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也会引起中毒吗
鱼类也会引起中毒吗
1、中毒原因:这类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经有些细菌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鱼肉中的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秋刀鱼素。
2、中毒表现:组胺中毒与人的过敏体质有关。中毒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潜伏期为数分钟至数小时,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少有死亡。主要症状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似醉酒样,头晕,剧烈头痛,心悸,有时出现荨麻疹。一般体温不高,多于1-2日内恢复。
3、预防措施:
⑴加强鱼类食品卫生管理;⑵过敏体质的人不能食用;⑶对容易产生大量组胺的鲐鱼去毒。
以上内容为大家讲解的就是关于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的相关介绍,希望这些知识可以对你进行预防有所帮助,同时提醒大家在吃鱼和其他海产的时候要注意食品卫生,以防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
酸笋和什么食物相克
笋+糖浆:一起吃会引起中毒
笋+羊肝:一起吃会引起中毒
笋+羊肉:一起吃会引起中毒,可以用地浆水治疗
笋+红糖:形成赖氨酸糖基,对人体不利
笋+猪小排:影响钙的吸收
竹笋+豆腐:会形成结石
吃鲐鱼会中毒的原因
鲐 鱼( 鲭科)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地方名:鲐巴鱼、青花鱼、油胴鱼、鲭鱼、花池鱼、花巴、花鳀、青砖、青占、花鲱、花生、花仙。体粗壮,呈纺锤形,尾柄结实;尾鳍基部每侧有纵隆起嵴两个。头大,前端尖细,呈圆锥形。眼大,位高,有发达的脂眼睑。上下颌等长;牙细小,上下颌齿各一行。侧线明显。背鳍两个。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斑纹延伸到侧线下方。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速度大。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北可达鄂霍次克海。可分为两个地方种群:一在日本海,一在黄海和东海。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鲐鱼
吃鲐鱼会中毒的原因
因为鲐鱼体内含有大量的组氨酸,如果鲐鱼不新鲜或腐烂了,细菌就会侵入繁殖,形成一种有毒的物质,人吃了就会中毒。
什么鱼类会引起组胺中毒呢?
据介绍,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俗称鲐巴鱼、池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当这类鱼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 尤其是捕获后的一段时间,细菌会把鱼类中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进食后便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可 引起中毒。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后也可引起中毒。
银杏果中毒后什么症状 吃银杏果要注意什么
白果中含有银杏酚、氰苷、白果酸等有毒物质,这类有毒物质在高温下可以得到分解,但是如果直接生吃银杏果的话很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
白果如果少量食用的话一般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但是如果食用过量的话也可能会导致毒素累积而导致中毒,因此为了避免引起中毒的话,建议最好不要大量食用银杏果。
附子会引起中毒吗
如果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直接服用附子,很大可能会导致身体中毒,发生不良反应:
1、久煎降毒
附子本身是含有毒性的,在服用之前,必须要经过久煎的过程,去除毒性。附子中含有最大毒性的叫做乌头碱,附子中毒机制主要为兴奋迷走神经及对心脏的毒害作用,主要临床表现有:口唇、舌及肢体麻木,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心慌,咽喉、食管、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按教材要求,要先将附子煎30-60分钟,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2、适量服用
过量服用附子也有可能导致身体中毒,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建议先从小剂量尝试,看身体是否适用这种药材,在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剂量。如果当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的解救方法; 轻者,或刚开始有中毒反应者,立即口服生姜水,或不停的吃生姜咽水吐渣,刚开始猛吃,等病情不发展,稳定后,服用生姜水的量逐渐减少,但得根据病情和病情回复与发展情况的需要随时加减,至到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停服。如服用后症状未缓解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与治疗。
为什么腌制食品会引起中毒
每到秋末冬初,大到单位食堂、小到个人家庭都有采取腌渍方法储备冬菜的习惯。近年来,由亚硝酸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亚硝酸盐与食盐同样是白色透明的晶体,带有咸味,易溶于水。亚硝酸盐的主要成分是亚硝酸钠,是一种允许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当人摄入量超过0.2克时,就会发生中毒症状,超过3克会导致死亡。
据介绍,蔬菜在土壤中吸收了氮肥或氮素,积累了无毒的硝酸盐,但在腌渍过程中,菜里的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食用不当可引发中毒。酱菜一般在腌渍4小时后亚硝酸盐开始增加,14天至20天达到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直至最后基本消失。
急诊科的专家认为,腌制时间在一个月以上的咸菜和酸菜,总体上是安全的。传统酱菜的酱制时间甚至长达几个月,所以不必担心亚硝酸盐中毒的问题,真正危险的是只腌两三天到十几天的酱菜。有些家庭喜欢自己做短期腌菜,还有的喜欢把凉拌菜放两天入味再食用,这些做法都是不安全的。
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3小时,肠源性青紫症最短的只有10~15分钟。发病时,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或)腹泻等消化道刺激症状,同时伴有头晕、头痛,明显乏力,胸闷,嗜睡,出汗,口唇、耳廓、指(趾)甲紫绀等,检测高铁血红蛋白在10%~30%。重者可有心悸、呼吸困难,甚至心律紊乱、惊厥、休克、昏迷和呼吸衰竭,皮肤、黏膜明显紫绀,高铁血红蛋白往往超过50%,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什么人不能吃春笋 春笋相克的食物
1、竹笋+羊肉:会导致腹泻
2、竹笋+豆腐:会形成结石
3、竹笋+猪小排:影响钙的吸收
4、竹笋+红糖:形成赖氨酸糖基,对人体不利
5、竹笋+羊肉:一起吃会引起中毒,可以用地浆水治疗
6、竹笋+羊肝:一起吃会引起中毒
7、竹笋+糖浆:一起吃会引起中毒
过多吃猪肝会引起中毒
有的人因为猪肝营养多,就天天吃,这是错误的做法。适当的补充身体营养是好事,但是如果过多的食用猪肝就会引起营养过剩,引起食物中毒。
1、每100克猪肝中含胆固醇达400毫克以上,而一个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不应超过300毫克,而每100克新鲜猪肝中所含的胆固醇竟高达400毫克以上,如果过量摄入胆固醇,可导致动脉硬化和加重心血管疾病。
所以,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最好不要吃猪肝。
2、每100克猪肝中含维生素A约8700国际单位,成人每天需要量为2200国际单位,如果大量食用猪肝,会因体内维生素A含量过多,造成无法由肾脏排泄而出现中毒现象。
3、健康成人,一天吃猪肝不要超过50克。
4、中毒时可致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视象模糊等,久之能导致骨质疏松、皮疹、毛发干枯等症状,而且对肝脏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过多吃猪肝会引起中毒
有的人因为猪肝营养多,就天天吃,这是错误的做法。适当的补充身体营养是好事,但是如果过多的食用猪肝就会引起营养过剩,引起食物中毒。
●每100克猪肝中含胆固醇达400毫克以上,而一个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不应超过300毫克,而每100克新鲜猪肝中所含的胆固醇竟高达400毫克以上,如果过量摄入胆固醇,可导致动脉硬化和加重心血管疾病。所以,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最好不要吃猪肝。
●每100克猪肝中含维生素A约8700国际单位,成人每天需要量为2200国际单位,如果大量食用猪肝,会因体内维生素A含量过多,造成无法由肾脏排泄而出现中毒现象。
●健康成人,一天吃猪肝不要超过50克。
●中毒时可致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视象模糊等,久之能导致骨质疏松、皮疹、毛发干枯等症状,而且对肝脏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苍耳子会引起中毒吗
苍耳过量服用容易中毒,据初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这与其含毒性蛋白有关,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毒性物质为苍耳甙和生物碱。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其毒性可影响到机体的各个系统,常损害肝、心、肾等内脏实质细胞,使之发生混浊、肿胀、坏死,并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广泛性出血。中毒者常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同时出现消化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尤以肝脏损害为甚,有的还因出现肝昏迷而迅速死亡,即使治愈,也易留下肝脾肿大的后遗症。通过加热,能破坏毒蛋白的毒性。
毒性:苍耳全株均有毒,苍耳子仁脱脂部分的水浸剂毒性很大。若苍耳子用量过大(30克以上)或误食苍耳子10枚以上,可致中毒。金传山等按0.2毫升 /10克剂量给小鼠灌肠,每组10只,观察24小时内小鼠死亡数量。结果生品致小鼠死亡8只,炒品3只,炒后去刺则无死亡。其所作毒性实验结果证明苍耳子炒后去刺毒性最小,炒品次之,生品毒性最大。
苍耳子中毒多在服药1~3天后发病,吃生苍耳子者则较快,往往于吃后4~8小时发病。中毒者初见懒动、纳呆、恶心呕吐、腹痛泄泻或便秘; 重者并见头晕头痛、精神萎靡、嗜睡乏力、烦躁不安、两颊潮红、口鼻周围苍黄;部分患者可见尿少、血尿、蛋白尿或黄疸、转氨酶升高,甚至昏迷抽搐,心电图可见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或束支传导阻滞,易误诊为肾炎、肝炎或脑膜炎等;危重者烦躁不安、腹胀便血、鼻衄、呕吐、尿闭、心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浅表或深长呈叹息样,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鲐鱼的注意事项
鲐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多种营养,鲜食时味美,加工出来的咸品和干品也相当可口。但是食后发生过敏性食物中毒者却屡见不鲜,尤其是食用鲜度较差的鲜鱼,则更易发生中毒。
食用鲐鱼中毒的患者,多见于食后30分钟至3小时内,出现颜面及上半身潮红,酷酊似酒醉样心悸、头痛或出现荨麻疹,但体温正常,无下泻腹痛。
食用鲐鱼为什么会引起中毒呢?国内外的学者曾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讨,大多数认为:引起中毒的原因是青皮红肉鱼含有的组胺所致。当鱼体变质或鲜度较差时,细菌大量繁殖,尤其是摩尔根变型杆菌,可使鱼体内组胺酸脱羧基而形成组胺。也有人认为:由于鱼体本身的自溶作用不断加深使其变质,产生大量的腐败胺,分解后形成组胺,特别是鲐鱼属大洋洄游性鱼类,体内酶的活性强,为适应旺盛的新陈代谢需要,故组胺含量也就较白肉鱼类为多。另外,还有人认为,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其他有毒物质与组胺的共同作用所致。
为了防止食用鲐鱼中毒,一方面要加强鱼的保鲜,尽量食用鲜度较好的鱼。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鱼;另一方面要在烹制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少或避免中毒现象发生。在烹制鲐鱼时,可分别加入适量的雪里蕻、山楂、绿豆、小白菜等一起炖煮30分钟以上,即可将大部分组胺解除。如果在烹制前做一番简单的预热处理,即用10%的盐和5%的醋混合水溶液把鱼在锅中氽15分钟左右,将大部分组胺破坏,然后再进行烹调就更保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