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菌痢的分型
急性菌痢的分型
急性菌痢的分型:
1.普通型 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量少,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一般1~2周内逐渐恢复或转为慢性。
2.轻型 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表现均较轻,腹痛不著,腹泻次数每日不超过10次,大便呈糊状或水样,含少量粘液,里急后重感染也不明显,可有呕吐,有疗程3~6天,易误为肠炎或结肠炎。
3.中毒型 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骤,病初即可有高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浅表、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花纹,可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但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无腹痛与腹泻,常需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采集大便检查才发现粘脓便,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按临床表现可分为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皮肤发花,口唇青紫,血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②脑型:以严重脑部症状为主,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可发生脑疝。临床表现主要为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早期表现嗜睡、烦躁、频繁呕吐、呼吸增快,后期神志不清、频繁惊厥、血压升高、瞳孔忽大忽小,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明显迟钝、消失,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整,呈叹息样呼吸,最后减慢以至停顿;③混合型:是预后最为凶险的一种,具有循环衰竭与呼吸衰竭的综合表现。
痢疾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体温达39℃-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稀便;腹痛或呈水泻,继呈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日内痊愈。
②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里急后重等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
③重型: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脓血便,每日达数十次,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0-41℃,伴有头痛、畏寒、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本病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症状也不严重,且多在出现惊厥后6-12小时才发生。中毒型多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的休克型;以脑水肿与颅内压增加等脑部症状为主的脑型,以呼吸与循环衰竭同时存在为主的混合型。
a.休克型:早期患儿面色灰白,口周青紫,肢端发冷,指趾甲苍白,心率和呼吸增快。随病情发展,面色变灰,指趾甲、口唇发绀,皮肤发花,心率每分钟达160次以上,心音低钝,脉细弱,意识不清。晚期伴心力衰竭、休克肺、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b.脑型: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乳儿和学龄儿童相对少见。患儿初起意识清醒,突然出现惊厥、四肢抽动,两眼上翻。严重者反复出现。开始每次惊厥后意识尚清,以后逐渐萎靡、烦躁或嗜睡,直至昏迷。患儿面色灰白,且体温越高面色越灰,神经症状也越重。脑水肿、脑病可引起呼吸衰竭,则治疗较为困难。因此若见患儿面色发灰、心率相对较缓及反复惊厥,都是颅压增高的征兆,要积极处理,以防呼吸衰竭发生。
菌痢有脑水肿时,眼底改变并不明显,不能以此来判断有无脑水肿。
C.混和型:脑型和休克型表现同时存在,病情更严重。
迁延性菌痢
迁延性菌痢病程在2周-2个月之间,系急性菌痢迁延不愈之故。病人常无高热、腹痛或中毒症状,只表现为腹部不适、食欲不佳、大便次数多,有时脓血便和黏液便交替出现。便培养阳性率低于急性期。
慢性菌痢
慢性菌痢病程在2个月以上。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因患儿体质弱、营养不良、佝偻病、寄生虫、贫血等合并症所致,也可因耐药菌株引起。除腹泻外,其他症状不典型。病程久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轻度贫血等现象。
诊断细菌性痢疾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流行季节患者有腹痛、腹泻及脓血便应该考虑有菌痢 的可能。急性期的病人发热多发生在消化道症状之前。慢性菌痢 患者的病史尤其重要。在菌痢流行季节,突然发热、惊厥而无其他症状的患儿, 必须考虑到中毒性菌痢的可能,应该尽早用肛拭取标本或用盐水 灌肠取材做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同时,此类患者应考虑到在流 行季节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当慢性菌痢和其他肠道疾病难以区分时结肠镜检査和X 线钡剂检查有一定诊断价值,可考虑应用。急性菌痢应该和阿米巴痢疾鉴别。后者毒血症状较轻, 大便次数较少腹痛多在右侧。
慢性腹泻是怎么回事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细菌学分析,近10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
(2)溃疡型肠结核: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有肠外结核,以肺结核居多,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在急性进展期可有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退,消瘦等,排便每天3~4次,多在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
急性细菌性痢疾注意事项有哪些
急性细菌性痢疾注意事项:1.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等传 播媒介,加强粪便和饮水的管理。2.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3.剩饭剩菜应及时放入冰箱中保存,食 用前充分加热。4.不可过多进食冷饮和凉拌菜。5.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6.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 机体抗病能力。7.减少与急性菌痢患者的接触,不用患 者用过的餐具、毛巾、衣物。8.夏秋季节适当食用大蒜、马齿苋等, 可预防急性菌痢。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种类有哪些
1.急性细菌性痢疾
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伴有阵发性腹痛、里急后重,有时有热性惊厥,腹部可有轻压痛,可触及痉挛性乙状结肠,肠鸣音亢进。
2.非典型菌痢
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大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
3.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周称为迁延性痢疾,超过2个月则为慢性菌痢。急性菌痢未得到合理治疗,或发生于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贫血小儿。
4.中毒性痢疾
是菌痢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高热可达39~40℃或更高,伴全身中毒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很快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宝宝痢疾的症状
1.潜伏期 自数小时至8天不等,大多数为1~3天。
2.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程及病情,可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型痢疾,因中毒型痢疾病情特殊随后有叙述,在此先讨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一般经过。
(1)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典型痢疾: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体温为低热或高热,腹泻,大便每天10~30次,粪便带黏液及脓血,有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部有轻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肠管,肠鸣音亢进,便后有里急后重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婴幼儿有时可有高热惊厥,多数急性痢疾患儿经合理治疗,可于数天内逐渐减轻而痊愈,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大便很快成形,婴幼儿可持续数天稀便,这与婴幼儿肠道功能恢复较慢有关。
②非典型痢疾: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稀便,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粪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在流行时,这类病例数可能超过典型病例数,因其经过类似一般肠炎,易被忽视,常成为痢疾的传播者。
细菌性痢疾的药物治疗
1、急性菌痢: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为主。
2、急性中毒型菌痢:抗生素联用,积极治疗高热、惊厥、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抗菌药联用、加强支持治疗和合并症治疗的综合治疗。
4、高热和惊厥的治疗:选用安定、苯巴比妥纳、复方冬眠灵等。
5、休克治疗:选用654-2或阿托品、低分子右旋糖酐、5%碳酸氢纳、多巴胺与阿拉明、西地兰、地塞米松等。
6、呼吸衰竭治疗:选用20%甘露醇、地塞米松、可拉明或洛贝林等。
7、DIC治疗:选用肝素治疗。
8、中药治疗:黄连、生大蒜、白头翁汤。
慢性菌痢的灌肠疗法
慢性菌痢,下痢时发时止,迁延难愈达2 个月以上。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白,即使无腹泻时,肠镜检查仍可见细菌病变粪培养阳性。下列灌肠方药可酌选:
牡蛎芒硝汤:煅牡蛎50克,芒硝20克。将煅牡蛎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冲入芒硝,待药液变温后,保留灌肠,日1次。
马尾连煎:马尾连、黄芩、黄柏、杭菊、地榆、小蓟各25克,煅牡蛎 50克,加水煎成200毫升,于每晚睡前作保留灌肠,10天为1个疗程。
三黄白术煎:黄柏、黄连、黄芩各25克,白术30克,加水煎至200 毫升。加入氨水3~4滴,以滴注法作乙状结肠保留灌肠。
绿茶煎:绿茶50 克,红糖适量。先把绿茶放入锅中,加清水200 毫升,煎至100毫升,加红糖搅匀,保留灌肠,日 1次。
白药黄连素液:云南白药2克,黄连素0.2 克,加入生理盐水100 中,保留灌肠,每天2 次,3天为1个疗程。 (文海山)
怎样将大蒜的功效发挥出来
大蒜的功效很多,夏天吃蒜不仅可增加营养、改善食欲,还可防治多种疾病。
防病:炎热的夏季,是急性菌痢和急性肠炎的好发季节,每日吃几瓣生大蒜,可有效地防止其发生;脑膜炎流行时,经常吃些醋浸大蒜,有助于预防发病;流感流行时,除可生吃大蒜或醋蒜外,还可将生大蒜捣烂,加10倍的水,取其汁液作点鼻用,也可起到预防作用。另据最新研究得知,经常吃生大蒜,还可预防胃癌,原因是胃癌的发生与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简称HP)密切相关,大蒜有抑制和杀灭HP的作用。
治病:患急性菌痢时,每餐生吃紫皮蒜数瓣,有辅助治疗作用。另外,用10%大蒜水溶液灌肠,治疗顽固难愈的慢性菌痢,也有一定疗效。患急性肠炎时,用大蒜数瓣捣烂如泥,加好醋一杯调匀服下,每日2~3次,疗效颇佳。患高脂血症时,经常吃生大蒜,对升高的胆固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故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