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更应防乙脑
成年人更应防乙脑
乙脑又称大脑炎,在国际上称为日本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家禽、家畜特别是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蚊子为主要传播媒介,好发于夏秋季7、8、9三个月。
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因为现在儿童普种乙脑疫苗,他们感染发病的可能性很小。近几年被感染的主要为成人,多是从事家禽、家畜养殖的人员,另外还有一些来自偏远贫穷地区的务工人员及非流行区迁入的成人,这些人未接种过乙脑疫苗,居住条件差,现在已成为乙型脑炎的高发人群。
预防乙脑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灭蚊、防蚊,这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二是接种疫苗,用乙脑灭活疫苗对儿童及非流行区迁入的成人进行接种。疫苗免疫后一个月免疫力才能达高峰,故最好在乙脑流行期开始前一个月完成接种工作。
乙型脑炎是怎样一种传染病
乙型脑炎的全称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
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蚊子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它叮咬了乙脑病人后,乙脑病毒进入蚊体,并进行繁殖,在蚊体内过冬,甚至经蚊卵传代。
这种受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健康人,便传播乙脑病毒,使人得乙型脑炎。受感染的蚊子叮咬鸡、鸭、猪、马、牛、羊,它们虽不会得乙脑,但会贮存乙脑病毒,如果蚊子吸吮这些动物的血液后,再叮咬人,就可传播乙脑病毒,使更多的人得病。
乙脑是由蚊子传播的,所以在蚊子繁殖的7~9月,便成了乙脑发病的高峰。3~6岁的小孩容易得病。成人大多数受到过这种病毒的侵袭,在体内已经有一定的抗体,可以抵御乙脑病毒的再侵袭,故不易发病。老年人及免疫力差的人却可能得病。
人们受到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多数人只产生一个短时间的病毒血症,并不发病,这在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少数人经蚊子叮咬后,约10~15天会突然发病,轻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重的嗜睡昏迷,可因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致命。暴发型的乙脑,甚至可以在1~2天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脑初起时,很象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这些症状可出现在7~9月乙脑的流行季节,应引起重视,发热不退、嗜睡、头颈活动有阻力,应及早送医院检查。医生遇到这样的病人,往往要考虑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水化验。脑脊水化验是诊断乙脑的关键性措施。腰椎穿刺对人体一般并无损害,如果必要,应该毫不迟疑地配合医生进行。
目前,对于乙脑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但在疾病的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的生命,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后遗症。
乙脑疫苗注射后,可以使人产生抗体。对于那些未受过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儿童,注射这种预防针是很有效的一种预防方法。
同时要指出,蚊子是传播乙型脑炎的媒介,所以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家禽、家畜的体内可能贮存乙脑病毒,蚊子叮咬后也可以传染给人,所以城市中不宜养鸡鸭,农村中也应该做好禽舍、畜厩的卫生和灭蚊工作。
如何预防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灾后预防乙脑的对策
地震洪涝灾害过后,我们需要警惕流行性乙型脑的蔓延。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畜,如猪、马、牛等,家禽如鸡、鸭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往往在人类流行前2~4周先在猪中广泛传播。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于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家畜后再叮咬人,病毒即侵入人体,使人受感染。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在流行区,由于隐性感染的结果,大多数年长者均有较高的免疫力,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病人症状可轻重不一,重症病人的典型病程可分为:
①初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l~2天内达到39~40℃,呕吐和头痛比较剧烈。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一般经3~4天后进入极期。
②极期。体温越来越高,常在39~40℃以上,突出的表现是脑损害症状、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脑膜刺激征,严重的可发生呼吸衰竭,引起死亡。此期持续3~7天。
③恢复期。体温多在2~5天内退至正常,神志逐渐清醒,大多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要1~3个月以上,少数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轻症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上下,一周左右恢复,脑部症状轻微,没有后遗症。
诊断依据:①夏秋季为乙脑流行季节医|学教育网整理,病人有蚊虫叮咬史。②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等。
治疗措施:当怀疑病人患乙脑时,首先应送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病人应隔离,病室要防蚊、安静、空气流通。病人多发生意识障碍,要做好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昏迷病人要常翻身,注意皮肤清洁。保证营养及热量补充,适量补液。高热病人必须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头部必须枕冰袋,躯干用酒精或温水擦洗,药物可服小量阿斯匹林,儿童可用安乃近滴鼻。惊厥或抽搐时,要给氧,给镇静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痰液。重症乙脑病人可发生死亡,因此发现乙脑病人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①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②灭蚊与防蚊。③预防接种,按时打预防针。
宝宝是否需要再注射乙脑疫苗
加强一次乙脑疫苗,目的是维持身体对乙脑病毒的免疫力,预防乙脑的发生。在华北地区,乙脑在7、8、9三个月流行,而疫苗诱导产生抗体要有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年5月份是华北儿童注射乙脑疫苗的最佳时间。南方各省5月份就开始发现乙脑病人,应在4月份进行疫苗注射。在东北,此疾病较华北迟1个月,可在6月份进行疫苗注射。乙脑疫苗比较安全,但也要注意作好接种后的护理,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局部红肿瘙痒在注射后第三天最重,可以服用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等治疗。如果发现高热,或其他不适应请医生诊治。正在发热、有慢性疾病或有过敏史的孩子,暂不宜注射乙脑疫苗。
预防脑炎的方法有哪些
1.预防乙脑
乙脑是蚊虫传染的,灭蚊是预防乙脑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除了消灭蚊子外,还防止蚊子叮咬,如装纱门、纱窗。睡觉的时候,可以挂上蚊帐或点上蚊香,另外,在乙脑流行期间,晚上最好不要让孩子光背在外面睡觉,以减少传染的机会。
10岁以下儿童应在4-5月份开始接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注射。据上海市传染病院统计,凡注射了疫苗的一般都不发病,即使发病也很轻。所以家长不应忽视按时给孩子注射乙脑预防针。
2.做好疫苗预防接种
这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中国乙脑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占80%以上,5岁以下占50%。一般要求1岁接种2次,2岁加种1次,5岁再加种1次,共4次,若有遗漏者应去地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外来人口中有遗漏接种者也应去补种。
3.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
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
4.搞好预防接种
及时注射乙脑疫苗。注射乙脑疫苗效果明显,保护率高。流行地区接种对象一般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乙脑灭活疫苗第一年需注射2次,间隔7-10 天,以后每年加强一次;减毒活疫苗不分初免,每年一针至6岁,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注射剂量为6-12个月婴儿0.25毫升;1-6岁0.5毫升;7-15 岁1毫升;16岁以上每次2毫升。因为疫苗接种后,大约40天左右才产生免疫力,所以一定要提前接种。在乙脑流行季节,用大青叶、板兰根、银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天,有预防作用。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同时,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乙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乙型脑炎病儿常在数日内病情迅速加重,所以应在医院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如腰椎穿刺输液等。不要因疼爱孩子延误诊断。病儿应隔离在有防蚊设施(沙门、沙宙、蚊帐)、凉爽(室温低于30℃)、安静的病室内。发热时应多补充水分,可给西瓜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米汁,菜汤等清凉流质食物。对高热多汗病儿应勤擦皮肤。用热毛巾定期擦摩骨隆起处(如骶、尾部等)皮肤,以防褥疮发生。
乙脑是通过什么传播 乙脑的易感人群
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民族等的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染,但多为隐性感染。较多的成年人因为隐性感染而获得了稳固的免疫力,因此易感者多为10岁以下的儿童。在新发生时乙脑流行的地方,各种人群均容易感染发病。
脑炎疫苗的预防
1)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为止。
2)注意病情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大不不等、呼吸节律失常等征象。
3)消灭蚊虫孳生地,抓好防蚊,灭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4)提高人群免疫力,对易感者,尤其是10岁以下儿童,定期作乙脑疫苗接种,一般在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如有瘫痪可能给予按摩等,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据介绍,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脑最有效的方式。目前主要应用的菌苗为死疫苗,全程接种2周后,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左右达高峰。其中一定量的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能中和进入人体的乙脑病毒,从而阻止乙脑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预防乙脑的作用。
专家称乙脑发病初期像感冒
专家介绍说,乙脑大多数起病急骤,发热,体温常在37℃~38℃,常伴有头痛,轻的有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约经过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达40℃以上。除有高热外,突出表现为意识障碍、惊厥。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嗜睡昏迷,可因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致命。爆发型的乙脑,甚至可以在1~2天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乙脑发病初期,很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这些症状如果出现在乙脑流行季节,应引起重视,及早送医院检查。乙型脑炎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国外报道其死亡率在20%左右,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来病死率降至5%~10%,但重症病死率仍在15%以上,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染,但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极少数人发病,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最易感染。因此,预防乙型脑炎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显得极为重要。
专家说,做好儿童乙脑疫苗接种工作,就可以有效控制乙脑的发病和流行。乙脑免疫接种程序为:
①乙脑减毒活疫苗初次免疫满1岁龄的儿童皮下接种一针,2岁时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接种一针,以后不再接种。
②乙脑灭活疫苗基础免疫共注射两针——出生后满6月龄的婴儿开始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及4岁时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对于流行地区的儿童,应对于6岁以下乙脑免疫史不详或未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的儿童进行应急接种。所使用的疫苗均为乙脑灭活疫苗。程序为:免疫史不详的儿童需接种两针,间隔10天;未接种满5次且本年度未有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接种一针。
接种地点:当地医院、卫生院防保科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接种门诊和接种点。
但是,按规定凡在发热或患急性传染病、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期间以及对注射抗生素及其他疫苗曾发生过敏反应的人,都不应该接种乙脑疫苗。
乙脑是什么 预防乙脑的措施是什么
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有三条:
1、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乙脑病人药及时隔离治疗,对患病的家畜要及时处理,严禁人畜公主。
2、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消除蚊子孽生地,落实个人防蚊措施。如夜睡觉前放好文章,室外站岗放哨、执勤时戴好防蚊帽,暴露部位涂擦防蚊油等。
3、适时进行乙脑疫苗接种,特别是幼儿,要按规定接种。
宝宝疫苗时间表
宝宝在出生后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次数、时间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一般医院会给家长一个疫苗注射的小册子,上面会详细写清楚这些内容,因此爸妈们一定要按照时间表来给宝宝打针,不要漏掉这些必须接种的疫苗,以免给宝宝健康带来威胁,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宝宝需要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表吧。
出生时
乙肝疫苗(第一次),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卡介苗(第一次),预防结核病。
1月龄
乙肝疫苗(第二次),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2月龄
脊灰疫苗(第一次),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3月龄
脊灰疫苗(第二次),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第一次),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4月龄
脊灰疫苗(第三次),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第二次),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5月龄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第三次),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6月龄
乙肝疫苗(第三次),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流脑疫苗(第一次),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月龄
麻疹疫苗(第一次),预防麻疹。
9月龄
流脑疫苗(第一次),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岁
乙脑减毒疫苗(第一次),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5岁
甲肝疫苗(第一次),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第四次),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风腮疫苗(第一次),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
2岁
乙脑减毒疫苗(第二次),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甲肝疫苗(第一次,与前剂间隔6-12个月),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
3岁
A+C流脑疫苗(加强),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岁
脊灰疫苗(第四次),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6岁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加强),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风腮疫苗(第二次),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
乙脑减毒疫苗(第三次),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