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马牙为什么是婴儿六大“异常”之一
婴儿马牙为什么是婴儿六大“异常”之一
婴儿马牙是新生儿六大异常之一,但这异常并不是病,以下为大家详细说明
1、体重下降
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体重减轻,是因为宝宝在妈妈体内一直泡在羊水里(100%湿度),再加上宝宝进食还没上轨道,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肤排出肉眼看不见的水分等,使体内水分丢失,造成体重在出生一周内减轻。减轻的重量最多可达到出生时体重的10%。随着宝宝渐渐适应,到了第10天,体重就会增加。若在10 天后出现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则可能是喂养不当或受疾病影响。
2、吐奶
未到3个月的宝宝,贲门肌肉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胃容量较小,所以,大部分宝宝都会在喂奶后、哭闹多动或轻拍背部时,从嘴角慢慢溢出或多或少的白色奶汁。因此,喂完奶后,家人可用手轻拍宝宝背部几分钟,避免宝宝过度哭闹。随着月龄的增长,吐奶症状会逐渐缓解。但奶水若是喷射出来的、吐出量很多,或是吐出带有黄绿色的物质,就需进一步检查。
3、头顶肿起
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一个包。这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头在产道内受压引起的。有的婴儿出生后头部出现柔软的肿块,这是分娩时受压而引起的头皮水肿或血肿,一般在出生后 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肿块进行性增大或在 10周后仍未消失,要及时就医。
4、长马牙
新生儿的齿龈边缘或上顎中线附近,常会长些乳白色颗粒,表面光滑,数量从1到数十颗不等。这些颗粒在临床称上皮珠,俗称马牙,是牙齿发育最原始的组织,在胚胎发育6周时,由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质变厚形成。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针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感染。
5、尿色发红
新生儿在最初几天尿色发深,稍有混浊,有时尿布上可看见淡淡的红色,属正常现象,一般5~6 天后会消失,但如果10天后仍有此情况,则为异常,要及时就医。
6、斗鸡眼
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且眼部肌肉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斜视,属正常生理现象,尤其好发于脸型宽阔、鼻梁扁平的宝宝。父母应常抱宝宝看室内或外面各个地方,促进宝宝的眼珠不断转动,防止斗鸡眼。但是如果宝宝 1 岁以上仍存在斗鸡眼,需要到医院眼科检查。
螳螂嘴和马牙碍事吗
在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都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有的孩子很明显,老百姓俗称“螳螂嘴”。有人认为“螳螂嘴”妨碍婴儿吃奶,要将它挑掉。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脂肪垫属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仅不会影响宝宝的吸奶,反而有助于宝宝的吸吮。
在宝宝的牙龈上,有时会看到一些淡黄色米粒大小的颗粒,被俗称为“马牙”,有人习惯将它用粗布擦掉。所谓“马牙”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形成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几个星期后会自行消失。不会影响婴儿吃奶,更不会影响将来乳牙的萌出。
因为新生儿的口腔粘膜非常柔嫩,容易破损,“螳螂嘴”或“马牙”是不能用针挑掉或用粗布擦掉的。否则,细菌会由此侵入引发感染,重者还可引起败血症,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什么是马牙
马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所以家长们对于这个问题不需要过多的去担心,在平时生活当中应该注重婴儿的一个饮食保健,这样子才可以更好的为他们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健康。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症状体征
个别新生儿在口腔的两侧颊部都各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因个体差异,有的新生儿更为明显,民间俗称“螳螂嘴”。旧习俗认为“螳螂嘴”妨碍新生儿吃奶,要把它割掉。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应该知道,新生儿颊部的脂肪垫是每一个正常的新生儿所具有的,它不仅不会妨碍新生儿吸奶,反而有助于新生儿的吸吮作用,属于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现象。
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的到其实婴儿,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会出现一些现象的,在这个时候家长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因为有的时候这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多去俩。这样才可以有效科学的去应对。
婴儿一般会出现什么现象
斜视的眼睛
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在产道中受过挤压,所以眼睑会有些浮肿,一般在2-3天就会消失。而让妈妈感到惊讶的是,婴儿怎么会老斜着眼睛看东西?别紧张,这其实是“生理性远视”造成的,通常在2-4周以后就可恢复正常;这时的婴儿,超过20厘米外的东西是无法看清的,而到一个月后,视力就能基本正常了。
核心提示:如果3个月后,婴儿仍旧斜视,应及时带他去医院就诊。
短暂的窒息
刚出生的婴儿呼吸的惟一通道是鼻子,虽然较高位置的喉头,保证了吸奶时不会意外地着呛,但也造成了他无法用嘴呼吸的生理特点。
另外,由于婴儿的肺部还没有发育成熟,有时会有10秒钟左右的"窒息"。不过,6个月后就会正常起来。
核心提示:婴儿睡觉时,不要捂住他的鼻子;鼻孔堵塞时,应及时疏通,不然,会引发窒息危险。
分叉的舌头
刚出生的婴儿,口腔的上腭中线两旁或牙龈边缘会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这是传说中的“马牙”,一般不会影响婴儿吸吮,2~3周后就会消失;婴儿的小舌头伸出来时,舌尖看起来像是要从中间分叉了一样,大约在1岁之前,这种可怕的现象就消失了,舌尖会向前生长。
核心提示:传说中的“马牙”是不祥之兆,说要用针挑破它,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因为口腔黏膜很薄,血管又很丰富,稍不小心,就会造成感染,引致败血症。
婴儿马牙的定义
马牙是指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乳牙胚发育到一定程度时,牙板就会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渐增生角质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状的白色颗粒,这就是“马牙”,也叫“板牙”。马牙并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都不像牙齿,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马牙不是病,它是牙齿发生过程中伴发的现象,并不是人人都长。婴儿吮奶过程中牙床和乳头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马牙”便会自行脱落。
宝宝马牙怎么办
在生活中,宝宝出现马牙这种情况,很多妈妈们会采用一些擦拭的方法,弄破马牙,或者使用针挑的方法去处理马牙,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你们这样做是会导致宝宝出现发炎的情况,更加伤害到宝宝的身体健康。
不好好吃奶和马牙没关系,只是家长觉得痒罢了,马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任何处理,慢慢的就会消失的。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用针挑,用布蘸盐水或淘米水擦破马牙,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因为新生儿口腔粘膜很娇嫩,粘膜下血管丰富,而全身抵抗力极低,如果用针挑破或用布擦掉“马牙”以后,会引起粘膜损伤很可能使细菌
从破损处侵入,引起炎症。口腔炎症不仅使孩子受罪,而且 局部繁殖的细菌会进入血液循环中,严重的可能引起新生 儿败血症。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婴儿长马牙这种情况,如果马牙不会影响到宝宝的正常饮食,我们在生活中是不能太过于担心,因为马牙过一段时间后自动就会推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对于宝宝出现马牙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婴儿马牙怎么处理
“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年轻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切不可以为孩子擦什么“马牙”,这样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健康。
宝宝长马牙可以用针挑或用纱布擦吗?
用针挑,用布蘸盐水或淘米水擦破马牙,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因为新生儿口腔粘膜很娇嫩,粘膜下血管丰富,而全身抵抗力极低,如果用针挑破或用布擦掉“马牙”以后,会引起粘膜损伤很可能使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起炎症。
口腔炎症不仅使孩子受罪,而且局部繁殖的细菌会进入血液循环中,严重的可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有些人不知道“马牙”的来历,以为是一种病,拿针去挑,或用布去擦,这都是很危险的,因为婴儿口腔粘膜非常薄嫩,粘膜下血管丰富,而婴儿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针挑和布擦损伤了口腔粘膜,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发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婴儿生命,如果“马牙”过大,影响婴儿吸奶,可用2%红汞消毒,用消毒针挑破“马牙”,放出内容物,即可愈合。
导致马牙的病因有哪些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
婴儿马牙的病因
乳牙胚发育到一定程度时,牙板就会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渐增生角质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状的白色颗粒,这就是“马牙”,也叫“板牙”。马牙并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都不像牙齿,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马牙不是病,它是牙齿发生过程中伴发的现象,并不是人人都长。婴儿吮奶过程中牙床和乳头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马牙”便会自行脱落。
婴儿马牙怎么办
“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年轻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切不可以为孩子擦什么“马牙”,这样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健康。
宝宝长马牙可以用针挑或用纱布擦吗?
用针挑,用布蘸盐水或淘米水擦破马牙,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因为新生儿口腔粘膜很娇嫩,粘膜下血管丰富,而全身抵抗力极低,如果用针挑破或用布擦掉“马牙”以后,会引起粘膜损伤很可能使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起炎症。
口腔炎症不仅使孩子受罪,而且局部繁殖的细菌会进入血液循环中,严重的可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有些人不知道“马牙”的来历,以为是一种病,拿针去挑,或用布去擦,这都是很危险的,因为婴儿口腔粘膜非常薄嫩,粘膜下血管丰富,而婴儿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针挑和布擦损伤了口腔粘膜,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发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婴儿生命,如果“马牙”过大,影响婴儿吸奶,可用2%红汞消毒,用消毒针挑破“马牙”,放出内容物,即可愈合。
总之,“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宝宝长马牙的症状
宝宝长牙是家长们所关心的一件事情,这件事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件大事。但是他们往往又不知道,其实宝宝在出牙齿的之前,很多时候是会先长出马牙的。马牙和牙齿是不同的,这点对于很多大夫来说是知道了的。那么,下面就来说说宝宝长马牙的症状。
婴儿在未出牙以前,牙龈上出现米粒大小乳白色或乳黄色小硬块,叫马牙,是一中正常现象。
婴儿马牙一般不表现症状,以新生儿多见,多持续几月后可自行消退。绝大多数能被吸收而自生自灭不需治疗。
如若硬块较大时,会有齿龈胀痒、疼痛,患儿可表现摇头、烦躁、咬奶头或拒食、啼哭等现象,就需要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病了。
如家庭有条件者,在家用红药水涂局部进行消毒后,用消毒针挑破马牙硬块,放出白色浆汁,再用盐水棉棒擦净后,搽以锡类散或冰硼散既可。
切注意局部消毒,以免发生感染。
出马牙就是牙齿冲不出来会痒痛,会红肿牙龈有白点。孩子白天晚上睡不好哭闹,磨牙龈。以前的老人治马牙会用糖鸡屎来治,就是稀鸡屎,用刺猬毛尖蘸着这稀鸡屎把宝宝牙龈刺破让里面的血水流出来就好了,当然现在一般的人肯定不会这样做毕竟是鸡屎很脏,我没做过但我看见他们做过看着孩子当时好可怜,但过了他妈妈说效果很好再没晚上哭闹了,现在那孩子都两三岁了,我不是提倡你这样做只是用我知道的方式给你讲解下马牙,现在科学发达治疗方法也多了,如果真是马牙到医院让医生解决吧。口腔溃疡是口腔里面烂了跟马牙好像沾不到边吧,口腔溃疡吃东西会痛,宝宝肯定不想吃奶,不要吃太烫了也会痛的,不好治,我以前好像也得过舌头上就像脱皮一样好一块的坏一块医生说是口腔溃疡吃药根本没效,后来没管他自己就好了,只是要难受段时间了,降火是关键,这个好像是胃火引起的。综上所述,宝宝长马牙的症状往往是有很多的,但是最常见的就是牙龈肿痛,有的时候还不好吃饭,这看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异常的心疼的。其实,就像上文介绍的那样,宝宝长马牙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牙齿出不上来、牙龈红肿流血等等,我们的额家长们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几点。
两个月的宝宝出牙正常么
两个月的宝宝长牙,一般我们称之为是马牙。在新生儿牙龈边缘或上颚上,常可见到一些黄白色芝麻大小的疙瘩。这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由于粘液腺潴留肿胀而引起的,俗称“马牙”,属正常现象,几个星期或数月内会自然消失。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有些人不知道“马牙”的来历,以为是一种病,拿针去挑,或用布去擦,这都是很危险的,因为婴儿口腔粘膜非常薄嫩,粘膜下血管丰富,而婴儿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针挑和布擦损伤了口腔粘膜,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发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婴儿生命,如果“马牙”过大,影响婴儿吸奶,可用2%红汞消毒,用消毒针挑破“马牙”,放出内容物,即可愈合。尽管宝宝出牙的时间有早有晚,但不应相差得太远。如果到了1周岁,宝宝还没有长出乳牙,可能是身体里有某种异常。通常,乳牙萌出过晚要比乳牙早萌的发生率高。父母如何照顾长马牙宝宝
什么是马牙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宝宝长“马牙” 切莫用针挑
新生儿之所以出现“马牙”,是因为胚胎期牙板未完全吸收造成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会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不需要到医院去医治,一般2~3周后会逐渐消失。
民间有一些老人认为它是不祥之兆,应该消除,便用布蘸盐水或淘米水擦破马牙,或用缝衣针去挑破。“这样做都是很危险的!”医生解释说,婴儿口腔粘膜非常娇嫩,粘膜下血管丰富,加上婴儿本身的抵抗力很弱,一旦针挑和布擦损伤黄医了口腔粘膜,就极易引起细菌感染,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起炎症,严重的话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婴儿生命。在特殊情况下,“马牙”过大,影响了婴儿吸奶,可用2%红汞消毒,用消毒针挑破“马牙”,放出内容物,即可愈合。
在此,提醒年轻父母:倘若发现小孩长了“马牙”,切勿恐慌,只要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即可。比如,在每次喂完奶和食物之后,再给宝宝喂一些温开水,以清洁口腔中残留的奶液和食物残渣,为乳牙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何有效预防马牙呢?
1、正常新生儿无需做口腔护理,只需奶后擦净口唇、嘴角、颌下的奶渍,保持皮肤粘膜干净清爽即可。如患了口炎或其他口腔疾病则需做口腔护理。妈妈要注意做口腔护理的时候,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卫生,经过消毒才可以使用。棉球蘸取的溶液不可过多,防止宝宝将溶液吸入呼吸道,操作时动作要轻,棉球要夹紧,防止棉球掉到口腔后部,堵住咽喉部造成窒息。
2、“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年轻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切不可以为孩子擦什么“马牙”,这样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健康。
3、马牙不是病,它是牙齿发生过程中伴发的现象,并不是人人都长。婴儿吮奶过程中牙床和乳头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马牙”便会自行脱落。
4、保证喂养清洁。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妈妈在喂哺前应用肥皂清洗双手和乳头,擦拭乳头的毛巾也应消毒后再使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滴管均应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后才能给宝宝使用。测奶液温度时,父母可以在手背上滴一滴,而不要直接吸橡皮奶嘴,以避免细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