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阳陵泉针刺深度 阳陵泉常用配伍疗法

阳陵泉针刺深度 阳陵泉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中极,阴陵泉,针刺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治疗黄疸。湿重于热者,加脾俞,足三里,胆俞,三阴交,气海;热湿重于湿者,加至阳,腕骨,大椎,太冲,内庭;脾阳不振,湿邪内阻者,加阴陵泉,脾俞,足三里。

2、本穴为治疗胁肋痛之要穴。配日月,支沟,太冲,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湿热胁肋痛;配膈俞,血海,内关,三阴交,针刺泻法,祛瘀止痛,治疗瘀血阻滞之胁肋痛;配间使,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胁肋痛;配中庭,太冲,期门,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治疗肝郁胁肋痛。

3、配上脘,太冲,神门,梁丘,内关,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气犯胃之呃逆,呕吐。

4、本穴为筋会,为治疗筋急,经痉,筋患,经萎等经筋病要穴。若风热伤肺阴,筋失所养,配尺泽,内庭,复溜,针刺平补平泻法,清肺润燥,养阴荣筋;胃热筋伤者,配内庭,侠溪,针刺泻法,清泻阳明邪热;肝热筋痿者,配合谷,太冲,针刺泻法,清肝泄热,疏利筋脉;脾热肉痿者,配内庭,合谷,针刺泻法,清热舒筋祛邪。

5、配身柱,筋缩,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解痉止痛,治疗风痉筋急之舞蹈病,痉病,破伤风等。

6、配太阳,率谷,风池,针刺泻法,祛风通络止痛,治疗风热侵袭少阳经脉之头痛。

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水沟,十宣,丰隆,太冲,针刺泻法,十宣点刺出血,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治疗风痰阻窍之中风昏迷。

2.配水沟,大椎,曲泽,委中,百会,针刺泻法,曲泽,委中点刺出血,泄热苏厥,治疗热毒蒙心之昏厥,暑厥等。

3.配前顶,印堂,神门,针刺泻法,镇惊熄风,治疗惊恐小儿惊风。

4.配风池,百会,太冲,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5.配大陵,合谷,中脘,丰隆,针刺泻法,豁痰开窍,清热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6.配神门,大陵,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清心安神,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等。

7.配鱼际,廉泉,太溪,照海,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阴虚火旺之咳嗽,咽喉肿痛,喑哑,失音等。

8.配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利水,治疗肾气不足之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

9.配脾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涌泉,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10.配百会,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针刺补法,益气补血,治疗气血虚弱之头晕,眼花等。

11.配关元,太冲,公孙,针刺泻法,平肝降逆,治疗肝热奔豚气。

12.配少府,太溪,昆仑,照海,针刺补法,补肾通络,治疗肾虚之足跟痛,手足心热,足趾麻木等。

阴陵泉穴主治疾病

腹胀,腹痛,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膝盖疼痛、晕眩、腹水、食欲不振、腰腿痛、尿闭、尿失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1~2寸。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取穴方法:

取该穴位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生理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肩周炎如何针灸治疗

基本治疗: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泻法。风门,中渚,支沟,后溪,腕骨,委中。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肩髁,肩前,肩贞,阿是穴,肩井,阳陵泉,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方义:局部近取肩耦、肩前、肩井、肩贞,配局部阿是穴,针刺泻法并加艾灸,可祛风散寒、疏经通络;循经远取阳陵泉能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中平穴系现代新发现的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效穴。诸穴远近相配,使病邪得祛,筋脉舒通,气血调和,疼痛自止。加减: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大抒、昆仑;痛在阳明、太阳经加条口透承山。操作:肩前、肩贞切忌向内斜刺、深刺;阳陵泉深刺或透向阴陵泉;条口透承山可用强刺激;肩部针后还可加拔火罐并行走罐;局部畏寒发凉可加灸;余穴均...

针刺带脉怎么操作正确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作用主治

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起于泻下,环形腰间一周,络胞而过,具有约束诸经之功,可固摄本经经气,起到调节止带,疏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为治疗带下之要穴。常用于治疗经带病,腹痛,腰胁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带状疱疹等。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针灸太白穴怎么操作正确

太白针灸方法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趾跖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方法:伸足,在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1寸处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原穴,五腧穴之一,配属五行属土。针刺太白透涌泉,具有健脾和胃,活络止痛,降低血糖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胃痛,腹胀,腹痛,呕吐,肠鸣,泄泻,痢疾,善噫食不化,饥不欲食,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等症。

常用配伍疗法

1.配公孙,足三里,足三里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脾胃不和,食少腹胀。

2.配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调和脾胃,行气止痛,治疗饮食停滞之胃痛,饮食不化。

3.配厉兑,中脘,胃俞,丰隆,足三里,针刺泻法,清泻胃热,调理脾胃,治疗胃火炽盛之消谷善饥,口渴引饮,脘腹胀痛。

4.配中脘,天枢,脾俞,章门,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加灸,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泄泻等。

5.配脾俞,中脘,气海,中脘针刺先泻后补,以补为主,气海穴以雀啄灸法,余穴针刺补法,健运中州,养血止血,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便血。

6.配合谷,曲池,上巨虚,腹结,针刺泻法,清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

7.配大肠俞,陷谷,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活血除痈,治疗大肠实热之肠痈。

8.配肺俞,列缺,合谷,尺泽,脾俞,丰隆,针刺泻法,宣肺化痰,健脾化湿,治疗痰浊阻肺之咳喘,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9.配阳陵泉,足三里,承山,阴陵泉,太溪,针刺泻法,或加灸,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之膝股内,足跗疼痛,小腿沉重疼痛,足大趾运动障碍。

10.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八风,针刺泻法,治疗脾虚湿阻之湿脚气。

蠡沟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蠡沟穴常用配伍治疗

1.本穴清热利湿之功较强,配带脉,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毒带下;配关元,三阴交,隐白,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月经不调;配太冲,独阴,中极,下髎,阴陵泉,血海,针刺泻法,治疗湿热阴痒;配三阴交,中封,中极,行间,急脉,针刺泻法,治疗湿热睾丸肿痛;配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小便不利。

2.本穴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配气海,三阴交,气穴,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肝气郁结之月经后期;配三阴交,关元,太冲,肝俞,期门,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肝郁月经错乱;配气海,气穴,阳陵泉,期门,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气滞少腹满,配气海,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疝气及睾丸疼痛。

3.配脾俞,维道,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针刺补法,理气健脾,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湿盛之阴挺。

4.配曲泉,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针刺平补平写法,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治疗风湿痹阻之胫部酸痛。

坐骨神经痛针灸位置图 坐骨神经痛针灸基本疗法

治法: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一般用泻法,也可以配合灸法或拔罐。

针灸处方:肾俞,大肠俞,腰3-5夹脊,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

针灸方法:环跳,阳陵泉为每次必取穴位,环跳穴宜深刺,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使针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一旦得气即可留针,阳陵泉也需深刺,以同样手法使针感达到足背。

针灸方义:病邪滞留于腰脊,臀部,腿部,所以选取肾俞,大肠俞,腰3-5夹脊,秩边,环跳,并可适当深刺夹脊穴使针感下传,以除深远邪痹,按照疼痛放散部位,分别选取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等穴,均用泻法。

风市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风市针灸治疗方法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直刺,与大腿外侧面成90°,针深0.5-1.0寸,留20分钟。配伍环跳,阳陵泉治疗下肢痿痹,配秩边,肾俞治疗腰腿疼痛。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中脘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可灸,散寒除湿,理气和中,如配足三里,梁丘,合谷,胃俞,治疗寒积胃痛;配足三里,大横,公孙,合谷,治疗寒积腹痛;配脾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治疗寒湿阴黄;配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治疗寒湿霍乱;配大椎,外关,合谷,治疗外感风寒之呕吐。

2.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调理肠胃,消积导滞,如配天枢,内庭,治疗饮食停滞之纳呆,泄泻,便秘;配足三里,内关,治疗饮食停滞,胃气上逆之嗳气,恶心,呕吐;配丰隆,内庭,神门,通里,治疗宿食停滞,胃气不和之失眠,心烦。

3.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行气止痛,调和肠胃,如配间使,公孙,太冲,阳陵泉,足三里,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配肝俞,天枢,足三里,阳陵泉,行间,治疗肝郁泄泻;配期门,天枢,气海,行间,治疗气郁便秘;配膻中,气海,足三里,太冲,治疗肝俞气鼓;配足三里,间使,天突,治疗肝气郁结,中焦气阻之梅核气;配膈俞,期门,京门,行间,三阴交,治疗气滞血瘀之胁下坚痛。

4.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补益脾胃,如配脾俞,关元俞,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治疗脾虚泄泻,肠鸣;配公孙,下脘,璇玑,足三里,治疗脾胃虚弱,食积不化之纳呆,食不化,翻胃;配脾俞,足三里,乳根,膻中,少泽,治疗脾胃虚弱之乳少。

5.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委中点刺出血,清热化湿,逐秽化浊,如配合谷,上巨虚,天枢,阴陵泉,治疗湿热痢疾,泄泻;配天枢,公孙,阴陵泉,委中,治疗湿热霍乱;配合谷,曲池,上巨虚,腹结,治疗热结便秘;配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治疗湿热黄疸。

阴陵泉怎么进针 阴陵泉常用配伍疗法

1.配脾俞,丰隆,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化浊,治疗脾虚湿盛,清阳不升之头痛,眩晕等。

2.配中脘,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利湿,治疗脾胃虚弱之呕吐,泄泻等。

3.配肺俞,定喘,太渊,丰隆,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湿喘逆。

4.配肾俞,水分,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宜灸,利水消肿,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癃闭,小便不利,泄泻等。

5.配肺俞,列缺,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解表,通利水道,治疗风遏水阻,流溢肌肤之风水。

6.配至阳,胆俞,日月,腕骨,阳陵泉,针刺泻法,清热化湿,治疗湿热黄疸。

7.配脾俞,水分,足三里,胆俞,三阴交,针刺泻法,灸水分,温化寒湿,治疗寒湿黄疸。

8.配膀胱俞,中极,三阴交,针刺泻法,清利膀胱,治疗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尿痛,尿频等。

9.配三阴交,大敦,照海,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下注之阴茎痛,妇女阴痛等。

10.配犊鼻,阳陵泉, 阴谷,足三里,针刺泻法,舒筋利节,治疗风寒湿邪痹阻之膝痛,屈伸不利等。

11.配解溪,太白,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通经络,治疗经脉痹阻之足跗肿痛。

食窦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食窦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快速取穴法: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个4横指处,再向下1肋,在第5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食窦穴的作用

类属:足太阴脾经。

作用:疏肝理气,调理肠胃,宽胸通络,宣肺平喘,健脾利湿。

主治病症

1.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黄疸,嗳气吞酸诸病证。

2.饮食停滞,脾胃气滞,脾胃虚弱之胃痛,恶心,呕吐,呃逆,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诸病证。

常用配伍

1.配太冲,膻中,侠溪,期门,郄门,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黄疸。

2.配上脘,阳陵泉,太冲,神门,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嗳气吞酸。

3.配中脘,章门,公孙,足三里,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肠胃,理气降逆,治疗食滞肠胃之恶心,食已即吐,腹痛肠鸣,泻下酸腐等。

4.配膈俞,气海,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胃降逆,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

5.配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治疗脾虚水肿。

相关推荐

下脘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下脘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上腹部,将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进行4等分,在连线的下1/4与3/4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2.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上量2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疼,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腹痛肠鸣。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

针刺大横穴怎么操作正确

大横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仰卧位,由两乳头向下作与前正中线的平行线,再由脐中央作一水平线,三线之间两个交点即是大横穴。 进针深度:针0.7-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10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大横的作用与功效 类属:足太阴脾经。 功效:通调腑气,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作用:治疗多种大肠疾病,以及调理多汗,四肢痉挛,肚腹肥胖症。 主治病证:寒邪,湿热蕴结中焦,腑气不通之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大肠秘结诸病证。 常用配伍疗法 配阴陵泉治疗腹痛;配上巨虚治疗痢疾;配天枢,足三里治疗便秘;配中脘,天

梁丘的准确位置图片 梁丘穴常用配伍穴位

胃痛,腹胀可配伍中脘,足三里;乳房疾患可配乳根,膻中,肩井;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可配阳陵泉,阴陵泉,血海;下肢痿痹可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筋缩的准确位置怎么找 筋缩穴常用配伍

1.配风府,大椎,阳陵泉,行间,针刺泻法,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治疗肝风内动之脊强,筋挛拘急,四肢不收等症。 2.配印堂,大陵,膻中,丰隆,三阴交,针刺泻法,化痰降浊,治疗痰浊蒙心之癫证。 3.配通里,丰隆,三阴交,行间,针刺泻法,化痰熄风,开窍醒神,治疗痰蒙心窍之惊痫。 4.配大椎,瘛脉,腕骨,行间,针刺泻法,清热熄风,治疗温邪热极生风之小儿急惊风。 5.配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利胆退黄,治疗肝胆湿热之阳黄。 6.配悬枢,期门,上脘,足三里,行间,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肝气犯胃之

悬枢疼痛为什么 悬枢穴常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灸肾俞,关元,温补脾肾,和胃理肠,如配肾俞,天枢,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泄泻,完谷不化;配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腹痛,腹胀。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针刺泻法,灸中脘,温中和胃,治疗寒邪客胃之胃痛,呃逆,呕吐等。 3.配天枢,梁门,中脘,上巨虚,针刺泻法,化积通腑,治疗食积腹胀,泄泻等。 4.配肾俞,命门,委中,阳陵泉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壮阳,温经通络,治疗肾虚腰痛,寒湿腰脊强痛等。

阴陵泉穴:健脾理气 益肾调经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 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4.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阴陵泉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在众多疾病治疗时应用非常的广,有关此穴道的治病疗法有:穴道疗法治疗膝盖疼痛、治疗糖尿病等。 1、按揉 阴陵穴 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

魂门的位置在哪里

魂门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快速取穴法:坐位,在背部脊柱区,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2个椎体即为第9胸椎,再从其棘突旁开量4横指(即3寸),平肝俞,按压有酸胀感。 魂门穴的作用 类属:足太阳膀胱经。 作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健脾。 主治病证: 1.肝气不舒,肝胃不和之胸胁胀痛,呕吐,泄泻,黄疸诸病症。 2.筋脉失养之肩背筋急疼痛诸症。 3.饮食不下,消化不良,肠鸣,癔病,肝胆疾病。 常用配伍 1.配支沟,期门,日月,太冲,侠溪,

痿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下肢取环跳、髀关、伏免、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阳溪等穴为主。肺热者加尺泽、肺俞;胃热者加内庭、中脘;湿热者加阴陵泉、脾俞;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脊柱外伤者加相应节段华佗夹脊穴。皮肤针:沿手足阳明经线和背部肺、胃、肝、脾等背俞穴轻叩。肌肤不仁者,可叩刺麻木区域至微出血。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 刺灸法 治则:利湿除热,培补牌胃,滋养肝肾 处方: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下肢—髀关 风市 阳陵泉 足三里。 肺热加尺泽,湿热加阴陵泉,脾胃虚弱

太冲针刺深度 太冲常用配伍疗法

1.配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期门,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气滞之胁痛,腹胀。 2.配上脘,阳陵泉,梁丘,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和胃,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呃逆。 3.配阴陵泉,天枢,针刺泻法,抑肝扶脾,治疗肝木乘脾,肝脾不调之腹痛,泄泻。 4.配关元,气海,三阴交,肝俞,期门,支沟,大敦,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崩漏。 5.配气海,急脉,归来,大敦,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气滞之气疝,狐疝;针后加灸,可温肝散寒,治疗寒凝肝脉之寒疝。 6.配阴陵泉,足三里,章

廉泉针刺方法 廉泉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府,金津,玉液,通里,丰隆,阴陵泉,针刺泻法,金津,玉液点刺出血,祛风化痰,通利活络,治疗中风风痰闭阻之舌强,失语等。 2.配天突,列缺,风门,肺俞,针刺泻法,疏风散寒,宣肺利窍,治疗风寒袭肺之喉音,喉痹,咳嗽等。 3.配曲池,外关,少商,中冲,合谷,针刺泻法,少商,中冲点刺出血,清热利咽,治疗风热急喉风,咽喉肿痛,口干舌燥,舌下肿痛,暴喑等。 4.配翳风,地仓,太冲,十二经穴,金津,玉液,针刺泻法,金津,十二经穴,玉液点刺出血,熄风泻火,通利舌络,治疗风火上冲舌咽之舌根急缩,舌强,舌纵涎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