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独立
怎样教育孩子独立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从小做起,比如让孩子从小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从简单的做洗手帕,打扫卫生,培养劳动精神。要给孩子灌输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以为的宠溺,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
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了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懂得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
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家长该如何帮孩子交朋友
1、给孩子创造交友的环境。
邀请孩子小朋友来自家做客可以作为第一步,带着孩子热情地招待小伙伴,鼓励孩子把糖果、玩具拿出来和伙伴分享。家长应逐渐要求孩子自己找伙伴玩耍,还要教育孩子在与同伴接触中主动地招呼同伴,接近同伴,帮助同伴。当外出游玩时还要嘱咐孩子与同班小朋友结伴同行。
2、作出好榜样是很重要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用自己对邻居和周围同志的真诚感情影响孩子,还要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到邻居和朋友家去作客,使孩子体会到和别人交往是件愉快的事。
3、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不怕吃亏。
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图书、玩具等给其他小朋友玩。当自己的孩子有拔尖的表现时,应该启发诱导、教育孩子多听听伙伴的意见、当自己的孩子和伙伴发生争吵时,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要进行调解;当自己的孩子对伙伴表现出宽厚、谅解时,应该予以肯定表扬。总之,要使自己的孩子懂得和同伴应该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这样,孩子会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结交伙伴、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初步的社交能力,从而获得心理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萌芽。
培养孩子独立性应从小做起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早教行为。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创新,学会独立做自己的事情。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多一分担当,多一些磨练,将来更加容易溶入社会的群体生活中。
培养孩子独立性: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孩子独立性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我们主张孩子一岁多让他自己吃饭,从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擦鼻涕,很多孩子鼻涕流出来自己不擦,都让妈妈擦,给他餐巾纸让他自己擦。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让他自己洗手,当然开始先让家长帮助,帮助还是让他自己干,从旁帮助,幼儿期实际上自理能力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主要内容。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到了五六岁你要求可以高一点,在这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去做的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培养孩子独立性: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
怎样教育孩子学习与独立
怎样教育孩子学习
小孩子耐性差,马虎是很多见的,我们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一道功课的问题,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不至于把家长当成自己的拐棍儿。学习的终究目的不仅仅是解出一道问题,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分的批评会给孩子造成过度的内疚和羞愧,而不批评又会使他没有责任感,无法达到让他改正错误的愿望,所以,有的放矢的管教格外重要,关键就是掌握好这个度。
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孩子是否具有诚实的品格对他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经常讲一些“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愿望;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制定一些规则并严格要求;成人要以身作则。
关注孩子的倾诉,因为孩子喜欢对家长说话,是对家长无条件的信任。
还要用行动表示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除了工作,其余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们。事实上,很多在事业上极为成功的父亲都认为:抽出大部分的时间来跟孩子在一起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绝对不要为了工作和事业,而忽略了家庭的幸福与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也要针对你孩子的得天独厚的特质来教育,这就得需要你平日的观察了,如果了解孩子的内心,就会对孩子有更深的理解。教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三两天可以学会的。天下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首先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方法。当然,借鉴前人的经验总是好的。记住,孩子是你的影子,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甚至关乎到你孩子性格的形成。自己做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品格的模范。
育儿之时这些“不要”要谨记
一、父母教育孩子须知
1.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
父母教育孩子,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应该多给自己一点自由,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否则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父母,那么以后孩子就会比较难适应新的环境。
2.不要过于严厉批评指责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地进行批评指责。被适当表扬着长大的孩子,身心健康比经常被批评指责长大的孩子要好得多 ,所以作为家长的,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那么平时就不要经常对孩子过度严厉批评指责。
3.不要为了孩子失去自我
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要为了孩子就完全失去自我,不可以让自己没有爱好、没有时间、没有自由,这样反而会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一份埋怨。
4.不要让孩子经常看电视
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经常看电视。现在好多的孩子都喜欢整天看电视或者玩电子产品,但是这样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另一方面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活力,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5.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
父母教育孩子,就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帮忙做家务是应该的,而且多让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使亲子感情变得很好,而且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二、父母教育孩子禁忌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过度溺爱,也不能对他要求过高,平时要注意多关心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在家里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搞定,多鼓励自己动手动脑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什么
家长首先得让孩子知好歹,辩是非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但现在,有许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在那个贫瘠的时代,农民守着古训的时候,孩子却不敢不知好歹,不敢伤天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家长会说这孩子。但现在,一群大学生虐待一只小猫,看着老猫急得哀号。
所以,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有规矩的人
隔辈教育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探讨话题。
当今的家庭中,不仅仅父母在家庭当中承担教育的角色,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六个大人供着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宝塔尖上的孩子,所以这种孩子现在叫“六一儿童”。
我老开玩笑说中国人现在好多词都变了,过去养孩子吧,叫拉扯孩子,就是拉一个扯一个,后头还跑着俩。现在你敢拉谁扯谁啊,都是供奉的。
无论是否隔辈教育,家庭教育都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责任。
孩子四岁时,就要教他独立承担责任
老师教孩子,还有一种现象——孩子做错事,老人会出来和稀泥,且多以“孩子还小呢,他不懂事”为借口帮孩子推卸责任。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孩子小时候是最懂事的时候,因为小孩正是学规矩的时候。
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不管他在家打碎了一个水晶花瓶,还是踢碎了邻居家的窗户,只要他能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没有大人会出来跟小孩子计较,都会挑着大拇指说小孩会道歉,真棒。但是如果说他太小了,算了,那么等到这人40岁,还是会一直推卸责任,不是怨天就是尤人,其他人会怎么对他?40岁的人要是这样,大家就会嗤之以鼻。所以说一个人有没有承担能力,是从他四岁时候决定的。推荐阅读:这些教给孩子比什么都有用!
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都已经变得个体、越来越独立的情况下,只有教会孩子独立,那么孩子才能走得出去。
今天,中国的变化在世界上来看都是变得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的育儿理念,一方面要有传统的教养,另一方面也得有国际的概念。教一个小孩子独立承担,这既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国际的要求。
你让他有了这个概念的话,他以后就会觉得世界不给我什么那是本分,世界给我什么是情分,不给我我自己可以创造,给我我就感恩。咱们别把孩子教得世界不给我啥都是亏欠,只剩下抱怨了,那不就没有感恩了吗?
孩子是否家教好关键靠母亲
中国古代传统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女性虽然大都不识字,经济不独立,甚至连个独立的身份都没有,但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女性的重要性看一个字就知道了——“安”,家中有女才是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个女人上不闹婆媳矛盾,中夫妻不打架,下与孩子没有代沟,这样一个家就和顺了。
孟母自己不见得认多少字,她给孩子讲道理,就是看到孩子回来,问功课时看到孩子漫不经心,就把织到一半的布一刀割断了,告诉他不成材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朴素的女人用手里的活儿来讲道理。她自己没读多少书,但是一看街坊吹鼓手,成天吹吹打打的,觉得孩子学这个不行,搬了;再一看,这家是屠夫,成天杀猪宰羊的,也不行,搬了;什么时候到旁边有户读书的人家了,觉得孩子能跟着他学念书,才留下。这是朴素的母亲,但这也是了不起的母亲。
在我看来,女人是管整个家的和睦和文明传承的。中国人的观念中,建功立业有两个“ting”,男人建功立业在朝廷,女人建功立业在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的地位一点不弱于朝廷,因为能不能把孩子教好主要就在于母亲。
家中有女才是安。母亲的肩膀,先担得起家风,传承得了这个家庭里的正直和善良,这才是天职。
什么是PAD教育
所谓的PAD教育是一种相对现代化的教育,PAD指的是掌上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IT产品等,PAD教育指的就是通过PAD这种智能设备对幼儿进行教育辅导,包括行为、心理、智力等。
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丰富幼儿的感受,有非常有趣的形象和画面,还有动人的故事和动听的音乐,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但是,现在的PAD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其中有很多让宝宝上瘾的因素,比如说游戏,而孩子们在看到这些的时候,往往自控能力较差,就会耽误了本该学习的内容。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PAD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下载过多的软件,以防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应该给孩子独立的时间去学习,家长朋友一定要多加注意。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尤其是两岁之后的孩子,就开始闹自立,经常说“让我自己来——”不让喂,吃饭要自己吃,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当成人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的时候,他会说“我自己下”!然后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来。有时候,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过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妈妈告诉他:“要轻轻的,别吵醒了别人。”他却故意大声叫妈妈,连叫几声,随即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地大笑。这些都是孩子在第一个转折期出现的新问题,是“闹自立”的具体表现。闹自立常常使成人很烦,吃饭时他自己吃得又慢又脏,有时还故意气人,容易引起成人“发火”,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发展中的“危机”。所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关键是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技巧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既然说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还处于独立性的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如果父母管得过严、过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们却说耽误时间,或者找其他的原因,偏偏不让孩子干,会使孩子刚刚出现的独立性萌芽,就被扼杀了,很多父母把孩子要自己做事的愿望看作是不听话或淘气,加以斥责,这更是不对的。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来……”,否则,过了这个关键期,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懒于思考和动手的不良习惯,也会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长期受压制、限制也会使孩子情绪不安、暴躁,易对小朋友产生攻击性行为。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显然,不管不可取的,应教育孩子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再让他们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孩子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社会。孩子的心理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的话,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孩子的“独立性”危机,导致孩子的脾气暴躁,情绪不安,执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这样的不良人格。
怎样教育孩子学习与独立
小孩子耐性差,马虎是很多见的,我们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一道功课的问题,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不至于把家长当成自己的拐棍儿。学习的终究目的不仅仅是解出一道问题,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分的批评会给孩子造成过度的内疚和羞愧,而不批评又会使他没有责任感,无法达到让他改正错误的愿望,所以,有的放矢的管教格外重要,关键就是掌握好这个度。
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孩子是否具有诚实的品格对他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经常讲一些“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愿望;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制定一些规则并严格要求;成人要以身作则。
关注孩子的倾诉,因为孩子喜欢对家长说话,是对家长无条件的信任。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培养孩子独立性: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孩子独立性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我们主张孩子一岁多让他自己吃饭,从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擦鼻涕,很多孩子鼻涕流出来自己不擦,都让妈妈擦,给他餐巾纸让他自己擦。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让他自己洗手,当然开始先让家长帮助,帮助还是让他自己干,从旁帮助,幼儿期实际上自理能力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主要内容。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到了五六岁你要求可以高一点,在这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去做的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培养孩子独立性: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
如何教两岁小孩刷牙
1、提供奖励
家长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当孩子刷牙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刷的干净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小礼物或小点心。当孩子刷完牙时家长要兑现奖励并表扬孩子。
2、鼓励独立
有些孩子不是不想刷牙,只是不愿意自己刷,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才会刷牙。这时家长们可以考虑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可以尝试做一张奖励表,如果孩子自己独立刷牙,就可以得到一张小贴画,积攒到几张后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小礼物。这样就会激发孩子独立刷牙的积极性,使孩子更愿意尝试独立刷他的牙齿。
3、情感教育
当您的孩子不想刷牙时,您可以尝试与孩子进行沟通,使用情感教育。比如,您的孩子就是讨厌刷牙这件事,您可以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刷牙。”如果您的孩子是不想因为刷牙而影响自己玩耍,您可以说:“我知道你想做一些比刷牙更有意思的事情。”总之,家长可以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对刷牙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知道家长了解他的感受,为接下来的沟通减少阻力。当孩子看到父母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孩子也就不那么倾向于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