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的天气特点
霜降节气的天气特点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两到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是不一样的。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南方大地打扮得更加艳丽。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霜降节气有什么特点
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相对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则早已呈现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霜降后天气是否转凉了呢
是的。
霜降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进入霜降后就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此时气温会越来越冷,冷空气逐渐南下,天气特点表现为昼夜温差更大,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秋燥明显,需要注意早晚防寒,防秋燥,及时加减衣物,以防着凉感冒。
霜降是什么意思
霜降节气有天气变冷,霜花出现的意思。
霜降节气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表示天气情况的节气。进入霜降节气后,气温有明显的下降情况,黄河流域早晚已经有初霜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节气特点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逢每年公历的10月23-24日,从太阳位于黄经21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秋天的夜晚地面上散热很多,当温度骤然下降到0°C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这种白色结晶体就是“霜”。一般来说,白天太阳越好,温度越高,夜里结的霜就越多,所以霜降前后早晚温差更大。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们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意思是说,霜降节气时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 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也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降时昼夜温差加大,人们须做好保暖工作。除了要适时添加衣服之外,应格外重视腰腿部位的保暖。因为人体腰部支撑着整个上半身,担负着身体一半的重量,它不仅是运动最复杂、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更是负重或运动时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霜降时气温下降明显,风、寒、湿邪侵袭腰府,造成腰部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而发生腰痛。而腿部的膝关节也是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之一,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寒腿”就与感受风寒之邪有着密切关系。霜降时因天气日益寒冷,老年人极易患上此病。由于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几乎承受着全身的重量,负担重、活动大,关节软骨容易磨损、破坏。 老年人随着下肢动脉硬化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血管日益变得狭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当血管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甚至使管腔闭塞时,导致供给下肢的血液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当遇寒冷天气时,由于寒冷和潮湿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容易引起膝关节的神经、血管及软组织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病情。因此,霜降后人们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尤其应注意腰腿部的保暖。 霜降节气前后是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主的呼吸道疾病发作或加重的时期,因此人们应重视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中老年人晨练时要戴手套,体弱者最好戴上口罩;在气温突降的早晨要稍晚些出门。
霜降节气时在饮食上宜进补。民间有谚语说:“补冬不如补霜降”,强调霜降进补的重要性。中医养生学提出“四季五补”: 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应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特别是辛辣火锅、烧烤食物要少吃,以防“上火”;多吃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袖子、柠檬、山楂等。此外,霜降时还适合吃柿子、栗子、萝卜、梨、洋葱等。 有些地方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柿子味甘、涩,性寒,有清热润燥、养肺化痰、止渴生津、软坚、健脾、止血等功效,可以缓解大便干结、痔疮疼痛或出血、干咳、咽痛、高血压等病症。因此,柿子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痔疮等病人的理想保健品。 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霜降后的进补佳品。食用栗子可防治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御寒能力。 到了霜降节气后,萝卜的味道变得鲜美,山东有农谚说: 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萝卜有顺气、宽中、生津、解毒、消积滞、宽胸膈、化痰热、散瘀血之功效,可治疗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咽喉痒痛、痢疾和头痛等,也是霜降时的养生佳品
霜降时运动量可适当加大,但在运动前应注意做好准备活动,以免损伤关节。在运动前除了要做好常规的准备活动之外,还应加大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必做的准备活动是踝关节运动、膝关节运动及髋关节的运动。比如在打球之前,除了要进行慢跑活动外,跑完后宜重点活动手腕和脚腕,先活动开了再运动。 有些老人在做运动时,经常以半蹲姿势做膝关节左右摇晃动作,这种锻炼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半蹲时髌面压力最大,摇晃则会加重磨损,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霜降时也可练“九月中坐功”以防治腰腿疼,具体方法是: 晨起,平坐于地上或床上,伸展双手攀住双足,随着脚部的用力,将双腿伸出去再收回来,如此做36次,然后牙齿叩动36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9次。
此功法可防治疗风寒湿痹、腰腿痛等。
霜降是什么时候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霜降以后是不是就冷了
是的。
霜降时太阳黄经为210°,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这时候可能会出现“早霜”或者“初霜”,由此可见霜降之后天气确实会变冷,但今年天气冷的比较快一些,10月初天气就转凉了。
霜降穿什么衣服 白天
霜降节气,秋天向冬天过渡。温度较之前的节气有了明显的降低,霜降节气时白天的温度普遍在18℃左右。
可以穿单层衣服。例如:棉麻套装、长T恤、棉麻裤、牛仔裤、休闲服、职业套装等较为舒适的衣服。
实际穿衣请以当天天气情况为准,建议日常多准备几件秋装,可以随增随减。
立冬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立冬前是什么节气
霜降节气。
霜降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此时,斗指戌,太阳公转到黄经210°位置,在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季节上开始要由秋季进入冬季了,冷空气也越来越频繁,天气逐渐变冷起来。
秋分后的第一个节气 寒露天气还热吗
寒露后天气不会再热了。
寒露的“寒”字就表明了天气特征,寒露节气时天气会变得较为寒凉,开始为进入冬季做过渡准备,等到了寒露节气,冬天也就不远了,再过霜降节气后就到了立冬节气,正式进入冬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