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肥胖宝宝是如何养成的

肥胖宝宝是如何养成的

1、引起孩子肥胖的因素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是孩子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孩子遗传父辈的,除了外貌等因素之外,遗传基因还可以控制身体的能量消耗,因此,往往父母较胖的,其孩子在往后的生活中也肥胖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点。

(2)营养失衡

孩子成长需要许多营养,于是很多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营养,孩子自然可以长的又高又大,然后却忽略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营养的过剩,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确实需要很多的营养,但不是说营养越多越好,孩子在吸收营养的过程中是有度的,而超过孩子吸收的度,其营养转化为脂肪等其他物质,就会导致孩子的肥胖;另一方面,孩子的营养不均衡,也是导致孩子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家长要么认为要给孩子多吃一些肉类,要么认为多给孩子吃些蔬菜,这些不均衡的营养供给都会造成孩子的肥胖。而当孩子自己选择的时候,小孩都喜欢吃一些甜食,从而导致孩子的糖摄取过多。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营养丰富但是营养均衡的食物。

(3)缺乏运动

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因素,缺乏运动是孩子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身体的发育,增强体质,还可以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消耗掉集体多余的能量。但是现在的孩子往往喜欢呆在家里,坐在电脑面前,其他事什么都不做,长期呆在家里,缺少劳动,摄取的能量仅依靠大脑的消耗是肯定会剩余的,而剩余的可能会转为脂肪形成赘肉,导致了孩子的肥胖。

2、肥胖病

肥胖病指的是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理想体重的百分之十。肥胖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性的肥胖病,一种是病理性的肥胖病。单纯性的肥胖病主要是由于孩子的习惯不佳所导致的,而病理性的肥胖可能是由于某些病变所导致的,而对于病理性肥胖需要就医,根据医生的意见进行相关治疗,而单纯性的肥胖只需改正一些导致肥胖的不良习惯即可。

3、儿童易发生肥胖的时期

(1)婴儿时期

1岁以内的孩子比较容易肥胖,其主要原因是一岁的孩子一哭,家长就会为孩子吃东西,并且所持的食物营养都很丰富,而小宝宝消耗的又比较少,因此会导致儿童自身的肥胖。

 (2)学龄初期

6-8岁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他们的饮食不再有父母全盘安排稳妥,更多的有时候是需要自己去判定摄取多少食物,而此时的孩子还不具备这个能力,经常会吃太多,剩余的能力无处消耗,往往就为肥胖提供了基础。

婴儿肥胖喂养的3个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喂养

问:纯母乳是按需喂养,但会存在宝宝过度肥胖的问题吗?我看有好多纯母乳宝宝6个月以内体重都奔20斤以上了。如果会过度肥胖,是为什么?喂宝宝的次数过多导致?那又和按需哺乳矛盾了啊?

A: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按需喂养是对的,按需喂养不一定会导致宝宝肥胖。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喂养会逐渐趋于规律,一般情况下,每次吃饱宝宝自己会停止进食,每隔3~4小时喂奶一次,这样就不会存在喂奶次数过多的情况。如果6个月以内的宝宝肥胖,也不需要刻意减少喂奶次数和量,注意不要过度喂养就行了。

问:母乳喂养而又过度肥胖的孩子,能减肥吗?需要怎么减?老人都说奶膘不用减,说1岁以后自动瘦回去。可是奶膘一说科学吗?麻烦医生帮忙解答一下?

A:6个月以内母乳喂养的肥胖宝宝,可以不用减少喂养的次数和奶量,吃饱即可。6个月时开始按要求添加辅食,要求家长掌握添加辅食的方法和原则,避免过度喂养,过量喂食,同时要培养宝宝良好的进食习惯,训练宝宝独立进食的能力。对肥胖小儿实施干预,不能过份关注体重的变化,而是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2.葡萄糖冲奶粉,影响吸收且会造成肥胖

问:宝宝现在有1岁了,她喜欢喝奶粉,所以我把奶粉和葡萄糖混合一起给宝宝喝,但是这样会造成肥胖症吗?

A:这种做法不科学。用葡萄糖水冲调奶粉会增加奶粉含糖比例,影响孩子吸收,进食过量糖分肯定会造成孩子肥胖。

3.多吃“绿灯食品”,少吃“黄灯食品”,不吃“红灯食品”

问:宝宝体重超标平时吃什么好?

A:儿童肥胖饮食在原料上多选择“绿灯食品”,如瘦肉,鱼,蛋,奶,豆腐,豆浆,虾,肝,白菜,芹菜,萝卜,油菜,扁豆,菠菜,菜花,黄瓜,冬瓜,番茄,豆芽,蘑菇,蒜苗,韭黄,生菜,茄子,梨,苹果。

少吃“黄灯食品”,如米饭,面条,馒头,大饼,玉米,馅类食物,香蕉,葡萄,橘子,西瓜。

不吃“红灯食品”,如土豆,白薯,糖,巧克力,甜饮料,甜点心,快餐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果仁,肥肉,黄油。

胖乎乎的宝宝更招人喜爱,大家都喜欢去摸一摸、捏一捏,也都认为这样的宝宝更健康、更结实。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婴幼儿肥胖会带来许多健康方面的隐患,所以家长在喂养和护理方面要多加注意。

踢走高糖钠食物吃出健康

1.高糖食物对宝宝的害处。

糖不含营养素,但属于高卡路里,宝宝多吃会导致肥胖。宝宝吃太多甜食,还会影响胃口,减少进食正餐的份量;最后导致其营养吸收不均衡,继而影响宝宝身体健康。若宝宝长期及过量进食高糖食物,容易养成嗜甜习惯;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因口腔内的细菌,把很多糖份作为食粮,极有可能令宝宝蛀牙。而糖份中的高卡路里,也会增加宝宝长大后肥胖的可能,更严重的是,他们有机会因肥胖而患上心脏病、三酸甘油酯、糖尿病及高胆固醇等疾病。

2.高钠食物对宝宝的害处。

钠含量过高的食品,会加重宝宝肾脏的负荷,2岁以下的宝宝,其肾脏仍在发展中。因此0至1岁的宝宝的主要食粮,就是母乳及配方奶粉,辅食也不宜添加任何调味料;1至2岁的宝宝,也不应该进食含味精的食物。若宝宝长期及过量进食高钠食物,便会养成口味偏咸的习惯,增加日后患上高血压,成年后患中风、心脏病的几率。而且血压高更有年轻化的趋势,有些宝宝长大到15、16岁就患病。为了宝宝的健康着想,要助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N种错误喂奶术易致宝宝超重

很多当父母的都把“吃得多、长得壮”视为育儿的“宗旨”,给宝宝充足的营养补充,誓不让宝宝落入“营养不良”的红灯区。但营养不良不仅是指宝宝营养摄入不足,还包括营养过剩。营养不足的宝宝发育迟缓、体弱易病,而营养过剩的肥胖婴儿同样会有发育上的障碍。

肥胖的婴儿虽然看着“长势喜人”,但却会给后天成长买埋下健康的隐患。

1.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时期是宝宝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手脚的的运动能力都是从此时开始培养,肥胖宝宝由于体重太大,运动起来就会更吃力,学爬、走、跑等都会明显迟缓,如此不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2.潜在病症危害。肥胖宝宝成年后,发生肥胖症、高血压等症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体重。

错误喂奶术 养成超重娃

宝宝为什么会超重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妈妈的喂奶方法失当所致。

1、0-6个月婴儿

母乳喂养: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营养均衡符合宝宝成长需求,而且母乳营养容易消化吸收。因此母乳喂养宝宝比奶粉喂养宝宝出现超重的几率要低得多。但如果妈妈过分的“大补特补”,就会导致母乳中的营养过剩,尤其是脂肪含量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母亲和宝宝都有超重的危险。

混合喂养或奶粉喂养: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宝宝营养不足,频繁大量的给宝宝喂食奶粉,宝宝一哭一闹就以为是饿了。结果把宝宝的胃口“撑大”了,而食入的奶量超过身体的实际营养需求,就会导致肥胖了。

2、7-12个月婴儿

这一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了,大部分结束了母乳喂养,转为配方奶粉喂养。此阶段宝宝出现超重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配方奶粉喂养方式不当,这包括喂食量和冲调方法的不当。半岁后的宝宝胃口也比以前大了,有些妈妈就担心宝宝吃不饱,就会把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喂奶的次数过于频密,导致宝宝营养过剩。

二是辅食添加不当。半岁的宝宝对于辅食的口味已有明显的喜好,特别喜欢甜食。有些妈妈没有节制的给宝宝添食含糖量较高的辅食制品,如果汁、果泥等,这不仅使宝宝摄入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养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更会成为今后宝宝肥胖的潜在因素。

小编谏言:

宝宝长得胖不等于身体棒,摄入营养均衡合理才能保证宝宝健康成长。在喂养过程中,爸妈切勿给宝宝“滥补”营养,避免过犹不及。要严重遵循奶粉的正确冲调方法冲调和喂食,还要学会“读懂”宝宝的意思,切勿强迫宝宝进食。

婴儿肥嘟嘟就是好吗

1、婴儿期肥胖必然影响将来健康吗?

宝宝超重肥胖是否会对儿童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因为2岁以下宝宝的超重肥胖,与成人时的超重肥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也有一些证据支持,婴儿期体重增加过快会造成1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2、看上去胖的宝宝一定超重吗?

说到超重肥胖,人们马上联想到宝宝的体重。然而,不少体重远超过同年龄孩子平均体重的宝宝似乎并不那么胖,而有些看上去肥肥的宝宝似乎体重也不是那么重。确实,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并不只能按体重来评判,必须同时结合宝宝的身长。有些宝宝是很重,但同时身长也明显超过同年龄的孩子,这样的宝宝并不算超重肥胖;相反,有些宝宝比别人矮一截,妈妈还在为宝宝“不够份量”而发愁,结果宝宝却已经属于超重肥胖儿。因此,要正确判断宝宝是否超重肥胖,必须根据宝宝的身长来评估。

3、母乳喂养的胖宝宝需要断母乳吗?

有些妈妈很委屈,自己完全按照最健康的方式以纯母乳喂养宝宝,但宝宝就是长得飞快。难道为此而不得不断奶吗?当然不必。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些纯母乳喂养的超重肥胖宝宝中没有发现何影响生长发育或长期健康的证据,这些宝宝在一岁多断奶以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妈妈可以继续放心喂奶。宝宝出生后的4~6个月内以纯母乳喂养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肥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判断宝宝肥胖的方法主要有这几种:

(一)根据体重评估

肥胖度=(实测体重一平均体重)÷平均体重

在±10%的平均体重的范围中为正常,大于平均体重10%~19%之间的为超重。

(二)根据体重和身高评估

体重和身高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关因素,身材高的人体重亦重。有的小儿身材很高,体重超过了标准,如单根据体重来评定可以评为肥胖,但如结合身高来评定却在正常范围内,因此结合身高来评定肥胖更为准确,而且可以不考虑年龄的因素,应用更为方便。如果小儿的体重大于同性别小儿相应身高体重的第97百分位数(将100个相应身高的小儿的体重从最轻的排队排到最重,第97个小儿的体重即为第97百分位数),那么可以认为这小儿是肥胖。同样,根据上述标准,也可根据相应身高的体重,或相应年龄的体重来评价小儿肥胖的程度。

(三)根据皮褶厚度和中上臂围评估

由于小儿肥胖是体内的脂肪超过了标准水平,因此测量小儿身体内的脂肪是一个最精确的方法。但要测量小儿全身脂肪比较困难,测量时又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不可能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测量小儿皮褶厚度来评价,即测量小儿上臂三头肌的皮褶厚度。

(四)根据体块指数(BMI)评估

小儿体块指数是根据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千克/米2)所得。在成人超过25千克/米z为超重,超过30千克/米2为肥胖。

(五)腰围与臀围比

腰围与臀围比是表明脂肪分布类型的指标。腰、臀比高为中心性肥胖,肥胖的并发症如冠心病等发生率高;腰、臀比低则为周围性肥胖。一般男性>1.0、女性>0.85为中心性肥胖,但该指标主要作为成年人的诊断标准,目前还缺乏作为小儿的诊断标准。

肥胖孕妈易生肥胖宝宝

作为准妈妈的你是否为了给自己和宝宝提取充足的营养而在大量摄入各种食物呢?你是否注意到你的体型已经严重超标了,跨入了肥胖孕妇行列了呢?英国最新研究发现,肥胖孕妈生下肥胖婴儿的几率较大。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儿科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测量了105对母亲和婴儿的肥胖程度。母亲测量的是怀孕前的身体质量指数(也称体重指数)。对于婴儿,则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了他们体内的脂肪含量和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母亲的体重指数与婴儿肥胖程度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如果母亲体重指数较高,婴儿体内的脂肪含量,尤其是腹部和肝脏内的脂肪含量也较高。并且这种现象不只限于肥胖女性,即便体重正常的女性,其体重指数与婴儿脂肪含量之间也有这种相关性。

领导研究的尼娜·莫迪教授说,肥胖是许多疾病的诱因,从婴儿期开始就有较高的脂肪含量可能会带来长期的健康风险,因此肥胖的女性如果想要孩子,最好在怀孕前就注意减肥,以从胎儿期就开始帮助孩子防止肥胖。

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是用体重数值(公斤)除以身高数值(米)的平方得到的结果,被广泛用作肥胖参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是,体重 指数在18.5到25之间为正常,25到30之间为超重,30以上为肥胖。但也有专家认为不同人种的标准应该略有差异。

肥胖婴儿将比其他孩子多出很多患先天性疾病的危险,所以肥胖孕妈们,要努力减肥了。

肥胖对婴儿的危害有哪些

肥胖会使宝宝学会走路较同龄者要晚,活动能力相对较差,并容易出现膝外翻或内翻、筋内翻等症状;关节部位长期负重,容易磨损而出现腿或关节疼痛。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骨骼中含有机物的比例大,受力容易弯曲变形。肥胖宝宝体重超标太多,就会加重下肢,尤其是下肢支撑关节的负担。下肢长期超负荷,容易造成弓形腿、平足。

如果宝宝的脑组织中含脂肪量过多,容易形成“肥胖脑”。“肥胖脑”思维迟钝,记亿力差,会严重影响宝宝智力。由于宝宝身体肥胖,体表面积增大,导致血液带氧不足,大脑经常处于缺氧状态,也容易出现头昏、恶心等身体不舒服的现象。

肥胖多伴有高血脂症、肺通气不良、心功能减弱、脂肪肝、关节炎等,这是由于宝宝胸部和腹部的脂肪蓄积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脏的舒张和肺呼吸,这既妨碍心肺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又会影响其它机能,如肺活量减小等。

由于肥胖,宝宝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换气不足,加上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肺炎、支气管炎,严重者还会出现嗜睡、精神萎靡,形成呼吸窘迫综合征。

肥胖宝宝常存在性发育异常。男孩可致性发育提前,女孩垂体有脂肪沉积,可使其体内性激素分泌紊乱,而致月经失调,从而诱发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

肥胖可使宝宝周身性的脂肪分布过多,导致全身各种代谢障碍。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肥胖病史越长,这种代谢障碍就越严重,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肥胖宝宝和肥胖的成年人一样,同样有怕热、嗜睡、嘴馋、爱吃零食、不爱活动等习惯。他们的动作笨拙,反应迟钝,因而在集体活动中常是小伙伴们取笑、逗乐甚至是讥讽的对象。所以说,肥胖对宝宝身心的健康发展都不利。

婴幼儿体重超标原因

1.喂养方式不是肥胖主因

问:不是说奶粉喂养的宝宝才容易得肥胖症吗?我家宝宝是母乳喂养,可看起来还是胖乎乎的,长得好快,这是要断了母乳?我要怎么喂养才不会让宝宝得肥胖症呢?

A:喂养方式(母乳还是人工)不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过度喂养和进食,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偏差,运动量不足,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才是儿童肥胖主要原因,因此,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尽早培养宝宝独立进食的能力,合理膳食,营养搭配,不强迫进食,不在进食时训斥孩子,加上适当运动的习惯,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看书等静坐活动,可以预防肥胖发生。

2.内分泌、遗传代谢疾病等都可以造成儿童肥胖

问:我住的小区里有个小孩,他每顿都只能吃一小碗饭,家族里也没有肥胖病人,可是他长得好胖。请问医生,他吃得那么少为什么还是会发胖啊?这是一种病吗?

A: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过度喂养和进食,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偏差,运动量不足,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都可以造成儿童肥胖。针对这个孩子需要到儿童保健门诊做进一步检查和问诊,在确诊肥胖的基础上找出肥胖的原因来加以干预。

宝宝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宝宝肥胖的原因

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32%~34%;父母双方均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发生率上升为50~60%。可见遗传在宝宝肥胖问题上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很容易被各种美味食品所诱惑。这些美食多为精制食品、糖果、饼干、布丁、巧克力、奶油蛋糕、果汁、冰淇淋之类的高热量食品,都会给宝宝增加额外的营养。

任何一种食物摄入量过多,尤其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产热营养素,它们提供的能量之比应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1:2.5: 4~5。

不论其中哪种营养素摄入过量,都会引起宝宝肥胖。

已经摄入过多食物的宝宝本来应该多运动,但有些父母对宝宝太过关爱,怕宝宝冻着、热着、累着,总是让宝宝猫在那里不动弹。

这样一来,多余的脂肪也就不能通过运动得以消耗,因此就形成了脂肪堆积。

胖宝宝也可能缺乏营养素

胖宝宝也可能缺乏营养素

很多人认为小胖子就是营养过剩,其实这种说法不够恰当。孩子胖可能只是能量过剩,不能代表营养素的过剩。很多胖宝宝反而更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等问题。这是因为,胖了以后,脂肪组织或细胞或储存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D等,导致胖小朋友血液中的维生素D不足,而出现缺乏的症状。由于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等,缺乏后婴幼儿期更容易出现佝偻病,较大的儿童导致抽筋等缺钙的表现。同样,胖宝宝也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等营养不良问题。

宝宝肥胖可能带来多种疾病

大量的研究证实,孩子太胖不但不是好事,而且需要警惕。这是因为,肥胖会给孩子惹来很多麻烦:肥胖可导致30多种疾病,让小胖子可能患上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肥胖还会导致孩子反应变慢,大脑变笨,学习成绩下降。

规范饮食别让宝宝变小胖子

孩子变胖坏处多多,怎样才能避免宝宝变成小胖子?刘长伟表示,要避免宝宝变成小胖子,一定要规范饮食。

1.准妈妈在孕期就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多咨询专业营养师,尽量避免宝宝出生时就是巨大儿。

2.宝宝0-6个月尽量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孩子明显比人工喂养的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要低。

当然,母乳喂养也会肥胖,如果妈妈比较胖,且进食大量的含油脂的食物,乳汁中脂肪含量就会高,容易导致宝宝肥胖。因此母乳妈妈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不摄入过度的含油脂过多的食物等,注意控制饮食总能量。同时注意喂养方式,尽量直接让孩子吸吮乳汁,做到需要多少,吃不多,容易控制量,不得已时才将乳汁挤出来放入奶瓶。

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则需要控制总奶量及喂养速度,宝宝需多少则喂多少,而不是拼命的灌孩子。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长胖点,使用孔径较大的奶嘴或私自将奶嘴孔改大,这种做法都需要警惕。

3.6-12月的宝宝,要合理安排奶量及辅食的量,避免过多的辅食或奶量导致总能量超标。

4.对于1岁以后的宝宝,同样需要有合理的个体化饮食方案,避免饮食合理,饮食能量既不能低,也不能过多。

婴幼儿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1.由于遗传的原因,如果自己的家族本身就是有肥胖的家族史,宝宝自然的也是会遗传的,很容易出现肥胖的问题,据调查了解,如果双亲都是很肥胖的话,孩子在未来的时候肥胖率是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

2.由于环境的原因,宝宝在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其实也是和宝宝肥胖原因有很大的关系的,在孩子还很小或者还是在胎儿期的时候,很容易由于营养补充不合适,或者是运动量太少等等情况,造成宝宝肥胖。

相关推荐

影响宝宝几个月会翻身的因素

1、刚才所提到的宝宝出生时间的原因,冬天宝宝穿的太多,一般宝宝4—7个月会翻身; 2、宝宝太胖,由于宝宝四肢都肉嘟嘟,身体也比较重导致运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说胖宝宝翻身相对困难的; 3、排除以上原因,宝宝迟迟不翻身可以考虑否缺锌或者钙等,可以带宝宝去咨询医生。 如果家长觉得小孩翻身等动作比较缓慢,可以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拿小玩具等帮助和鼓励小孩运动,让小宝宝可以自由运动,同时家长也可以及时发现宝宝的骨骼发育等情况。

哪些喂养习惯与婴幼儿肥胖有关

婴幼儿的肥胖常常与抚养者的喂养习惯有关,常见的有:①配方奶喂 养:婴儿配方奶的摄入量及次数过多;②担心宝宝吃不够:很多的妈妈们 认为“胖比瘦好”、“多吃才能健康”,看到别人的宝宝比自己宝宝胖时会觉 得自己没有喂好,希望宝宝多吃些;③辅食添加不合理:有的妈妈为了让 宝宝多吃,将米粉加入到调好的配方奶中,这样容易导致过度喂养。另 外,为了补充营养,妈妈们喜欢给宝宝吃排骨汤、鸡汤等汤汁类食物,其实 这些汤类含有的营养成分很少,但含有大量的油脂,摄入过多,容易导致 肥胖。

胖妈妈会生胖宝宝

问:我肥胖型的身材,我很担心即将要出生的会不会也因个胖宝宝而难以生产? 答:不一定的。肥胖会稍微增加你生巨大儿的风险,但大多数超重的准妈妈,生的宝宝平均体重都不超重。如果你患有糖尿病,以前生过巨大儿,或超过预产期2周以后才生宝宝宝宝就可能会过大。 虽然通过B超能更精确地评估你宝宝的大小,但仍有10%的误差。不妨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

判断孩子营养否达标

如何判断宝宝营养过剩 妈妈可以判断的依据有以下两点: 1.宝宝的体重和身高。宝宝的体重和身高需要经常测量,从这两点上可以判断出宝宝营养否充足,一般如果宝宝的体重低于平均值15%,就可以视为轻度营养不足,需要多摄入蛋白质和热量,而判断营养过剩,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公式可以作为依据,如下: 标准体重(克)=出身体重(克)+月龄x500 如果,宝宝的体重超出标准体重的10%-19%,就可以说超重了,有些营养过剩,需要减少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 2.皮下脂肪厚度。妈妈可以用中指和食指相隔3厘米放到宝宝的腹部,按下

婴儿过胖需要断母乳吗

婴儿控制体重的方法 婴儿超重肥胖会对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超重应该做适当减肥。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要“细细嚼、慢慢咽”。食物宜采用蒸、煮或凉拌的方式烹调。为使肥胖婴儿不出现饥饿感,尽量少吃糖果、甜糕点、饼干等甜食,少吃脂肪性食品,特别肥肉,可适量增加蛋白质饮食,如豆制品、瘦肉等。 除了巧喂食外,肥胖婴儿应多锻炼、多活动。运动不仅可以使脂肪细胞释放出大量的游离脂肪酸,使脂肪细胞的体积变小,还能消耗多余的糖,使其不转变为脂肪。一岁以内还不会自主运动的婴儿,可以由父母帮助宝宝做被动运动。比如阔胸

宝宝睡觉张着嘴怎么回事 宝宝过于肥胖引起

肥胖宝宝的脖子粗短,喉咙里有较多的柔软脂肪,使气道变窄,需要张嘴用力呼吸,还可能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如果这种情况,妈妈要注意宝宝的营养搭配否合理、进食量否过大,并且让宝宝多运动,当喉咙里的脂肪减少后张嘴呼吸的症状可能自愈。

判断宝宝营养否达标

1.宝宝的体重和身高。宝宝的体重和身高需要经常测量,从这两点上可以判断出宝宝营养否充足,一般如果宝宝的体重低于平均值15%,就可以视为轻度营养不足,需要多摄入蛋白质和热量,而判断营养过剩,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公式可以作为依据,如下: 标准体重(克)=出身体重(克)+月龄x500 如果,宝宝的体重超出标准体重的10%-19%,就可以说超重了,有些营养过剩,需要减少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 2.皮下脂肪厚度。妈妈可以用中指和食指相隔3厘米放到宝宝的腹部,按下后捏起皮肤,用尺子测量,1厘米左右为正常,如果超出太多

辅食得当远离肥胖

随着又一轮生育高峰来临,不少年轻人纷纷“升级”当了爸爸妈妈,养个“大胖小子”也成了许多家庭全家人的心愿,专家们提醒年轻父母,千万别把孩子喂得太胖了。 叫醒喂奶不必要 “我的宝宝营养够吗?”这几乎成了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然而,专家指出,吃得太多,吃得太胖,正在成为影响本市婴幼儿健康的首要原因。根据统计,0-3岁婴幼儿肥胖发生率约为4%。事实上,一旦6个月以下发生肥胖,孩子今后肥胖的几率将会很大。 宝宝已经进入梦乡,可爸爸妈妈还硬生生把他(她)叫醒喂奶,担心会饿着他(她),其实大可不必。专家说,6个月以下

宝宝体重超重怎么办

1.哺喂母乳:许多研究显示母乳哺喂的宝宝可以预防肥胖,而婴儿配方奶粉容易让宝宝肥胖。 2.两餐间不应补充糖水:因为甜味容易满足食欲,使宝宝正餐的奶水不愿意吃,容易提早进入“厌食期”,而糖水的营养成分远不及正常的奶水。而且糖水在口腔内容易造成蛀牙,一旦幼时吃惯了甜食后,日后很难再戒除,长期下来较容易变成肥胖儿。 3.不要随便减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所以不需要减肥,要知道不适当的减轻体重会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长。

母乳宝宝婴儿肥别担心

女儿3个月,体重已8千克。去医院体检,医生说肥胖儿。我一直纯母乳喂养,宝宝怎么也会肥胖?我否需要给她减肥呢? 母乳和奶粉不一样,母乳中没有奶粉里过量的脂肪、糖分和蛋白质,所以,一般不会引起婴儿过度肥胖,也不会导致将来的健康问题。如果个别母乳喂养的宝宝看上去有些超重,可能“婴儿肥”,不需要过于担心。过了一岁,当孩子会走、会跑,活动量增大,大脑主管体温调节的边缘系统开始成熟之后,就会逐渐减掉这种“婴儿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