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造型师欺骗你的7大谎言
美发造型师欺骗你的7大谎言
染发不会伤害任何肤质
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实在是太绝对,可能对于一般的皮肤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皮肤敏感或者皮肤过敏的人,染发剂就非常容易引起过敏的问题。所以在染发之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进行皮肤测试,将些许染发剂涂抹在手腕内侧,出现红痒就证明你属于过敏体质,或者说,你对这款染发剂过敏,应该立即打消染发的念头,以免患上皮炎。
离子烫适合所有发质
其实,离子烫最适合的发质包括那些天生卷发、头发特多、烫过发或追求超直感觉的人,不能说是适合所有的发质,因为受损严重的发质不仅做不出效果,而且还会更加伤害秀发发质。其实我们更建议头发特别软和干燥的尽量去修剪,让头发自然的新陈代谢,并且好好地修护发质,不要选择烫发,这样更加容易造成脱发。
护发品有助于发丝生长
其实定期为头发做和保养,是会增进头发的健康,但对头发的生长绝不会起任何作用,因为头发从头皮中长出就不再具有生命力。这和手指甲的组织相类似,真正有生命力的是发根,它才是促使头发生长的细胞群,可以借助于头皮健康的按摩手法来促使头发生长。头皮按摩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将双手并放在额头上,以排列整齐的手指指腹,从眉心中线开始轻轻地往两侧按压,一直到达太阳穴为止,再将手指合拢,指尖轻轻按在太阳穴上,以顺时针方向打圈6次;再以逆时针方向打圈6次。
发型烫坏了没关系,再烫一遍就可以了
很多女生因为对新烫的发型不满意,就会重烫一次或要求发型师帮她恢复原样。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对头发的伤害极大。想烫发重来一次,两次烫发的时间最好间隔半个月以上,而首次烫发的人,烫发时间尽可能缩短,同时与第二次烫发的时间间隔半年以上为佳。
干洗更能使秀发有光泽
干洗头发应该是发廊流行的洗头方式,干燥的头发有极强的吸水性,直接使用洗发剂会使其表面活性剂渗入发质,而这一活性剂只经过一两次简单的冲洗是不可能去除干净的,它们残留在头发中,反而会破坏头发角质蛋白,使头发失去光泽。
漂染并不会伤害发质
最近最流行的应该就是明亮鲜艳的渐变发色,但是这样的发色需要事先漂浅原来染过的颜色,褪掉头发里的色素。在漂浅色时,有的美发师喜欢用蒸气罩对头发加热,这对头发角质蛋白的破坏程度也大大加重了。所以尽量不要选择漂染秀发,如果真的非染不可,那么一定不要进行加热,在常温下进行就可以了。
进口的烫发剂不会伤害发丝
其实再好的烫发剂也会损伤头发,只能说损伤程度相对小一些,想不伤头发就不可能使头发变直或卷曲。因为烫发的原理就是用强碱性的烫发剂破坏头发的组织结构,形成新发型。头发是第二张脸孔,一定要记得在走进发型屋时,要对美丽谎言加以辨别。
早恋给家长发现怎么办 坦白情况
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更不要想着去欺骗父母。要明白,姜还是老的辣,父母都是过来人,你这点小心思能瞒过他们吗?同时一个谎言往往需要另一个谎言来圆,太累了。可以向父母寻找帮助,说不定有意外之喜。
揭穿日常脱毛方法的四大谎言
揭穿日常脱毛方法的四大谎言
脱毛四大谎言之一:用了脱毛产品 毛发不再生长
只靠普通剃刀、蜜蜡、脱毛膏等只能解决暂时性表面问题。只用通过激光和彩光治疗,并进行4-6次方能彻底去除毛发。
脱毛四大谎言之二:剃毛、拔毛不会引起皮肤松弛
松弛情况在脸部尤为明显,稍有不慎更会引起皮肤红肿。因此,在进行脱毛工作时也要保持脱毛工具的卫生情况。尽量避免硬拔这个工作。可以用其他脱毛方式代替。
脱毛四大谎言之三:腿毛越刮越粗 越刮越多
这是错误的观念。外国研究指出长期使用剃刀刮毛,毛发的直径与颜色并没有变化,体毛并不会因多次刮除而变得粗糙。
毛发越刮越粗只是错觉,因为剃刀刮掉的毛发,只是毛发外露于皮肤表面的部分,不会影响皮肤下的毛囊,所以不会加速毛发生长或令毛发变粗。
而且剃刀在毛囊出口切割,该位置是毛发最粗壮的地方,剃毛后会留下较大的切面,剩余的毛头触摸起来,才产生粗糙的错觉。
脱毛四大谎言之四:生理期也可以脱毛
因为受荷尔蒙的影响,流血多寡、身体对痛楚的忍耐程度都会跟平常有异,经期时身体故然感到少许不适,若再进行激光、彩光疗程,不适感自然加剧。
5-6岁孩子经常说谎怎么办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听到谎言怎么办:这么大的小孩子因为说谎就受到惩罚,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还会有负作用。
事实上,你对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处在什么地方。而且,以后他肯定也不愿意让你知道那些淘气的事了。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爸妈这样做
另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属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拿到喜欢的玩具就说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它属于这个商场。”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5-7岁:逃避训斥
孩子为什么说谎: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
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爸妈这样做
听到谎言怎么办:告诉你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孩子说谎父母要晓之以理,一味责骂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让孩子更不敢说真话。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此,应该说处罚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
孩子不说真话就是撒谎吗
孩子说谎分有意和无意两种
无意说谎发生在儿童想象发展的时期,他们常常对未来事物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幻想,有时把幻想当现实,把某事物夸张到不真实的程度。这年龄的儿童记忆也不是很精确的,对抽象概念,如时间、方位等往往容易产生混淆,把将来当过去。也可能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无意中说了谎。
如一个小朋友的爷爷因病住进了医院,他却告诉别人说,他爷爷死了。这是一种想当然,以为住医院就是死了。显然,这是一种无意说谎。>>推荐阅读:为何宝宝爱撒谎?
有意说谎往往是成人不正确的做法所造成的孩子的被动行为。如孩子无意中碰坏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孩子承认了事实,但父母并不罢休,又是骂又是打,使孩子形成说谎可以逃脱责备或打骂的错误经验。
也有一种说谎是模仿成人行为的结果。成人有两类说谎:一是为应付某种生活情景而不得已为之的,如某人得了不治之症,却对高龄老母隐瞒病情。
这对一个学前儿童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成人自己说谎,却要求孩子别说谎,这会造成孩子心理上失去平衡,行为上失去标准,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模仿着说谎。二是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也会造成孩子说谎。如有些父母经常漫不经心地向该子许下诺言,事后又没兑现,使孩子感到父母是在欺骗自己,于是他也欺骗父母或别人。
各年龄段宝宝说谎的特点
2-3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说谎”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时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原因。>>推荐阅读:谨慎对待孩子的谎言
3-4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这时的孩子,说话时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不符合实际的假话。经研究,这些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初次说假话,经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发生。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继续说假话。
4-6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像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由以上可知,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撒谎行为时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年龄而论,视具体情况而论。
儿童心理 孩子四种行为意味着什么
1、拒绝吃饭
专家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现象,可能是孩子的情绪出了问题,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节律紊乱。作为父母,此时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应及时看医生。
2、说谎和欺骗
5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通常并不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大一点的孩子在已经能够分清真假的情况下也会撒谎,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受到很多的压力。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你要小心自己在树立坏榜样。好把诚实的重要性和说谎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如果说谎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了。
3、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一点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因为孩子需要无忧无虑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4、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电视里飓风灾难的报道后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临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说谎时的微表情 举止
在与人沟通时,眉毛微微上扬,通常也表示轻视、不屑和反感。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说谎者说谎成功之后和被质问时。
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感到紧张时会紧绷,揉鼻子是一种。所以很多时候说男人说谎时,喜欢摸鼻子,大多数人确有其事。
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行为。一般抿嘴行为会出现在说谎者被质问而编造谎言时,在犹豫之后的选择。
嘴角是人最常见的微表情。说谎者在初次欺骗时通常会嘴角下垂,这是一种轻微自责的说谎表现;而嘴唇左边向撩起,则多出现在说谎老手身上或者成功说慌之后情不自禁,表示得意的喜悦。
说谎者说话时初次的单肩耸动,其实是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自信的表现。当说谎者发觉之后,会试图通过频繁耸肩或者其他动作掩饰之前的特殊性。
多角度分析孩子的谎言
你的孩子从小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可是有一天,你突然发觉孩子开始说谎了,这时你得出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孩子长大了。
孩子长大与说谎没有直接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孩子长大就一定要说谎,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大部分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后,说话的可信度将大大降低。孩子说谎,又可依对象分类,分为欺骗自己的谎与欺骗别人的谎。也有人称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的说谎是有意图的说谎,消极的说谎则是欺骗他人自己没有做坏事。积极的说谎,最好的例子,就是伊索寓言中“放羊的孩子”。放羊的孩子由于误以为来了狼而大喊“狼来了”,于是引起了大骚动,他因此觉得有趣而再说了相同的谎。可是,后来再也没有人相信他了。当狼真的来了,没有人来帮他,最后他的羊终于被狼吃掉了。积极的说谎多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想获得别人的关心。欺骗他人的谎,也就是与他人有关的谎言。基本上又可分为困扰他人的说谎及不会困扰他人的说谎。其实,家长所要重视的是对他人的说谎。
而另一方面,对自己所说的谎,周围的人未必会发现。可是在心里却会自己伤害自己。一个对别人不说谎的人,通常都会欺骗自己,对自己说谎。为了让自己接受而找出合理化的借口,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谎。换盲之,欺骗自己的谎言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控制自己的谎言,甚而伤害自己。
撒谎的坏处是什么
1、容易培养形成撒谎的习惯。因为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去圆谎的,所以会形成一个谎言接一个谎言的怪圈,最后,连自己都被欺骗了。
2、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和信任的缺失。谎言毕竟就是谎言,最终还是会被识破的,识破之后,比如付出代价和接受惩罚,被孤立甚至驱逐出朋友圈子。
3、影响自身身心健康。撒谎的时候毕竟还是担心被识破的,所以内心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长期这样导致睡眠,肠胃功能都出问题了。
当然,佛门还有方便妄语之说,为了救人危难,给人方便帮助,说些“美丽的谎言”则算不上撒谎的行列了。
自制力高低看你是否常说谎
自我控制是社会心理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它说的是一个人迅速控制自己的冲动,改变自己对某件事情反应的能力。
我们常说人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人会去欺骗别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了眼前的利益去欺骗别人,因为说谎的代价常常是长期而深远的,它可能造成别人的不信任,导致更多潜在利益的损失。
但是,假设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两难情境,人们会选择说谎还是讲真话呢?最新一期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研究者发现,自我控制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是否会说谎。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手段高明的政治家总是“喜怒不形于色”的,这就是一种强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尽管他们内心也会有喜悦、愤怒、惊慌、悲伤等常人都有的情感,但是在社交场合里,他们会控制这些情感不被别人发现。
尽管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高下之分,但是每个人的自我控制资源都是有限的,而这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约束着我们去做“对的”事情。当自我控制资源被一些事情所消耗,我们就容易被冲动所控制,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说谎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研究者邀请一些大学生来参加这个研究,他们被分成两组,研究之前先通过一些实验任务消耗实验组的自我控制资源。随后让他们回答一些问题,最后根据回答正确的问题个数决定他们的报酬。
当他们答完题之后,研究者让他们把答案画在答题纸上,但事实上其中一部分答题纸上已经用铅笔写上了正确答案,但研究者却谎称这是因为答题纸不够了,让大学生不用理睬答题纸上的印迹,直接画出自己的选择。结果,那些没有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的学生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所答进行了填写,而那些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的学生,却更多地说了谎,把自己错误的答案改成了正确的选项。
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说明了一个很有趣的道理。以前我们以为一个人说谎是因为这个人道德品质不良,我们容易因为识破了别人的一个小小的谎言而对这个人全盘否定。现在看来,他们不过是在此时此刻,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说谎罢了。
孩子的谎言
孩子童言无忌,敢于揭露“皇帝的新装”。于是,对孩子说出的话,家长往往深信不疑。然而如果孩子说谎的话,家长该如何面对这些“小谎言”,才能避免给孩子扣上不诚实、爱说谎的“帽子”呢?
说谎心理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研究认为,儿童直到七八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并非要欺骗谁,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夸大或扭曲现实。
一天早晨,俊俊来到幼儿园后坐在活动区的凳子上呜呜地哭泣着,蒋老师边安慰,轻声问道:“俊俊,发生什么事了?”俊俊边哭边告诉老师:“我爸爸骂我。”老师听后非常气愤:“我会让你爸爸向你道歉的。”说着就安慰起孩子来,过了好一阵,俊俊的情绪才慢慢缓和过来。
到了幼儿园放学的时间,老师向俊俊的爸爸问及此事,他反倒非常吃惊,说他们夫妻俩从来都没有对孩子,甚至是任何人说过粗鲁的话。后来,俊俊爸爸想了想,说:“只是今天早晨出门时,因为时间不够了,就没来得及满足孩子想买零食的心愿。”
原因
很多家长会疑惑,为什么俊俊不正面说出原因,反而说爸爸骂了他呢?一方面,由于孩子的经验和记忆有限,很容易错误地解释某个事件。孩子到了5岁以后,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情感理解力,孩子的表现就不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地哭了,而是把事放在心里。可以说,孩子的“说谎”只是一种描述方式,是其焦虑和情感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表达。
另一方面,孩子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顾事实真相,而编一个小谎言恰恰能让他达到目的,于是,说谎就成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孩子只是利用现有的条件,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应对孩子说谎支招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孩子的叙述和事实不吻合,不要急于认为他是在“撒谎”,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有他的理由?比如,如果孩子在小朋友面前“吹牛”自己可以展翅高飞,是不是希望自己是超人?是不是希望老师会表扬他?
2、试图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
发现孩子为了逃避责任而“编瞎话”,不要急于揭穿他,不要“刑讯逼供”,而是尝试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引导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你的情绪反应上。
3、家长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诚实品质,家长不仅要对孩子坦诚相待、言而有信、遵守诺言,也要在孩子面前对所有人都能这么做。
4、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即便“闯了祸”,只要说出真相,并不会给他带来伤害。事实上,当孩子确认说实话没有坏处时,他会更乐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5、教导比惩罚更有效
孩子承认事实时,无论他承认的“错误”有多么严重,家长也不要惩罚他。因为鼓励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质,远比惩罚他打碎了贵重的花瓶更为重要。
【虚荣心的危害】 失去诚信
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虚荣常常会编造谎言去欺骗别人,以赢得虚假的自尊。有时完全撒谎,有时言过其实,这很容易给别人留下满嘴跑火车、不靠谱的印象,从而失去诚信,不仅会影响生活,也会波及事业发展。
孩子说谎话该怎样教育最好 父母以身作则
要想让孩子不说谎,做父母的首先要诚实。对孩子要说话算数,不能欺骗孩子,以免孩子对你失去信任。另外,父母在处理其他事情时,即便有时候需要找些托词,也要避免让孩子看到、听到,以免他敏感地意识到你在撒谎,并且在以后盲目地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