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有什么症状 轻型乙型脑炎
乙脑有什么症状 轻型乙型脑炎
发热38—39度斤右,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无意识障碍。可有轻度的脑膜刺激征,体温一般在3—5天左右下降,没有后遗症,一般7—10天左右可恢复正常。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都有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家畜、家禽和鸟类均可以感染乙脑病毒。在乙脑流行区,家畜的感染率很高,猪感染率最高,可达100%,其次是马和牛。猪发生感染后引起病毒血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最多,持续时间长,对乙脑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人感染乙脑后,不论是隐性感染的人还是病人,在他们的血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持续时间也短,大约只有1周左右。所以,病人在本病的传播上不起重要作用。总之,猪是乙脑的重要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重要传染源。
乙脑病毒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大部分地区,是传播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家畜的圈里,这种蚊虫最多,当它们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特别是猪时,病毒进入蚊体内。病毒在蚊体内迅速繁殖,其数量可增加到原来的5~10万倍,然后它进入蚊的唾液,在蚊子叮咬人时,将病毒注入人体,引起感染。
在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认识后,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上,都是要全面的进行,这样疾病对身体损害很大,而且人体患有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夏季的时候对蚊虫叮咬都是要预防,避免引发这样疾病,这点夏季要注意的。
乙型脑膜炎症状是什么
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发烧表现可以是感冒,也可以是因为感染某些病毒,细菌引起发烧,可以通过做相应的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诊断。祝您安康。
注意事项: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蚊虫滋生繁殖很快。可别小看蚊虫叮咬,它可是传播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罪魁祸首。提醒家长,夏季应注意防蚊驱蚊,预防孩子感染乙型脑炎。此外,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出现,应及时去医院诊治,避免延误孩子就诊。
小儿脑炎如何预防
乙型脑炎虽然是一种很凶恶的传染病,但是只要我们积极作好预防工作,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引起乙型脑炎的病毒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欢生存在人和与人接近的动物的脑子里,特别是喜欢生在黑斑蚊的身体里。当蚊子吮吸了含有病毒的血液以后,病毒便在蚊体内繁殖,经过了一个潜伏期,当他再咬人的时候,就把病毒传给健康人。病毒进到人的身体后,就顺着血液走到脊髓和脑子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人就会得脑炎了。
黑斑蚊既然是传染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体,所以,防止大脑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彻底灭蚊。灭蚊主要是清除其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平坑洼、树洞等容易积水的地方。铲除杂草和疏通下水道也是消灭蚊子、预防脑炎最有力措施。
也可以使用蚊帐、防蚊油、蚊香,以灭蚊、防蚊。使用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适用儿童、学生及部队。乙脑病人的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患者大多能顺利恢复,暴发型及重型脑干型的病死率甚高。发现脑炎病人要及时送医疗治疗,病人住处要消毒,并且把病人家中的蚊子消灭,以免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 普通型乙型脑炎
发热40度左右,有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在意识障碍方面仅有不同程度的嗜睡,或烦踩不安,神志恍惚,但无昏迷,在发病后5—7天体温开始下降至正常,一般在14—21天完全恢复,很少留有后遗疗。
什么是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乙脑疫苗根据对病毒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好但免疫原性较减毒疫苗差,乙脑减毒活疫苗安全性较差但免疫源性好。
脑炎疫苗
乙型脑炎疫苗简称乙脑疫苗,是国家计划内疫苗。那么,乙型脑炎疫苗怎么打?下面就让康网小编来告诉大家吧。
乙型脑炎疫苗怎么打?
目前中国常用的乙型脑炎疫苗有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两种,其中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乙脑减毒活疫苗
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时间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在宝宝满8个月后和2周岁时各接种1次,2剂间隔至少12个月。
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宝宝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后,需要在接种单位停留30分钟。在此期间,你需要观察宝宝是否会有异常反应情况,确保一切正常后再离开。宝宝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后最好适当休息,多饮水,注意保暖,同时避免进行剧烈的活动。
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效果
宝宝接种1剂乙脑减毒活疫苗后,对乙脑的预防能力会达到80%以上。再经加强1剂接种后,预防能力就会达到90%以上,而且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部分地区选择给儿童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
扩展阅读:乙脑疫苗不良反应
有个别的宝宝注射乙型脑炎疫苗后,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多半1~2天内就会自行消退。也有少数宝宝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但一般都在38°C以下。另外,还有少数会觉得头晕、头痛、身体不适。
极少数情况下,宝宝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后会出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或过敏性休克,这些症状通常在宝宝注射疫苗后10~30分钟内出现,一般不会等到24小时后。这种乙型脑炎疫苗不良反应多半发生在宝宝接种后几剂的时候,而且发生率会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多而增加。相比较之下,7岁以上宝宝在加强注射乙型脑炎疫苗时,风险会高些。
乙脑有哪些典型症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典型症状
表情淡漠 不自主运动 肠麻痹 痴呆 抽搐 喘息 大小便失禁 呆滞 单瘫低热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1.病程 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下列4期。
(1)初期:病初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有发热,神萎,食欲不振,轻度嗜睡,大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 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误为上感,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轻度抵抗感。
(2)极期:病程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损害症状明显。
(3)恢复期:此时患者体温可在2~5天逐渐下降及恢复正常,意识障碍开始好转,昏迷患者经过短期的精神呆滞或淡漠而渐转清醒,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逐渐改善而消失,部分患者恢复较慢,需达1~3个月以上,重症患者因脑组织病变重,恢复期症状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多汗,失眠,神志呆滞,反应迟钝,精神及行为异常,失语或者特别多话,吞咽困难,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出现,癫痫样发作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大多在半年后能恢复。
(4)后遗症期:后遗症与乙脑病变轻重有密切关系,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如予积极治疗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昏迷后遗症患者长期卧床,可并发肺炎,褥疮,尿道感染,癫痫样发作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身。
2.婴儿乙脑临床特点 发病时可表现为轻泻,流涕,轻咳,喘息,嗜睡,易惊或哭闹,且惊厥发生率高,无脑膜刺激症者比例高,但常有前囟隆起,脑脊液检查正常者较多,并发症少。
3.老年乙脑临床特点 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4.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惊厥,体温在38~39℃左右,头痛及呕吐不严重,可有轻度脑膜刺激症状,多数在1周左右恢复,一般无后遗症,轻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者临床上常易漏诊。
(2)普通型:体温常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昏迷,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明显,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数次短暂惊厥,伴轻度脑水肿症状,病程约7~14天,无或有轻度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无后遗症。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5.脑部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2)上脑干部位:病变在中脑水平,同时有第3对至第8对脑神经中的部分神经受影响,患者处于深昏迷,肌张力增高,眼球活动迟钝,瞳孔略大,对光反射差或消失,呼吸异常,呈中枢性换气过度,引起呼吸性碱中毒,颈皮肤刺激试验可见瞳孔有反应性扩大现象,但反应迟钝,若中枢双侧受损,致锥体束下行通路受损,可引起四肢瘫痪,称去大脑强直,若单侧中脑受损,则呈对侧偏瘫。
(3)下脑干部位:病变相当于脑桥与延脑水平,伴Ⅸ~Ⅻ脑神经受影响,有深昏迷,压眼眶无反应,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应消失,颈皮肤刺激试验无反应,瞳孔不扩大,吞咽困难,喉部分泌物积聚,迅速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脑炎会传染吗
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腹泻及食欲减退等症状。那么,病毒性脑炎会传染吗?专家指出,病毒性脑炎是不会传染的。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其致病毒包括虫媒病毒、疱疹病毒、肠道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症状轻重差别很大。既有高热不退者,也有仅为低热者。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精神面色不好,困倦多睡。重者可有抽风、昏迷、肢体瘫痪、呼吸节律不整等表现。由于病毒的种类不同,脑炎的表现也就多种多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带病毒的蚊子传播而发生,最易引起高热、抽风、昏迷。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
乙型脑炎是怎样一种传染病
乙型脑炎的全称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
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蚊子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它叮咬了乙脑病人后,乙脑病毒进入蚊体,并进行繁殖,在蚊体内过冬,甚至经蚊卵传代。
这种受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健康人,便传播乙脑病毒,使人得乙型脑炎。受感染的蚊子叮咬鸡、鸭、猪、马、牛、羊,它们虽不会得乙脑,但会贮存乙脑病毒,如果蚊子吸吮这些动物的血液后,再叮咬人,就可传播乙脑病毒,使更多的人得病。
乙脑是由蚊子传播的,所以在蚊子繁殖的7~9月,便成了乙脑发病的高峰。3~6岁的小孩容易得病。成人大多数受到过这种病毒的侵袭,在体内已经有一定的抗体,可以抵御乙脑病毒的再侵袭,故不易发病。老年人及免疫力差的人却可能得病。
人们受到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多数人只产生一个短时间的病毒血症,并不发病,这在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少数人经蚊子叮咬后,约10~15天会突然发病,轻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重的嗜睡昏迷,可因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致命。暴发型的乙脑,甚至可以在1~2天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脑初起时,很象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这些症状可出现在7~9月乙脑的流行季节,应引起重视,发热不退、嗜睡、头颈活动有阻力,应及早送医院检查。医生遇到这样的病人,往往要考虑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水化验。脑脊水化验是诊断乙脑的关键性措施。腰椎穿刺对人体一般并无损害,如果必要,应该毫不迟疑地配合医生进行。
目前,对于乙脑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但在疾病的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的生命,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后遗症。
乙脑疫苗注射后,可以使人产生抗体。对于那些未受过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儿童,注射这种预防针是很有效的一种预防方法。
同时要指出,蚊子是传播乙型脑炎的媒介,所以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家禽、家畜的体内可能贮存乙脑病毒,蚊子叮咬后也可以传染给人,所以城市中不宜养鸡鸭,农村中也应该做好禽舍、畜厩的卫生和灭蚊工作。
流行性乙型脑炎会产生什么影响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所致,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尤其多发于7、8、9月,主要经蚊虫传染。
许多动物如家禽、家畜及野鸟均可携带乙脑病毒,当蚊虫叮咬这些动物后,蚊虫的血中也携带有乙型脑炎病毒。蚊虫叮咬儿童后,就会把这种病毒传给儿童。如果儿童抵抗力强,可把病毒消灭,则不引起发病。如果儿童抵抗力低,病毒则可由血液进入脑部,在脑部生长繁殖而发病。
乙型脑炎起病多急骤,开始出现发热,体温达39℃以上,同时出现头痛、嗜睡、呕吐、精神不振及食欲减退,有的还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惊跳、眼睛长时间固定看一个方向、说话口齿不利等。如果不能早期诊治,病情进展,小儿则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41℃,昏睡,昏迷,抽搐,四肢瘫痪,呕吐加重,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减慢,最后呼吸停止。少数严重病儿可表现出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四肢发凉、呕吐咖啡色液体,甚至死亡。大多数病儿在发病后10天左右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缓解。
由于乙型脑炎所致脑部病变范围大,包括大脑皮层、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甚至脊髓均可受到损害,所以乙脑与小儿智力发育关系是较大的。乙脑对智力的影响取决于患病年龄、病情轻重及发病后治疗效果。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治疗效果不好者则对小儿智力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患儿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痴呆、失语、耳聋等。
乙型脑炎的预防关键在于灭蚊虫,避免蚊虫叮咬小儿;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控制动物疫情,亦可对动物作疫苗注射。为预防和减少发病后对小儿智力影响,家长要注意,特别是发病高峰季节,当小儿出现高热、呕吐不适,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防止病情加重。如果小儿已出现了不同程度智力损害,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治疗,并对小儿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乙脑减毒疫苗预防的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中国是世界上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全国每年乙脑发病人效占全世界当年总发病人数的肌%以上。1950年以来,先后暴发3次大的乙脑流行(l957、1966和1971年),每次流行均持续3~4年。自1971年以来,全国除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外,大部分省区的乙脑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5/10万)。
乙脑疫苗 注射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 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经多年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宿主。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马和猪后可引起马脑炎和猪流产。
做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的流行强度取决于主要传播媒介的密度、主要扩散宿主的数量和人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均因自然界诸多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乙脑流行期和流行期前一个月内自然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地震等)的发生对乙脑的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乙脑疫苗有必要打吗
现在医学的进步令我们在对付疾病上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我们都是有病再治疗疾病,而我们现在都是用来预防疾病的,因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容易得多。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中国是世界上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全国每年乙脑发病人效占全世界当年总发病人数的肌%以上。1950年以来,先后暴发3次大的乙脑流行(l957、1966和1971年),每次流行均持续3~4年。自1971年以来,全国除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外,大部分省区的乙脑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5/10万)。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经多年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宿主。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马和猪后可引起马脑炎和猪流产。
做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的流行强度取决于主要传播媒介的密度、主要扩散宿主的数量和人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均因自然界诸多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乙脑流行期和流行期前一个月内自然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地震等)的发生对乙脑的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