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会转变成胃癌吗 哪些症状警惕早期胃癌
胃炎会转变成胃癌吗 哪些症状警惕早期胃癌
胃癌早期起病隐匿,可以无任何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如果原来有慢性胃炎更容易被掩盖,如果出现下列表现应警惕早期胃癌的可能:
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也有此症状,所以不能完全清楚判断;但是如果食量明显减少,并且在短期内体质明显消瘦,体重下降,乏力等,要警惕;
腹痛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持续性疼痛;
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或者黑便,出现消瘦、贫血、低热等。
关于胃病的6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胃炎是小病,不用当回事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食用卫生不达标的食物而感染胃炎的人越来越多,而作为在工作一线打拼的我们,很多时候由于工作需要,早餐路边摊,中餐黑作坊外卖,晚餐来晚泡面,偶尔还得去给老板挡酒,久而久之,不仅脂肪肝找上门,胃病也悄悄侵袭。还是由于工作原因,我们往往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正是在这慢慢拖延的过程中,我们的胃痛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还有人因此患上了胃癌!挣得再多,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只能归零。
误区二:得了慢性胃炎就无法治愈
坊间关于胃炎 的传言很多,诸如“胃炎治不好,会带病终身”、“胃病会遗传”、“长期慢性胃炎会转变成胃癌!”等,那么得了胃炎真的无法治愈吗?慢性胃炎虽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但事实上,给自己一定的时间,胃炎是可以临床治愈的,即消除症状。现代研究证明,胃粘膜的再生、重建以及恢复机能大约需要3~5个月的时间,因此,想要治愈胃炎,治疗期最少也要3个月,只要及时治疗吗,坚持治疗,合理饮食,胃炎是一定会痊愈的。
误区三:胃炎最终会变成胃癌
想到癌症,似乎就等同于死亡,那么得了胃炎真的会发展成胃癌吗?过去认为萎缩性胃炎都有得癌的可能性,但目前研究已明确萎缩性胃炎基础上要合并大肠型肠化(肠上皮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才会有可能转化为胃癌。一些人对慢性胃炎认识不当,特别是已经转化为萎缩性胃炎的老年患者,常担心发展成胃癌,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导致胃炎发作甚至加重。
误区四:药用久了会耐受,要不停更换胃药
作为资深胃炎患者,想必很多人都和小编一样,治胃病的药换了又换,但是很多都是只看广告,没有疗效。而事实上,虽然治疗胃炎的药并没有严格的规定疗程,但最最重要的是,还是要看药物的疗效。专家建议,治疗胃炎时,最好能坚持用药,不宜频繁更换,除非有不良反应发生。尤其一些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它们的毒副作用一般比较小,安全性高,但要坚持服用才能起效。
误区五:胃炎发作,赶紧吃药!
胃炎患者都知道胃痛发作的滋味,随时随地,不分场合的疼的死去活来,每个人都会告诉你赶紧吃药!吃什么药?止痛药当然是首选!然而事实上,止痛药可以止头痛、牙痛、骨痛,对胃痛往往没有任何效果。甚至于很多止痛药,还会刺激胃黏膜,导致疼痛加剧,甚至引发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
误区六:养胃养胃养胃,误入养胃陷阱
胃病患者都知道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网络上的养胃食谱更是多不胜数,譬如睡前喝牛奶。但你不知道的是,睡前喝牛奶不是在养胃,而是在伤胃!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脂肪和糖分等会引起胃酸分泌,在夜间空腹状态下可能对我们的胃黏膜造成损伤,长此以往,更会加重胃炎。
无规律胃疼小心胃癌
“胃癌多数是溃疡类型,少数是肿块和平坦型的。”胃癌主要有三类表现,首先要注意上腹的疼痛不适,80%胃癌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的症状。开始仅仅是感到上腹部不适或有膨胀、沉重感,隐隐作痛,常被患者误认为是胃炎或溃疡病,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大多数病人疼痛程度会持续加重,由类似溃疡病的饥饿疼或餐后疼,也叫节律性疼痛,变成持续无规律性的疼痛。因此,必须警惕胃部疼痛这一无特殊性的胃癌早期信号,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更要注意,并应及时做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再就是留心食欲减退、消瘦乏力,1/3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也是一组常见而又缺乏特异性的胃癌信号。食欲减退且不伴胃部疼痛者可能是胃癌的早期表现,若与胃疼症状同时出现并排除肝炎时,尤应引起重视。有些患者因在进食后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后便自动限制日常饮食,或肿瘤使机体代谢分解大于合成,致使体重下降,出现消瘦、乏力的现象。
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也需要留意。胃癌患者还可出现食后饱胀感并伴有轻度恶心的症状。贲门部的肿瘤开始可出现进食不顺,以后逐步出现吞咽困难和食物反流等症状。幽门梗阻也可出现腹胀呕吐,甚至呕吐出隔夜的食物。胃癌也常出现便血的症状,这是由病变破坏了胃粘膜下或肌层的小血管所致。少量胃内出血的患者可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多时可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平日无胃病的老年人,一旦出现黑便尤应警惕胃癌的发生。出现这些表现者,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吃烫食、快进食易引发胃癌
毛伟征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采取一些措施,远离造成胃癌的病因,防止胃癌发生十分重要。这包括要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应避免进食粗糙食物,不吃烫食,不过快进食,不吃过咸食物,避免对上消化粘膜的机械损伤;少吃或不吃盐腌食物,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减少致癌物的摄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不生气进食,不抽烟,使机体免疫及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香菇、肉类)、水果,多饮牛奶,经常饮茶特别是绿茶(不要太浓),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胃癌的高发人群有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息肉、术后残胃、恶性贫血,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40岁以上胃病久治不愈患者,应定期复查,对这些癌前病变者应通过X线、纤维胃镜粘膜活检进行监测,一经确诊,尽早争取综合治疗。
萎缩性胃炎会癌变吗
萎缩性胃炎分浅表和慢性两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浅表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比较密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有资料显示,50岁以上人群有50%的人会得慢性萎缩性胃炎,但是仅有极少部分人会得胃癌。
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是几年十几年的长期演变、渐进的过程,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异型增生等才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通常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而后经过肠化生、异型增生转变成胃癌,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因此最后走上这条道路。不要因为自己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就过分担忧,两者虽然有关系,但是不是得了萎缩性胃炎就一定会得胃癌。
萎缩性胃炎有很多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而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和病理所见,定期检查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以发现癌症的癌前状态。最主要是中、重度的异型增生,甚至可以发现早期的癌症。
胃疼是哪些疾病的早期症状
“胃癌多数是溃疡类型,少数是肿块和平坦型的。”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普外科主任毛伟征介绍,胃癌主要有三类表现,首先要注意上腹的疼痛不适,80%胃癌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的症状。开始仅仅是感到上腹部不适或有膨胀、沉重感,隐隐作痛,常被患者误认为是胃炎或溃疡病,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大多数病人疼痛程度会持续加重,由类似溃疡病的饥饿疼或餐后疼,也叫节律性疼痛,变成持续无规律性的疼痛。因此,必须警惕胃部疼痛这一无特殊性的胃癌早期信号,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更要注意,并应及时做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再就是留心食欲减退、消瘦乏力,1/3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也是一组常见而又缺乏特异性的胃癌信号。食欲减退且不伴胃部疼痛者可能是胃癌的早期表现,若与胃疼症状同时出现并排除肝炎时,尤应引起重视。有些患者因在进食后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后便自动限制日常饮食,或肿瘤使机体代谢分解大于合成,致使体重下降,出现消瘦、乏力的现象。
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也需要留意。胃癌患者还可出现食后饱胀感并伴有轻度恶心的症状。贲门部的肿瘤开始可出现进食不顺,以后逐步出现吞咽困难和食物反流等症状。幽门梗阻也可出现腹胀呕吐,甚至呕吐出隔夜的食物。胃癌也常出现便血的症状,这是由病变破坏了胃粘膜下或肌层的小血管所致。少量胃内出血的患者可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多时可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平日无胃病的老年人,一旦出现黑便尤应警惕胃癌的发生。出现这些表现者,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慢性胃炎会变成胃癌吗
慢性胃炎是有可能癌变的,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也不要太担心,癌变的几率是比较小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理,一般是不会发生癌变的。
胃病有哪些症状会转变成胃癌
症状一:不能缓解的腹部不适这些不适症状包括胃部闷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且多没有诱因,口服药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时好时坏,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症状二:短时间内体重下降如果恶性肿瘤长在胃部的隐密处或远离胃的功能区,即使长到很大甚至已经转移,可能也不会出现症状。
此种胃癌虽然不会有明显的胃部症状,但因为肿瘤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和人体争抢营养,患者的体重明显下降。如果一个人在30天内体重突然下降了5公斤左右,就应警惕是否患了胃癌或其他恶性肿瘤。当然,在体重减轻的同时,还会有疲倦无力的感觉。
症状三:大便明显变黑胃里突然长了一个肿瘤,胃组织肯定受到伤害,甚至出现破溃导致出血。从胃部渗出的血液到达肠部变成了黑色,再与大便一起排出体外。所以,当发现大便变黑时,不得有半点的怠慢,应赶快到医院检查,查清出血的真正位置(胃、肠都有可能)。
症状四:不明原因的贫血因为胃癌可以导致胃部出血,所以贫血也有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状之一。除了做血液检查可确定人体是否贫血外,头晕、出虚汗、气喘等都是贫血的征兆。
胃癌一般都是由最开始的小病,然后开始演变而成的,比如说胃出血,胃溃疡这些病都可能演变成胃癌,如果一旦出现胃里的其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根治,千万不可拖拉,直到最后变得不可收拾,就很无辜了,有时候从大便也可以看出胃里的毛病,总归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日里就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从而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规律。
哪些胃病症状是胃癌前兆
胃溃疡:是胃癌的前期症状信号,癌变率约为5%,胃溃疡变成胃癌的原因是由于慢性溃疡边缘的黏膜受到破坏,机体对它进行反复修复。
胃炎:按发病形式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按病变部位分为胃窦炎和胃体炎;按病变程度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在诸多胃炎中,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症状信号,会演变成胃癌。尽管萎缩性胃炎可转变为胃癌,但毕竟是极少数,而且都是些严重的病人。一般从浅表性胃炎进展到萎缩性胃炎,再进展到胃癌,往往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胃息肉:胃息肉分有蒂与无蒂息肉。无蒂息肉较有蒂息肉容易发生癌症病变(高出2.5倍)。即无蒂胃息肉是胃癌的前期症状信号,息肉体积越大,癌变率越高。尤其是息肉直径大于3厘米者,癌变率可增加到70%。发现胃息肉以后,可采用纤维胃镜进行摘除。
对于胃病来说,主要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希望大家在了解上面专家介绍的知识之后,可以重视自己的日常饮食,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就可以减少胃病对身体的伤害。希望大家可以远离各种疾病的伤害。
胃癌的预防关键是了解早期症状
第一: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早饱现象、上腹不适、消瘦、乏力,特别是中年以上人群,要高度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第二:既往无胃病病史、也无肝病病史、无24小时内无大量饮酒等诱发因素,突然出现吐血或者便血者,应当高度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第三:胃良性疾病曾行胃大部切除术者,近期内出现厌食、消化不良、消瘦、乏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应当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第四:莫名其妙的反复贫血,切因贫血导致头晕、乏力、心慌者,也许没有胃部症状,也应当排除胃癌可能;
第五: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的人群,年龄大于35岁,应定期进行胃癌筛查;
第六:健康体检时,发现大便常规“OB(+)”,亦即潜血阳性,持续两周以上者,也应该进一步行胃肠镜检查,排除胃癌可能。
第七:既往有长期胃病病史,如萎缩性胃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胃息肉、胃溃疡等,近期内症状加重,或者渐进性加重者,应当警惕胃部疾病恶变可能。
一种胃疼小心胃癌
80%的胃癌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的症状,但常被患者误认为是胃溃疡或者胃炎,本期《名医面对面》,专家将和各位读者聊一聊如何识别胃癌的早期信号、哪些饮食习惯可能会引起胃癌发生。
八成胃癌患者早期出现胃疼
“胃癌多数是溃疡类型,少数是肿块和平坦型的。”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普外科主任毛伟征介绍,胃癌主要有三类表现,首先要注意上腹的疼痛不适,80%胃癌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的症状。开始仅仅是感到上腹部不适或有膨胀、沉重感,隐隐作痛,常被患者误认为是胃炎或溃疡病,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大多数病人疼痛程度会持续加重,由类似溃疡病的饥饿疼或餐后疼,也叫节律性疼痛,变成持续无规律性的疼痛。因此,必须警惕胃部疼痛这一无特殊性的胃癌早期信号,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更要注意,并应及时做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再就是留心食欲减退、消瘦乏力,1/3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也是一组常见而又缺乏特异性的胃癌信号。食欲减退且不伴胃部疼痛者可能是胃癌的早期表现,若与胃疼症状同时出现并排除肝炎时,尤应引起重视。有些患者因在进食后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后便自动限制日常饮食,或肿瘤使机体代谢分解大于合成,致使体重下降,出现消瘦、乏力的现象。
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也需要留意。胃癌患者还可出现食后饱胀感并伴有轻度恶心的症状。贲门部的肿瘤开始可出现进食不顺,以后逐步出现吞咽困难和食物反流等症状。幽门梗阻也可出现腹胀呕吐,甚至呕吐出隔夜的食物。胃癌也常出现便血的症状,这是由病变破坏了胃粘膜下或肌层的小血管所致。少量胃内出血的患者可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多时可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平日无胃病的老年人,一旦出现黑便尤应警惕胃癌的发生。出现这些表现者,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吃烫食、快进食易引发胃癌
毛伟征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采取一些措施,远离造成胃癌的病因,防止胃癌发生十分重要。这包括要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应避免进食粗糙食物,不吃烫食,不过快进食,不吃过咸食物,避免对上消化粘膜的机械损伤;少吃或不吃盐腌食物,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减少致癌物的摄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不生气进食,不抽烟,使机体免疫及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香菇、肉类)、水果,多饮牛奶,经常饮茶特别是绿茶(不要太浓),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胃癌的高发人群有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息肉、术后残胃、恶性贫血,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40岁以上胃病久治不愈患者,应定期复查,对这些癌前病变者应通过X线、纤维胃镜粘膜活检进行监测,一经确诊,尽早争取综合治疗。
献给经常胃痛的朋友们
胃痛是常见病,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很多人长期胃痛,一拖几十年没事,但有人胃痛却成了胃癌。也有人对胃痛高度紧张,稍有腹胀泛酸,立即与胃癌挂钩。那么,哪些胃痛可能癌变?胃痛离胃癌到底有多远?有没有衡量和判断的标准?
哪些胃病会转变成胃癌
湖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魏少忠介绍:胃病包括胃溃疡,胃炎、胃息肉、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等。其中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某些慢性胃病目前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
胃溃疡:可以癌变,癌变率约为5%,癌变的原因是由于慢性溃疡边缘的黏膜受到损伤﹑破坏,机体对它进行反复增生和修复。
胃炎:按发病形式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按病变部位分为胃窦炎和胃体炎;按病变程度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在诸多胃炎中,萎缩性胃炎会演变成胃癌。尽管萎缩性胃炎可转变为胃癌,但毕竟是极少数,而且都是些严重的病人。一般从浅表性胃炎进展到萎缩性胃炎,再进展到癌,往往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胃息肉:胃息肉分有蒂与无蒂息肉。无蒂息肉较有蒂息肉容易癌变(高出2.5倍)。息肉体积大的,癌变率高。尤其是息肉直径大于3厘米者,癌变可达到70%。发现胃息肉以后,可采用纤维胃镜进行摘除。
肠上皮化生: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组织﹑细胞。如果在一个组织中见到另一个组织的结构和细胞,这种“移位”现象称为“化生”。在胃黏膜上发现肠腺上皮,就是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有小肠型和大肠型两种,其中大肠型与胃癌关系密切。如果中老年人出现的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且伴有重度典型增生时,经内科治疗效果不显者,应定期做胃镜检查。一旦发现可疑癌变,应及早手术。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关系较密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中度,需要定期复查;重度,已疑似癌变,需严密观察。若怀疑癌变或无法排除癌变,或病理检查与癌难以鉴别时,宜做胃大部分切除,以“防患于未然”。
胃炎的五大诱因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拿着医院的胃镜检查报告单忧心忡忡前来咨询:医生,我的胃镜检查结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听别人说萎缩性胃炎会发展成胃癌,是真的吗?
受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胃黏膜慢性炎症经久不愈,胃腺体被破坏、萎缩,数量减少或消失,黏膜变薄,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当胃黏膜发生炎症破坏及萎缩后,人体将自动进行修复,但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形成所谓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只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才被认为是与胃癌发生有关的癌前病变。值得注意的是,萎缩性胃炎及不典型增生在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只有在胃镜检查的同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做正确的诊断。
根据科学家推算,正常胃黏膜经历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到癌变可能需16~24年。在这漫长过程中,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对病情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高盐饮食、喜吃腌制及烟熏类食物、食物中缺乏维生素等,是对患者不利的因素。事实上,只有少数慢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而只有约1%未做治疗的萎缩性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因此,过分担心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变成胃癌是不必要的,也没有科学的依据。
一种胃疼小心胃癌
八成胃癌患者早期出现胃疼
“胃癌多数是溃疡类型,少数是肿块和平坦型的。”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普外科主任毛伟征介绍,胃癌主要有三类表现,首先要注意上腹的疼痛不适,80%胃癌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的症状。开始仅仅是感到上腹部不适或有膨胀、沉重感,隐隐作痛,常被患者误认为是胃炎或溃疡病,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大多数病人疼痛程度会持续加重,由类似溃疡病的饥饿疼或餐后疼,也叫节律性疼痛,变成持续无规律性的疼痛。因此,必须警惕胃部疼痛这一无特殊性的胃癌早期信号,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更要注意,并应及时做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再就是留心食欲减退、消瘦乏力,1/3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也是一组常见而又缺乏特异性的胃癌信号。食欲减退且不伴胃部疼痛者可能是胃癌的早期表现,若与胃疼症状同时出现并排除肝炎时,尤应引起重视。有些患者因在进食后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后便自动限制日常饮食,或肿瘤使机体代谢分解大于合成,致使体重下降,出现消瘦、乏力的现象。
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也需要留意。胃癌患者还可出现食后饱胀感并伴有轻度恶心的症状。贲门部的肿瘤开始可出现进食不顺,以后逐步出现吞咽困难和食物反流等症状。幽门梗阻也可出现腹胀呕吐,甚至呕吐出隔夜的食物。胃癌也常出现便血的症状,这是由病变破坏了胃粘膜下或肌层的小血管所致。少量胃内出血的患者可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多时可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平日无胃病的老年人,一旦出现黑便尤应警惕胃癌的发生。出现这些表现者,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