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可能会成新癌王
胰腺癌可能会成新癌王
近年来胰腺癌发病上升速度增快,且由于其起病隐匿、进展快及在常见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等原因,很可能替代肝癌,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新“癌王”。因此,加深人们对胰腺癌的认识,积极预防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意义重大。
早期发现率仅5%~7%
常见癌症中疗效最差
胰腺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而一旦出现明显的消瘦、疼痛、黄疸等症状时,已为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不仅如此,胰腺癌发展速度很快、病死率高,往往从出现早期症状到晚期直至病人死亡,只有几个月时间,这都给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临床上,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国内报导仅为5%~7%,在所有癌症中最低。来就诊的胰腺癌患者中只有少数人有手术治疗的机会;在手术患者中,仅有一半左右的人能进行根治手术,其他只能通过姑息手术缓解病情。种种因素导致胰腺癌成为常见癌症中治疗效果最差的一种,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远远低于甲状腺癌的90%、乳腺癌的80%、结直肠癌的60%、胃癌的50%、食管癌的12%以及肝癌的10%。
年过45岁每年查体
当心突发莫名糖尿病
要提高胰腺癌的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在刚出现无明显诱因的糖尿病时,及时检查胰腺,就能早期发现胰腺癌,大大提高手术治愈率。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只要早发现、早手术,一些患者是能够实现较长期生存的。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少吃多脂食物多吃果蔬
虽然胰腺癌发病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是“生活方式癌”。近年来,胰腺癌之所以快速增长,就是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增多造成的。所以,要预防胰腺癌,就要从生活方式上注意。
首先,要少吃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饮食。研究显示,这类食物摄入过多,患胰腺癌几率明显升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居民胰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多与此有关。人们应保证饮食中肉、蛋、蔬菜、水果、粮食的合理搭配,不偏食、挑食,少吃煎、炸、烤制食品,适当增加粗粮和蔬菜、水果的摄入。
其次,不吸烟。烟草中含多种致癌物质,会增加患胰腺癌风险。研究显示,吸烟者患胰腺癌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至2.5倍,发病年龄也会提前10至15年。
第三,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情绪。
第四,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是导致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而胰腺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也会增加致癌危险。
第五,少接触萘胺和苯胺等有害化学物质。研究显示,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者,患胰腺癌风险较常人高约5倍。因工作需要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者,应做好防护。
胰腺癌的常见症状
上腹不适及隐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与胃炎、溃疡病、胆囊炎等其他消化系统病变难以区分。
严重腰背疼痛提示病变累及腹腔神经丛,是晚期征象。
食欲不振和消瘦也是常见表现,由于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排泄受阻影响病人食欲,加上消化吸收不良导致体重明显减轻。
皮肤巩膜黄染是胰头癌的突出表现,由胆汁不能排入肠道引起。
肿瘤可破坏胰岛功能导致血糖增高,所以中老年人突然出现“糖尿病”时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腹部包块和腹水及恶液质则是胰腺癌的晚期表现。
(天津市肿瘤医院 李 强)
胰腺癌常用检查方法
主要有超声(含腹部超声和内镜超声)、CT、MRI和有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超声检查结果与实施检查医生的水平及所使用的仪器有很大关系。CT检查要采用注射造影剂的薄层分期扫描。
胰腺癌治疗手段
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方式,也可以是几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唯一可为胰腺癌患者提供治愈机会的手段。
典型的手术可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胰头、部分胃和小肠、胆道)、胰体尾(含脾)切除术和全胰腺切除术(包括整个胰腺、部分胃和小肠、胆道和脾脏)等。姑息性手术也很常见,但应用正不断减少。
胰腺炎会癌变成胰腺癌吗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胰腺炎一直是诱发胰腺癌的主要原因。但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给了我们错误的认识。最近对患者的既往史的统计显示,糖尿病、胆结石、消化性溃疡分别以20.1%、7.3%、7.2%名列前三位。而一直被认为是胰腺癌主要诱因的慢性胰腺炎仅占3.4%。对于这一结果,在场的不少医生都表示感到意外。
在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上,39.4%采取了切除术(与1988年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33.2%采用了非切除治疗方式、21.1%进行了保守手术(同比减少8.2个百分点)、3.5%仅实施了开腹手术(同比减少了5.6个百分点)。其中因为病情恶化而被介绍来的患者人数的增加可能是引起非手术比例上升的原因。
关于切除手术,10年前占半数以上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已大幅下降到了37.9%(同比下降了20.8个百分点)。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幽门环温存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此术式已逐渐上升至26.2%,由此看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重视提高患者QOL的手术方式。
专家提醒:胰腺炎与胰腺癌的病发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有发胰腺癌的主要原因,大家需要注意这一点。
胰腺癌和胰腺炎的区别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胰腺有水肿、充血,或出血、坏死。临床上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化验血和尿中淀粉酶含量升高等。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二种。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有“癌中之王”之称,人们往往谈之色变,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胰腺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近年来在胆胰小组的努力下,胰腺肿瘤诊治水平近年来有大步的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可达到发现直径1cm左右的癌肿。胰腺癌与胰腺炎的区别:胰腺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也就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细胞。这两种细胞都会发生癌变,来源自内分泌细胞的癌,叫神经内分泌癌,比较少见,多数情况下恶性程度比较低,病程比较长,治疗方式与常见的胰腺癌也有所不同。来自外分泌细胞的癌,就是我们常说的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比较高的肿瘤。而慢性胰腺炎是由于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造成的一种胰腺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胰腺癌是什么病
当前人们谈“癌”色变,尤其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远期疗效不令人满意,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再恐惧胰腺癌,而应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重视它。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的情况。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和上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若是40岁以上中年人新近出现上述症状,除考虑肝胆、胃肠道等常见疾病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随着疾病的进展,胰腺癌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上腹部疼痛;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常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则颜色变浅;其它表现还包括:上腹部包块、新出现的糖尿病或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以及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等,均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胰腺癌: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胰腺癌的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只能针对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同时注意提高机体健康素质。
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营养有密切关系。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胰腺癌发生应做到戒酒、戒烟,提倡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饮食,即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等。
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根据上述胰腺癌的发病特点,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诱因上腹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腰背部酸痛、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均应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并定期体检。
胰腺癌应该如何治疗?
目前根本的治疗原则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是唯一可能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方法,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方法很多,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广,风险大,文献报道切除率一般为40%-50%,手术死亡率约为5%左右,而在一些大的胰腺专业中心则手术切除率可高达60%左右,死亡率明显降低,约0%-3%不等。因此胰腺癌患者应尽量选择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心进行诊治。
晚期胰腺癌一般无手术切除的可能,但对合并有严重的梗阻性黄疸,或者肿瘤压迫十二指肠无法进食等患者,仍需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包括胆肠吻合术缓解黄疸,胃空肠吻合术解决进食问题等。
术后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起辅助作用,对部分患者可起到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另外,针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基因治疗、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这一顽疾的治疗点燃新的希望。
胰腺癌的预后?
胰腺癌是一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极差,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期约4-6个月,接受姑息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9个月,根治性切除手术后病人平均能生存16个月左右,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有资料显示早期胰腺癌经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20%-40%,联合放、化疗后生存率还略有增加。由此可见,只要对胰腺癌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所谓的“癌中之王”也并非不可战胜。
胰腺癌治疗新进展
胰腺癌的发病率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美国癌症协会2013年数据显示,胰腺癌是美国最常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4位。近20年来,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增长约4-6倍,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已经和欧美接近。胰腺癌发病隐匿,肿瘤转移早,8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能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只占 10%~20%,即使手术切除的患者,2年内约80%-95%复发。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近20年来一直低于5%,进展期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预后极差,因此,胰腺癌号称“癌中之王”。
自1996年Burris等人的研究奠定了吉西他滨作为晚期胰腺癌患者标准一线治疗药物至今,使用已近20年,但疗效并不理想,有效率仅为 5%~15%,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5~7个月。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在改善患者生存上也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虽然改善晚期肿瘤预后的新药上市较多,但能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药物几乎没有,亟待一种可以改变现状的新药。
放射治疗具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的发展,精确放疗取得了巨大进步,由二维放疗(2-DRT,Two-dimensional radiotherapy)发展到三维适形放疗(3D-CRT,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调强放疗(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尤其是以X-刀、ã-刀、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螺旋断层放疗(HT,Helical tomotherapy)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体部实质器官肿瘤的治疗,具有了质的飞跃。
常规放疗时代认为胰腺为放射不敏感器官,并且由于病变的部位、肿瘤容积、靶区容积以周围胃,十二指肠,小肠,脊髓,肾脏,脾脏等正常组织的剂量限制,很难达到靶区的根治性剂量,但是现代精确放疗技术,在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同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因此对于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部伽马刀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SBRT技术,在胰腺癌的治疗方面获得了与手术切除相媲美。我们采用全身ã-刀治疗 52例胰腺癌的回顾资料显示,其完全缓解率为19.2%,部分缓解率为69.2%,总有效率达88.4%。其中Ⅱ期病人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9% 和46.7%,已达到外科手术的效果!而且放射损伤轻微(国外无类似研究)!常东姝等报道I、II期胰腺癌患者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7%、 34.4%、29.6%、20.7%和17.3%,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已经达到了外科手术的效果。而集IMRT和IGRT于一体的TOMO放射治疗系统,使肿瘤剂量适形度更高,肿瘤剂量强度调节更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剂量更少,其卓越的图像引导功能可以在放疗的同时即采集CT数据,使放射治疗和螺旋 CT流畅结合。韩国的JI报导了19例TOMO治疗的局限期胰腺癌结果:有效率42.5%,观察期内未见肿瘤进展,放疗过程的耐受性很好,仅有1例出席轻度恶心。Cyrus Chargari等报道的TOMO治疗进展期胰腺恶性肿瘤取得了很好的局控率及非常完美的保护了周围正常组织。精确放疗在在聚焦方式、剂量分布、放射生物效应及适形度等方面的优势在胰腺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体现了巨大优势,突破了胰腺癌放射治疗的瓶颈。
胰腺癌的DPD高表达特点,为胰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靶位和方向
2003年Fukushima等人发表的生物标记物大样本研究发现,胰腺癌是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DPD)高表达的肿瘤,胰腺癌组织中的DPD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也高于其他肿瘤。DPD是5-FU分解代谢的关键酶, 5-FU进入体后,半衰期只有6-15分钟,85%被肝脏中DPD酶降解,只有15%进入到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磷酸化途径,为了达到长时间的抗肿瘤作用,5-FU需要持续输注,但其在胰腺癌仍无效。大鹏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研发的S-1是新一代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是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以 1:0.4:1的摩尔比配比而成的复方制剂,其中吉美嘧啶是强效的DPD抑制剂,DPD抑制作用是优福啶中尿嘧啶的180倍,大大减少了5-FU分解代谢产物F-â-丙氨酸的产生,从而显著降低神经毒性、心脏毒性和手足综合征等多种不良反应,使更多的5-FU进入到磷酸化途径,增强了5-FU的利用率,提高抗肿瘤效果,因此S-1是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针对DPD这个靶位的治疗,S-1作为继优福啶之后的第二代DPD酶抑制剂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 (DIF,DPD Inhibitory Fluoropyrimidines),为胰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S-1首次被证实单药不劣于吉西他滨单药
在47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2011)上,S-1用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GEST(Gemcitabine and TS-1 Trial)研究的结果汇报,引起了肿瘤界的极大关注,该研究是多年来唯一一个证实S-1与吉西他滨具有相同疗效的化疗药物。今年5年1日,GEST研究正式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发表。
GEST研究在日本与中国台湾共同开展,也是台湾的注册临床试验,共入选834例无法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治疗、口服S-1单药治疗或S-1与吉西他滨联合(简称GS方案)治疗。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在改善患者总生存方面,S-1单药相比吉西他滨单药的非劣效性,以及吉西他滨联合S-1相比吉西他滨单药的有效性。结果显示,S-1组中位生存期9.7个月显著高于吉西他滨组的8.8个月,非劣效性结果成立 (HR=0.96, p<0.001)(图1 )。在无进展生存方面,GS方案显著优于吉西他滨单药(5.7月 vs. 4.1月,HR=0.660 , p<0.001)。虽然生存期方面GS方案与吉西他滨单药相比未得出显著差异(图1 ),但这个结果可能与超过一半(51%)的吉西他滨组患者治疗失败后又选择使用S-1为基础的化疗有关。值得一提的是,根据EQ-5D问卷评价,GS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吉西他滨单药相比,p=0.003)。另外,亚组分析显示,GS方案在局部晚期和PS 1的患者中的疗效更优,为个性化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依据。研究者认为:S-1单药治疗在改善总生存方面不劣于吉西他滨,患者耐受良好,且口服方便,可作为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S-1有望成为胰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新标准
今年1月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论坛(ASCO-GI)上首次报道了JASPAC-01研究中期分析结果,得到了胰腺癌治疗领域的广泛关注。时隔5个月后,在今年6月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根据IDMC的建议,基于2012年12月的数据,219个事件,发表了最终分析。该试验显示,对胰腺癌术后患者,S-1比吉西他滨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这是20多年来,胰腺癌治疗史上新的突破。
JASPAC-01研究是在日本33家医疗中心开展的一项随机、开放III期临床试验,这是胰腺癌辅助化疗研究中第一项单药与吉西他滨单药头对头比较,且得出优效结果的试验。研究纳入了385例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在术后10周内随机分为吉西他滨单药组和口服S-1单药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S-1化疗的患者2年生存率为70%,而接受吉西他滨化疗的患者这一数据为53%,S-1组的疗效不但非劣于吉西他滨组 (p<0.001),而且要优于吉西他滨组(p<0.0001,log-rank test,图2)。使用S-1的患者比使用吉西他滨的患者总生存时间延长20个月左右,死亡风险明显降低46%(HR = 0.57,95% CI, 0.45-0.72),可推迟术后复发(2年无复发生存率S-1组为49%,吉西他滨组为29%)。基于S-1在胰腺癌辅助化疗的优异结果,S-1今年将被写入日本胰腺癌指南。
S-1独特的放疗增敏作用,提高了胰腺癌放疗疗效
众所周知,决定肿瘤放疗敏感性的主要因素为肿瘤细胞的固有敏感性、是否乏氧细胞、乏氧克隆细胞所占比例及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等。在放射治疗初期使用S-1,由于肿瘤血管未因放疗而闭锁,可使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较高,不但能杀死对放疗不敏感的 S期细胞,使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向对放疗敏感的 G2 期和 M 期转化,而且可缩小肿瘤,改善肿瘤细胞的氧供,减少乏氧细胞比例,达到放疗增敏的目的,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同源重组在DNA双链断裂修复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1中的吉美嘧啶可抑制同源重组介导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从而增加放疗的敏感性。因此,S-1被公认为具有显著的放疗增敏作用,这也为S- 1联合放化疗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初诊患者中局部晚期者约占40%,即使成功行手术切除的患者, 局部复发率仍高达50%。对局部晚期和复发的胰腺癌,同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是标准治疗方案。同步放化疗不仅可治疗原发病灶,提高局部控制率,同时可早期控制或消灭全身的隐匿病灶,从而减少复发和转移的机会,提高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为局部晚期胰腺癌同步放化疗的标准药物,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推荐。
Kentaro和Kim HM 等大量临床研究报道,S-1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或晚期胰腺癌的总有效率68%~97%,平均中位生存期12.9个月~16.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1个月~8.7个月,1年生存率为43%~70.6%。S-1联合放化疗除可以明显提高总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提高瘤灶显效率,还可以显著缓解癌痛,并且安全性较好。
总结
S-1作为新一代DIF,在胰腺癌中的循证证据丰富,无论是术后辅助化疗、晚期单纯化疗还是联合放化疗都疗效不俗。传统5-FU无效的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头颈部癌、弥漫型胃癌等DPD高活性肿瘤S-1都有很好的疗效。在日本,该药已被批准用于胃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无法切除或复发的乳腺癌、胰腺癌、胆管癌等7类肿瘤。自中国上市以来,S-1得到消化道肿瘤临床专家广泛应用和认可。S-1给药便利,不用住院治疗,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各项临床研究结果证实,S-1为基础的治疗可以作为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放疗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因其极易出现远地转移,故需要进一步加强放疗联合化疗、靶向、生物等综合治疗,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s-1联合放疗治疗胰腺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离线验证技术、限制呼吸动度技术, 更优的分割剂量模式的应用, 胰腺癌的治疗一定会获得更好的疗效
哪些人群易得胰腺癌
贪吃不消化,胰腺负担重
说起胰腺癌不得不提明星肥肥和歌王帕瓦罗蒂,他们两人都因此而病逝。这两位著名患者的体型和饮食习惯能说明问题。据媒体多次报道,肥肥去世的病因就是暴饮暴食,她特别爱吃鱼翅海鲜,在疗养期间还到大闸蟹专卖店购货。专家说:“高脂肪、高蛋白等食物却是胰腺癌行凶的一把尖刀。”
这是因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一种人体必须的消化酶,特别是在对脂肪的消化方面作用巨大。一旦吃得太多,胰腺细胞就繁忙得多。而忙中容易出错,这种差错产生的异形细胞就是癌细胞。加上长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对胰腺的长期刺激,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消灭这些癌细胞,癌细胞队伍继续发展壮大,便形成肿瘤。
除此之外,吸烟、喝酒、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身体质量指数增加、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家族史等也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预防胰腺癌,当然要控制“口欲”,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熏烤煎炸食品及腌制食品,适当多吃些粗粮、蔬菜和水果。平时忌暴饮暴食、过量饮酒。由于吸烟是胰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提倡戒烟和不吸烟。
“胃病”久治不好,排查胰腺癌
胰腺癌还有一个外号叫“癌中之王”,因为它太难识别。即使生病了也常被误认为胃病、肾结石。消化不良等。专家说,人的胰腺只有两三厘米宽,却和肝、胆、胃、肠等器官紧密相邻。所以,胰腺癌的早期症状非常容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50岁的罗阿姨心窝部出现不规则隐痛已经3年,并时常有嗳气,按照胃炎治疗已经3个月了,罗阿姨的症状还不见好转。不但如此,疼痛还越来越厉害,有时连腰背都开始疼。罗阿姨被“胃病”折磨得消瘦不堪。转院后,细心的医生让罗阿姨查查肿瘤标识物,拍个腹部CT,才发现患了胰腺癌。
专家说,其实,腹痛或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是胰腺癌首发症状,其他症状还包括腰背痛、黄疸、消瘦与乏力等。如果你有类似症状,病因又不明确,按胃病治疗效果又好,不妨做个如腹部B超、CT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这类的检查,查查胰腺。
胰腺癌是种性质“极恶”的恶性肿瘤,病情进展快,预后极差。专家说,按临床数据显示,在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中,无法治疗只有3~5个月寿命,接受治疗也仅有6~10个月的生存期。
而如果发现了胰腺癌,唯一治疗的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的器官、区域淋巴结。
高危人群
有胰腺癌家族史者;
40岁以上,发作不明原因的胰腺炎;
突发糖尿病病人,特别是无家族史、无肥胖症等糖尿病易发因素者。40%的胰腺癌病人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
死癌症的早期信号要警惕
大家猜猜,什么癌症能够被称为“癌症之王”呢?有人觉得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以称为“癌王”。但是我们现在要讲的这种癌症,比肝癌还要可怕得多。
到现在人们什么办法都试过了,还是不能深入治疗。而且一旦得了这种癌症,100%是会死人的,所以被称为“癌王”。其实这个癌大家肯定也听说过,就是胰腺癌。胰腺癌说起来很可怕,它的原因主要和大量的食物、大量的肥肉是有关系的,跟慢性胰腺炎是有关系的。
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关于所谓“癌中之王”,有人说肝癌是癌中之王,有人说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也有人说肺癌应该才是癌中之王。看来,到底哪种癌症才够得上”癌中之王“,尚有不同意见。所谓的“癌中之王”,是为了说明某种癌症的凶险程度可怕程度,王者,厉害也,让人畏惧也。那么哪种癌症才是真正的癌中之王呢?或者说哪种癌症最让人感到可怕?
也许在老百姓眼中,所有的癌症都是可怕的,大家普遍谈癌色变。总体来说当然是这样的,但这只是因为大家对癌症缺乏基本的了解,将所有癌症等同于“不治之症”,一说到癌症就将之等同于死亡,如此一来,当然会认为所有癌症都应该算“王”,这显然是错误的。
其实多数癌症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还有一些癌症即便是晚期,也仍是可以治愈的,比如某些亚型的淋巴瘤,比如绒毛膜癌,比如睾丸癌,等等。
因此,那些比较容易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癌症是不能称为”癌中之王“的,比如乳腺癌、宫颈癌;那些即便难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即便到了晚期,也仍有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治愈或者控制的癌症也是不能称为”癌中之王“的,比如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甲状腺癌、卵巢癌,等等。
真正够得上“癌中之王”的是那些难于早期发现,没有有效的筛查手段,且发病凶险,侵袭性强,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的癌症。但其实这些标准是会变化的,比如在有效的化疗药物和方案出现之前,白血病、绒毛膜癌等是当之无愧的癌中之王,因为它们无法通过手术而治愈,它们是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癌症,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化疗出现之前,死亡率非常高,可以说是得了这些癌症就是等于死亡,但随着有效化疗手段的出现,这些癌症已经可以治愈,早已够不上“癌中之王”。
绒毛膜癌之后,肝癌(原发性肝癌) 由于预后非常差、死亡率非常高,不容易早期诊断,晚期几乎无有效的治疗控制手段,生存期仅平均四个月到半年左右,是当之无愧的“癌中之王”,但随着筛检手 段的进步、能够早期发现的病例越来越多,治疗手段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肝癌尽管也仍可以称为”癌中之王“,但其可怕程度已不如从前。
现在能真正称得上“癌中之王”的目前首先要算是胰腺癌,为什么呢?首先,胰腺位置深,胰腺癌在早期没有什么 特别的表现,很难早期发现,而且也缺乏有效的筛检手段,多数胰腺癌一诊断就是中晚期以上;其次,胰腺癌发病凶险,侵袭性强,死亡率高,生存期短,让人闻之 色变;最后,最关键的是中晚期胰腺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在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均不理想,预后极差。正所谓,既让人防不胜防,又让人无可奈何!
”防不胜防“、”无可奈何“,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才够得上”癌中之王“。
有人说,卵巢也位置深而隐蔽,卵巢癌也难于早期发现啊,确实如此,但它够不上癌中之王,因为卵巢癌总体上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即便是晚期,也可 以通过化疗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人说,肺癌也治疗效果不好啊,食管癌也治疗效果不好啊,没错,但它们还是可以相对较早期发现,,关键是要重视,而且它们也 都有了较为有效的早诊筛查方法,诊断之后它们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治疗效果尽管仍不够理想,但也还不是最差的,当然,食管癌确实预后不好,但所谓“癌中 之王”,是比出来的,是“凶中选凶”、“恶中选恶”。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没有永远的“王”,随着医学的发展,胰腺癌将终找到有效的早诊筛查方法和治疗手段,其“王者”地位也 将在某一天会丢掉。所谓的“癌中之王”只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讨论这个话题更不是要引发大家的恐慌,只是希望大家更要重视,尽管难于早期发现,但不等 于完全不可能,如果做得好,如果重视,至少能最大程度地尽可能早的发现。
哪些人群易得胰腺癌
贪吃不消化,胰腺负担重说起胰腺癌不得不提明星肥肥和歌王帕瓦罗蒂,他们两人都因此而病逝。这两位著名患者的体型和饮食习惯能说明问题。据媒体多次报道,肥肥去世的病因就是暴饮暴食,她特别爱吃鱼翅海鲜,在疗养期间还到大闸蟹专卖店购货。专家说:“高脂肪、高蛋白等食物却是胰腺癌行凶的一把尖刀。”这是因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一种人体必须的消化酶,特别是在对脂肪的消化方面作用巨大。一旦吃得太多,胰腺细胞就繁忙得多。而忙中容易出错,这种差错产生的异形细胞就是癌细胞。加上长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对胰腺的长期刺激,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消灭这些癌细胞,癌细胞队伍继续发展壮大,便形成肿瘤。除此之外,吸烟、喝酒、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身体质量指数增加、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家族史等也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预防胰腺癌,当然要控制“口欲”,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熏烤煎炸食品及腌制食品,适当多吃些粗粮、蔬菜和水果。平时忌暴饮暴食、过量饮酒。由于吸烟是胰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提倡戒烟和不吸烟。“胃病”久治不好,排查胰腺癌胰腺癌还有一个外号叫“癌中之王”,因为它太难识别。即使生病了也常被误认为胃病、肾结石。消化不良等。专家说,人的胰腺只有两三厘米宽,却和肝、胆、胃、肠等器官紧密相邻。所以,胰腺癌的早期症状非常容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50岁的罗阿姨心窝部出现不规则隐痛已经3年,并时常有嗳气,按照胃炎治疗已经3个月了,罗阿姨的症状还不见好转。不但如此,疼痛还越来越厉害,有时连腰背都开始疼。罗阿姨被“胃病”折磨得消瘦不堪。转院后,细心的医生让罗阿姨查查肿瘤标识物,拍个腹部CT,才发现患了胰腺癌。专家说,其实,腹痛或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是胰腺癌首发症状,其他症状还包括腰背痛、黄疸、消瘦与乏力等。如果你有类似症状,病因又不明确,按胃病治疗效果又好,不妨做个如腹部B超、CT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这类的检查,查查胰腺。胰腺癌是种性质“极恶”的恶性肿瘤,病情进展快,预后极差。专家说,按临床数据显示,在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中,无法治疗只有3~5个月寿命,接受治疗也仅有6~10个月的生存期。而如果发现了胰腺癌,唯一治疗的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的器官、区域淋巴结。高危人群有胰腺癌家族史者;40岁以上,发作不明原因的胰腺炎;突发糖尿病病人,特别是无家族史、无肥胖症等糖尿病易发因素者。40%的胰腺癌病人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
突发糖尿病需警惕胰腺癌
胰腺癌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远离的,但目前生活中出现的糖尿病患者非常多,如果突然得了这个病时患者要提高警觉。胰腺癌夺走了乔布斯的生命,我们就要更加注意胰腺癌。胰腺癌是什么病,它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它又会诱发什么疾病,我们怎样才能做好预防。胰腺癌死亡率高,素有“癌王”之称。因此,日常要重视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及早发现治疗病症,尤其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
专家强调,40%的胰腺癌病人在确诊时可伴有糖尿病,突发糖尿病又无家族史的病人更需要警惕胰腺癌。胰腺癌的发病与吸烟,过量饮酒,喜食高脂肪、高热量、熏烤煎炸食品及腌制食品,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以及职业环境暴露密切相关。乔布斯的去世让我们不可忽视胰腺癌,更要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与胰腺癌
对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的中老年人,人们往往只想到2型糖尿病或1型糖尿病,而忽略了胰腺癌的可能性,按糖尿病治疗无效,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时机。据统计,目前我国对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低于15%,切除后的5年存活率不到5%,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此病缺乏警惕性,不能早期发现,等到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
早期胰腺癌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类似糖尿病的症状,是因为癌细胞破坏了胰腺组织,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因此出现高血糖和尿糖,甚至葡萄糖耐量试验也不正常。所不同的是,胰腺癌伴发的糖尿病症状按正规的降血糖治疗,难以控制,反而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有人认为糖尿病、葡萄糖耐受性与胰腺癌之间存有相关作用,还有人认为糖尿病就是患胰腺癌的危险信号,而另一些临床医师认为糖尿病可能会诱发胰腺癌。糖尿病治疗专家认为,糖尿病早期出现的高水平胰岛素可能促使胰腺癌细胞生长。
早期癌症预兆 不明原因的持续疼痛:警惕肝癌、胰腺癌等
肝癌被称作“癌中之王”,超过一半的肝癌患者在发现时多处于中晚期。早期肝癌多无症状和体征,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多为肝癌的首发症状。胰腺癌中的胰体尾癌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腹痛、上腹饱胀、消瘦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