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训练对宝宝的好处
排便训练对宝宝的好处
学习自己大小便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宝宝以往大小便都是无意识进行的,现在能够控制了,这使他们感到很自豪,在刚开始时甚至高兴得每几分钟就想来一次。
在这件事上进行成功的协作会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信任,而且以往对食物和大便都无忧无虑的孩子现在开始以清洁为乐。对于你来说不再有更多的脏尿布,但重要的是,一个大约2 岁的孩子从此会养成爱清洁的习惯。
这实际上就是打好基础,使孩子终身喜爱干净的手,清洁的衣服,整洁的房屋,做事情井井有条。
正是通过盥洗训练,孩子们获得某种感觉,即做事情有二种方法,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这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责任感,成为做事有条不紊的人。
因此,训练盥洗在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在他们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信任起着一份作用
宝宝拉屎困难的治疗方法
1、肥皂条通便法:用肥皂削成铅笔粗细、3厘米多长的肥皂条,用水润湿后插入婴儿肛门,可刺激肠壁引起排便。
2、咸萝卜条通便法:将萝卜条削成铅笔粗细的条,用盐水浸泡后插入肛门,可以促进排便。
3、开塞露:将开塞露注入小儿肛门,可以刺激肠壁引起排便。这种方法尽量少用。
位防止宝宝排便不顺以后可以试着用过盖上饮食的方法来达到顺利排便的目的
1、均衡膳食宝宝的饮食一定要均衡,不能偏食,五谷杂粮以及各种水果蔬菜都应该均衡摄入,小宝宝则可以吃一些果泥、菜泥,或喝些果蔬汁,以增加肠道内的纤维素,促进胃肠蠕动,通畅排便。
2、定时排便训练宝宝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一般来说,宝宝3个月左右,父母就可以帮助他逐渐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了。从3个月开始,每天早晨喂奶后,父母就可以帮助宝宝定时坐盆,注意室内温度以及便盆的舒适度,以使宝宝对坐盆不产生厌烦或不适感。
3、保证活动量运动量不够有时也容易导致排便不畅。因此,要保证宝宝每日有一定的活动量。腹部按摩对于还不能独立行走、爬行的小宝宝,父母要多抱抱他,或适当揉揉他的小肚子,而不要长时间把宝宝独自放在摇篮里。
新生儿的这种排便不顺的事情的非常常见,妈妈们也不要干着急,试试看以上的几的小办法是不是能够帮助宝宝顺利排便出来,这些棒法不会伤害宝宝的健康,所以大可放心。
妈妈平时也要多关注一些宝宝的生活动态,好了解宝宝的需求。
如何进行排便训练?
父母如何促进儿童的如厕学习
决定采用什么词汇
保证便盆易于使用,允许儿童观察父母上厕所
如果采用常规的马桶,使用马桶座圈和脚踏
鼓励儿童在需要排泄的时候报告父母。在他们成功报告的时候进行表扬,即使报告是在便后。观察儿童需要排泄时的行为信号
采用表扬的形式进行鼓励。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的结果;要进展超乎意料或不如意的心理准备。避免惩罚和/或负面强化
保证所有照看者的合作,使整个过程保持一致
当多次成功后,建议使用棉质内裤或训练裤。并举行纪念仪式
排便训练的具体方法
开始训练的时候,最好用便盆,因为孩子坐在便盆上会觉得更安全和稳定。
最初,可以让孩子穿着衣服坐在便盆上。
之后,给孩子换尿不湿的时候,脱下尿不湿之后,让孩子坐在便盆上。可以把脏尿不湿扔在便盆里,帮助孩子理解便盆的用途。
下一步,可以一天让孩子坐几次便盆,并鼓励孩子不戴尿不湿在上面多坐几分钟。
最后,鼓励孩子每天在的特定时间(如早上起床后,饭后,午睡和晚上入睡前)坐便盆。
采用这一方法,孩子可能在几周之内就学会控制大小便。
在整个过程中,只要孩子表示要坐马桶,就进行表扬。但最好不要采用物质奖励。只要孩子连续一周以上成功使用便盆,就可以开始使用训练裤或者棉质内裤。但事故是不可避免的,父母需要支持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孩子试用训练裤或棉质内裤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意料之外情况,可以恢复使用尿布,但不要对孩子进行羞辱或惩罚。
有时,孩子可能会不愿意在便盆或马桶中大便,特别是在他们的脚没有得到有力支撑的情况下。这时,要允许他们在大便时继续使用尿布,以防止出现便秘,甚至大便疼痛,便秘会严重延迟排便训练的过程。
怎样训练宝宝排便
1、将适用于宝宝个体的拉屎坐椅(座上开圆孔,下置容器)或便器放在儿童活动地点附近,告诉宝宝什么时候使用它,或当着宝宝的面将尿布上的屎抖入便器,以便让宝宝明白它的用途,避免以后屙屎时粪便涌入便器而使宝宝产生异样感觉而不知所措;
2、开始几天让宝宝不脱裤子坐在上面,当宝宝习惯后,再试着抽去尿布;
3、根据观察到的迹象提醒宝宝是否有便意,例如宝宝脸部显出怪相或摆出大便的姿势等;
4、不要故意将尿湿的尿布让宝宝继续兜着作为对宝宝的惩罚;
5、待宝宝一日内能数次使用便器时才取消尿布;
6、当宝宝对训练已有准备时,可给宝宝穿能自己随意脱下拉上的裤子;
7、睡前和醒后应即提醒宝宝上厕所;
8、睡眠时大小便控制的训练可以晚一年开始,当然也可以同期进行。
宝宝便秘怎样喂辅食
对策:调整饮食——
﹡用一部分粥米汤代替水来冲调奶粉,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白开水、果汁,一日可增喂2~3次。
* 注意配方奶一定要按照说明来配,大便干臭者,还要配得淡一点。
﹡大月龄宝宝可以适当增加蔬菜泥和水果泥的量。
特别提醒:
服用清热的食物如清火宝、金银花露、菊花精之类,也可以缓解便秘现象,但当宝宝大便有改善时要马上停下来,不能长期使用,以免损伤宝宝的食欲。
2. 有些宝宝没有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可能发生便秘。
对策:当宝宝5~6个月后,家长发现宝宝有要大便的表示时,即可加以训练,可抱起宝宝端大小便,嘴里要发出嘘虚或嗯嗯的声音,使宝宝逐渐建立条件反射,以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已发生便秘的宝宝,要及时进行每日定时排便训练。
一般来说,经过饮食调整和定时排便训练,便秘会有明显改善。若宝宝持续便秘,应到小儿外科作进一步检查。
拉拉裤和纸尿裤有什么区别
拉拉裤的腰部有松紧,粘合处在大腿两侧,是可以反复粘贴的魔术贴。纸尿裤的腰部没有松紧,在腹部粘合,纸尿裤的粘合处在小腹,而拉拉裤的粘合处在大腿两侧。其
实最主要的区别是拉拉裤是训练裤,它像小内裤一样可以自由地穿脱,而纸尿裤一旦穿上去想脱下来就比较麻烦。
一般拉拉裤是在宝宝周岁会走以后,需要大小便训练的时候穿拉拉裤比较方便,就相当于只要给宝宝穿那个内裤,可以防止宝宝尿裤子,另外也可以达到训练宝宝拉尿、拉大小便的作用。
纸尿裤一般是小宝宝,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在家里给他用的一个纸尿裤,防止他大小便的溢出。所以拉拉裤和纸尿裤有一定的区别,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适用于宝宝的纸尿裤或者是拉拉裤。
如厕训练注意事项
1、要让宝宝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你不能加速这个进程,只能观察和诱导。
2、让宝宝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排便,你可以给他提醒和建议,但决不能强迫。
3、用自然而豁达的态度对待宝宝不能自控大小便,这是每一个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由阶段,更不要流露出厌恶的态度。
4、一旦发现宝宝有要大小便的表示,一定要迅速做出反应,不能拖延,因为宝宝只能自我控制很短的时间。
5、每当宝宝能自己控制住大小便时,应及时表扬,让他产生一种自豪感。
宝宝如厕前的四大误区预防
1、如厕训练赶早不如赶巧
很多新手妈妈受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影响,认为让宝宝进行如厕训练越早开始越好。殊不知,宝宝摆脱尿布,学习自己上厕所,就像学习走路一样,需要等待宝宝的生理、动作以及心智发育成熟后才能顺利地进行。
有调查显示:越早开始如厕训练的宝宝,其训练期也较长。绝大部分宝宝是在2岁4个月左右完成的白天训练,到3岁左右完成夜间训练,并且男孩所花费的训练时间要超过女孩。
宝宝太小进行如厕训练,或在此过程中遭到妈妈的责怪,很容易给他造成压力和挫折感,甚至出现便秘、拒绝排便及上厕所退缩等反应。但太晚进行也不可取,如果宝宝2岁半了还在白天使用尿不湿,会让他在幼儿园里产生自卑心理,也会令他在群体生活中成为笑柄。一般而言,宝宝2岁左右便具备了自己排便的能力,这时可开始训练其坐盆或蹲厕排便。如果想让如厕训练更顺利些,也可以在宝宝9个月大时让其进行坐盆练习,这时宝宝不一定能排出便,但可以让宝宝形成意识,为以后训练做好准备。
2、频繁把尿易致膀胱容量小
在心理学上,2-3岁是宝宝的“肛欲期”。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会希望通过肛门的释放来达到自我满足,但这种满足必须经历一个憋了之后再排出来的过程。如果宝宝便意并不浓厚,却要求其排便,可能会影响宝宝“肛欲期”的需求满足。
宝宝在婴儿时期,如果家妈妈频繁地给其把尿,或在稍长大后频繁地叫宝宝上厕所,宝宝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宝宝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这样的宝宝晚上睡觉时如果出现膀胱不自主的收缩,或饮水较多,就会出现尿湿。
如厕训练确实应该做到定时把尿或定时叫宝宝上厕所,但不能太勤,最关键的是找到宝宝排泄的规律。如是否间隔2-3小时需要排一次?是否喂奶后半小时排一次?而训练宝宝排大便,则不仅要形成固定的时间,最好也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程序,锻炼宝宝形成排大便的条件反射。
如何训练宝宝小便 便盆排尿训练
8个月后的宝宝可在成人的看护下,开始训练宝宝做便盆排尿,并用语言作为条件刺激,如”脱裤子,要尿尿了“,使之形成习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逐渐会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一般到了2岁以后,就会自己控制小便。如果训练得当,1岁左右即可表示要大小便。
如果孩子拒绝排便训练,怎么办?
器质性原因导致排便训练失败比较少见。失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如果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父母对他们进行排便训练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家长不要强迫孩子进行排便训练,这样会毁坏亲子关系,造成孩子的负面自我评价,反而会阻碍孩子排便技能的发展。
如果孩子表示拒绝排便训练,建议暂停训练1-3个月,重新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暂停过后,大多数孩子可以重新开始训练。但是,如果再次训练仍然不成功,或者孩子已经大于4岁,那么需要到去医院就诊,进一步评估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并除外孩子身体上或心理发育上的异常。
便秘会使得排便训练的问题变得复杂。如果孩子发生便秘或排便疼痛,孩子会将排便与疼痛联系在一起,从而拒绝排便,形成恶性循环。解决便秘问题的方法主要是调整饮食,也可以适当使用粪便软化剂或通便药。
排便训练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讲,都是个挑战。但是,有了正确的方法,相信在父母的爱和耐心下,孩子能够顺利走过人生中的这一重要阶段。
排便训练何时开始
1.首先,要确认宝宝已处在所谓的膀胱准备”阶段,也就是说,一次排出的尿量比较多,尿后可保持尿布数小时不湿。
2.另外,以下这些迹象(一般出现在18个月-2岁半的孩子中)也提示孩子已能接受训练:
已能行走,并乐意坐下(具备坐便器的基础);
能将自己的裤子拉上和拉下;
能模仿父母的动作;
显出对控制大小便的兴趣,例如会跟随父母进入卫生间等;
对自己在尿布里解尿屙屎有所表示;
会将东西放回原处(显示能教会宝宝大小便到应该去的去处);
会说不,显现独立意识。
有下述情况者,训练不宜开始:宝宝生病;发生迁居等重大生活事件。此外,父母也不要迫于外界压力而强制宝宝接受训练,如果父母对宝宝未能摆脱尿布感到焦虑的话,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宝宝,有时还会引起括约肌功能失调以及便秘而妨碍训练正常进行。如宝宝不配合,必须要等待数月后才作再一次试验。
解决宝宝大便干燥6大窍门
学习辨认宝宝何时将要排便,就像学习辨认宝宝在饥饿时嚎啕大哭一样。细心的妈妈要不断地观察、学习、记录、总结,一定会找到宝宝大小便时发出的特有信号。预示宝宝排便的信号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哼哼声、左右摆动、发抖、皱眉、哭闹、烦躁不安、放气、不专心吃奶等。育儿专家提醒,爸妈对宝宝发出的大小便信号没有及时响应,将会严重影响宝宝以后信号的发送,这对宝宝大小便训练非常不利。
1、 帮助宝宝建立条件反射
宝宝从出生到五六个月有一个对排便功能的学习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成人对宝宝的排便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可以帮助宝宝慢慢建立条件反射。以后只要将宝宝抱成排便的姿势,并配合“嘘嘘”“嗯嗯”的诱导声,宝宝就会排便了。不过即使如此,训练成功的几率也不高。对此,妈妈们不必着急,更不能强迫宝宝,应该明白此阶段训练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帮助宝宝形成条件反射。
温馨提示:
帮助宝宝形成条件反射可以从大便开始。因为大便次数少,时间相对固定,排便前信号比较明显,容易捕捉时机且成功几率高,也易增强妈妈对宝宝排便训练的信心。此外,大便“失控”后的“善后”工作也较难,训练好大便可以减轻妈妈的工作量。
2、 适时训练不容错过
宝宝出生1-2个月就可以开始大小便训练,这个时期宝宝每天排尿次数多、间隔短,具体次数因人而异,一般宝宝会在刚睡醒、吃完奶或饮水之后15分钟左右时,最有尿意。连续两次后,间隔会长一些,了解规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把尿。如此连续执行15-30天,即可养成习惯,注意不要随意更改训练时间。把尿的便盆最好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形成条件反射。把尿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分钟即可,如果宝宝没有便意,就让他起来,过一会儿再试,不要为了节省一块尿布,使宝宝长时间处于把尿姿势,这样会使宝宝的心里产生排斥和厌倦的情绪,结果就适得其反。
温馨提示:
宝宝“入厕训练”赶早不如赶巧,掌握宝宝排便的规律和时间,是宝宝排便训练成功的关键。
3、训练物品的准备
便盆:选购一个理想的便盆,要安全、舒适,容易清洗,盆底宽阔,高度适中,一般塑料制品就行。款式不宜太花哨,否则宝宝会分心,只顾观看颜色和图案,而不利于大小便的顺利训练。
衣服:选择棉质,宽松、吸水性强,易于清洗的裤子。能让宝宝明显地感觉到弄脏后的不舒适感,又比较容易清理,有利于宝宝更快、更好地配合排便训练。训练最好在夏季进行。因为这个季节宝宝穿的少,换洗方便,即使弄湿也好处理,也不必担心着凉。如果宝宝成长到训练最佳时机刚好进入凉爽季节,只要家里照顾的人手多,此时训练也未尝不可。
4、 采用正确的把尿姿势
姿势一:妈妈抱起宝宝,解开尿布,让宝宝的头躺在胳肘窝里,前臂托住宝宝的身体,宝宝顺势一侧依附在妈妈的怀里,手掌五指分开托住宝宝的屁股,另一手轻轻抓住宝宝的双脚并提起分开。
适用:1-2个月的宝宝。此阶段宝宝身体较小,颈、腰还很软,关节也脆弱。本姿势可避免因用力过猛造成宝宝髋关节脱臼的危险。
姿势二:当宝宝出现情况时,妈妈及时抱起宝宝,解开尿布,让宝宝躺在妈妈的怀里,双手握住宝宝的大腿并分开,同时辅以“嘘嘘”“嗯嗯”等用力的声音来作为排便的信号。
适用:满百天以后的宝宝。此阶段宝宝随着月龄的增加,已经具备一定的控制力。
5、 良好的爸妈态度最重要
刚开始宝宝大小便训练,可能成功率较低。这与宝宝的成长发育有关。一般宝宝控制大小便的次序为:夜间控制大便——白天控制大便——白天控制小便——最后是夜间能够控制小便。大小便训练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每个宝宝发育程度都不同,训练过程应循序渐进,不要和其他宝宝相比,更不能因为宝宝出了“事故”呵斥或者责怪宝宝。在整个学习训练过程中,爸妈应该保持轻松、宽容、多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招引宝宝的反感。
温馨提示:
有的宝宝在妈妈抱着把尿时,就是不尿,还出现弓腰蹬腿的现象。等妈妈抱起后一会儿就尿了,这是宝宝对训练反感的信号,爸妈应提高警惕!
6、 从大小便了解宝宝健康
对于2-3个月的宝宝,由于喂养方式不同,宝宝大小便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进食、睡眠、大小便等各方面都已逐步形成规律。这时的宝宝每天大便3-4 次,小便20次左右是正常现象。如果宝宝大便次数一直较多,性状也不太好,便稀有时呈黄绿色甚至有奶瓣,但宝宝精神好,体重增长好,说明是生理性腹泻,等到4-5个月时,加辅食后,大便即可转为正常。大便次数较多,每次量少,含较多深绿色的粘液,亦称饥饿便,这与宝宝吃奶量不足有关,适当增加奶量即可纠正。大便次数多于平日,出现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小便尿量骤减,甚至6小时以上无尿的宝宝,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怎样训练宝宝排便
训练应先从大便开始,可配合使用下列技巧:
1、将适用于宝宝个体的拉屎坐椅(座上开圆孔,下置容器)或便器放在儿童活动地点附近,告诉宝宝什么时候使用它,或当着宝宝的面将尿布上的屎抖入便器,以便让宝宝明白它的用途,避免以后屙屎时粪便涌入便器而使宝宝产生异样感觉而不知所措;
2、开始几天让宝宝不脱裤子坐在上面,当宝宝习惯后,再试着抽去尿布;
3、根据观察到的迹象提醒宝宝是否有便意,例如宝宝脸部显出怪相或摆出大便的姿势等;
4、不要故意将尿湿的尿布让宝宝继续兜着作为对宝宝的惩罚;
5、待宝宝一日内能数次使用便器时才取消尿布;
6、当宝宝对训练已有准备时,可给宝宝穿能自己随意脱下拉上的裤子;
7、睡前和醒后应即提醒宝宝上厕所;
8、睡眠时大小便控制的训练可以晚一年开始,当然也可以同期进行。
孩子不把尿多大能大小便自理
婴儿几个月可以把尿?很多妈妈急着要训练宝宝大小便的习惯,其实,浙江省儿保医院儿保科李荣说,最好在宝宝15个月后再进行把尿,太早的刻意训练会影响宝宝性格的发育。当然啦,如果宝宝在尿尿方面比较有规律,也可以早些试试。
而西方儿科医学界主流观点则是:宝宝2岁,再开始大小便训练比较好。
西方专家认为,孩子独立进行大小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孩子需要感到来自肠道或膀胱的刺激,理解刺激的含义,理解保持裤子干净和上厕所之间的关系,告诉括约肌“要控制住”,走到卫生间,脱下裤子,然后排泄。因此,西方专家建议父母:等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准备好后再开始训练,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给亲子关系带来紧张,也会延迟完成训练的时间。
但是,西方的“不着急”也带来了代价。美国孩子差不多要花掉2000美元的纸尿片费用。最关键的是由于美国孩子非常适应舒适的尿片,因此,许多孩子在排便训练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同时,也加剧了父母的急躁情绪。有统计说大小便训练居儿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因此,一些西方父母开始对这种状况感到不满。于是“婴儿大小便训练”法悄然流行,其实就是中式的把尿法。
婴儿拉不出大便怎么办
1.饮食
增加食物中的纤维,如蔬菜、水果、谷类。纤维素摄入量为5~10克/日(2岁以上)。吃麸皮面包,增加纤维素。不宜吃过多的食物,容易便秘,如牛奶、香蕉、去皮苹果等。多吃不致便秘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等。
2.多饮水
能促进宝宝胃肠蠕动,尽快排便。另外孩子在成长时期,多让孩子喝水也能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
3.减轻压力
当宝宝不能排凳子时,不要责怪孩子。同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宝宝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
4.训练大便
让孩子每天吃完饭后坐在马桶上(位置要舒服)至少10分钟(因为进食后反射性蠕动增加),并告诉孩子说不一定需要排便,只要有感觉就排便。
1.专属坐便器
家长们需要给宝宝准备坐便器。当发现宝宝有便意时,及时让宝宝坐在坐便器上,如果宝宝不配合,家长可以给宝宝讲故事、玩具、看书等,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顺利排便哦。
2.留意排便信号
宝宝有便意时,会表现出突然站着不动、表情很用力、小肚子用力鼓起、突然打冷颤等,所以爸爸妈妈们要留意宝宝发出来的这些信号。敏感捕捉到这些信号,那么对于宝宝排便训练的成功就不远了。
3.使用关键词
在宝宝排便时,可以固定一套关键词,比如尿尿、便便、臭臭,用词固定,容易让宝宝形成记忆模式。另外,等宝宝熟悉以后,这种关键词还可以改成事先询问,让宝宝逐渐明确并尝试给出反馈。
4.时间点
宝宝的小便训练相比大便更困难些,因此,早期掌握时间点是很关键的原则,对宝宝的小便训练可以稍微晚一些进行。另外,可以在第一天的上午,第二天的中午分别对宝宝的小便进行观察。
排便训练对宝宝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家长们一定要以耐心、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宝宝,不要给宝宝造成心理压力,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