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体质寒湿怎么调理呢

体质寒湿怎么调理呢

1.清热祛湿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疗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体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2.鲜土茯苓煲猪汤

原料:鲜土茯苓200克、猪[月展]肉500克、生姜1-2片。

制作:鲜土茯苓洗净,切片状;猪肉洗净,整块不必刀切。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疗效:祛湿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寒湿体质饮食调理

宜食温热、甘缓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樱桃、杏、胡桃仁、栗子、韭菜、芥菜、香菜、胡萝卜、洋葱、香菇、黄豆芽、黑豆、山药、雀肉、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鸡肉、鹌鹑肉、黄鳝、草鱼、海虾、饴糖、酒、咖啡、红糖、生姜、辣椒、胡椒、糯米等。进补之品适合蒸、焖、煮、炖等烹调方法。

春季适当进食升阳之品:陈皮、谷芽、韭菜、花生、葱、姜等。

夏季尽量少食菊花、绿豆等清热降火的药食。阳虚明显者可以在“三伏天”进补温热之品,如羊肉、狗肉、童子鸡等,或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命门等穴位。春夏季宜多晒太阳。

体质寒湿吃蜂蜜加重湿气

蜂蜜并非人人皆宜六类人不宜食用

从中医角度讲,蜂蜜性平味甘,有补益脾胃、润肠通便的作用,能缓解口干、鼻干、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问题,还有安神的功效。蜂蜜还能滋阴润燥,适合阴虚火旺的病人。如因鼻敏感而有鼻干、红肿症状的人,可通过服蜂蜜来改善。蜂蜜虽好,但也有利弊。因此,在食用蜂蜜前,应考虑个人体质。下面这几类人吃了情况不容乐观。

第一,体质寒湿的人,或身体常出现水肿的人,食用蜂蜜反而会加重湿气,弊大于利。

第二,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大便不实者禁服蜂蜜。

第三,肝硬化患者

蜂蜜提供的单糖不需要肝脏的分解,大大减少了肝脏的负担,适合乙肝和慢性肝炎患者食用,但是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蜂蜜会加重肝脏纤维化,促使病情变的更加严重。

第四,糖尿病患者

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占80%左右,这两种糖都是单糖,极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血糖大幅度飙升,加重胰岛负担致使病情恶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尿糖和血糖还没有得到控制,为避免危险,以不吃蜂蜜为好。

第五,1岁以内的婴幼儿

蜂蜜营养丰富,很多妈妈会在吧辅食里添加一些蜂蜜改善口味,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肠胃消化系统发育的还不是很完全,体内无法解蜂毒,蜂蜜里含有的一些花粉物质或者激素类物质会使宝宝过敏甚至中毒,不宜食用。

第六,感冒吃药的人

感冒往往伴随着咽喉疼痛、嗓子干哑,除了吃药,很多人还会冲一杯蜂蜜水,但是感冒药或退烧药中含有乙酰氨基酚成分遇到蜂蜜会形成一种复合物,降低药效。同理,像止咳糖浆这种含有蜂蜜成分的药物最好也不要和以上感冒药一起服用。

寒性体质的调理

1、腹部热敷

对于寒性体质的女性来说,腹部最容易寒气上扬,影响全身,因此平时坚持拿热敷包敷在腹部部位,冬季出行可以在腹部敷上暖宝宝。

女性下半身血液循环不足,可以坚持泡澡。如果条件不足则可以以下半身坐浴实现。洗澡水中放入少许精油,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2、经常敲胆经

不少女性上半身体热,下半身体寒,这其实跟下半身血液不畅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敲胆经的方式使得下半身血液循环畅通。平躺在床上,收缩腿部肌肉,在大腿外侧的凹陷处,进行推拉式按压,需要按压到有酸痛感即可。

3、热水泡脚

每天晚上9点,是泡脚的最佳时机,此时人体开始进入每天的排毒期。泡脚能够加快血液循环,有效排出毒素,体寒的MM最好在泡脚热水中加入少许艾叶或者姜片,更能散去寒气,记得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分钟左右即可。

4、小型有氧运动

不少女性体寒事实上是由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因此在家做一些小型的有氧运动,会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瑜伽、普拉提甚至近期流行的PIU健身操占用面积小,很适合在家进行。

5、足部按摩

寒从足生,做好足部按摩能够有效加快血液循环,而足部穴位则对应不少器官,按压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可在泡脚之后,对足部进行点压式按摩。

6、吃温热属性食物

尽量不吃寒性食物,多吃吃温热食物可以促进肌体血液循环,到了冬季,更需要温补,但是切忌摄入热性食物,出现寒性燥热更难调理。

7、多吃含维生素食物

手脚冰冷与末梢血液循环情况有密切联系。而补充维生素E,有助扩张末梢血管,让末梢血液流通顺畅,记得要一直坚持哦。维生素E广泛分布于动植物油脂、蛋黄、牛奶、水果、莴苣叶等食品中,在麦胚油、玉米油、花生油、棉子油中含量更丰富。

8、多喝温补茶

体寒的女性平时最好多喝些具有温补效果的茶水。

寒湿体质怎么调理 热疗祛寒

热疗祛寒是自古人们就使用的古朴、自然、有效的祛寒方法之一。

有的用热水袋,或加热后的沙、石、盐、石蜡热敷;有的用艾条熏疼痛的部位,或在疼痛的部位或穴位贴上姜片或蒜片等再用艾熏;

有的用祛寒的中药液煮水泡、熏等;有的用各种理疗仪照射祛寒;有的用刮痧、火罐等祛寒。

可以说在医院、民间都有不少祛寒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和治疗因寒湿引发的各类疾病。

寒湿体质的人,日常生活也要注意防止寒湿入侵,不要淋雨,洗头后要及时把头发吹干,冬天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手脚和腰腹不能受冻。

寒湿性体质怎么调理

寒湿者:可选用草豆蔻10克、扁豆30克、玉米100克、茯苓50克、高良姜15克等煲猪瘦肉或猪骨,以起到温阳化湿的功效。

湿热者:可选用高良姜、扁豆加溪黄草30克、土茯苓30克以利湿清热,或直接煮溪黄草水来饮用,都有很好的祛湿、清热功效。

“寒湿”的人身体多有阳虚症状,比如平时比较怕冷,喝热水会感到更舒服,舌质比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稍腻,口淡,甚至有口甜感觉。

寒湿者:可选用草豆蔻10克、扁豆30克、玉米100克、茯苓50克、高良姜15克等煲猪瘦肉或猪骨,以起到温阳化湿的功效。

如果内湿不明显,或自己无法判断,可选用药性平和的材料来煲汤,最常用淮山、土茯苓、扁豆、玉米。这些材料由于有健脾渗湿的效果,有湿的人可以祛湿治病,没有湿的人可以健脾,并不易受湿邪侵袭,能起到防和治的效果,可谓一举两。

咸菜鲤鱼汤。此为传统的广东潮菜,味道鲜美。选新鲜鲤鱼l条,500克左右,去净内脏,不用去鳞,此汤务求清淡,因此不必将鲤鱼油煎。选用成菜甫,切片后浸淡,然后与鲤鱼里煮至同味即成。

寒湿体质怎么调理 适当出汗

适当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运动后出汗,吃了温热食物而出汗,还是泡脚后微微发汗,都可以达到一定的祛寒的效果。

阳虚体寒的人怎么调理 寒湿血瘀体质的症状

具体如下:

寒湿血瘀体质要把寒、湿和血瘀区分开。其中寒湿体质兼有寒和湿的体质,寒性体质是阳虚的体质,会导致湿盛,产生寒湿,寒和湿夹杂在一起形成寒湿的体质;而瘀血体质多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疼痛,还有口唇紫绀、指甲青紫。

调理寒湿体质要通过补阳的方法对抗阳虚,饮食上多吃阳气充足的药物或食物,如牛、羊肉火锅;湿性体质常用的食疗是薏仁米、陈皮等除湿的食物;瘀血体质常用活血的食物或药物,如三七粉。

寒湿体质三伏天怎么调理身体 湿寒体质是怎样造成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平衡的有机整体,体弱的根本是阴阳失衡。寒体性质是身体内部阴气过剩,导致阴阳失调。

对于寒湿体质的人群来说,其主要表现症状是,内脏下垂,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精神虚弱且容易疲劳、脸色苍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风、手脚冰冷,喜欢喝热等。

体寒体质该怎么调理

1、自制药膳红枣。红枣营养价值高,味甘,性温,补中益气,是调理体寒的一大圣品。选择饱满红润,有淡淡枣香,无黑点霉坏。洗净泡30分钟左右后,沥干。辅以黄芪、当归、太子参(老年人或有肢体麻痹症状的可加天麻)等中药,洗净切片。与红枣一起加水没过,大火煮开后,小火加盖慢熬至一半水时,加入冰糖适量,继续小火慢熬至水呈粘稠状裹于红枣表面。用塑料、玻璃或搪瓷器皿盛出晾凉。可根据各人情况,调些蜂蜜。放入冰箱,冬日每天取食十粒左右。夏日可酌量减少。长期服用,对改善体质很有效。

2、忌食或少食寒性、凉性食物。例如螃蟹、凉茶、西瓜、海产品等。勿贪凉而多用冷饮、冰饮品。

3、注意保暖。体寒的人体内本就寒气多,更要注意保暖,冬季多穿一点衣服,秋衣秋裤都用上,勿使寒气入体。关节、颈椎、肠胃等部位勿长时间裸露受寒。

4、冬日临睡前用加了姜汤的热水泡脚15分钟以上。期间可多次加入热水,以保持高水温。这样可以使血脉循环通畅。睡前在被窝里加两个热水袋,一个在脚部,一个在胃部。这两处暖了,全身就都暖了。

5、可去有资质的养生馆、洗脚店做精油按摩或开背。也可以去正规医疗机构拔火罐去湿气寒气。

相关推荐

体质寒凉的人怎么调理

可多食一些具有补肾阳虚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一伏可食用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补人体之阳。还可以吃韭菜、泥鳅来进行食补,药物则有肾宝、玉苁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另外,多吃一些性属温热的食品,以提高机体耐寒力。常见的温热食物有:牛肉、大蒜、辣椒、生姜、圆葱、山药、桂圆、当归等。 1.尽量避免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如冰冻饮品、冰激凌等。2.在吃温补食物的同时,尽量避免同时食用滋阴类食物,出现相互抵消滋补功效。 1.早上起床。有规律的生活方

体质湿热如何调理

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多吃青菜尤其是有苦味的蔬菜,如苦瓜、芥蓝,以及可以去湿的冬瓜、丝瓜。可以把薏米、赤豆、绿豆熬粥。多喝苦丁茶、莲子心茶。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注意调理情致,防治有口苦、大便干燥、火气大、易烦躁、易脸红、小便黄赤等问题发生。 不能熬夜,烟酒不能碰,不能吃辣,少吃稀饭、汤面会膨胀的东西,尽量不喝冷饮,要进行忌口。适度饮水,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应早睡早起,室内经常通风换气,能不用空调尽量不用,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早起出

湿热体质怎么调理

1、饮食调养 很多时候饮食方面的因素也是导致湿热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除了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位置,在平时还应该多吃些用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常见的有薏苡仁、莲子、茯苓、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鸭肉、鲫鱼等,这些食物都可以将体内的湿气排出, 从而保证人体健康。 日常饮食中还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尽量远离各种辛辣、刺激性食物,还有就是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以免导致体内湿热情况更加严重。 2、运动锻炼 我国中医指出,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而

痰湿体质如何调理

薏苡仁菖蒲粳米粥 痰湿体质若有头痛、胸闷烦躁、腹部胀满、痰多、头昏等现象时,可每日食用一次薏苡仁菖蒲粳米粥,能够有效的改善不适症状。中医认为薏苡仁能够健脾利湿,清热排脓;菖蒲则可以行气利湿,化痰开窍,健脾养胃,二者与粳米结合,则可达到开窍通络、理气去燥、养心安神,祛痰除湿的食疗作用。 具体做法:将菖蒲15克用纱布包裹好,取薏苡仁50克,粳米50克,二者分别洗净,与菖蒲包一同入锅,加水煮成粥,粥将熟时放入冰糖即可。 菊花陈皮普洱茶 取菊花、陈皮普洱茶各5克,共同研磨成粗末,再用纱布包扎好,放入被中,用沸水冲

体质偏寒怎么调理

1、忌辛热刺激食物 如酒、辣椒、洋葱、胡椒粉、咖啡、浓茶等,性热属阳,进入人体后易助热生湿,加重病;且中医认为酒乃“纯阳毒物,与火同性”,易助湿生热,所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春季养肝应忌辛热刺激食物。 2、多吃辛甘食物,少食酸味食物 辛甘食物有利于养肝护脾;而酸具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疏泄,所以春天在饮食上宜减少酸味食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需要吃一些性平的食物,平时饮食少吃热性的食物例如羊、牛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有要注意生活要有规律。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一: 芦荟苦瓜排骨汤 1:材料:芦荟新鲜叶片两片、小排骨半斤、灯心花四至六扎、苦瓜一个、盐少许做法:1、将芦荟洗净,去皮,切件,备用。2、苦瓜洗净,去瓤,切块备用3、灯心花洗净。4、排骨选用油少者,去油脂,洗净。5、 将清水放入瓦煲內,煮沸后加入以上用料,改用文火煲两小時。 二: 灯心花猪展汤 材料:灯心花五至八扎、马蹄十粒、红萝卜一个、猪展半斤、白米一两做法:1、将灯心花洗净,备用。2、马蹄洗净,去皮或不去皮均可,但不去皮者功效更佳。3、红萝卜洗净,去皮,切厚件。4、 猪展洗净,飞水。5、将清水放入瓦煲

痰湿体质如何调理

先天禀赋 素体胃热,过食肥甘厚味,脾运不及,聚湿生痰。 年老久病 脾胃虚损,运化功能减退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 缺乏运动 长期喜卧久坐少动,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呆滞,不能运化水湿,聚湿致痰湿内生。 痰湿体质症状表现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容易肥胖、沉重,身体发胖(虚胖),面色无光,容易犯困,喉头有痰湿,嗜食肥甘、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等。 痰湿体质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

湿热体质调理秘方

湿和热是两种不同的邪气,单独一种还好祛除(祛湿或清热即可),交织在一起要调理就非常困难,古人对湿热早有论述,“湿热相煎,如油裹面”,“因于湿,首如裹;热胜则肿”。湿热结合在一起,如油入面,缠绵不休,大家想想,把油和面和到一起要分开真的很难呀!湿气大,头部感觉有东西裹着;热多了,身体就会有肿胀的感觉,这里的肿胀不仅包括水肿,还包括长包,痘痘等,因为在体内又排不出去,总要找个发泄的出口。 久湿必生热,脾虚湿气大如果不调理,最后会演变为湿热体质。打个形象的比喻:湿热如同农村那个稻草堆,被雨淋后,把手伸进去感受到

痰湿体质如何调理

1、环境调摄 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2、起居调护 痰湿体质者以湿浊偏盛为特征,湿性重浊,易阻滞气机,遏伤阳气。所居居室应该朝阳,保持居室干燥。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实践,多到户外享受日光浴,借助自然界之力宣通人体之阳气。洗澡应洗热水澡,程度以全身皮肤微微发红、通身汗出为宜。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 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雨淋。 3、饮食调养 肺主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