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育儿的独到之处
爸爸育儿的独到之处
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照料孩子的生活方面,父亲的付出没有母亲的多,但是在育儿观念上,父亲往往有独到之处。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和母亲往往会有不同看法。专家建议,当父母双方的育儿观念出现不同时,不妨听听父亲的建议,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让孩子敢于体验冒险
爸爸观点:很多时候,我希望让孩子多做一些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任由孩子受伤,例如学步的孩子扶着椅子去抓一样东西,当他摇摇晃晃马上要摔倒的时候,我会在抱她之前,先让他感受一下如何掌握身体平衡。
妈妈观点:保护孩子是妈妈的本能,这也是妈妈对孩子的冒险行为特别小心谨慎的原因。在孕期,我就放弃一切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危险行为,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上。
评点:如果孩子体验不到一点冒险的乐趣,可能会导致他们胆小或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所以,以上爸爸的观点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做更多尝试。
不必经常与他人比较
爸爸观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没有必要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
妈妈观点:做妈妈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与别人经常交流育儿心得,目的是为了汲取有益的做法。但在不知不觉中会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也给自己的孩子增加了负担。
评点:在用平和的心态养育孩子方面,还是爸爸的观点更明智些。因为他们的观点更崇尚顺其自然,这样容易使孩子放松心情,减少心理负担。
不要拘泥于小节
爸爸观点:在外出游玩前,我并不在意孩子的毛衣是否穿反了,或这件背心是该穿在里面还是外面,不就是带孩子出去玩嘛,干吗那么费事。
妈妈观点:外出时应重视孩子的穿着打扮,并搭配好衣服的颜色和款式。
评点:妈妈通常比较在意孩子的穿着,并本能地规定孩子的玩耍方式。而对于孩子来说,出去玩肯定比穿漂亮衣服更能让他们高兴。他们常常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出家门,而此时,爸爸更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在爸爸的鼓舞下,孩子通常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给孩子合适的空间
爸爸观点:带孩子出去玩,只要是在安全的环境中,就应该放手让孩子玩。即使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只要没有危险,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妈妈观点:非常在意孩子正在玩什么,是否会有危险,当然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妈妈会本能地上前帮助孩子处理。
评点: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是大多数爸爸的优点,也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应该让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增长见识,学会与他人如何相处。
对孩子不必有求必应
爸爸观点:看到孩子哭了,只要没有什么大事,可以将手中的事情做完后再去理会他。让孩子稍稍多哭一会儿没有关系。
妈妈观点:一定会在孩子哭闹的第一时间伸出自己的胳膊把孩子搂在怀里,这也是出于妈妈的本能,妈妈无法忍受孩子受一点委屈。
评点:有时妈妈过度的本能反应会让孩子产生过度依赖心理。而爸爸的方式却能给孩子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不是有求必应的,孩子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独立处事。
中医在羊角风诊断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医师指出,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它们是辩证论治的基础。通过四诊了解病因、分析病情、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小儿羊角风四诊的要点如下:
⒈望诊
①望神情:主要注意眼神,若清彻灵活,炯炯发光,此心神无伤;若浑浊发呆,则心神受蒙。
②望面色:红润有泽则气血调和;两颧发赤为胃有积热;面色萎黄是脾胃虚弱;面灰带黑乃肝肾亏损,病重难治。
③望唇、舌:唇红,脾胃多积热;唇、舌生疮,心胃火盛;舌质红绛多热,台质淡嫩多脾虚,舌质尖边赤为心肝有热,舌质暗红为血瘀。舌苔黄为里热,舌苔黄腻乃痰热内蓄,白厚多积滞,剥脱苔常为积滞夹虫之候。口流清涎不断为脾虚湿盛。
④望形态:多动不能静止乃心肝火盛;懒动、走路不稳为脾肾两亏。
⑤望发作状态:见到患儿犯病,在积极处治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抽搐的形式,是全身抽搐,还是半身抽搐,是点头痉挛,还是口眼相引。有无失神,有无栽倒,有无转圈,有无奔跑,有无吐痰沫,有无尿失禁。发作时间多久,发作后又有什么表现。“百闻不如一见”,亲眼见到有助于正确诊断和辩证。
⒉闻诊
①听语言:多言好语是心肝有热;沉默寡言是心脾两虚。声音宏亮肺胃气实;声音低沉、无力,是脾肺气虚。
②听痰鸣吼叫:见到患儿犯病时,要听有无痰鸣吼叫;如果有要注意声响高低,时间长短。一般声响高、时间长多为痰热;声响微、时间短多兼气虚。
⒊问诊
①问病史:首先要问清楚第一次发病的年龄、季节,是白天还是夜晚。
犯病前得过什么病,有否颅脑外伤、高热惊风、瘟疫发痉。特别要注意询问胎儿时母亲的精神、饮食、劳逸、疾病情况,以便尽可能地找到病因。紧接着要询问发作的全过程。总病程多长?每次犯病间隔多长时间?有否诱因?重点要了解发作时的状态。发作前有否先兆?发作期有无神志丧失?抽搐的形式与程度?历时多久?发作后有无头痛、嗜睡、瘫痪或哭叫,或狂乱?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为诊断和辩证提供依据。
②问睡眠:是否安稳?有否手足蠕动、眼球转动、惊起、狂叫或哭闹?颜面肌肉有否小的瞤动?一般睡眠安稳病情稳定,不安稳往往是犯病的先兆;有些如手足蠕动,颜面肌肉抽动、惊起、狂叫本身就是羊角风发作。
③问二便:要问小便是否通畅?尿色是黄是白?一般小便通畅,颜色淡黄清亮为宜,若尿多色白,多为肾虚寒;尿少、色深黄提示里热已盛。问大便是否秘结?一般大便畅通、无秘结、不恶臭为宜;若大便干结、恶臭,此肠胃积热盛。
④问精神状态:是安静,还是烦躁、多动?能否接受教育和自控?有否任性和不避危险?一般安静,能够听话,并知善恶、好歹,不听劝说,一意孤行,甚至打人毁物,多为心肝两经热炽,病情重,或预示将犯病。若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无反应,无表情,多为心神受蒙蔽,智力受到严重影响,预后不良。
⒋切诊
①切脉:我曾经分析了127例羊角风病人的脉象,其中滑脉占26·8%,弦脉占19·0%,数脉占30·7%,其它细、沉、弱、缓占23·5%。滑脉为痰盛,弦有肝风,数为里热,细、沉、弱、缓乃脾肾、气血虚象。
②触腹:重点查看腹部有否灼热、胀满。有灼热、胀满者多有积热。第三:中医的鉴别诊断。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爱缺失
在工作忙、没时间,或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等理由中,许多孩子处在缺乏父爱的边缘。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母亲无法代替的。
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父亲把孩子高高抛起然后接住等大动作的肢体游戏,不仅愉悦孩子,还能培养、锻炼他的胆量和探索精神。
4岁男孩小强的爸爸因工作原因,长期出差,在外回到家还要应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平时,小强一看见陌生人就躲到妈妈背后,怎么逗他、和他打招呼,他就是不说话,也不露脸。受小朋友欺负了,他只会哭,一点不敢反抗;在幼儿园玩游戏、表演节目,他总是躲在最后,不仅不敢表现,一碰到稍有挑战的事还退缩。面对爸爸出差或回来,小强都显得无所谓。
5岁女孩彤彤的爸爸也经常出差,而她对爸爸更排斥,甚至拒绝他抱她。彤彤妈说,女儿非常害怕挫折,假如哪一件事没有把握做就拒绝。上幼儿园,她就拒绝上画画课,因为这不是她的优势。
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父亲在成长教育中的缺失,影响了心理健康和性格健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与母亲相比,父亲具有独立、自信、坚强、果敢、富有合作精神等个性特征,使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习、模拟。此外,父亲粗放式的教育模式,能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使他们把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父亲对孩子鼓励多、指导多,而很少直接教导,这让孩子有更多机会独立面对和处理交往中的问题。
男人这年龄生子胎儿竟易畸形
怀孕生子是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事情,这个过程可谓独特又普遍,而且怀孕年龄这个问题很多人也比较关注。因为现在高龄产妇越来越多了!然而,想到年龄,爸爸的生育年龄也会影响孩子,你们知道吗?小编下面告诉你如何影响!
高龄准爸爸的精子也可引起胎儿畸形,包括21三体儿(又称唐氏综合征)。由于高龄准爸爸未发育的精子长期暴露在种种危险环境中可发生基因变异。
大约25%-30%的21三体儿的病因归于准爸爸染色体异常。同时发现,准爸爸年龄超过50岁,出生21三体儿的危险性增高。
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准爸爸年龄对胎儿影响的研究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21三体儿的发生率很低,而能存活下来的21三体儿则更少。其二,大多数高龄准爸爸是与高龄孕妈妈结婚的,这时就很难确定21三体儿来源于高龄孕妈妈还是来源于高龄准爸爸。许多专家认为准爸爸年龄与21三体儿和其他许多先天畸形存在关联,但风险性非常低微。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不会因此建议孕妈妈做羊膜腔穿刺进行产前诊断。但在以后的妊娠期,如果担心准爸爸的年龄影响胎儿,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可与医生讨论,决定是否需要做产前诊断。
如何使宝宝单独睡觉
如何使宝宝单独睡觉
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单独睡
妈妈的怀抱最安全
有些宝宝如果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就难以入睡;有些宝宝还会在熟睡中下意识地摸摸妈妈的乳头,一旦找不到就突然惊醒;有的宝宝则睡觉时只要父母一离开马上就会醒来。有些家长为了陪伴宝宝睡觉,要躺两三个小时一动不动,苦不堪言,打乱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作息时间。
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是最原始的本能,宝宝在胎儿期就是听着母亲的心跳一天天长大,有科学研究发现母亲的心跳是对婴幼儿最大的安抚。因此对于宝宝来说,爸爸妈妈不离左右,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宝宝心里就会踏实,就会感到最安全、最幸福。
于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入睡便成为习惯,成为满足宝宝依恋情结的最佳形式。
他们不喜欢我了
宝宝会把睡小床认为是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不要自己了。爱和依恋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便产生了情感失落,造成情绪的波动。他们往往会为此感到心神不宁,于是白天纠缠父母,变得爱发脾气,发泄心中的委屈,夜间则哭闹不停、做噩梦。不仅对自身的身心发育不利,而且对全家人的休息和健康都造成不良影响。
我好害怕
幼儿在身心发育过程中会对许多现象和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比如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害怕孤独,害怕动物,甚至害怕想像中的人和事物。妈妈的怀抱是宝宝最安全的港湾,离开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恐惧感会更加强烈。电视里看到的恐怖画面,故事中的反面形象,窗帘上映出的风中摇摆的树影,甚至是自己幻想出来的魔鬼般的角色再加上黑黑的房间里朦朦胧胧的物体,都会令宝宝感到恐惧焦虑,从而不敢独自入睡。
对策及建议
面对种种原因,我们希望家长一定要从理解宝宝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根据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灵活过渡,帮助宝宝逐步适应。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宝宝到了4、5岁,他们的大脑发育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许多道理了。家长可以通过小故事、儿歌来向宝宝宣传独自睡觉对身心发育的种种好处;通过心理暗示,激发宝宝潜在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敢于挑战自我,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从心理上产生自己睡的愿望。
还可以带宝宝到小朋友家串门,爸爸妈妈有意识地当着宝宝的面询问小主人跟谁睡,并做出惊喜的样子说:“你真行!一个人睡一张床,像个大孩子了!”
随后带着宝宝一起参观小主人的床,夸小床柔软、漂亮、干净、整洁。这时候,宝宝会因羡慕而产生“我也想拥有自己的床”的愿望,并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也长大了的样子,此时,父母则可趁热打铁鼓励孩子单独睡一张小床。
循序渐进 逐渐适应
让宝宝忽然自己睡小床,甚至独自睡在一个小房间,的确会令宝宝一下子难以接受,难以适应。所以应该采取必要的步骤,循序渐进,让宝宝逐渐适应独自睡觉。
大床入睡,小床清醒。最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侧,让宝宝先睡在大床,哄宝宝入睡,等宝宝睡着后再把宝宝单独放到小床上。
清晨宝宝醒来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出现在宝宝面前安慰他,并以愉快的情绪感染、鼓励宝宝:“宝宝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宝宝长大了!”这样既保护了宝宝的安全依恋,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失落,还增强了宝宝自己睡的勇气和信心。
先分床后分房。接下来就应该训练宝宝在小床独自入睡了。爸爸妈妈要在小床边给宝宝充分的爱抚,使他感到安全和温暖;爸爸妈妈可以在白天加大宝宝的活动量,晚上避免激烈兴奋的刺激,从而使宝宝产生睡意;同时还可引导宝宝听故事或欣赏舒缓的音乐,起到平静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触恐怖的信息和刺激,以免造成宝宝心理上的恐吓,从而不利于入睡。在宝宝可以顺利地独立入睡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尝试与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让宝宝独自睡在一个房间,首先要把这个小房间好好装饰一番,使它成为温馨别致、充满童趣的“童话小屋”。墙上贴一些宝宝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欢的卡通图片;小床可以设计成汽车、小船等形象,周围挂上卡通小动物、带有悦耳声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贴画等做装饰,再把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告诉他小动物是他的好朋友,会陪他一起睡觉。
这样,宝宝的恐惧感就会渐渐消失,转而喜欢这个环境。爸爸妈妈要在宝宝睡前多陪他一会儿,让宝宝感到虽然和爸爸妈妈分开了房间,但是他们的心没有分开,爸爸妈妈始终是关心他呵护他的,并没有不喜欢他、抛弃他。
爸爸妈妈为什么舍不得让宝宝单独睡
抱着宝宝入睡是一种幸福
许多爸爸妈妈认为抱着宝宝入睡是一种幸福。工作的紧张繁重,社会的竞争压力都会在这温馨的时刻得到缓解。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情感的寄托,孩子那纯洁的小脸能唤起人类心灵最深处、最原始的爱的情感,此时此刻孩子几乎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内涵,抱着宝宝睡觉同时也满足着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情感依赖。
建议:家长要把宝宝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宝宝身心成长的规律,不能为了满足自己对孩子的喜爱和依恋之情而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心疼宝宝,怕孩子受委屈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自己睡会蹬被子着凉、掉下床;怕孩子孤独、害怕、受委屈,不能安然入睡,影响精神休息;怕孩子为此不再依恋父母,疏远亲子感情,甚至失去孩子的爱。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会感染孩子,导致孩子更无法独自睡觉。
建议:从房间的装饰到小床的被褥,要符合宝宝的生理、心理情感需求。被褥的薄厚程度因人而异,不要给宝宝盖得太厚,比大人薄一点为合适,这样宝宝就不容易踢被子而着凉。如果气温较低,还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小热水袋温暖被褥。同时,不要忘了睡前对宝宝的安慰和爱抚。这些都有助于家长克服紧张情绪,放下心来,让宝宝安然入睡。
不必着急,以后自然就独立了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和爸爸妈妈睡觉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很好,很益于培养亲子感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不必着急,先保证孩子充分得到了父母的温暖,再考虑独立性的培养。如果一个人虽然有良好的独立性,但在情感上却有缺失,岂不是一生的麻烦!单独睡的问题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解决了,顺其自然吧。
建议:独立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保证孩子获得充足的温暖和关爱没错,但如果以此忽视独立性的培养则会走向爱的极端,溺爱与纵容。所以,爸爸妈妈应该重视起来,积极引导孩子独立入睡,从细微处培养其独立性,使其能够在正常适度的关爱中自己长大。
家庭条件不允许
有些家庭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无法为宝宝单独睡觉提供必要的条件,宝宝只能和爸爸妈妈挤在大床上。
建议:如果居住环境不允许宝宝分房睡,甚至分床睡,那么家长也要做到和孩子分被睡。此外要保证睡眠环境的清洁、安静和空气流通,鼓励宝宝自己铺、叠小被子,自己入睡、起床,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宝宝成了夫妻双方对抗的工具
有些夫妻闹矛盾,其中一方就拉孩子与自己同睡,借此与对方拉开距离。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表现,孩子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感受到的是恐惧、不安和家庭的不稳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会产生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同时也不利于夫妻矛盾的化解,影响家庭和睦。
建议:夫妻闹别扭是常有的事情,不要把这种不和谐带给孩子,更不要让孩子成为你们发泄怨愤的工具。有矛盾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争取为孩子创造和睦的成长环境。
爸爸妈妈和宝宝分开睡的几点注意事项
●把握分寸,循序渐进。当宝宝已经形成了与父母同睡的习惯,要分开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宝宝对独自睡觉产生恐惧,难以克服。一定要把握分寸,循序渐进,逐渐适应。
●坚持原则,不要放弃。当宝宝刚刚与爸爸妈妈分***间睡时,会出现反复现象,比如费了很大功夫才把宝宝安顿好了,可是还不到10分钟,他又跑出来了;或者宝宝在半夜里就跑到爸爸妈妈的大床上,不愿再回自己的房间了。这时,许多家长心一软,就接纳孩子了,结果前功尽弃。所以建议家长千万不要心软,哪怕再辛苦再难缠,也要坚持把孩子送回去,陪伴他、鼓励他重新入睡。咬咬牙,坚持下来,习惯就养成了。
●因事而异,灵活把握。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他们最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安慰,这时,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方便家长随时照顾孩子。
●平静心理,淡然处之。有些宝宝半夜醒来会找妈妈,或许会撞到爸爸妈妈在亲热。这时,宝宝处于朦胧状态,并不会对你们的行为产生太大兴趣,所以爸爸妈妈要平静心理,尽快陪宝宝重新回到自己的房间,安抚他继续睡觉。如果相反,爸爸妈妈惊慌失措,对宝宝进行大声呵斥,反倒会令宝宝感到更紧张更清醒,更不利于宝宝重新入睡。当然,如果宝宝有兴趣了解,家长也不妨抓住性教育的契机,平淡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彼此相爱,互相拥抱,仅此而已。
孩子教育保持亲密还是独立
一、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0-3岁是孩子和他人(最主要是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以后的安全感和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孩子处于0-3岁这个年龄段时,爸爸妈妈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增加与孩子的亲密度。可以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反映,满足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在3岁之后大部分孩子开始第一次脱离父母——上幼儿园,有良好并且健康亲密度的孩子会在脱离父母之后很快的适应学校环境,较少出现分离焦虑现象。孩子开始在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开拓自己的世界,会开始逐渐减少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后,爸爸妈妈要逐渐的让孩子学会独立,但这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在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后慢慢形成。
二、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教育方式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例如,自我情绪指向内部的孩子,会在对外界的探索上较为退缩,安全感也较低,较为依赖父母,这时父母需要以建立亲密关系为主。如果孩子早期的亲密关系得到巩固,对外部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这时父母就应该去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家庭外部,引导孩子向独立和自主的方向发展。
三、不同的性别有时需要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男孩子和教育女孩子的方式上,爸爸妈妈们往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孩子在0-3岁正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年龄段,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区别不大的。0-3岁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以建立亲密关系为主,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充足的探索欲。只有拥有安全感和探索欲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和引导孩子独立自主并不矛盾,亲密关系是孩子能够独立发展的基础,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到孩子正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在此时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了解到这些才能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养女儿父母角色有哪些区别
家中有一个可爱乖巧美丽可爱的女儿,这让很多为人父母的自豪不已。除了要给女儿良好的教育投资还要教会女儿哪些知识呢?怎么当一个好爸爸?怎么当一个好妈妈?教育女孩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该怎么做,才能使宝贝女儿成长得更出色呢?在此,专家为年轻的父母们支招。
爸爸做女儿心中理想男性
第一招:学会赞美
女孩往往更期待爸爸赞赏的目光,因为来自爸爸的赞美能大大增强她的自我意识。
所以,当爸爸的你千万不要吝惜夸奖,譬如告诉她新衣服有多漂亮,她画的蜡笔画让你感到非常自豪等。
第二招:嗬护有度
虽然生活中,爸爸对女孩的关爱通常要比男孩多些,但是嗬护也要恰到好处,更多的时候,爸爸应该成为女儿的保护人。譬如在女儿发生危险的那一刻出现;而当她正与小伙伴一起玩时,爸爸适当“消失”也许更合适。
第三招:保持温柔
从婴儿时,爸爸就开始为女儿洗澡了,那么当女儿长到4岁,爸爸仍然可以这么做,替她洗澡、涂润肤油等,还可独自带女儿去公园慢跑,陪女儿骑车郊游并与她讨论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等等。由此,可以与女儿始终保持细致的嗬护和亲密的距离。
第四招:塑造形象
爸爸是女儿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爸爸在生活中应力争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要为女儿塑造良好的男性形象。因为,通常情况下,女儿会以爸爸为标准,去寻找她成年后生活中的伴侣。
妈妈成为女儿最好的榜样
第一招:健康第一
可能有的妈妈认为自己有些胖,但是绝对不要在年幼的女儿面前讨论这个问题,同时也应尽量避免议论其他女性的身材问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女孩对体重和节食这类话题留意得越早,对她的健康危害就越大,特别是在青春期出现的吃饭障碍问题。
第二招:角色教育
虽然妈妈是女儿的榜样,但是你也不可能扮演所有的角色。因此,可以让女儿多接触你身边的好友、同事等,无论她是成功的职业女性,还是一个出色的家庭主妇。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女儿了解到女性的生活角色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于她今后的成长十分有益。
第三招:从容化妆
你不必回避在女儿面前化妆,并且当女儿说你漂亮时,应该感到高兴,还可以摆个优雅的姿势来向她展示你的女性魅力。但是,你也别忘了让女儿知道,适当化妆是一种礼节,没有化妆的你也同样迷人。
第四招:培养独立
如果女儿喜欢玩过家家之类的游戏,做妈妈的应该加以鼓励。这正是让她学习生活内容的好机会,你可以和她一起为娃娃穿衣服、梳小辫,教会她把娃娃的房间重新布置,并告诉她,如果娃娃之间发生争执时该如何解决,以此培养她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看来教育女儿父亲和母亲都要给孩子做出示范和表率才行,父亲和母亲给孩子的教育各有不同,又各不能缺少。
儿童年龄是怎样界定的
1、儿童年龄是怎样界定的
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1周岁以内的“吃奶的孩子”。
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这是学龄前期之前的时期,因此,也有人称为“先学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接受正规学习之前的准备阶段。
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又把此期开始的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
儿童年龄是怎样界定的
2、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什么特点
2-3岁,要关注能不能处理好分离焦虑。如果,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能不能自己独立。
3-4岁,需要注意到自信心及共情(同理心)。爸爸妈妈要不断培养他理解别人想法和情绪的能力。
4岁是个重要的年龄分水岭,因为4岁开始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幅成长,也更有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可以开始培养许多重要的情商能力。
5岁之后,因为宝宝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培养宝宝乐观、诚实、责任心等情商能力。
6岁小朋友是一个转折器,妈妈们会发现宝贝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的温柔,乖巧了,他们慢慢的开始向以自我为中心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