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调理脾胃艾灸哪里 艾灸胃俞-和胃健脾

调理脾胃艾灸哪里 艾灸胃俞-和胃健脾

胃俞取穴: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下,旁开1.5寸处,即为该穴。

功效主治: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失眠等症。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 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呃逆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胃俞,气海,中脘。脾俞配章门健脾益气,中脘配足三里使脾阳得运,运化有权。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心悸艾灸哪里 痰浊阻滞型心悸艾灸

治则: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肺俞,丰隆,太白,内关。

艾灸方义:肺俞,太白宣肺理气,肺胃贮痰之器,气行则痰利;丰隆化痰浊,清神气;内关宁心,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四穴相配,具有清肺化痰宁心的作用。脾胃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

1.艾炷灸:用泻法,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2.艾条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可以抗衰老吗

艾灸可以抗衰老。

中医认为,人体开始衰老的主要原因跟肾气亏虚有关,用艾灸疗法调理,既能补虚益肾,又能活血化瘀,温通经脉,通过对相关穴位施灸,可以扶助正气,调节人体功能,抵御致衰老因素对机体的荥穴,以延缓衰老的发生。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灸疗法则:补肾填精,调理气血,益养脏腑,抗老防衰。

取穴:

关元: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会,前发际5寸处。

脾俞:背部第11胸椎下旁开1.5寸处。

肾俞:腰部第2腰椎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胫骨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

取穴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益养脏腑,补肾填精,配肾俞,三阴交以壮先天之本;足三里是胃经第一要穴,具有益脾养胃,调补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配脾俞以补后天之气血;百会为头部要穴,内连大脑,健脑益智,抗老防衰。

操作手法

1.普通灸法:百会可用艾条灸,隔姜灸或温灸器灸;关元,脾俞,肾俞用艾条灸,艾柱灸(麦粒大小,随年壮),温灸器灸;足三里,三阴交可用艾条灸,麦粒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2.隔药饼灸:关元,肾俞最适合用隔附子灸(每穴每次5-7壮),以壮命门真火,每周2次左右,常年坚持。

闭经艾灸哪里最快 血枯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补气血,益冲任为主,佐以养血,滋阴,健中。

艾灸取穴:膈俞,肝俞,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中虚者,加灸胃俞,中脘;肝肾虚者,加灸命门,阴谷,腰夹脊,膏肓,内关,神门。

艾灸方义:血之会穴膈俞,脾,肝,肾三俞,调益三阴经之精血,关元填精培元,足三里健中斡旋,脾肾复健,精血得复,血盈海充,时自溢下,闭自开,枯自解矣。

艾灸方法:除背俞穴须让他人帮助外,腹部和下肢穴均可自行灸疗,每穴艾条悬灸15-30分钟。

补脾艾灸哪里 艾灸脾俞调和脾胃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处,宜采用俯卧取穴,也可以采用坐位。

艾灸方法:俯卧,按照要求找准穴位,取燃着的艾条在手,悬于脾俞穴上方,感受脾俞的灼热质感,注意施灸者不要将灸灰掉落在被灸者身上,以免烫伤,每次灸5-10分钟为宜。

艾灸功效:脾俞是脾反应在背部的腧穴,灸治这个穴位能调和脾胃,消除体内湿热之气,缓解肢体乏力,背部等症状。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胃不好艾灸灸哪里

有好处。

胃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对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转化利用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炎症和疾病,艾灸有温胃散寒,健脾祛湿,补中益气的功效,艾灸对胃部可以起到保养作用。胃不好的人群可以选择艾灸五大穴位来养胃。

胃俞穴和胃健脾


取穴: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直下,旁开1.5寸处,即为胃俞穴。

艾灸功效:该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故艾灸本穴可增强胃的功能,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对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翻胃吐食,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中脘穴调理脾胃虚弱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中脘穴。

艾灸功效:艾灸此穴位可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人体的气血充盛,新陈代谢旺盛,常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脘胃寒以及由于脾胃不足导致全身虚弱之症,也常作为调治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主穴。

三阴交养胃理气

取穴: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胃X轴,与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三阴交穴。

艾灸功效:该穴位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故可滋阴补肾,健脾养胃,疏肝理气,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对腹痛,肠鸣,腹胀,便溏,泄泻等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梁门穴消食化滞

取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艾灸功效:该穴位归足阳明经,居胃脘部,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滞,祛湿止泻之功,协助旁边的中脘穴能更好的发挥对胃的保健治疗作用。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泄泻等症。

梁丘穴理气和胃

取穴:屈膝,从膝盖骨右端,量约3个手指的上方即是该穴。

艾灸功效:该穴归于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有理气和胃,止痛,泻胃火之功效,艾灸该穴位有助于缓解胃痉挛,胃痛,腹泻,不欲食等症状。

胃疼针灸管用吗 胃疼灸法治疗

主穴:足三里,中脘,梁门。

配穴:肝气犯胃加太冲,食滞于中加胃俞;寒邪犯胃加合谷;瘀血阻滞加内关。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亦可艾条悬灸,7日为1个疗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适用于脾胃失和,气滞胃痛。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内关。

配穴:便溏加天枢。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壮,亦可艾条悬灸,10日为1个疗程。

作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胃痛。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胃酸过多配神阙,阳陵泉,膈俞。

方法:每穴灸5-7壮,隔日1次。

作用:调和脾胃,理气止痛,适用于脾胃不和,气滞胃痛。

调理脾胃艾灸哪里 艾灸胃俞和胃健脾助消化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正坐或俯伏位,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每次灸5-8分钟,自行灸治时,可以选用艾灸盒辅助灸。

艾灸好处:胃俞是胃的背俞穴,是胃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胃俞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调整胃功能,防止胃功能的偏盛偏衰,维护胃的正常受纳与通降,从而保证消化吸收的顺利进行。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

治法:健脾化积消痞。

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

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

四横为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隔物灸即可。

注:将三棱针消毒后点刺四横穴,出黄稠粘液为佳。

气血亏耗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任脉为主,兼取督脉及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治法:补气益血,回阳固脱。

艾灸处方:神阙,关元,长强,章门,脾俞。

取穴方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乃为血,水谷精微必赖胃之腐熟和脾之转输,再加心肺阳气锻炼,方可化生气血。本方取神阙,补益脾胃,调气暖中;用关元温肾壮阳,壮火以煖土;长强回阳固脱;章门疏理肝脾,化湿滞,是寓疏于补之中的配穴方法。

艾灸方法:

1.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

2.隔盐灸:取神阙穴,凡脱症急用粗盐填平肚脐,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之,每次20-30壮。

相关推荐

艾灸可以治疗痛吗

艾灸可以治疗痛吗可以治疗痛,中医一般都是属于养生,治疗痛是一个长久的事情,而不是像西医那么明显一个疗程立马见效。 艾灸的好处中医认为,痛主要与脾,有关,病位在,而及于脾,寒邪客,饮食伤,肝气犯虚弱等,这些原因最终会引起之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上述两个个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之气,而中脘穴是气于腹部的穴位,艾灸这个穴位更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减轻痛的作用。 艾灸取穴脾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

艾灸疗法治百病

【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师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脘寒痛

腹疼艾灸哪个位置

腹疼艾灸应该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寒邪腹疼 病因:感受风冷,侵袭于中,或寒冷积滞于肠,恣食生冷太过,中阳受戕,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阴寒内盛作痛。 主证:腹疼较剧,腹部喜温怕冷,大便溏薄或泄泻,腹中雷鸣,小便清白,四肢欠温,口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沉紧,寒凝气滞者,则便秘,腹胀拒按。 艾灸方法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艾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天枢,神阙,合谷。 取穴方义:中脘,足三里温中理气,天枢调理,神阙温下元以散积寒,佐以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发汗解表,调整传导功能,诸穴共灸,以奏散寒止

百日咳艾灸行吗

百日咳通过艾灸可以调理。 身体不佳,先天不足,后天缺补,导致肺脾气虚,内隐伏痰,外感风邪,这是引起百日咳最为常见的原因。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宣通肺气,驱散风邪,调理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起到防治百日咳的作用。 邪侵肺卫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艾灸处方:大椎,列缺,肺俞,风门,合谷。 艾灸方义:选大椎解表,风门,肺俞,肃肺疏表;合谷,列缺,为手阳明,太阴经原络配穴法,以清热化痰,解表止咳。 艾灸方法: 1.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三穴,艾炷如麦粒大,切鲜姜片垫铺穴上,每

艾灸的穴位及其效用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

拉肚子怎么艾灸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脾虚怎么办 脾虚之针灸调理

小儿虚弱常可导致小儿疳积,表现为小儿消瘦厌食,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腹胀,大便干稀不调等症状。可用三棱针点刺小儿手掌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的四缝穴,每只手掌上有四个刺血点,双手一共八个刺血点,用三棱针点刺分别后用力挤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此法可以行气健脾,调节阴阳平衡,但需注意此法消毒必须严格,需要专业医生方可操作。 脾腧穴、穴、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每个穴位艾灸5-10分钟,以艾灸部位潮红温热为度。艾叶性温,为纯阳之性,艾灸时艾叶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体内,而起到疏通经络,通调

舌苔发黄怎么办 艾灸

取穴: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艾灸方法:被灸者采取俯卧姿势,施灸者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艾灸大概20分钟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好,每日艾灸1次。 功效:肺脏的湿热之气由肺俞外传于膀胱经,艾灸肺俞有祛热除湿的功效,能够缓解湿热内蕴引起的舌苔发黄。 取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便是此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

舌苔发黄艾灸哪里啊

1.艾灸肺俞 取穴: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艾灸方法:被灸者采取俯卧姿势,施灸者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艾灸大概20分钟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好,每日艾灸1次。 功效:肺脏的湿热之气由肺俞外传于膀胱经,艾灸肺俞有祛热除湿的功效,能够缓解湿热内蕴引起的舌苔发黄。 2.艾灸 取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便是此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

艾灸调理百日咳 脾肺气虚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健中扶正,温养脾肺。 艾灸处方:脾俞,肺俞,足三里,太渊,太白。 取穴方义:脾肺气虚以脾俞,肺俞以匡其正,合经合穴足三里,健中培土以生金,太渊,太白分别为手,足太阴经的原穴,合用乃是十二经子母补泻中脏与脏的大五行配穴法,虚则补其母,补肺经属土的原穴太渊,再加用脾经属土的原穴太白。 艾灸方法: 1.艾柱灸(补法):依方选用上穴,取艾灸如麦粒大,置穴位上施灸,待皮肤温热红润时即取下,勿使太过,每穴灸3-5壮,灸毕用手按压,每日1次。 2.艾条温和灸:选用上穴,用细艾条悬空灸之,每穴灸3-5分钟,每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