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家族性传播
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性垂直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和父婴垂直传播,尤以前者居多。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我国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突出。动物和人体研究证实,乙肝病毒可通过生殖细胞传播。
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3、缺乏预防意识
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使得对乙肝的预防难以贯彻,慢性病例越来越多。
4、漏诊
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无黄疸型肝炎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未得到及时诊治和休息有关。
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
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乙肝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抵制剂治疗者,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
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且预后较差。
乙肝会引起什么并发症
乙肝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慢性乙型肝炎没有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导致乙型肝炎发展或进展成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出现的并发症,有腹水、腹胀、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小便减少、肝脏蜘蛛痣等,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
小儿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乙型肝炎
无黄疸型乙型肝炎:无黄疸者远较黄疸者为多,但不易发现。常是仅有轻度血清转氨酶增高的亚临床疾病;或有食欲不振、恶心,低热、不适等非肝病特异症状;即使有较明显的症状,因无黄疸,也可能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
黄疸型乙型肝炎:临床过程也比甲型肝炎缓和。黄疸前期大多有发热,少数小儿可有高热,大多仅持续1—3日,少数可1周。可有鼻塞、流涕、咳嗽、咽充血等呼吸道症状。肠胃道症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婴儿常有腹泻,与胆汁中胆酸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有关。有的小儿有与肝区无关的腹痛,剧烈者可被误诊为胆道蛔虫症或急性阑尾炎。约有10%的病儿有肝外表现,关节炎或皮疹较常见。还可有丘疹性肢皮炎,表现发热;面部和四肢的红斑—丘疹性皮炎,不痒,非复发性;淋巴结肿大;肝大。黄疸期尿色加深,可较早被细心的家长发现;继而出现巩膜和皮肤黄染,大都较轻。绝大多数病儿肝脏肿大,年龄愈小愈明显;脾脏也常有一过性肿大。有些小儿出现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和肝掌,因小儿肝脏的解毒灭活功能较低下,这些表现不说明病情慢性化。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恤(ALT)显著增高。
恢复期在2—4周内黄疽消退、ALT下降正常;肝脏可在2—3个月内恢复原状。绝大部分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完全恢复,6个月内清除HBsAg,近80%抗HBs血清转换,1年内几乎均有抗HBs转换。与成人比较,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较急,全身症状较明显。前驱期的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较突出。黄疸较轻微而肝肿大较明显。病期较短,一般2—4周。
二、暴发性乙型肝炎:不到1%的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发展为暴发性乙型肝炎,围生期感染的多发生在2—6个月的新生儿期。抗HBe(+)携带者母亲可能传播前C变异病毒,感染小儿缺乏免疫耐受因子HBeAg,可能发生暴发性乙型肝炎。
三、慢性乙型肝炎:小儿慢性HBV感染大多是AsC,肝组织学正常,或仅是炎症轻微的反应炎,因出现症状就诊的也多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病儿症状轻微、肝脏较正常时稍见肿大,肝酶轻度异常或间歇出现异常。少数小儿患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患儿营养状况较差,生长发育受影响。小儿肝脏代谢能力较低,肝细胞损害时,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常见低白蛋白血症和出血倾向。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小儿只要Hbe血清转换并出现血清转氨酶持续正常,肝组织学会继续好转,虽仍有低水平的病毒血症,这一病情缓解状态可以相当稳定。在6岁前自发HBe血清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小儿,很少发生前C/A83和C基因启动子变异,HBeAg阴转是病毒复制静息的结果。6岁后病毒变异的发生情况逐渐与成人相近,病情的发展也受病毒变异的影响。
四、小儿乙型肝炎合并症和非肝疾病: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可合并溶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肾炎是小儿HBV感染的另一非肝疾病,常发生在无肝炎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多可缓解。
五、小儿乙型肝炎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虽极大多数HBV相关慢性肝病在成年期表现,在高地方流行区HBV感染常开始于婴幼儿期。围生期获得感染的婴幼/L,儿童期有发展为慢性侵袭性肝病的高危性,可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进而发展为HCC。在肝硬化和HCC中男性倾向十分明显。
慢性肝炎是什么病
慢性肝炎是相对于急性肝炎而说的,慢性肝炎一般指肝功能受到严重损伤持续六个月以上,统称为慢性肝炎,最常见的慢性肝炎,有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肝炎等,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原因有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早期肝炎的症状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型 丙型 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的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的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的可能。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化验发现血清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若不伴有胆红素的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⑵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按照我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及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对于多数的慢性乙型肝炎整个病程又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再活跃期。不同时期的临床转归不尽相同。
⑶ 重型肝炎:2000年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给出的定义如下:
①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乙肝抗体检测内容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查是最常用的检验乙型肝炎病原体的试验。
引发肝硬化结节是什么原因
1、药物性或化学毒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汀、辛可芬、甲基多巴等可导致药物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砷、磷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
2、肝炎病毒: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部分人发生慢性肝炎,而慢性乙型肝炎又有少部分发展为肝硬化。急性丙型肝炎约一半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10%~30%会发生肝硬化。丁型肝炎病毒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方能发生肝炎,有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
3、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害,发生脂肪变性、坏死、肝脏纤维化,严重者发生肝硬化。
4、胆汁淤积:长期慢性胆汁淤积,导致肝细胞炎症及胆小管反应,甚至出现坏死,形成胆汁性肝硬变。
大三阳要分情况治疗
1.第一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
2.第五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乙肝病毒的隐性携带者或处于感染的窗口期,也说明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推荐:乙肝五项结果怎么看)。
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大三阳”,这种情况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
一、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
一、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
一、三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
二、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说明是乙型肝炎的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四、五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丙肝与乙肝哪个危害性更大
1、丙肝不易被发现,患者常常只是感觉劳累,部分会有肝区不适。
2、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5%会变成慢性乙肝,而成人感染丙肝,85%会转变为慢性丙肝。
3、丙肝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比例更高,从这一点上说丙肝比乙肝更有危害性。
4、因为丙肝病毒没有疫苗,常规体检又不查丙肝,因此预防和控制比乙肝更为困难。
5、丙肝与乙肝这两种病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更大。
6、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性生活一定传染肝炎吗
近年来对于病毒性肝炎之致病机转渐渐了解,加上生物科技快速进步,因应肝细胞受损之原理而产生的治疗药物,包括α干扰素可说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治疗上之一大突破。
临床研究发现,α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之成功率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在慢性丙型肝炎则仅约百分之二十。一些其他的抗病毒药物陆续被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另有关肝炎患者性生活部分,国外医学研究也证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其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HBsAg,夫妻同房时,也很可能相互传染。有人做过试验,把含有HBsAg的精液注入长臂猿的阴道中,结果这个长臂猿感染了乙型肝炎。这就表示,性交可能是感染的途径。
同时国内医学界现已证实,性生活确实可能传播乙型肝炎,国外甚至有人把乙型肝炎列为“性行为传播疾病”之中。有鉴于此,肝炎带原者应当做到:注意性生活卫生,讲究性道德;把检查HBsAg列为婚前健康检查必检项目。同时女方HBsAg阳性,虽然可以结婚,但最好采取避孕措施。若夫妻间有一HBsAg阳性,另一方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以预防。
医师也提醒,慢性肝炎的患者,可以正常受孕,且怀孕过程不受影响,但慢性乙型肝炎的孕妇,应再进一步检查乙型肝炎病毒之e抗原,若血液中乙型肝炎e抗原呈阳性反应,表示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仍在旺盛繁殖,病毒数目较多且具高传染性,很有可能会把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胎儿。
因此,孕妇若为e抗原阳性之乙型肝炎带原者,新生儿务必于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先接受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再按时接受三剂乙型肝炎疫苗注射,便可预防婴儿被感染。
另外对于肝炎患者的寿命,至今并没有报告能证实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带原者的寿命比一般人短,但有研究估计,男性乙型肝炎带原者,约有一半的机会死于肝脏相关疾病;而女性乙型肝炎带原者,约有百分之十五的机会因肝脏相关疾病而死亡。但若为“健康带原者”,则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的机会应较低。故一旦知道是乙型或丙型肝炎带原后,务必要配合医师,作定期追踪检查,才能掌握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