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管理须知
高血压管理须知
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它既是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预防意义重大。血压从110/75毫米汞柱开始,伴随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上升,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及时发现血压变化至关重要。
2.男女血压各有千秋
就性别而言,男性血压水平为126.2/80.4毫米汞柱,女性为124.2/77.5毫米汞柱,男性略高于女性。45岁之前,男性收缩压高于女性,45岁以后反之;
相比,男性舒张压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女性,此种差别在45岁之后缩小。
3.血压监测需“三管齐下”
血压升高是大部分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关注24小时血压变化,了解血压的昼夜节律,全面管理血压,尤其是关注清晨血压升高,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意义重大。
监测血压情况对评估治疗效果非常重要,常用方法有家庭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测量,这三种方法有机结合会更好地掌握血压控制情况。
清晨血压升高与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评估并治疗清晨血压是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的重要手段,可明显提高降压疗效。
高血压病人的随诊须知
随诊的目的及内容:病人开始治疗后的一段时间,为了评估治疗反应,使血压稳定地维持于目标水平须加强随诊,诊视的相隔时间须较短。随诊中除密切监测血压及病人的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以及观察疗效外,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向病人进行宣教:
1.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治疗的必要性。
2.为争取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随诊时应强调按时服药,让病人了解该种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后者一旦出现,应及早报告。
3.深入浅出地耐心向病人解释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使之理解其治疗意义,自觉地付诸实践,长期坚持。
随诊间隔:随病人的总危险分层及血压水平而定。
若病人血压升高仅属正常高值或1级,危险分层属低危,仅服一种药物治疗,可安排每6个月随诊一次;较复杂病例随诊的间隔应较短,经治疗后,血压降低达到目标,其他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可以减少随诊次数。若治疗6个月,血压仍未达目标,应考虑将病人转至高血压专科门诊。
应特别强调的是:暂时决定不予药物治疗的病人应同样定期随诊和监测,并按随诊结果考虑是否给予抗高血压药物,以免延误。
减药:高血压病人一般须终生治疗。病人经确诊为高血压后若自行停药,其血压(或迟或早)终将回复到治疗前水平。但病人的血压若已长期控制,可以试图小心、逐步地减少服药数或剂量。尤其是认真地进行着非药物治疗,密切地观察着改进生活方式进度和效果的病人。病人在试行这种“逐步减药“时,应十分仔细地监测血压。
记录:一般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时间长达数十年,治疗方案很可能多次变换,包括药物的选择。最好建议病人详细记录其用过的治疗及疗效。医生则更应为经手治疗的病人保存充分的记录,随时备用。
血压正常也要经常自测
临床中常规采用的测量血压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听诊法,即在诊室中用水银血压计测得血压值。它只能提供有限的血压读数,不能准确反映病人的真实血压水平,只能作为真实血压的替代评估,而且诊所血压(CBPM)还有白大衣效应(即患者由于见到医生而产生的心理、精神反应,致血压测量数值升高)。
在家自测血压可以有效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还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管理的控制。血压是波动性和变异性较大的生命指标,需要多次反复检测才能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估。根据准确测量的血压水平,调整治疗药物的用量,才有可能把血压管理到最佳水平,既控制血压,又避免过量使用药物,避免因血压过低带来的不良反应和严重后果。在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进行家庭自测血压,还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以及疾病管理的依从性。
对于家庭自测血压的安全性问题,电子血压计不仅操作简便、读数明了,而且更环保。由于汞污染的原因,水银血压计早已在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完全禁止使用,我国部分医院也已经开始在临床工作中推广经过独立验证和定期校正的电子血压计。
高血压患者尽早把血压管起来
如果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4周后,血压还不能达标,应该找医生换一种治疗方案。在近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诺华制药(中国)举办的2014全民心血管健康行动·中国高血压筛查公益项目广州站的活动上,心内科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尽早控制血压,并且让血压降到140/90 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2013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经突破3.3亿,平均每3个成年人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但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对血压不太重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邝健指出,中国高血压达标率低,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约75%患者的血压没有达到控制目标。
当然,造成这样的现状,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的因素都有。一方面是医生对降压达标的重视程度不够,行动不够积极;另一方面是患者对降压不达标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治疗方面存在侥幸心理,依从性差,不习惯于复诊和坚持服药。
对于病人而言,每次复诊时,把自己平时测得的血压数据都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对自己既往的血压一目了然,对自己的血压达标情况心中有数,同时通过数据的横向比较,了解到自己在降压达标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时给医生准确科学的使用降压药也大有帮助。
,从临床医生以及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需求来看,实现早期达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早期降压达标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预后更佳。其次,达标所需时间越长,就越不容易实现降压达标。最后,血压早期达标还可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减少患者的自行停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值得注意的是,血压未达标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倍以上,早期降压达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因此,尽早控制血压,并且让血压降到140/90 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在我国,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用药,要吃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控制住血压。王亚蓉说,在临床中,4周内让高血压患者达标的比例并不高,其中有2/3以上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治疗才能实现血压达标。
高血压病人的随诊须知
1.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治疗的必要性。
2.为争取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随诊时应强调按时服药,让病人了解该种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后者一旦出现,应及早报告。
3.深入浅出地耐心向病人解释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使之理解其治疗意义,自觉地付诸实践,长期坚持。
随诊间隔:随病人的总危险分层及血压水平而定。
若病人血压升高仅属正常高值或1级,危险分层属低危,仅服一种药物治疗,可安排每6个月随诊一次;较复杂病例随诊的间隔应较短,经治疗后,血压降低达到目标,其他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可以减少随诊次数。若治疗6个月,血压仍未达目标,应考虑将病人转至高血压专科门诊。
应特别强调的是:暂时决定不予药物治疗的病人应同样定期随诊和监测,并按随诊结果考虑是否给予抗高血压药物,以免延误。
减药:高血压病人一般须终生治疗。病人经确诊为高血压后若自行停药,其血压(或迟或早)终将回复到治疗前水平。但病人的血压若已长期控制,可以试图小心、逐步地减少服药数或剂量。尤其是认真地进行着非药物治疗,密切地观察着改进生活方式进度和效果的病人。病人在试行这种“逐步减药“时,应十分仔细地监测血压。
记录:一般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时间长达数十年,治疗方案很可能多次变换,包括药物的选择。最好建议病人详细记录其用过的治疗及疗效。医生则更应为经手治疗的病人保存充分的记录,随时备用。
老年人高血压饮食须知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不同于其它高血压患者,由于岁数已大,各方面的身体条件也在下降。所以当患有高血压时,除了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治疗外,还需要注意饮食上的调理。
老年高血压的饮食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调配
在日常饮食中,患者宜低脂饮食,要求在烹调中少用油脂,尽量采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一般每日用油量少于五十克,忌吃油炸、油煎食品。因为过多的热量可在体内转化成为脂肪,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2、饮食上要适当
每日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应限制在二百到三百克,不吃或少吃甜食。瘦肉、蛋、禽类及豆制品含丰富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宜在五十到一百克,且可以豆腐等植物蛋白为主。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每日蔬菜摄入总量可在五百克左右,可分散在四到五餐中吃完,多吃蔬菜水果还有利于降血脂、利尿、降压,同时也可以防止限制饮食所带来的饥饿感。
3、不宜吃得过饱
老年人消化机能减退,过饱易引起消化不良,易发生急性胰腺炎,胃肠炎等疾病,同时过饱可使膈肌位置上移,影响心肺正常功能,加之消化食物需要大量的血液几种到消化道,心脑供血相对减少,可能引发中风。
4、宜低盐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注意,要求每日用盐量五到六克,血压高时应限制在三克以内,也可以用酱油替代,每日用量小于十毫升,忌吃咸肉、咸菜、咸蛋等食品,摄盐太多可使体内钠水储留,引起血压升高更快。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应贪杯暴饮,过量饮酒,特别是烈性酒可使血压上升,老年人肝脏解毒功能较差,也易引起肝硬变、心肌疾患及胃粘膜萎缩,故不可贪杯。
如何预防帕金森病
1、远离杀虫剂、远离除草剂;
2、远离装修污染;
3、避免接触对人体有毒的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
4、避免服用奋乃静、利血平、氯丙嗪等诱发帕金森病的药物;
5、防止脑动脉硬化:管理血压、管理血糖、管理血脂在正常水平
6、加强体育锻炼及脑力活动,增加神经细胞的活性;
7、如有发现手颤、脚颤,走路慢,活动迟缓,身体僵硬等表现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老年人降压是越低越好吗
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降压以致达标。对于一般人 140/90 毫米汞柱则是平时控制血压的上限。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 150mmHg 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伴有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冠心病等,可以将血压降至 130/80mmHg 以下,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目标为<140/90mmHg。处于急性期的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应按照相关指南进行血压管理。除此之外,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还应该注意个体化问题。
老年人高血压大多是大血管硬化引起的收缩期高血压,而舒张压比较低,降压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舒张压不要太低,在一定的收缩压情况下,舒张压越低,心脑血管病危险越大。比如一个血压 180/60 毫米汞柱的老年人比血压 180/90 毫米汞柱的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高,尤其是对冠心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因此主张舒张压不宜低于 70 毫米汞柱。
而脑梗死的急性期的患者,就诊时血压很高,特别是 200/110 毫米汞柱以上的患者,医生不会急于把血压降至正常范围的,因为血压下降的过快,会影响心脑肾重要脏器的供血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老年人的高血压控制不是越低越好,要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
年轻人高血压治疗方法
一、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
1、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它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2、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3、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二、高血压治疗目标:
高血压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需要治疗所有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各种并存的临床疾病。
降压目标: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40/90mmHg以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或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伴有严重肾脏疾病或糖尿病,或处于急性期的冠心病或脑血管病患者,应按照相关指南进行血压管理。舒张压低于60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情况下逐渐实现降压达标。
高血压管理可不能随意
问题一:从来不测或很少测血压
对血压进行监测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基础,如果不能正确及时测量,医生就无法诊断,当然也很难得到有效治疗。在一些医疗比较落后的地区,有些人60岁前甚至从来没有测过血压,患病多年却浑然不知。还有些人觉得年纪大了血压增高很常见,不需要经常测量。事实上,高血压对老年人危害更大,处于老化的心脏和血管更易出现意外事件。
指导建议:应通过患者教育等方式增加公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还要推广家庭血压测量知识,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监测更为方便、省时、易坚持。《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每日早、晚各测量2~3个读数,间隔1分钟;初诊或治疗早期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1天。测量时要注意,先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坐着休息5分钟,测血压时,尽可能确保捆绑袖带的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问题二:治高血压太随意,未坚持有效管理
很多人被确诊高血压后,没有能够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高血压当成感冒,吃了几天降压药血压正常了,就认为高血压治好了,不需要再吃药了。二是虽然知道高血压要长期吃药,但总自己扛,认为“不吃药血压可以维持在比较好的状态,一吃药高血压会加重”。
指导建议:高血压病人通常需要长期服降压药,对血压进行持续有效管理。如果血压降下来马上停药,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另外,高血压不能扛,经过严格审批上市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安全有效的,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会让高血压加重。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可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减少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
问题三:选药不合理
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然长期坚持服药,但吃的药物不是长效、安全性更好的药物,当出现不良反应时会自己停药。更有甚者,在降压药选择上也“跟风”,听说别人吃什么药降压效果好,便自作主张服用同样的药,或者听信广告的夸大宣传,用保健品、降压仪等替代药物治疗。
指导建议:选用降压药的原则包括降压效果好,能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一天中血压忽高忽低;安全性好,长期服用肝肾毒性低;无药物相互作用,便于联合用药。
控制血压应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长效且效果平稳的降压药,如果对一种药物效果觉得不满意,患者不要自行换药,需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另外,同一种降压药对不同患者疗效不同,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不能参照他人的服药方案自行降压。
问题四:吃药不评估效果
这类患者知道治疗高血压是有必要的,也在坚持吃长效安全的降压药,但很少进行监测,也不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一种药吃到底。
指导建议:患者要提高血压管理的积极性,在服药过程中及时监测血压,尤其要注意清晨血压的测量。高血压病人坚持每天在清晨服药前测量血压,能更好掌握血压在一天中的最高值,从而预测血压是否在全天24小时内均得到平稳控制,也能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人体的血压会受生活中各种因素影响,如季节、环境等,所以不要一种药吃到底,要定期找医生咨询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