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为什么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

为什么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 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 稳定。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性大 变异,产生一个新的毒株,这种变化称为抗原转变或抗原 的质变。对于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的特性,学术界尚 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 时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因而促使病毒核酸不断发生突 变。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猪同时感染人甲型流感病毒和 禽流感病毒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的变异。显然,后 一派学者的观点能得到一些历史事实的支持。例如, 1957年流行的亚洲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8个片段中 有3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而其余5个片段则来自H1N1 人流感病毒。2009年3月份墨西哥、美国发生的甲型 H1N1流感,其病原中也含...

流感痊愈后还会被传染吗 甲、乙型流感好了有抗体吗

在短期内会产生抗体。

对于目前已发现的甲、乙型流感病毒而言,患者在患病之后经过积极治疗流感已经完全痊愈的,在短期内,对同一种流感病毒会产生抗体,但对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并不产生抗体。

如:甲型流感好了只对甲型流感产生抗体,但对乙型流感不产生抗体,并且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这样的话,即使产生了抗体,但对于新的变异后的甲型流感病毒也无抵抗力。

什么是禽流感病毒

什么是禽流感病毒?传染科医院的专家解释说,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

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研究表明,原本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H7N7、H9N2),可经6~9个月禽间流行的迅速变异而成为高致病性毒株(H5N1)。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存在受体特异性差异,禽流感病毒是不容易感染给人的。个别造成人感染发病的禽流感病毒可能是发生了变异的病毒。

变异的可能性一是两种以上的病毒进入同一细胞进行重组,如猪既可感染人流感病毒,又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每种病毒都具有8个基因片段,从理论上讲,可以形成256个新的重组病毒;二是病毒基因位点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C加热30min或煮沸(100°C)2min以上可灭活。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

病毒对低抗温抵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h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造成墨西哥疫情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新病毒吗

甲型流感病毒有H1N1、H1N2、H3N1、H3N2和 H2N3等亚型,以往曾经发生过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 的事件,但未发生人传人的案例。2009年4月中旬,墨西 哥公布发生人传人的甲型H1N1流感案例,造成此次疫 情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同时 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因此,可以认为2009年墨西哥发生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 病毒的感染。

流感病毒分为哪几种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但是人们还没有发现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过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

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1]

流行性感冒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其中甲型最容易发生变异,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爆发或小流行。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多为散发病例,目前发现猪也可被感染。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

甲型流感病毒最常见,可广泛流行及人畜共患,例如1997年在香港肆虐的禽流感,以致政府须屠宰150万只鸡。甲型病毒可按结构再划分,例如甲型H5N1毒株(香港禽流感病毒)、甲型H3N2(1995年在武汉发生)、甲型H1N1(1995年在德国发生)等。

病毒因不定时的基因突变而衍生新品种。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H和N的变异。所谓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H是红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其作用像一把钥匙,帮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的大门;N是神经氨酸苷酶(Neuraminidase),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流感病毒可由15种H型和9种N型进行排列组合,比如H1N1和H5N1等。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无再分亚型。

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污染的日用品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

1)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大约6~8周,常沿交通线传播。

2)一般规律;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

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乙型流感 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

3)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

普通感冒和流感的病因有什么不同

首先普通感冒和流感均多为病毒感染引起,只是病毒的种类不一样,前者多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后者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大体上可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最容易造成全球的大流行,完全不同于普通感冒的病毒。由于 A型流感病毒时常会改变其抗原性,甚至是一季数变,每隔一段时间即可出现新的变异抗原病毒,使大多数的人对目前正在流行的感冒病毒都无法具有有效抗体,因此其传染性很强。

两者区别总结如下:

1.病原体不同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普通感冒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鼻病毒、腺病毒、细蔺及史原休等,人在受凉、雨淋、过度疲劳后,往往抵抗力下降而易发病。

2.临床表现不同

与流感相比,普通感冒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打喷嚏、鼻塞,流涕,可伴有咽痛,鼻涕开始呈清水样,2~3天变稠,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全身症状轻,多呈自限性,一般3~5天痊愈。

3.传染性不同

流感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在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传染性很强。

由于病毒容易变异,即使是患过流感的人,当再次感染流感病毒时,仍然会发病。而普通感冒比流感传染性要弱得多。

4.流行特点不同

流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易发生暴发、流行甚至大流行,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流感的流行通常发生在冬春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多在夏季流行;甲型流感3~4年一次小流行,10~15年一次大流行。流感暴发常在某些局限的范围,如社区或单位,当流感病毒发生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时,由于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则可出现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普通感冒只是个别散发出现,不会出现暴发和流行,虽多发于初冬,但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流感痊愈后还会被传染吗 甲乙型流感好了有抗体吗

在短期内会产生抗体。对于目前已发现的甲、乙型流感病毒而言,患者在患病之后经过积极治疗流感已经完全痊愈的,在短期内,对同一种流感病毒会产生抗体,但对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并不产生抗体。

如:甲型流感好了只对甲型流感产生抗体,但对乙型流感不产生抗体,并且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这样的话,即使产生了抗体,但对于新的变异后的甲型流感病毒也无抵抗力。

流感的分类

a型(甲型)流感

a型流感病毒能感染人、禽、猪、马、海豹、鲸鱼及其他动物,但野生禽类是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a型流感病毒总在不断变异,根据病毒表层的两种蛋白质被分为不同的亚型。这两种蛋白质分别为血细胞凝集素(ha)和神经氨酸??(na)。其中ha有15个亚型,na有9个亚型。ha和na两种蛋白质可能形成多种组合。只有几种a型流感病毒亚型目前在人群中普遍传播(h1n1、h1n2和h3n2)。其他亚型病毒主要见于各种动物,例如能够导致马群感染的h7n7 和h3n8型病毒。

a型流感病毒亚型的名称根据ha和na两种表层蛋白质而定。例如,h5n1型病毒由ha5和na1两种蛋白质组成。

b型(乙型)流感

b型流感病毒通常只见于人体。与a型流感病毒不同的是,这种病毒不会迅速变异,因此没有亚型分类。虽然b型流感病毒能在人群中引发流感,但这种病毒不会导致疫情。

c型(丙型)流感

c型流感病毒只会导致人体出现轻微病状,不会导致流感疾病或疫情。c型流感病毒没有亚型分类。

毒株(亚群)

b型流感病毒和a型流感病毒亚型又被进一步分为毒株。b型流感病毒和a型流感亚型有很多不同的毒株。新型流感病毒毒株不断出现并取代以前的毒株。这个变异过程被称为"漂移"(drift)。

当一种新型人体流感病毒毒株出现时,在以前受到感染或接种疫苗时形成的抗体可能对防范新型毒株无效。因此,流感疫苗必须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化每年更新。

什么是甲型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 可造成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主要有H1N1、H1N2 和H3N2

甲型流感病毒为常见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则被人们成为“禽流感”,禽流感(Bird Flu)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流感大流行就是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引起的。流感甲型病毒的表面抗原会经常发生细小变异,这种变异被称为“飘变”(drift),形象地说,“飘变”就是病毒通过细小的变化伪装自己,从而达到躲避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目的。甲型病毒“飘变”的结果是每年引发流感的毒株都有可能不同,人们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移变”(shift)指的是流感甲型病毒发生突变,导致一种新的病毒“亚型”出现。因为人体内几乎没有抵御这种新生病毒的抗体,所以“移变”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流感的全球性大爆发。

甲型流感传染性强吗

甲型流感是流感病毒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流感大流行一般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而不同的亚型之间传染性有强有弱,总的来说流感的传染性相对都是比较强的。

流行性感冒是如何引起的

流感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一般呈不规则球形颗粒,有包膜,直径80~120nm,新分离时可呈长丝形,或多形态。病毒颗粒核心为核糖核酸与核蛋白及少量其他蛋白。核糖核酸为复制病毒的结构,核蛋白为病毒的可溶性抗原(S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的特异性,据此将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可作诊断指标,但无保护作用。

病毒囊膜由内膜蛋白(MP)和类脂质外膜组成,内膜蛋白也具有型特异的稳定抗原性,但无保护作用。病毒囊膜表面有二种糖蛋白突起,具有不同的表面抗原特性(株特征),据此将同型病毒分为亚型或病毒株。棒状突起为血凝素(hemagglutinin,简称H),具有使病毒粘附于敏感细胞受体的作用,并可引起多种动物红细胞发生凝集;而哑铃状突起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简称N),具有水解细胞表面糖蛋白N-乙酰神经氨酸的作用,从而使复制的病毒可自细胞表面释放。甲、乙型流感病毒有H及N抗原,而C型则缺乏N抗原。此二种表面抗原(H、N)容易发生变异,当出现小的量变时(称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产生新的流感病毒株,称变种,常导致局部小流行,一般2~3年发生一次。

而当H、N发生完全质变时(称抗原性突变,antigenic shift)产生新的亚型,往往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一般10~40年发生一次。如流感甲型病毒曾在最近四五十年中经历了四次大变异,即原甲型(甲0、A0,H0N1,1946年前流行)、亚甲型(甲1、A1、H1N1,1946年后流行)、亚洲甲型(甲2、A2,H2N2,1957年后流行)、及香港型(甲3、A3,H3N2,1968年后流行)。

此后其表面抗原仍在不断发生变异,80年代以后仍以甲3型及甲1型局部流行为主,未发生大的抗原突变。目前仍认为这种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抗原变异是由于病毒本身突变(通过病毒重组或动物流感病毒感染人群引起)和人群免疫力选择的结果。从血清学调查证实此种变异有循环复现的趋势,如在1976年1月在美国发生猪型病毒(HswN1)流行,及1977年5月在我国东北发生的甲1型(H1N1)分别与历史上1918~1928年流行株及1946~1957年流行株相似。

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不如甲型明显,但也有因抗原变异而引起流行,约每4~7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病毒则相当稳定。

由于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多,病毒株命名复杂,1971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其命名顺序如下:

型别、宿主名称(如为人则可不写)、地区、编号、分离病毒年份,括弧中注明抗原成分,例如甲/香港/1/68(H2N2)。

总结

流感病毒不耐热和酸(56℃或pH3时即无致病力),对酒精、石炭酸、漂白粉及紫外线也都敏感。1%盐酸、乳酸、醋酸都可作为消毒剂。在自然条件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而甲型流感病毒则尚可感染猪、马、禽类等。实验动物仅雪貂可受染而发生呼吸道炎症。常用鸡胚、人胚肾、牛肾、狗肾等培养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简介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流感大流行就是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引起的。流感甲型病毒的表面抗原会经常发生细小变异,这种变异被称为“飘变”(drift),形象地说,“飘变”就是病毒通过细小的变化伪装自己,从而达到躲避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目的。甲型病毒 “飘变”的结果是每年引发流感的毒株都有可能不同,人们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移变”(shift)指的是流感甲型病毒发生突变,导致一种新的病毒“亚型”出现。因为人体内几乎没有抵御这种新生病毒的抗体,所以“移变”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流感的全球性大爆发。

流感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它分为甲(A)、乙(B)、丙(C)三型,近年来才发现的牛流感病毒将归为丁(D)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猪、马、蝙蝠等多种动物感染和发病,是人流感、禽流感、猪流感、马流感等人与动物疫病的病原。这些疫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性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状。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可以进一步分为H1N1、H3N2、H5N1、H7N9等亚型(其中的H和N分别代表流感病毒两种表面糖蛋白)。流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动物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动物,但是猪比较例外。猪既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们主要感染的还是猪流感病毒。少数动物流感病毒适应人后,可以引起人流感大流行。

甲流会反复吗

可以说流感病毒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

历史上,流感病毒就曾有过多次大流行。

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西班牙流感H1N1):始于美国东部。被认为是人类现代史中最严重的一次疾病流行。全世界约1/3的人口(约5亿人)感染,其中约4000万~5000万人或因流感死亡。

1957-1958年流感大流行(亚洲流感H2N2):1957-1958年流感大流行(亚洲流感H2N2)

1968-1969年流感大流行(香港流感H3N2):始于我国广东和香港地区,是20世纪危害最小的一次流感大流行。全球约100万人因流感死亡。

1977年新流感毒株(俄罗斯流感H1N1):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等地重新出现H1N1,随后迅速传遍全球,但没有引起大流行。

还有最近几年我们熟悉的H7N1,H5N1,H5N1,H7N9,最近报道的台湾发现的人感染H6N1病例……似乎甲型流感病毒总是换着不同的身份出现,不断威胁人类健康.

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周期性大流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流感病毒。

首先,我们听到的各种病毒的名称,H1N1,H7N1,H5N1,H7N9……这些名称都代表什么?为什么都有H和N?

我们所熟悉的流感病毒尽管体积非常小,但结构却很完整.

事实上它是由一层膜包裹着里面的核酸而组成,膜外面还有几种复杂的表面结构,参与发挥病毒的功能.大家可以把病毒看成一个表面带刺的皮球,皮球里面是它的核酸,皮球表面的刺就是它的表面结构。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包括了两种.一种叫血凝素(HA),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病毒粘附在细胞表面,同时帮助病毒进入细胞,只有进入细胞,流感病毒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HA有15种不同的血清型,这也就是流感病毒命名中的H所代表的含义.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NA),主要作用是参与病毒的释放.NA有9种不同的血清型,这也就是流感病毒命名中的N所代表的含义.

那么皮球里面是怎样的结构?

被膜包裹着的是病毒的核酸,在我们人体核酸主要是DNA,而流感病毒的核酸是RNA,由于结构简单,复制的机制不如DNA严格,因此RNA更容易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点突变,也就是有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基因发生了变异,可能影响病毒对药物的抵抗力.但是流感病毒的RNA还是分片段的,不同片段之间甚至可以发生重新排序,这时候对病毒的影响就很大了.核酸的作用是编码组成病毒的一些必须的酶和表面蛋白,也就是刚刚提到的NA和HA,因此核酸决定了表面的结构.核酸容易突变,表面结构也就容易发生变异.

为什么要用N和H来命名流感病毒?

可以看到HA负责粘附和帮助病毒进入细胞,NA负责病毒的释放,因此他们对病毒能否发挥功能非常重要.不同的N和H可能就决定了病毒有不同的功能,可能会侵袭不同的细胞,或者可能会给细胞带来不同的伤害.而且,HA和NA都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我们用H和N的不同亚型来代表不同的病毒亚型.

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发生突变?

了解了病毒的结构之后,我们可能可以试着理解为何甲型流感病毒容易换着面目出现.

我们都知道流感病毒很容易重复感染同一个人,这不仅仅是甲型流感病毒的特点。所有的病毒,甚至细菌都会通过尝试改变自身结构来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得自身得以存活下来,前面提到甲型流感病毒的核酸是RNA,复制的时候并不稳定,更容易发生突变,因此更容易产生变异。但这种变异不代表产生了新的亚型,只能导致中小规模的流行。

但是,如果两种病毒分别具有不同的NA和HA,而且他们同时感染了同一宿主,那么这两种病毒的基因就可以发生重新分配,从而产生新的亚型株,使得病毒发生质的变化。而且,如果人亚型株和动物亚型株同时感染了同一宿主(经常是动物),产生的新亚型很可能使得原本不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病毒亚型具有了在人群中传播的能力,比如我们熟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并病毒”,由于人群几乎完全缺乏对这种新病毒的免疫力,因而可能造成世界性的大流行。

相关推荐

流感的病因病理

1、病原。流感病毒属正黏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病毒外层为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的辐射状突起,即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H和N均有变异特性,故只有针对株特异的抗原性的抗体才对此型具有保护作用。 2、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人与人之间飞沫传播为主。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5、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乙型流感多

流感病毒分为哪些类型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多呈球形(直径20~120纳 米),也有呈丝状者。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 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可分为A型、B型、C型3型,分别 属于正黏病毒科下的A型流感病毒属、B型流感病毒属 和C型流感病毒属,我国将这三型病毒分别称为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根据表面血凝素(H)的不同可分为16个亚型,即H1~H16亚型;根据表面糖蛋白神经氨酸 酶(N)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9个亚型,即N1~N9亚型。 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

为什么人会感染禽流感病毒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毒株【译】:对病毒进行实验需要培养病毒。就是病毒的原生体,由菌丝产生毒株产生的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吸附在细胞表面含唾液酸的糖蛋白受体上,然后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病毒进入细胞。这包括暴露于核内体内的低pH,导致HA的构象改变介导膜融合。这样,核衣壳便进入胞浆并移向胞核。流感病毒利用独特的机理转录。 启动转录时,病毒的核酸内切酶从宿主细胞的mRNA上切下5′帽子结构,并以此作为病毒转录酶进行转录的引物。产生出6个单顺子的mRNA,并转译成HA、

猪流感的类别

感染人类的流感的叁种病毒中,有两种也感染猪只。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普遍见于猪群,而C型则很少见,且还没有关于B型流感病毒感染猪只的报导。在甲型和C型流感病毒中,发现于猪和人的病种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由于基因重组,已经存在交叉于猪、禽、和人不同物种的毒株之间基因系列的互相传递。 1.C型流感 C型流感病毒可同时感染人类和猪类,但不感染禽类。人和猪交叉感染曾经发生过例如,C型流感曾在日本及加利福尼亚引发小规模轻微小儿流感。鉴于C型流感病毒之宿主(即寄养群)的极限以及其基因变种的稀少,这种流感没有导致在人类中爆发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差别 免疫情况不同

患有普通流感的病人,身体产生的免疫力较弱,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加上能够引起感冒的病毒类型众多,能够交叉感染而不能够交叉免疫,因此可能出现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会反复患感冒。 流感患病后一般免疫力可维持8-12个月。但流感病毒,特别是甲型立管病毒,容易发生变异,除了平时散发外,每隔3-4年可发生小变异,就可以引起晓得流行;每隔10-15年,以为变异而出现新型,可能会引起大流行。

流感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外观形态呈直径80~100nm的球状或长达数千纳米的丝状。病毒由包膜和核壳体构成(图1)。 包膜的成分包括膜蛋白(M1,M2)、双层类脂膜和糖蛋白突起。该类糖蛋白突起包含血凝素(HA)及神经氨酸酶(NA)两种类型,均具有抗原性,并有亚型特异性。核壳体为薄螺旋丝状,呈螺旋对称,直径9~15nm,包括核蛋白(NP)、三种聚合酶蛋白(PB-1,PB-2,PA)及病毒RNA;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1. 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命名 根据病毒核蛋

不可不知的甲流的常识

1.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 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以人传染人,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症状和其它流感类似,一般是高热、咳嗽,浑身没力气。 2.它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就会被感染。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用场所传播最快。还可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茶具、餐具、毛巾等方式间接传播,通过手接触最多,所以要勤洗手。 3.什么

流感的传播途径

一、流感的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即流感患者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的过程中,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引起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二、流感的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其中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

孩子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区别

1、其主要不同是致病因素不同,病毒性感冒是由于病毒所致,而细菌性感冒是由于细菌所致。?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流感的传染性很强,由于这种病毒容易变异,即使是患过流感的人,当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他仍然会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一般在冬春季流行的机会较多,每次可能有 20~40%的人会传染上流感。? 2、单纯型流感的症状为:突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

揭开禽流感的真相之谜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道的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在3种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