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有哪些症状
结肠息肉有哪些症状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结肠息肉怎么治疗预防
结肠息肉是结肠腔腔内的一种病变,临床上结肠息肉是比较常见的。严格来说,结肠息肉对身体影响非常大,治疗尤为重要。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预防。
1.药物治疗
(1)一般小量出血,以口服抗生素及止血药或中药口服或灌肠为主。
(2)较大量出血除用止血药物和抗生素、输液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外,应做好术前准备,如备血等。
(3)出血量大于800ml或血压不能维持,应及时输血并行剖腹手术治疗。
2.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出现及技术的发展,电子结肠镜已经成为诊断及治疗结肠息肉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活检等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技术。无痛技术的出现也给患者的结肠镜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舒适的方法。
3.阿司匹林防女性结肠息肉:有些妇女体内存在一种常见的遗传基因变异,能够减缓阿司匹林的分 解,这些妇女如果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危险。相比之下,在不存在这种基因变异的妇女中,阿司匹林并不能够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危险。
4.补钙有助预防结肠息肉:钙可以很好地帮助人类对抗结肠息肉和结肠癌,即使患者以前已经患过这些疾病。有研究显示,那些每天补充钙片的人其结肠息肉的复发风险下降了 19~34%。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和其他乳制品,还有花椰菜。另外,维生素D (能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 也显示出降低结肠直肠癌风险的作用。
腺瘤性结肠息肉怎么治疗
肠息肉很病理上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家族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儿童性息肉、黑斑息肉病)、其他。从息肉数目不同可分为:单发性息肉和多发性息肉,从息肉所在部位可分为:大肠息肉(直肠、结肠)、小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在有症状的结肠腺瘤中,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见,一般是见于比较大的直肠息肉,有时忽然大量出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直肠的较大腺瘤还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下坠感,甚至脱垂出肛门。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腺瘤性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它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增多,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当今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为此,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
对已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检查,也是发现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现有新息肉长出,就应把它尽早切掉,这样就不会发生结肠癌了。目前尚没有药物可限制息肉,定期肠镜检查则是当今国际上通用的最佳方法,它既是一种预防手段,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冬季不同的便血代表不同的疾病
一、肛门疾病:肛门疾病是引起便血最常见的原因,痔疮、肛裂引起的便血都是便后滴血,严重的可以喷血,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和,肛裂引起的便血常伴有排便后肛门痛疼。
二、直肠息肉、下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血管瘤、憩室病、家族性息肉病等,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便血,需要作具体的检查才能鉴别。
三、直肠疾病:直肠息肉是直肠的良性肿瘤,大便带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距肛门很近的直肠息肉有时也会脱出肛门以外。此种疾病常见于儿童。
四、结肠疾病:结肠同直肠一样,也可有息肉与癌症的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病也可引起便血,此类大肠炎性疾病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
肠癌与肠道息肉的关系
肠癌是发生在肠黏膜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除了与饮食、环境等息息相关,还与肠道息肉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大肠息肉泛指大肠黏膜的肉芽状突出物。这些突出物可能是肠黏膜细胞增生所致,也可能是肠道慢性炎症所造成。主要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炎性息肉。
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很大一部分肠癌都是由肠腺瘤变化而来的,正常肠黏膜转变成肠腺瘤性息肉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从腺瘤性息肉转化为肠癌的时间约为5年,所以在腺瘤性息肉尚未转变为肠癌时就将其摘除,能减少肠癌的发病几率。40岁以后是肠息肉和肠癌的发病高发期,这一时间段的人们要引起注意,多去医院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要警惕结肠息肉和结肠癌之间的转变,因为结肠息肉多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这个部位,而结肠癌恰恰也在结肠和乙状结肠这一位置。结肠癌患者内镜检查时在肠管可发现单个或多个肠息肉,而在切除肿瘤后的手术标本中,在癌肿残存的边缘仍可看见息肉组织。
家族性肠息肉患者特别要注意,如果结肠息肉不治好,最后很可能发展为结肠癌,发病率为50%,70岁以后几乎100%癌变;健康的人群70岁以后约有50%以上的人长结肠息肉。
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一般结肠腺瘤性息肉常常见于中老年人,只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息肉病,才在中青年发病。儿童也可以有肠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和致病因素不同,不同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但除了炎性息肉以外的大部分的肠息肉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特别是临床最为常见,癌变风险最大的结肠腺瘤,一般没有症状,往往是在结肠镜或者肠道x线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肠息肉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在有症状的结肠腺瘤中,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见,一般是见于比较大的直肠息肉,有时忽然大量出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直肠的较大腺瘤还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下坠感,甚至脱垂出肛门。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结肠炎和癌变的关系
(1)肠道狭窄及梗阻容变癌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直肠壶腹部较宽阔,估计1-2年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态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状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病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
(2)直肠息肉癌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3)直肠癌慢性结肠炎会癌变吗,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发病高,在我国占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的趋势。由肠炎反复发作,肠黏膜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的。
肠息肉产生的病因有哪些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息肉的病因主要还是肠胃黏膜的病变产生的,所以肠息肉的患者在日常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日常饭后可以适当的散散步,这样有助于肠胃消化食物,对于肠胃蠕动具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肠息肉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的就医检查。
结肠息肉和结肠炎的区别
1、症状特点:慢性结肠炎有腹泻和脓血便症状;而结肠息肉80%无症状,20%有症状者其症状主要是腹泻和血便(潜血阳性或肉眼血便),一般便中无脓。
2、息肉特点:通过结肠镜对息肉取材活检,根据其组织结构,结肠息肉主要可分为三型:结肠腺瘤样息肉(又称新生物息肉),炎症性息肉,化生(增生)性息肉。慢性结肠炎的息肉,是炎症水肿的粘膜被周围下陷的深溃疡或纤维组织所包围而形成的隆起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息肉,故又称假息肉。
3、病变特点:用结肠镜检查,慢性结肠炎的病变范围广,严重并发症多(如穿孔、大出血、巨结肠等),肠道病变主要是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结肠病变主要是息肉形成,肠粘膜一般无其它异常。
4、癌变特点:结肠息肉主要发生于结肠腺瘤样息肉型,炎症型和化生(增生)性息肉型癌变率则很低;慢性结肠炎时的假息肉不会癌变。此病的发生是来自溃疡,原因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溃疡旁增殖的上皮细胞数量增多有关,因这些细胞DNA酶含量增高,代谢分裂活跃,具有不成熟细胞的特点。
绒毛状息肉的预防
1、阿司匹林防女性结肠息肉:有些妇女体内存在一种常见的遗传基因变异,能够减缓阿司匹林的分解,这些妇女如果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危险。相比之下,在不存在这种基因变异的妇女中,阿司匹林并不能够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危险。
2、补钙有助预防结肠息肉:钙可以很好地帮助人类对抗结肠息肉和结肠癌,即使患者以前已经患过这些疾病。有研究显示,那些每天补充钙片的人其结肠息肉的复发风险下降了 19~34%。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和其他乳制品,还有花椰菜。另外,维生素D (能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 也显示出降低结肠直肠癌风险的作用。你可以通过适当摄入一些动物肝脏、蛋黄、鱼和添有维生素D的乳制品等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阳光也可以将皮肤中的一种化学成分转化为可利用的维生素D。如果你不喝牛奶,也不晒太阳,你可能得考虑服用 “维生素D + 钙” 复合补充剂了。
3、水果、蔬菜和全谷有助预防结肠息肉: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可以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另外,水果和蔬菜还富含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结肠癌症。
4、不吸烟、喝酒可预防结肠息肉:吸烟、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女性每天饮酒不应超过150 ml 葡萄酒,或者360 ml 啤酒,或40 ml 白酒,而男性则不应超过女性的两倍。如果你有结肠癌家族史,那尤其应该减少吸烟和饮酒来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