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爱吮手指头是心理疾病

孩子爱吮手指头是心理疾病

吮手指头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以下的婴幼儿吮手指是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若孩子一直保留这个行为,就不单是个坏习惯的问题,而是可能隐含着心理异常的因素。

在身体健康方面,孩子常吮手指头将导致被吮吸的局部组织增生,指头外观异样,引起局部感染和肠道寄生虫及消化道感染。如果持续到6岁以上,还可出现下颌发育畸形、上下牙不齐、下颌前突等。

造成孩子吮手指头毛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原因与孩子的精神压力有关,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缺少同龄伙伴、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会使孩子心理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并试图以吮手指这一异常的行为来宣泄和缓解内心的紧张焦虑。此外,父母经常争吵、管教方式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适应新环境遇到困难;不良的卫生习惯,不注意定期修剪指甲等,也是造成孩子吮手指头的原因。

还有些孩子是由于模仿或偶然为之时得到一种满足,家长没有及时制止,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顽固的不良习惯。个别的孩子则是某些神经症如强迫症、抑郁症等引起的一种刻板重复的动作。

专家支招:

矫正孩子吃手指头的方法:

1.正确对待

切忌简单粗暴的方法,不要嘲笑、打骂、强行制止,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孩子紧张情绪加重,甚至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

2.消除诱因

弄清楚造成这个毛病的原因,消除诱因。比如,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给孩子科学的引导和鼓励,恰当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值,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交友的条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

3.厌恶疗法

在儿童常吮吸的手指上,涂些胡椒粉等有异味的东西或缠上纱布,使之在吮吸时不能获得满足感,而产生一种厌恶感,可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4.逆转意图疗法

改变孩子在吮手指行为中的态度,从相反的意图来让孩子重复这一行为。具体是规定孩子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吮手指,不想吮了也不能停,直到感到不舒服不愉快,在孩子对这一行为的态度的改变中,慢慢改掉这一行为。

5.行为对抗疗法

这是一种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它把一个坏刺激与吮手指的行为反复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使之与原来的条件反射相对抗,以消除吮手指行为。具体做法是:①在手腕上套一橡皮圈;②行为刚一出现,就开始拉弹橡皮圈;③拉弹时必须注意计数,直到吃手指行为消失为止;④记录每次拉弹次数,以便比较;⑤开始弹拉次数要多,一般从十数次开始,时间要长,以后会逐渐减少;⑥到只需三五次时,就可以去掉橡皮圈,靠想像回忆拉弹橡皮圈的情形,来对抗吮手指的行为。

6.及时强化

矫正孩子吮手指的行为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这一行为有所减轻,就及时鼓励表扬,给予强化,以增进矫治效果。

孩子爱咬指甲源于心理疾病

小孩子咬指甲是婴儿吸吮乳头行为的延续,常见于幼儿。多从4岁至5岁开始,到6岁时明显增多,11岁以后逐渐减少。据报道,约50%儿童有过程度不一的啃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从心理上来说是焦虑、不安和“缺爱”的表现,是一种孩子用来安慰自己的方式。

因此,如果孩子的啃指甲行为只是偶然为之,家长完全可以放松心态,不需特意提醒,这类行为会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孩子过了12岁仍然频繁出现啃指头的现象,或者啃咬行为特别严重,手指受伤出血都无法停止,同时伴有明显的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长要认识到简单的说教或责骂不能改变咬指甲行为,甚至可能强化孩子的这类行为。家长采用行为疗法,在孩子啃咬手指的时候引导其转移注意力,或是在孩子减少啃指甲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帮助孩子减少这类行为。

但在多数情况下,单纯的行为矫正难以达到效果,因为孩子啃咬指甲是为了弥补自己缺失的爱和缓解紧张情绪。治疗孩子的咬指甲癖,需从根源入手。就像悠悠,出生不久,她就经历了与母亲的“分离焦虑”。回到父母身边后,她又因为母亲的高要求而长期处在紧张情绪中,因此,她用啃咬指甲这种行为来安慰自己。在心理咨询中,她父母的抚养方式改变,她得到父母“有效的爱”,内心获得安全感,情绪好转,她的咬指甲行为自然就减少了。

婴儿出现了口臭怎么办呢

大多数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就可以。一定要确保孩子知道怎么刷牙,帮助他或监督他刷牙,一天至少2次,睡觉前再刷一次。3岁之前,每次至少刷1分钟,3岁之后每次2分钟。你还要督促他轻轻地刷刷他的舌头。

如果孩子已经开始用牙膏了,一定要用很少的量。美国儿童牙科学会建议,你给孩子用的牙膏不要超过豌豆大小,尤其是如果你用的是含氟牙膏。

孩子吞下太多氟,会让他长大后牙齿上有白点。如果居住地的饮用水是加过氟的,那么大多数孩子都能从水或用这种水制作的食物中获取足够的氟。

如果你想给孩子用牙膏,不妨先试试味道淡的不含氟儿童牙膏或一点儿小苏打也行。准备好一杯水,以防孩子万一受不了那种味道。

有条件的话,要带孩子定期去看牙医,确保他的牙齿健康清洁。如果孩子的牙齿没问题但还是有口臭,一定带他到医院做一下相关检查。

如果孩子爱吮手指,一定要让他用香皂勤洗手。另外,要经常清洗宝宝最喜欢搂抱的玩具或被褥。

如果他嘬安抚奶嘴,就要经常冲洗或用沸水消毒。当然,你也可以鼓励他停止这种吸吮习惯,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

最后,别让孩子在意自己的口臭。你要尽量不动声色地帮孩子驱除口臭,哪怕你真的觉得难闻。

常吮手指容易导致牙齿畸形

宝宝吸吮手指并不是疾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吸吮手指家长们就应该注意了,应该制止的。常吮手指容易导致牙齿畸形,家长们应重视孩子的牙齿健康情况。

近日,哈市某小学进行牙齿普查发现,牙齿畸形的孩子为数不少。哈医大二院口腔科专家呼吁,从小形成牙齿保健意识很重要。

三年级的聪聪在检查中被发现有严重的“地包天”症状,牙齿将下嘴唇顶了起来,看上去和整个面容很不协调,哈医大二院口腔正畸修复科专家侯录教授确诊为前牙反颌,也就是俗称的“兜齿”、“地包天”,如不尽快矫治,一旦导致骨性错颌畸形,就只有手术了。

据侯教授介绍,儿童乳牙期及替牙期牙齿的患病率最高,常出现“地包天”、龋齿、黄牙、畸形牙、排列不齐等。这些症状除了与遗传因素、某些先天性疾病及后 天因素有关,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口腔习惯以及家长不正确的人工喂养。因此,提醒家长朋友,要培养孩子爱齿护齿的习惯,不要让孩子有吮指、伸舌、咬唇、咬 物、偏侧咀嚼和经常用手、肘或拳头枕在一侧的脸下,及用手托一侧腮部读书或思考问题等不良习惯。

因此,家长们应该重视的,做好预防措施,这样才能让孩子的牙齿健康的。

宝宝为什么会吃手

6个月之前的宝宝吃手完全是为了满足吸吮的需要

6个月之前的宝宝吃手完全是为了满足吸吮的需要,因而在人工喂养和饥饿时的宝宝表现得特别明显。

吸吮反射是一种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当触及三个月前的宝宝口唇边时,会引起他们的吸吮反射,这种反射是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本能,兴奋性特别强,所以,宝宝尤其是三个月之前的宝宝为满足吸吮的要求,特别喜欢吃手。

一般,到了6―7个月时,宝宝吃手的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如果宝宝在6个月以后继续吃手开始出现吃手,则不再是满足吸吮的需求,而是一种自慰需要的表现了。

6个月以后的宝宝在情感上比较脆弱,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此时又有了自己初步独立的要求,所以常常会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会出现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来使自己得到安慰。

宝宝在8个月以后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会固定吃一个手手指头,长期吃手有一种信号,我们要早一点干预。其他的正常不用过多的干预。 老吃一个手指头是一个信号,玩的游戏中,这个手玩着,那个手吃一些,这种习惯可能要延迟到三四岁。

宝宝爱吮手指不用过分担忧?

据调查研究显示,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看来吃手的习惯在宝宝当中还真是个普遍现象。

专家告诉你:2岁是个分界点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2岁以下的宝宝偶尔地啃啃脚丫子,吮吸小手,妈妈们不用为此太担心。因为,这时宝宝的牙齿发育不会受此影响。宝宝在5~6月的时候长的是虚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并没有什么坏处。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如何纠正宝宝“吮指”补点锌

孩子吃手的嗜好让很多爸爸妈妈们烦恼,其实家长们不要为这烦恼如果孩子爱吃手,就可以给孩子补点锌的,缺锌的孩子容易这样的,这是家长们应该重视的。

纠正宝宝“吮指”补点锌

大多数小儿都有吃手指的偏好,添加辅食以后更加突出。当宝宝可以下地活动,而吮吸已经弄脏的小手时,家长的担忧便与日俱增。用什么办法治这“吮指癖”? 专家指出,纠正孩子吃手指的不良习惯,应以教育和转移注意力为主。而对1-3岁的孩子则要检查是否需要补锌。3岁以上的孩子还应重点防范寄生虫病。医生不 主张用涂抹黄连等办法来纠正小儿吮指。

“吮指癖”从何而来?

多数婴儿是从3个月 开始吸吮手指,到6个月添加辅食后表现明显,伴随出牙将逐渐形成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吸吮手指既是习惯使然,同时也有缓解出牙不适的效果,但更多的是消除 不安、烦躁、紧张的情绪,具有镇静作用。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强制性地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长大后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 因此,2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能粗暴对待。

不过,对小孩吃手伴随有吃纸、抓墙、食欲差、头发黄、个子矮的 现象,家长不要轻视,最好带孩子做一个微量元素检测,看看是否缺锌。1-3岁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缺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应该及时干预。此外,3岁后 的孩子和外界的接触更多,因吮手指导致寄生虫病比较常见,这也是家长要考虑的因素。

洁癖也是心理疾病

洁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属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患有洁癖的人过分关注是否洁净卫生,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清洁的维护上,因此活得特别累。例如很多洁癖患者都喜欢不停地洗手。每做完一件事后,他们就觉得手被弄脏了,非得要洗一定时间或一定次数才行,否则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害怕自己受到细菌感染。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喜欢把自己搞得过分干净的人,反而越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是因为,少量接触一些病菌可以让人体产生抗体,从而获得抵抗能力。而洁癖患者由于没有任何防备,一旦接触病菌就可长驱直入。许多洁癖患者同时易患有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这就是因为太爱干净的缘故。

教育不当可能诱发洁癖

洁癖跟家族遗传有很大关系,70%的洁癖患者具有强迫性人格,这是洁癖产生的生理基础。而长期的精神紧张,如工作压力过大,要求过分严格,或者处境不顺利,常担心发生意外等外界不良刺激也会诱发洁癖。

此外,家庭教育对诱发或加重洁癖也有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具有强迫人格,会对子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的家庭教育,往往会造成孩子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的性格特点,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过分古板、固执、缺乏人情味及灵活性。他们长大后,在生活上也会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要求一切井井有条,稍一改变就会焦虑不安。洁癖患者很多都维持独身,就算勉强进入婚姻也很难如意。

“以毒攻毒”有助解除心魔

轻微洁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大,但如果已经到了令患者自己感觉痛苦的程度,就要积极到心理门诊寻求治疗。

相关推荐

小宝宝吃手要怎么办

有人认为:1岁以内的婴儿手指并没有什么“不雅观”和“不卫生”,这初生婴儿一种追求舒适和心理上快感的满足,这正常的自然行为,而不异常的错误行为。如果1岁以后,孩子整天只顾手指,而变得沉默呆滞,那就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解决的办法不打手或敲嘴巴,而要寻找原因,据了解,手成为一种习惯的婴幼儿,其主要原因缺乏心灵上的慰藉,由于缺少父母关所造成的。解决的方法父母要想方设法成为他的游戏伙伴,多带他到户外去开展游戏活动,用有趣的活动去吸引他的注意力,分散他手的兴趣,手习惯就会得到克服。

母乳的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前,妈妈先要给孩子换上干净的尿布,换好尿布后清洗双手,再用温水擦净乳,才能开始喂哺。平时乳母要勤换内衣,经常保持乳的清洁,防止乳及乳房发生疾病。 母乳喂养的姿势很重要。要采取合适姿势进行喂养,当然,主要还要根据母亲当时情况选择不同的姿势。给宝宝喂奶可以坐位,也可以卧位、侧卧位或立位,甚至走着。总的原则妈妈所采取的体位要舒适,全身肌肉要放松,一手抱着孩子的颈背部,另一只手根据当时情况和需要,可以抱着孩子的臀部或托住自己的乳房等;孩子面对妈妈,母子身体最好要做到“三贴”,即胸贴胸、腹贴

宝宝吃手有什么好的办法

最好的方法了解儿童的需求否得到满足。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如饥渴、冷热、睡眠)外,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玩乐。还应该提供有利条件,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使孩子生活充实、生气勃勃。分散对固有习惯的注意,保持愉快活泼的生活情绪,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家长要耐心、冷静地纠正儿童手指行为。对于这类患儿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嘲笑、恐吓、打骂、训斥,更不要使用捆绑双臂或戴指套强制性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效果,并且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压抑

多愁善感心理疾病

其实在生活当中存在很多多愁善感的人,有的人认为这一种性格并不需要去改正或者担忧,但实际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多愁善感并不利于我们的生活还有工作,而且心理专家认为,多愁善感一种心理疾病。 多愁善感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日益影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和职业生涯。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已经成为很多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多愁善感最早作为疾病被发现,在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解剖学家加连(Galien )发现一些病人常常会陷入一种极端消沉的状态,他们感叹生命短暂、人世无常、人生孤独,就连窗前飘落的树叶

老年人应如何战胜心理疾病

1、心理疾病“疯掉了” 谁都会有焦虑、郁闷的时候,只大多数人时间不会很长,自己能够调整过来。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虽然焦虑、郁闷的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调整有些吃力,但并不真的“疯了”。 2、心理疾病治不好的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很多心理疾病可以治好的。比如,焦虑障碍就一种常见的问题,来门诊就诊的很大部分人都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的。而且经过规律治疗,调整了心理水平后,很多人都感觉工作和生活状态更好了。 3、心理疾病性格问题,不用治 虽然性格不能完全被改变,但性格中一些不好的

外向孤独症的病因

心理疾病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心理疾病)。 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而外向孤独症就这一种。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有棱角有性格的人都在接触到社会后被磨的光滑椭圆,长辈和上司们都反复告诫孩子们,要学会看什

安抚奶嘴好习惯 小孩吸安抚奶嘴实例介绍

例1:刚过满月小宝就开始吸自己的右拳。每次吸的非常专心。2个月起开始吸右大拇指了。妈妈经常中断孩子手指,可孩子会很快再次吸。为此,爸爸建议诱导孩子安抚奶嘴,以免吸进手指上的细菌,造成肠道感染。可妈妈认为长期吸安抚奶嘴有可能会影响牙齿的发育,可有没有办法使孩子戒除吸手指。父母各自持有自己的观点,又不能互相说服。 例2:强强到了8个月对吸手指还有着强烈的欲望,连睡觉都要吸手指。左手拇指都吸出了厚厚的茧子。父母试图换成安抚奶嘴,可孩子不接受;试图将辣椒涂在手指上也未奏效。因此,弄

小孩喜欢吃手习惯还

很多出生两三个月的婴儿,最做的事情“吃手”,爸爸妈妈为了改正婴儿的这一“坏习惯”煞费苦心。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池霞主任医师指出,婴儿时期手指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婴儿进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家长不必过多干涉。 新生儿长到两个月至三个月时,随着大脑的发育,婴儿逐步学会两个动作:一个用眼睛盯着自己的手看,另一个便吸自己的手指。对于他们来说,一种学习和玩耍。从笨拙地吸整只手,发展到灵巧地吸某一个手指,这说明婴儿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大大提高。手指动作,促使婴

对待心理疾病的三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心理疾病治不好的。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很多心理疾病可以治好的。比如,焦虑障碍就一种常见的问题,来门诊就诊的很大部分人都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的。而且经过规律治疗,调整了心理水平后,很多人都感觉工作和生活状态更好了。 误区二,心理疾病“疯掉了”。 谁都会有焦虑、郁闷的时候,只大多数人时间不会很长,自己能够调整过来。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虽然焦虑、郁闷的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调整有些吃力,但并不真的“疯了”。 误区三,心理疾病性格问题,不用治。 虽然性格不能完全被改变,但

打疫苗能预防秋季腹泻吗

预防秋季腹泻不能仅靠疫苗 尽管秋季腹泻个常见病,家长们却感到很紧张。不少人以为提前带孩子打疫苗能万事大吉,可儿科副主任周医师对此却持保留态度。“这种疫苗并不国家法定的疫苗,由此看并不必须的;轮状病毒产生抗体的时间不长,选择什么时机注射疫苗要有讲究;疫苗利用蛋清做培养基,对蛋清过敏的孩子并不少见,应引起注意。另外还存在个体差异,并不每一个人都能产生有效的抗体。” 周医师说,有效预防秋季腹泻,光靠疫苗绝对不保险,还得做足相应措施。譬如“粪口传播”及“飞沫传播”秋季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那么在疾病高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