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病毒是怎么来的
狂犬病的病毒是怎么来的
1.蛋白质,核酸遗失说:
大生物(此处大生物意思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区别于病毒的非细胞结构生物)由于细胞脱落和破裂,导致游离的蛋白质和DNA,RNA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这些蛋白质由于化学作用形成了一个内部可容纳小分子的结构,很多这样的蛋白质,里面裹着DNA或者RNA,甚至单独的蛋白质和单独的DNA,RNA游离,这些散落的游离的分子,有一些个别的和大生物细胞膜有亲和性,大生物细胞通过吞噬作用使其进入细胞,其DNA,RNA得以表达,然后通过进化形成现在成熟的病毒.
2.生命起源说:
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体,早在没有细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时的病毒还只限于蛋白质和核酸,没有表现出病毒的寄生特征,当细胞体生物出现之后,个别这种蛋白质和核酸或他们的复合体表现出寄生性,后续过程同上.
什么是恐水症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狂犬病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近年来,随着养狗和家养宠物数量的增多及缺乏对犬和猫等宠物的严格管理,加之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不够,使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已连续5年回升。据卫生部资料统计,至2003年狂犬病病死率居各类传染病之首。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应充分发挥护士在预防工作中的干预作用,从社区到临床,需集宣传者、督促者、咨询者于一身,针对高危人群及养犬密度大的农村,开展预防宣传,普及狂犬病的防治知识,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由于我国处于狂犬病持续上升高发阶段,健康动物带毒已成为我们身边的严重隐患,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所以被动物咬伤后,及时冲洗处理伤口、注射免疫血清和疫苗接种是防范狂犬病必不可少的三大步骤。狂犬病免疫疫苗接种通常采用五针疗法,免疫时间为零、三、七、十四、二十八天。伤势严重者,在疫苗接种前还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英文名称:rabies
定义1: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病。表现为极度神经兴奋乃至狂暴,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
应用学科:
免疫学(一级学科);畜牧免疫(二级学科)
定义2:
疯犬咬伤后引起的,以烦躁,怕风,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终致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内科疾病(二级学科);内科其他疾病(三级学科)
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但被咬伤后,若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故大力普及狂犬病知识,使被咬伤者能早期接受疫苗注射是非常重要的。本病遍布于全世界,中国仍时有发生。因野生动物中也存在本病,故要彻底消灭非常困难,但若能管理好家犬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率。
狂犬病病毒是RNA病毒,属弹状病毒科,一端钝圆,一端扁平,形同子弹。狂犬病病毒有两种病毒株:一为能引起狂犬病的天然病毒株,毒力强,叫做自然病毒或街毒;一为经过兔脑多次传代的病毒株,叫做固定毒。固定毒对人的致病力明显减弱,但仍保持很好的抗原性,注入人体后可刺激抗体生成,故可用以制备疫苗。
狂犬病的病毒有两种类型:
(1)从病人及有病的动物中分离出的狂犬病毒,具有嗜神经、嗜唾液腺的特点,可使人或动物患狂犬病。其症状以疯狂为主,称为狂躁型狂犬病。
(2)从中南美洲的蝙蝠分离出的狂犬病毒,感染了人和动物以后,可以患狂犬病。但其症状以瘫痪为主。称为瘫痪型狂犬病。这种病毒的特点是即嗜神经,又嗜内脏,侵犯力比较弱。但可借空气传播,在脑内形成内基氏小体不典型。
一般说来,狂犬病毒的抵抗力并不强,可被日光、紫外线和超声波所破坏。强碱、强酸、高锰酸钾和碘酒等都可使其死亡,在1%福尔马林或70%酒精中很快死亡。干燥后逐渐失去感染力。
大家一定要区别体外生存与空气生存的区别,因狂犬病病毒为厌氧菌,接触空气则失去活性,唾液干涸则死亡。体外生存时间指环境适当有培养基给病毒提供养分的情况下,不要混淆为空气生存,在自然环境下,狂犬病病毒很快失去活性并死亡,所以,美国疾病预防中心说,狂犬病病毒无法从一个不是活体的感染。(也就是抓、舔、抓、动物活性的直接接触伤口或黏膜,至于由于没有活性的物体(食品、器皿、等等)沾染病毒,再传给活人还没有这样的病历。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可以感染,因临床表现以恐水为特征,又称恐水病。
狂犬病主要是通过已经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疯动物咬人时动物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经咬伤处的伤口侵入人体而感染人,伤人动物以犬多见,狂犬病一旦发病,其进展速度很快,病程多数在3-5天,很少有超过10天的,几乎为100%死亡。
要强调的是,尽管病死率高,但狂犬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致死性疾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是多长时间
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并不是立刻发作,它会存在身体内一段时间,从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到发病的这段是回见就是狂犬病的潜伏期。
人被狗咬伤后,潜伏期多数为6-12粥,最短的只有10天左右,甚至更短,一年以上的发病率仅占1%。据报道,狂犬病最长的潜伏期可达20年之久。
病毒性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几乎每一组病毒都可引起特异性的嗜心性病毒疾病,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委员长病毒感染最多见,但很多呈亚临床型,目前已证实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包括:
虫媒病毒(20%):
如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白蛉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虫媒病毒为一群节肢动物媒介病毒,分别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和沙粒病毒科的某些成员病毒。 归类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主要虫媒病毒有东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和委内瑞拉脑炎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有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西尼罗脑炎病毒等。
肝炎病毒(10%):
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δ型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病毒之分。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包膜,核酸为双链DNA。对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狂犬病病毒(10%):
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流感病毒(20%):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狗、马、猪及禽类等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的,他称为H1N1。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数字代表不同类型。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在上述诸多病毒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1~5型(尤其3型最常见)和柯萨奇A组病毒中的1,4,9,16和23型病毒,柯萨奇病毒的B组为人体心肌炎的首位病原体,按其分型以2,4二组最多见,5,3,1型次之;A组的1,4,9,16,23各型易侵犯婴儿,偶尔侵入成人心肌,埃可病毒中的6,11,12,16,19,22和25型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及脊髓灰质炎病毒最常见。
狂犬病会遗传下一代吗
狂犬病也叫做疯狗病,是被狗咬没有及时处理,导致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表现,狂犬病不会遗传下一代的,狂犬病是不具备遗传因素的,狂犬病病毒主要是离开了宿主以后,暴露在空气当中,所形成的,所以不会遗传的,不用太担心,狂犬病患者怀孕的话,一定要定期去医院做产检,留意胎儿的发育情况,要及时的晕四维彩超,观察胎儿是否有先天性方面疾病,现在要注意多休息,避免狂犬病发作。饮食方面要多一些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通常狂犬病毒是有比较长的潜伏期的,在潜伏期的时候通常会以不正常的发热,感冒,流鼻涕等症状显现。最后的情况下如果打了疫苗的话,如果不是去不正规的医院的话基本上是不会再有狂犬病发生的,但是发烧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说明身体的抗体有了很大的反应,所以是一个很好的结果,通常这个都是2.3天就消下去的,不要过于的担心。潜伏期还可能会病人非常疲惫。
狗的唾液多久失去传染
狗的唾液离开体外数分钟便会失去传染性。
带有狂犬病毒的狗,其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非常差,以含有病毒的唾液为例,在空气中的存活时为135秒,因为狂犬病毒是厌氧病毒,有氧气条件下(室内)存活不会超过135秒,接触空气会失去活性而死亡,也就是说狂犬病病毒只能在无氧状态下存活,体外是不会感染的。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被咬伤后传染
直接接触狂犬病毒是狂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它是通过狂犬病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黏膜感染等直接接触而传播的。
狂犬病的潜伏期是多长时间 什么是狂犬病的潜伏期
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并不是立刻发作,它会存在身体内一段时间,从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到发病的这段是回见就是狂犬病的潜伏期。
什么是狂犬疫苗
狂犬疫苗是人用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及精制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均为轻度混浊白色液体,久放形成可摇散的沉淀,含硫柳汞防腐剂。狂犬疫苗分两种,一种是咬后预防,任何可疑接触狂犬病毒,如被犬、猫、狼等动物咬伤、抓伤,破损皮肤或粘膜被动物舔过,都必须接种本疫苗。一种是无咬伤预防,一般用于有可能被咬伤或接触病毒机会的人使用。
狂犬疫苗是一种为了预防狂犬病发生的疫苗。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一种狂犬病毒引起。狂犬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
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者的脑脊液、唾液和体液中,绝大部份通过咬伤传播,很多时令染病的人或动物特别活跃,在没有激怒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展现其他不寻常的行为。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一旦出现狂犬病症状,几乎总会致命。狂犬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几乎为100%。
猫抓病和狂犬病有什么区别
猫爪热的病原是疱疹病毒、衣原体或细菌。狂犬病的病原是狂犬病病毒。
猫狂犬病与狗的狂犬病病毒相同,又称恐水症。以病猫狂躁不安、意识紊乱、对环境刺激反应过大、攻击其他动物、最后麻痹死亡为特点。狂犬病症状:潜伏期根据伤口部位和病毒含量而不同,初期,病猫躲藏阴暗处,鸣叫,反抗过度,对声光反应亢奋;而后狂躁不安,富于攻击性,或自己咬伤自己;眼光凶而直,不听主人命令,流涎;精神逐渐沉郁、行步不稳,后肢麻痹而倒地,因全身衰竭而亡。病程2-4天不等。
相对于狂犬病,人们对猫抓病还比较陌生,猫抓病可防可治,大可不必惊慌,但一旦被猫咬、抓伤后出现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提供病史。浙江省人民医院近年来共收治5例猫抓病病人,治疗后患者均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