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除面肌痉挛
穴位按摩除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阵发性面部肌肉抽动或跳动的一种顽固性疾病。不同季节,不论男女,均可发病,中老年多发。多因七情所伤,肝阴暗耗,或过度疲劳,耗伤气血,或因产后失血过多,或阴虚阳亢所致。亦可有口眼歪斜史者因风寒未除,筋脉收引所致。
面肌痉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神经抽动、肌肉痉挛,中医属“ ”的范畴。初起易治,久病难医,继发者易治,原发者难医。穴位按摩重在温散风寒、补益气血、熄风解痉。
【按摩选穴】
神庭、攒竹、阳白、颧 、四白、地仓、下关、颊车、大迎、翳风、百会、率谷、风池、太阳、印堂、桥弓、合谷、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按摩方法】
1. 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遍。
2. 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遍。
3.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阳白、颧 、四白、地仓、大迎、下关、颊车、翳风、百会各100次。
4. 用双手大鱼际按揉太阳穴30次。
5. 以率谷为重点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遍。
6. 以大鱼际部着力按揉患部约5分钟,至局部产生温热感。
7. 按揉脾俞、肾俞各100次。
8. 拿捏风池、合谷、足三里各10~30次,以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宜。
9. 用拇指螺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遍。
10. 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顺势从上向下拿捏项肌3~5遍。
11. 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次,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做3~5遍。
12. 重复6。
按摩每日可做1~2次,持续治疗。康复后,可改为每日1次,续做1个月以巩固疗效。
【养护须知】
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精神紧张、焦虑和急躁情绪,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正处冬季,外出应戴口罩,避免面部吹风受寒。宜用温热水洗脸,忌用冷水或过热水刺激面部,以免造成面肌反射性痉挛。
穴位按摩除面肌痉挛
1. 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遍。
2. 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遍。
3.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阳白、颧 、四白、地仓、大迎、下关、颊车、翳风、百会各100次。
4. 用双手大鱼际按揉太阳穴30次。
5. 以率谷为重点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遍。
6. 以大鱼际部着力按揉患部约5分钟,至局部产生温热感。
7. 按揉脾俞、肾俞各100次。
8. 拿捏风池、合谷、足三里各10~30次,以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宜。
9. 用拇指螺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遍。
10. 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顺势从上向下拿捏项肌3~5遍。
面肌痉挛是什么穴位
面肌痉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神经抽动、肌肉痉挛,中医属的范畴。初起易治,久病难医,继发者易治,原发者难医。穴位按摩重在温散风寒、补益气血、熄风解痉,而按摩的穴位有神庭、攒竹、阳白、颧 、四白、地仓、下关、颊车、大迎、翳风、百会、率谷、风池、太阳、印堂、桥弓、合谷、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面肌痉挛按摩治疗
面肌痉挛指的是面部肌肉部位没有规律性的抽搐,对于面肌痉挛的产生症状,对于面部方面的肌肉以及神经是会存在一定的损害,如果是长时间没能够好好进行治疗和缓解的话,是会导致面肌痉挛后而引起患者口眼歪斜或表情僵硬的问题出现。
面肌痉挛这个症状是需要通过及时进行治疗才行,而治疗的方式是有多样化,常用的方式主要有按摩治疗、针灸治疗、电疗法等,这一些方式都是能够使患者的面部肌肉有效进行缓解并取得治疗效果,而这些方式中以按摩治疗方式使用的频率性是相对比较多一些。
按摩治疗是可以通过对肌肉进行反复性的按摩之后而让肌肉受到刺激并取得对神经方面有效刺激,在进行按摩治疗这个过程中,按摩主要是通过对面部的经络以及穴位进行相对应的按压以及反复的揉捻,通过这些频繁性的按摩手法就可以使肌肉与神经同步受到刺激之后而进行自我修复,从而使敏感度有效恢复。
坚持按摩治疗的方式需要是可以取得治疗效果,但是面肌痉挛的具体程度有所不同,对于按摩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以及时间的波动性都会存在影响,所以在选择了按摩治疗这个方式上,患者都应该要有更大的耐心,毕竟按摩治疗主要是刺激肌肉和神经达到自我修复目的,而时间是存在一定的波动。
综上所述,面肌痉挛按摩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通过对面部经络以及肌肉进行按摩这个过程中,是可以刺激到肌肉和神经后而达到自我修复目的,而具体是需要多少天的时间而达到治愈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并且痉挛的程度有所不同,自身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自然是不同的。
胃痉挛按摩什么穴位
1、按压梁丘
取穴: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突出处的凹陷;或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处。
方法: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腿部的梁丘3分钟。
功效: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2、点按足三里
取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点按腿部的足三里约3分钟。
功效:补脾和胃、调理气血。
3、按揉三阴交
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脚踝突出处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按揉腿部的三阴交约3分钟。
功效:健脾益血、调肝补肾。
4、点按解溪
取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点按腿部的解溪约3分钟。
功效:通络止痛、疏肝理气。
5、按揉内关
取穴:位于腕部横纹上两横指处。
方法:用拇指指端螺纹面轻轻按揉手臂的内关约1分钟。
功效:通络散寒、理气止痛。
6、按压手三里
取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方法:用指关节按压臂部的手三里约2分钟。
功效:通经活络、调理肠胃。
7、按压鱼际
取穴:位于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压手部的鱼际约2分钟。
功效:清热止痛、疏肝理气。
8、按压中脘
取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按压腹部的中脘约2分钟。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9、按揉不容
取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揉腹部的不容约3分钟。
功效:通络止痛、疏肝理气。
10、按压肝俞
取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端,按压对侧肝俞约1分钟。
功效:疏肝利胆、和胃止痛。
11、按压胆俞
取穴: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端,按压背部的胆俞约1分钟。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12、按压脾俞
取穴: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端,按压背部的脾俞1分钟。
功效:调和气血、和胃止痛。
13、按压胃俞
取穴: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压背部的胃俞1分钟。
功效:健脾利湿、和胃止痛。
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面瘫好治吗
1、针灸按摩:选取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下关、合谷等穴位针刺治疗,但应注意刺激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甚至导致 面肌痉挛 。同时配合点揉手法,对于改善局部的 木僵 感,促进面瘫恢复有一定帮助,而且不易导致 面肌痉挛 。2、物理疗法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线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 水肿 ,减轻或缓解局部 疼痛 症状。...
胃痉挛按摩什么穴位
胃痉挛是胃部肌肉抽搐,或从心窝到侧腹、肚脐上方附近突然疼痛的症状,有时会持续几分钟,有时会持续几小时,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吐、昏厥。引起胃痉挛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胃溃疡、胃炎、胆汁返流,饮食因素,受寒等。
一、胃痉挛按摩什么穴位
按揉内关穴和足三里穴等穴位确实对缓解胃痛不适有一定的作用。据古书有记载,内关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心脏、神志系统疾病。而足三里穴是胃经的核心穴位,专门治疗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各种疾病。尤其是胃痛时,强刺激该穴(比如可用手用力按揉或用小木棍加压按揉),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1、按压梁丘
取穴: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突出处的凹陷;或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处。
方法: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腿部的梁丘3分钟。
功效: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2、点按足三里
取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点按腿部的足三里约3分钟。
功效:补脾和胃、调理气血。
3、按揉三阴交
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脚踝突出处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按揉腿部的三阴交约3分钟。
功效:健脾益血、调肝补肾。
4、点按解溪
取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点按腿部的解溪约3分钟。
功效:通络止痛、疏肝理气。
5、按揉内关
取穴:位于腕部横纹上两横指处。
方法:用拇指指端螺纹面轻轻按揉手臂的内关约1分钟。
功效:通络散寒、理气止痛。
6、按压手三里
取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方法:用指关节按压臂部的手三里约2分钟。
功效:通经活络、调理肠胃。
7、按压鱼际
取穴:位于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压手部的鱼际约2分钟。
功效:清热止痛、疏肝理气。
8、按压中脘
取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按压腹部的中脘约2分钟。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9、按揉不容
取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揉腹部的不容约3分钟。
功效:通络止痛、疏肝理气。
10、按压肝俞
取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端,按压对侧肝俞约1分钟。
功效:疏肝利胆、和胃止痛。
11、按压胆俞
取穴: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端,按压背部的胆俞约1分钟。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12、按压脾俞
取穴: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端,按压背部的脾俞1分钟。
功效:调和气血、和胃止痛。
13、按压胃俞
取穴: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压背部的胃俞1分钟。
功效:健脾利湿、和胃止痛。
二、胃痉挛者日常要注意的饮食细节
减少刺激性的食物的摄入,诸如辣椒、生姜这类食物会刺激胃粘膜,引起疼痛加剧。此外还要注意减少过酸、过冷、过烫的食物的摄入。特别是如果喝了冰镇啤酒之后,要马上喝一杯热水、热汤暖暖胃。
一定不要空气吃香蕉、柿子。如果空腹吃则会加重胃痉挛的症状,此外因为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镁,如果食用过多,对心脏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油炸类食物。胃痉挛期间一定要尽可能的减少油炸食物、油煎食物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不好消化,再者如果食用过多,易引起大量的胃酸,从而加重肠胃的负担。
烟酒、咖啡、茶叶、汽水、酸性饮料、糯米食品、牛奶等也都是胃痉挛期间要尽量减少食用的。
日常要尽量选择一些易消化,粗纤维、蛋白质、热量都相对较丰富的食物。比如豆类及豆制品、稀饭、细面条、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多吃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食物:像莲子、大豆、山药、香蕉、牛肉、鸡肉、黄芪、白术、苓茯、猪瘦肉、板栗等食材都有促进脾胃健康的作用,日常宜适当多吃。
三、推荐食疗方法
猪肚白果汤
材料:猪肚1个、白果100克、胡椒适量。
做法:将猪肚处理干净,然后同白果一起炖食成汤,汤好之后,加入适量的胡椒、食用盐进行调味即可。
鳗鱼螵花生汤
材料:鳗鱼胃一个、花生米100克。
做法:交晒干的鳗鱼胃同花生米一起加三碗水炖至一碗食用即可。
最后提醒大家,胃痉挛及其它胃肠疾病都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胃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缓解肠胃方面的疾病也要从日常长期的调理做起。
面肌痉挛按摩治疗
1、按摩下唇方肌:
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向下轻轻按摩、推拉,有助于下唇方肌、颏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复。
2、按摩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又称上唇方肌,起源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此处位于眼轮匝肌的深部。提上唇肌的一部分肌纤维向下进入上唇外侧皮肤,其他纤维与口轮匝肌纤维交织。因此,按摩时应在患侧的上口轮匝肌向鼻翼旁及颧部按摩,然后沿着鼻唇沟或口角上向颧部按摩。用拇指或示指和中指指腹按揉颧部或沿着肌肉方向推拉按摩治疗。
3、按摩口轮匝肌:
包括上口轮匝肌和下口轮匝肌,上口轮匝肌:用食指及拇指的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人中沟方向,然后沿着人中沟向口角方向按摩。下口轮匝肌:用食指及拇指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再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
4、按摩眼轮匝肌: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缩,将眼轮匝肌从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闭合。先让患者闭眼后,再用指腹沿着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在上、下眼睑上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有助于上眼睑功能恢复。
对于面肌痉挛的一些按摩方法如果坚持每天做的话,那么可以有效的帮助疾病的康复,因为合理的按摩可以促进面神经血液的循环,这样在恢复过程中也会加快。如果对于面肌痉挛的按摩方法还不太明白的话,您可以直接咨询专家,生活中已经得了面肌痉挛的患者,对于治疗的方法一定要慎重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的治愈好面肌痉挛。
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有哪几种
一、中医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最好不要针灸,因为此病本身就怕刺激,有时针灸反而会加重病情,有的人当时见效,日后复发起来反而会厉害。
二、按摩治疗面肌痉挛
1、下唇方肌
可以选择用拇指指腹从嘴角向上进行脸部的按摩治疗、推拉,有助于面肌痉挛患者的下唇方肌、颏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复。
2、眼轮匝肌
大部分面肌痉挛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缩,将眼轮匝肌从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闭合。按摩眼轮匝肌时先让患者闭眼后,再用指腹沿着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在上、下眼睑上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有助于面肌痉挛患者的上眼睑功能恢复。
三、药物治疗面肌痉挛
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物对一些轻型面肌痉挛患者的康复有效果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治疗面肌痉挛没有显著效果。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这些抗镇定抗癫痫药物只控制,而且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大,依赖性也比较强。
面肌痉挛按摩治疗
面肌痉挛这个症状是需要通过及时进行治疗才行,而治疗的方式是有多样化,常用的方式主要有按摩治疗、针灸治疗、电疗法等,这一些方式都是能够使患者的面部肌肉有效进行缓解并取得治疗效果,而这些方式中以按摩治疗方式使用的频率性是相对比较多一些。
按摩治疗是可以通过对肌肉进行反复性的按摩之后而让肌肉受到刺激并取得对神经方面有效刺激,在进行按摩治疗这个过程中,按摩主要是通过对面部的经络以及穴位进行相对应的按压以及反复的揉捻,通过这些频繁性的按摩手法就可以使肌肉与神经同步受到刺激之后而进行自我修复,从而使敏感度有效恢复。
坚持按摩治疗的方式需要是可以取得治疗效果,但是面肌痉挛的具体程度有所不同,对于按摩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以及时间的波动性都会存在影响,所以在选择了按摩治疗这个方式上,患者都应该要有更大的耐心,毕竟按摩治疗主要是刺激肌肉和神经达到自我修复目的,而时间是存在一定的波动。
穴位按摩除面肌痉挛
神庭、攒竹、阳白、颧 、四白、地仓、下关、颊车、大迎、翳风、百会、率谷、风池、太阳、印堂、桥弓、合谷、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按摩方法】
1. 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遍。
2. 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遍。
3.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阳白、颧 、四白、地仓、大迎、下关、颊车、翳风、百会各100次。
4. 用双手大鱼际按揉太阳穴30次。
5. 以率谷为重点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遍。
6. 以大鱼际部着力按揉患部约5分钟,至局部产生温热感。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有没有明显效果
1、耳针法治疗面肌痉挛
耳针法治疗面肌痉挛,取穴眼、面颊、神门、口。配肝、皮质下、脾、耳尖(放血)。每次选3~4穴,取耳交替轮刺。用毫针刺,轻刺激即可,留针30~60分钟。出针后可用王不留行子压丸。同时配合耳尖放血每周2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毫针法面肌痉挛
(1)取穴后溪透劳宫(病侧)。直刺l,5寸,即施捻转提插手法,强刺激,以面肌痉挛病人能耐受为度。每隔3~5分钟重复1次,待症状捎失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l0次为1疗程,主治面肌痉挛。
(2)取穴太阳透鱼腰,或透四白,或透颊车;四白透下关;地仓透颊车,或透翳风。各组穴位可交替使用。用1~2寸毫针,以快速平刺或斜刺进针,徐徐透刺至所透穴位内(针尖不得穿透皮肤),可获满意针感。然后再将针柄贴算在皮肤上,用胶布粘贴固定,留针24~48小时后再出针。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主治面肌痉挛。
(3)取穴病症频发部位及相关穴位。浅刺皮部,用30~32号0,5~1,5寸毫针15~30枚,浅刺入病侧皮内,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呈小丘状,并使针体呈悬吊而不脱落的状态。临床可据面肌痉挛病症频发部位,在相关穴位上浅刺,还可在痉挛的起动点处密集排针,或散刺患侧皮肤(其间隔为0,5~1cm宽)。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