致不够,则是医务人员方面漏诊、误诊的原因。
6种不健康行为增大乳腺癌风险
长期受女性荷尔蒙刺激较易得乳癌
最新的国内乳癌统计发现,每年新增乳癌病例近7000人,其中原位癌占660人,其他为侵袭癌。乳癌患者每年以7%的比例增加,位居台湾女性癌症发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四名。
哪些人会得乳癌?专家指出,“女性荷尔蒙”是最大关键之一,如果长期受到女性荷尔蒙,也就是雌激素的刺激,较易得乳癌。像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病人,皆与女性荷尔蒙有关,而易再罹患乳癌。过去更年期妇女为了减缓不适,会补充女性荷尔蒙,结果发现长期使用,不但会刺激女性荷尔蒙,也会增加罹患乳癌的机率。
乳癌年轻化爱吃高热量食物是推手
台湾乳癌患者约有一半是在停经前发生,而美国刚好相反,2/3都发生在停经后。台北分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也是台湾乳房医学会理事长说明,乳癌患者平均年龄应该会愈来愈老,台湾也有此趋势,但年轻族群罹患乳癌的机率仍比美国高。台湾乳癌患者中,小于40岁者约占15%,小于50岁约占50%。
停经后变胖乳癌机率增加1.5倍
大规模的实验报告发现,女性停经后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机率上升1.5倍。原因在于肥胖导致高脂肪,使得很多雌激素累积在脂肪里。医师同时也劝告停经后的女性,饮食时要注意脂肪含量,少摄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类食物可能累积较多雌激素,进而提高乳癌发生率。
夜猫族作息不正常罹癌机率高
坊间盛传,熬夜会增加乳癌风险。专家说,生活作息不正常、日夜颠倒,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提高罹患任何癌症的机率。以乳癌为例,研究发现,女性空服员因作息不正常,加上处于高空可能接触到辐射,罹癌机率相对较高。
塑胶制品充斥生活当心环境荷尔蒙诱发乳癌
最近一些研究发现,台湾人很爱使用塑胶制品,但塑胶制品释放的环境荷尔蒙可能会增加乳癌机率。像用塑胶袋盛热汤,饮食中吃下塑胶遇热溶出的化学分子,也许会转化成女性荷尔蒙,诱发乳癌发生。
至于有人担心电磁波强的卤素灯、床头音响、充电器等,会不会释放有害物质,提高乳癌风险,目前尚无文献报告证实会致癌。
哺乳少受雌激素刺激降低乳癌风险
有研究指出,哺乳的女性受雌激素刺激的时间变少,相对不易罹患乳癌。专家提醒,“哺乳期间,雌激素的确没有作用,但如果只哺乳几天或1、2个月,效果不大,想预防乳癌,最好哺乳半年以上。”
熬夜加班拼事业导致肝癌年轻化
目前许多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玩耍却忽略了对于身体的定时体检。近日有媒体报道,才24岁的黄女士本来就有“小三阳”,还时常加班,导致体内激素代谢失调,免疫力下降,最近被查出已是肝癌晚期。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人们不禁会问,肝癌为什么会如此凶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肝癌?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哪些细节?
我国肝癌高发年龄提前至35—50岁
专家介绍,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8.71/100000,居所有恶性肿瘤第四位;死亡率26.04/100000,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在消化道肿瘤中占第一位。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显示,肝癌的高发年龄已由原来的40-55岁提前至35-50岁,地域分布特点是沿海高于内地,东南高于西北。
诱发肝癌的因素多种多样,笼统地讲,是心理因素、生存环境、家族基因、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化学物质刺激等叠加的结果,这些因素的长期发展会使肝脏纤维化,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就会转化为肝硬化乃至肝癌。
具体说来,肝癌的成因首先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现代人生存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尤其是对于40岁上下的中青年男士来说,可能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每天都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晚上又难免回旋于各种交际应酬之中,导致烟酒过量,情绪波动大、饮食失节,生活秩序严重紊乱。对于普通人来说,需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叠加因素,以降低肝癌的发生概率。
吃得不对小心惹上癌症
消化道肿瘤高发,饮食很重要
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上,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平说道:在所有的因素中,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致癌因素,中国人很应该注意的就是膳食的因素,可以这么讲,名列前茅的十个癌症,其中五个是消化道的肿瘤,所有起源于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发病的将近一半。说明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吃得好”不如“吃得对”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中国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癌症发病率尤其是结直肠癌发生率越来越高。讲到地区性,同为中国人,为什么城市的大肠癌占34.63%(2010年数字),而农村只占到11.87%。而食管癌,在我们国家是高发的,但是只是在农村高发,因此这种城乡的差别取源于食品的结构。粗糙的食物,饮食不卫生,容易得食管癌;而精致的食物,过量饮食,尤其是多食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结直肠癌。因此,结直肠癌已经由70年代的占第四位第五位列升到第三位了,我们对饮食应该是十分注意的。城乡的饮食结构不一样,农村得食管癌的多,城市得结直肠癌的多。
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平提醒:
1、饮食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少吃腌制的食品。
2、要保持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蔬菜水果为辅,肉可以吃,不要太多。
导致妇科肿瘤的因素
人文社会因素
⒈年代:近年外阴原位癌增多了,但浸润癌无甚改变。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比例发生了扭转。卵巢癌患病率近40年增加了3倍。近10年,卵巢癌患病率增加了30%,病死率增加了18%(高永良,2001)。
⒉城乡差别:卵巢癌在大城市患病率是15.3/10万;中等城市为12.6/10万。子宫颈癌患病率也是大城市高,小城镇低,但农村的病死率却是大城市的3倍。
⒊地区差异:卵巢癌患病率以北欧最高(15.1/10万),中美洲最低(1.9/10万),南非州、东亚也低。中国大陆葡萄胎发病率为80/10万妊娠,此率比欧美约高2倍。
⒋经济收入及文化程度:经济、文化、卫生水平低的农业人口,其子宫颈癌发病率较市区同龄女性高十几倍及数十倍。
环境因素
⒈地理因素:葡萄胎发病是山区低、沿海高。子宫颈癌的发病则是山区高于平原。
⒉理化性因素:一般认为癌肿的发生有80%—90%是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而环境因素中的80%是化学性的。如亚硝胺、煤焦油、烷化剂等。
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只占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原因的10%。在卵巢癌的病因中,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只占2.5%—7%(王希芝,2001)。据报道:卵巢癌有5%—8%属于遗传易感者,其中70%为遗传性卵巢癌乳腺癌综合征(高永良,2001)。子宫肌瘤也可能有遗传因素,其染色体异常发现率为30%。有家族史者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的2.2倍。美国黑人的子宫肌瘤发生率高于白人3.4倍。
宫颈癌年轻化过早性生活或为诱因
不乏30岁以下的患者
据了解,这名14岁的宫颈癌患者是2011年在慈溪一家医院确诊的。
李惠利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杨玲玲说,宫颈癌发病年轻化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也接诊过好几个30岁以下的患者,最年轻的患者年仅26岁。
宁波市疾控中心的监测结果显示,近几年来宁波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1年的发病率是14.04/10万。发病年龄呈“倒U形”,25岁后发病率基本呈上升趋势,到45岁左右发病率达到最高,45岁后发病率逐渐减小。近10年来,宁波地区女性宫颈癌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宫颈癌死亡病例中,约90%为40岁以上女性。
精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过早性生活可能是诱因
杨医生说,宫颈癌的发生多与HPV(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有关,例如过早开始性生活、拥有多位性伴侣等。越早有不当的性生活,往后就越容易患宫颈癌,未成年女性更要避免进行性生活。
此外,反复流产、忽略性行为后的清洁,吸烟、忽略经期卫生,精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生活不规律等也是宫颈癌的诱因。
建议有性生活女性
每年做一次TCT检查
宁波市疾控中心慢病防制所王永介绍说,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宫颈癌需要8-10年的时间,所以宫颈癌是可以早期发现的。
不过,宫颈癌病变初期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女性朋友一定要当心,如果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同房接触性出血、阴道排液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期发现宫颈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妇科检查。目前,临床上经常用到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是宫颈超薄细胞学(简称TCT)检查。建议已婚妇女或是性生活史3年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TCT检查。
延伸阅读
口服短效避孕药能减少肿瘤发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唐良萏教授告诉记者,除了每年定期妇科检查,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等,坚持口服短效避孕药,也能减少肿瘤发生。
“很多人认为避孕药内激素很多,会使人发胖,长期服用会导致节育,甚至得病,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服用新型短效口服避孕药不仅不会增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以及乳腺癌的风险,甚至还能降低相关肿瘤的发生率。
有调查发现,坚持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卵巢癌的概率比不服药的妇女低40%~60%,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低50%,患卵巢囊肿的概率也相对降低。短效口服避孕药对预防盆腔炎也有一定的帮助。
短效口服避孕药服用后,药物每天都会被排泄和清除。只要停药后第一个周期内就能发生排卵,并不影响以后的计划怀孕,也不会影响宝宝健康。
值得提醒的是,紧急避孕药的一次剂量比常规口服避孕药一天的药量要大十倍,经常服用,可以引起月经紊乱,服用不当甚至还可能影响以后的生育。
中年女性健康问题突出
乳腺癌已占我国城市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或第二位,高发年龄在40岁—49岁,整整比西方国家早了十年。国外发病率高,但多是老年妇女,而我国发病的女性正值壮年,她们的患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损失尤其惨重,所以,乳腺癌应该引起中年女性及其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欧美乳腺癌的发病率很高,差不多是1/10,我国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增长速度太快,每年递增2%—3%,增速超过了欧美。我国乳腺癌的发病还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城市高于乡村,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知识层次高的多于知识层次低的,收入高的多于收入低的。
鉴于我国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乳腺癌的高发是不可阻挡的。乳腺癌高发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早发现。据介绍,早期病人,十年生存率能达到70%—80%,而晚期病人,十年生存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发病率如此高,死亡率却在下降。这是由于他们开展了乳腺癌普查,早期病人能达到80%以上;而我国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早期病人也只有30%左右,晚期病人超过一半。
最现实、最有效的早发现措施就是自查和查体。需要提醒的是,30岁以上的女性就要开始重视乳腺癌,并经常进行自查。35岁以后,接近高发年龄,就要坚持每月自查和每年定期查体。如果因为警惕性不高,没能及时检查而误了早发现的时机就非常可惜了。
其实,患了乳腺癌也不用恐惧,乳腺癌是目前实体瘤疗效最好的肿瘤之一。许多人接受治疗后重返工作岗位。乳腺癌治疗先手术,再进行4—6周期的化疗,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需要服用5年的相关药物,如无复发转移,就不用再治疗了。
除了重视乳腺癌,中年女性还要提防三种高发的妇科肿瘤,即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宫颈癌以前是中老年妇女高发,现在有明显提前的趋势。梅艳芳、李媛媛年过四十就因宫颈癌去世,令人叹惜,这给中年女性敲响了警钟。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发病率近年来也明显走高,高发年龄在40—60岁。
这些癌症都有可能早发现,因此,一定要提醒中年女性,不管有没有不舒服,每年都要做妇科方面的检查。
导致妇科肿瘤的因素
妇科肿瘤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妇科肿瘤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妇科肿瘤有外阴肿瘤、阴道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和输卵管肿瘤。以子宫及卵巢肿瘤多见,外阴及输卵管肿瘤少见。那么妇科肿瘤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人文社会因素
⒈年代:近年外阴原位癌增多了,但浸润癌无甚改变。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比例发生了扭转。卵巢癌患病率近40年增加了3倍。近10年,卵巢癌患病率增加了30%,病死率增加了18%(高永良,2001)。
⒉城乡差别:卵巢癌在大城市患病率是15.3/10万;中等城市为12.6/10万。子宫颈癌患病率也是大城市高,小城镇低,但农村的病死率却是大城市的3倍。
⒊地区差异:卵巢癌患病率以北欧最高(15.1/10万),中美洲最低(1.9/10万),南非州、东亚也低。中国大陆葡萄胎发病率为80/10万妊娠,此率比欧美约高2倍。
⒋经济收入及文化程度:经济、文化、卫生水平低的农业人口,其子宫颈癌发病率较市区同龄女性高十几倍及数十倍。
环境因素
⒈地理因素:葡萄胎发病是山区低、沿海高。子宫颈癌的发病则是山区高于平原。
⒉理化性因素:一般认为癌肿的发生有80%—90%是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而环境因素中的80%是化学性的。如亚硝胺、煤焦油、烷化剂等。
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只占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原因的10%。在卵巢癌的病因中,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只占2.5%—7%(王希芝,2001)。据报道:卵巢癌有5%—8%属于遗传易感者,其中70%为遗传性卵巢癌乳腺癌综合征(高永良,2001)。子宫肌瘤也可能有遗传因素,其染色体异常发现率为30%。有家族史者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的2.2倍。美国黑人的子宫肌瘤发生率高于白人3.4倍。
熬夜加班拼事业导致肝癌年轻化
目前许多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玩耍却忽略了对于身体的定时体检。近日有媒体报道,才24岁的黄女士本来就有“小三阳”,还时常加班,导致体内激素代谢失调,免疫力下降,最近被查出已是肝癌晚期。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人们不禁会问,肝癌为什么会如此凶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肝癌?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哪些细节?
我国肝癌高发年龄提前至35—50岁
专家介绍,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8.71 / 100000,居所有恶性肿瘤第四位;死亡率26.04 / 100000,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在消化道肿瘤中占第一位。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显示,肝癌的高发年龄已由原来的40-55岁提前至35-50岁,地域分布特点是沿海高于内地,东南高于西北。
诱发肝癌的因素多种多样,笼统地讲,是心理因素、生存环境、家族基因、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化学物质刺激等叠加的结果,这些因素的长期发展会使肝脏纤维化,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就会转化为肝硬化乃至肝癌。
具体说来,肝癌的成因首先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现代人生存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尤其是对于40岁上下的中青年男士来说,可能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每天都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晚上又难免回旋于各种交际应酬之中,导致烟酒过量,情绪波动大、饮食失节,生活秩序严重紊乱。对于普通人来说,需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叠加因素,以降低肝癌的发生概率。
专家表示特别有上诉情状的中青年男士,尤其应该警惕肝癌等恶性肿瘤的侵袭。有调查显示,心理因素和生存环境是导致肝癌发病年龄提前的主要诱因,如长期精神状态不佳、酗酒、生活欠规律的人发生肝癌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人。酗酒会导致脂肪肝、酒精肝,逐渐演变成肝硬化,最终引发肝癌;而吸烟也应尽可能避免,以免对疾病的发生造成促进性的因素。
除心理和环境因素外,导致肝癌的原因还有病毒性肝炎和黄曲霉素等。在肝癌人群中,肝炎患者是最大的发病群体,35%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有慢性肝炎病史,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乙型和丙型肝炎,这两种肝炎病毒的携带者,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许多倍。近年来,乙肝新增患者数量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人们对于丙肝缺乏足够认知,由丙肝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的比例连年递增。
除病毒性肝炎外,黄曲霉素为最重要的致癌物质。在霉变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适宜在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中生长繁殖,尤其现在到了夏季,天气逐渐炎热,久置的谷物、蔬菜等最易被黄曲霉素污染。
化学致癌物质方面,包括化学污染、空气和水污染。能引起肝癌的以亚硝酸胺类为主,此外,有机农药、酒精、黄樟素等亦能诱发肝癌。
高危人群要定期监测,早期发现
肝癌早期没有症状,如已经出现了症状而去就诊,多数已经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即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比较差。早期发现肝癌,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主要途径。
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慢性乙肝、慢性丙肝、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上述人群在40岁后应进行定期检查,半年一次。常规的方法包括腹部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均是无创伤的检查。一旦发现异常,采用更精确的方法如CT和核磁共振检查,以便明确诊断。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可被发现的肝癌病灶越来越小,最新型的核磁共振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与传统造影剂相比,可检测出1厘米以下的微小病灶,更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很多人在体检时发现肝脏内有结节,就担心是肝癌。其实,多数情况是良性病变,常见的结节是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等。这些良性病变不会癌变,多数不用特别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误诊,例如,把肝癌结节误诊为血管瘤等,因此,对于已发现的肝脏结节,常需要多种方法检查鉴别,特别是核磁共振在鉴别肝癌和良性结节时用处很大。即便是诊断为肝脏良性结节,也需定期随访复查。
这五种女人最容易得乳腺癌
1.长期受女性荷尔蒙刺激易得乳癌
哪些人会得乳癌?专家指出,“女性荷尔蒙”是最大关键之一,如果长期受到女性荷尔蒙,也就是雌激素的刺激,较易得乳癌。像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病人,皆与女性荷尔蒙有关,而易再罹患乳癌。过去更年期妇女为了减缓不适,会补充女性荷尔蒙,结果发现长期使用,不但会刺激女性荷尔蒙,也会增加罹患乳癌的机率。
2.乳癌年轻化 爱吃高热量食物是推手
全球每年乳腺癌的新发病例超过120万,超过40万女性死于乳腺癌,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在过去十年中,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近年来发病率呈迅速升高且患者的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大规模的实验报告发现,女性停经后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机率上升1.5倍。原因在于肥胖导致高脂肪,使得很多雌激素累积在脂肪里。医师同时也劝告停经后的女性,饮食时要注意脂肪含量,少摄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类食物可能累积较多雌激素,进而提高乳癌发生率。
3.夜猫族作息不正常 罹癌机率高
坊间盛传,熬夜会增加乳癌风险。专家说,生活作息不正常、日夜颠倒,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提高罹患任何癌症的机率。以乳癌为例,研究发现,女性空服员因作息不正常,加上处于高空可能接触到辐射,患癌机率相对较高。
4.塑胶制品充斥生活 当心环境荷尔蒙诱发乳癌
塑胶制品释放的环境荷尔蒙可能会增加乳癌机率。像用塑胶袋盛热汤,饮食中吃下塑胶遇热溶出的化学分子,也许会转化成女性荷尔蒙,诱发乳癌发生。
至于有人担心电磁波强的卤素灯、床头音响、充电器等,会不会释放有害物质,提高乳癌风险,目前尚无文献报告证实会致癌。
5哺乳少受雌激素刺激 降低乳癌风险
有研究指出,哺乳的女性受雌激素刺激的时间变少,相对不易罹患乳癌。专家提醒,“哺乳期间,雌激素的确没有作用,但如果只哺乳几天或1、2个月,效果不大,想预防乳癌,最好哺乳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