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是哪里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是哪里
好发部位一;十二指肠球部
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在十二指肠球部,球部是人体比较脆弱的部位,所以患者出现该病首先会是球部出现炎症,没有及时的治疗还会给后续的治疗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患者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这就是十二指溃疡好发部位有哪些的介绍。
好发部位二;上腹疼痛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一些身体的疼痛,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唾液分泌增多,会出现一些发烧的症状,原则上胃溃疡应以手术为主。但是根据溃疡的症状的严重,在病人全身情况好、溃疡较小、无恶性症状的患者就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像胃灵颗粒这类的药物治疗还是比较有效的。
好发部位三;胃小弯
还有比较容易出现症状的部位是胃小弯,这都是一些很容易发生症状的部位,由于溃疡基底的动脉被侵蚀破裂,出血往往不易自止。所以患者一定不要小看该病,一旦没有及时的诊断会对病情有不可挽救的后果。
以上就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有哪些的概述,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发现要及时的治疗,在医生的嘱咐下积极的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很高,但同是十二指肠溃疡,表现的症状也并不完全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部位。我们在胃镜报告上常常可以见到十二指肠溃疡有前壁、后壁、下壁之分。以前壁溃疡最为多见,约占十二指肠溃疡的半数左右,其余分别位于后壁及下壁。由于十二指肠球前壁血管网丰富,所以一般认为十二指肠球前壁溃疡易合并出血;而后壁相对单薄,所以这个部位的溃疡易发生慢性穿孔。但这种认识并非绝对,出血与穿孔都主要取决于病情的发展快慢和具体情况。
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通过x线或胃镜检查可以作出诊断。特别是胃镜对十二指肠球前壁的溃疡较易发现,而漏诊的往往是十二指肠球后的溃疡,这与操作胃镜的医师的经验有直接关系。如果溃疡在后壁,特别是穿透性溃疡,疼痛往往较剧烈而放射至背部。球后溃疡和幽门管的溃疡,疼痛常可放射至右上腹部。
所以胃镜检查阴性,但临床症状典型的病人,不要轻易否定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而应仔细观察,并可用抗酸剂试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甲氰咪胍0.2克,每日3次,0.4克,每晚1次口服;或用雷尼替丁150毫克每12小时服1次;一般治疗3天到l周。如果是溃疡的话,腹痛等症状会明显减轻,必要时可请有经验的医师重复胃镜检查,这样即可明确诊断。不同部位的十二指肠溃疡在治疗方法上大致相同(指内科治疗),详细情况请参看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胃溃疡好发的部位是哪里
胃溃疡好发部位:胃窦小弯侧。但更准确是在小弯胃角附近。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球部前壁和后壁,前壁更多见。前壁多见穿孔,后壁多见出血。还有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球部以后的部位)多见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占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一半以上。其中又有3/4是十二指肠溃疡。一般是前壁,有大出血的溃疡多为慢性溃疡,一般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由于溃疡基底的动脉被侵蚀破裂,裂口缺乏收缩能力,出血往往不易自止。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部位为十二指肠前壁。
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部,尤其在胃窦部小弯处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后壁。前、后壁都比较常见,前壁比后壁多见些。胃幽门部,大多数最先是先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引起,以及胃酸过多.另外,还有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好发的部位是在胃窦部小弯侧,就是在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两种不同结构的交界处,即胃体和胃窦粘膜交界处胃角,约占胃溃疡的75%左右。其次是幽门管处,偶见于胃大弯。在老年人溃疡可发生在小弯上端至宏门区,即胃小弯垂直部。而胃底部大弯侧是非常少见的,后壁较前壁多见。
胃的粘膜层里,大约有五百万个小腺体,在胃底扣胃体的胃底腺里,有三种细胞,有主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能分泌盐酸;有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胃底腺区又称为泌酸腺区。胃窦部粘膜是由粘液细胞组成的幽门腺,称为幽门腺区。泌酸腺区和幽门腺区,通常以角切迹为界,两者之间有宽约2厘米的“界带”,胃渍疡多位于幽门腺区漓“界带”1.5厘米之内的区域。因这个部位紧邻分泌酸和胃蛋白酶处,此处胃酸和酶浓度较高,比起其它部位更易长期受到更多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而发生粘膜损害,形成溃疡。
上面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胃溃疡好发部位,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关注一下这写部位,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还是要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是最好的。想要预防胃溃疡的发生,就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要出现不吃早餐的习惯。
胃溃疡症状为什么不一样
1季节性:胃溃疡无季节性发病倾向,而十二指肠溃疡有季节性发病倾向,好发于秋末冬初。
2疼痛部位:胃溃疡疼痛多位于剑突下正中或偏左,而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略偏右。
3疼痛规律:胃溃疡疼痛多于餐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在下次进餐前疼痛已消失,即所谓“餐后痈”。而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于餐后3~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次进餐,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故叫“空腹痛”,有的也可在夜间出现疼痛,又叫“夜间痛。”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是哪里
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95%),最常见在距幽门3cm以内(90%),以前壁居多,其次为后壁、下壁、上壁。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吸烟、饮酒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95%),以前壁居多,其次为后壁、下壁、上壁。
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进餐后可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患者常可痛醒。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肠胃问题一直深受大家的关注,十二指肠代表了我们肠胃最重要的阶段,如果不注意的话,乱服用药物,或是不注意治疗,很有可能给自己的身体造成影响,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多注意,春秋季节发病率高,如果平时腹泻,疼痛,恶心呕吐,及时的进行检查,避免肠胃疾病的发生。
如何区别胃溃疡和胃炎
凡是胃肠道与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溃疡,包括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胃一空肠吻合口、梅克尔憩室等处。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是胃液的自身消化作用,故取名为消化性溃疡。因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大多在胃(胃小弯和幽门区)和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原有慢性胃炎的部位,胃溃疡与慢性胃炎同时存在。胃溃疡的发生与慢性胃炎对胃黏膜屏障破坏有关,黏膜屏障破坏后可导致胃腔内氢离子向胃黏膜内反弥散,使胃黏膜细胞损害,从而溃疡形成。
胃炎,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可伴有渗出物,出血或糜烂,也可伴有黏膜皱襞平坦或消失。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该病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称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比如都存在的消化道症状有腹痛、嗳气、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甚至呕血和黑便。全身症状可有周身乏力、消瘦、头晕、腰痛等。所以对两者的鉴别最好要借助胃肠道的X线检查或胃镜检查。
胃炎和胃溃疡的区别
胃炎,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可伴有渗出物,出血或糜烂,也可伴有黏膜皱襞平坦或消失。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该病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称消化性溃疡。
溃疡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2.5 cm,深达黏膜肌层,边缘整齐。溃疡进一步发展时,可累及肌层或浆膜,甚至引起穿孔。当穿破血管时,可导致大量出血。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比如都存在的消化道症状有腹痛、嗳气、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甚至呕血和黑便。全身症状可有周身乏力、消瘦、头晕、腰痛等。所以对两者的鉴别最好要借助胃肠道的X线检查或胃镜检查。
凡是胃肠道与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溃疡,包括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胃一空肠吻合口、梅克尔憩室等处。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是胃液的自身消化作用,故取名为消化性溃疡。因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大多在胃(胃小弯和幽门区)和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小弯、幽门区及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比较平滑,神经分布丰富,但血液循环较差。这些部位是酸性食物的必经之路,较易遭受机械性损伤,胃酸和胃蛋白酶容易在这些部位停滞,因此溃疡容易在这些部位发生。
胃炎与胃溃疡之间的关系,医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胃炎是胃溃疡的发病因素之一。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原有慢性胃炎的部位,胃溃疡与慢性胃炎同时存在。胃溃疡的发生与慢性胃炎对胃黏膜屏障破坏有关,黏膜屏障破坏后可导致胃腔内氢离子向胃黏膜内反弥散,使胃黏膜细胞损害,从而溃疡形成。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区别吗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虽然同为消化性溃疡,但是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胃溃疡病人的平均年龄比十二指肠溃疡大,胃溃疡的好发年龄在40-50岁,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年龄在20-30岁;
(2)性别: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男性多于女性,而胃溃疡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3)精神因素:二者发病都与精神因素有关,但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精神因素更为密切;
(4)血型:十二指肠溃疡病“O”型血的人发病率高,而胃溃疡的发病与血型无关。
(5)症状:十二指肠溃疡一般都有明显的饥饿时疼痛、夜间痛、反酸等症状,进食后缓解,而胃溃疡上述情况不典型,其次胃溃疡的症状一般较十二指肠溃疡重,十二指肠溃疡症状较胃溃疡容易控制;
(6)癌变,胃溃疡可以癌变,而十二指肠溃疡不会癌变。
如何区别胃溃疡和胃炎
胃溃疡和胃炎的区分:
凡是胃肠道与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溃疡,包括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胃一空肠吻合口、梅克尔憩室等处。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是胃液的自身消化作用,故取名为消化性溃疡。因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大多在胃(胃小弯和幽门区)和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原有慢性胃炎的部位,胃溃疡与慢性胃炎同时存在。胃溃疡的发生与慢性胃炎对胃黏膜屏障破坏有关,黏膜屏障破坏后可导致胃腔内氢离子向胃黏膜内反弥散,使胃黏膜细胞损害,从而溃疡形成。
胃炎,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可伴有渗出物,出血或糜烂,也可伴有黏膜皱襞平坦或消失。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该病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称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比如都存在的消化道症状有腹痛、嗳气、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甚至呕血和黑便。全身症状可有周身乏力、消瘦、头晕、腰痛等。所以对两者的鉴别最好要借助胃肠道的X线检查或胃镜检查。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区别吗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区别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均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很多人就把它们混为一谈,专家表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虽然同为消化性溃疡,但是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胃溃疡病人的平均年龄比十二指肠溃疡大,胃溃疡的好发年龄在40-50岁,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年龄在20-30岁;
(2)性别: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男性多于女性,而胃溃疡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3)精神因素:二者发病都与精神因素有关,但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精神因素更为密切;
(4)血型:十二指肠溃疡病“o”型血的人发病率高,而胃溃疡的发病与血型无关。
(5)症状:十二指肠溃疡一般都有明显的饥饿时疼痛、夜间痛、反酸等症状,进食后缓解,而胃溃疡上述情况不典型,其次胃溃疡的症状一般较十二指肠溃疡重,十二指肠溃疡症状较胃溃疡容易控制;
(6)癌变,胃溃疡可以癌变,而十二指肠溃疡不会癌变。
通过以上介绍朋友们是否能够分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不同了呢?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同时专家表示,对于医生而言,所能做的是通过药物及手术等手段竭力控制缓解溃疡的症状,而对于患者,则应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积极配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的预防溃疡的发作。
胃溃疡跟十二指肠溃疡的区别 好发年龄不同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属于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胃溃疡的发病率逼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偏低。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年人,其发病率相对胃溃疡来说较高。
小肠的结构
小肠(small intestine)[1] ,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duodenum),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在第l腰椎的右侧起自胃的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十二指肠降部。上部与幽门相接的2.5cm的一段肠管,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形皱襞又称十二指肠壶腹(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descending part)沿第1—3腰椎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体平面折转向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的后内侧壁有一纵行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nal fold of duodenum),其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为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处。它距中切牙约75cm,可作为插放十二指肠引流管深度的参考值。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在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水平部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
4、升部(ascending part)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侧,转向前下续于空肠,此转折部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duodenojejunal flexure)。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被十二指肠悬肌(suspensory muscle 0f duodenum)固定在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由肌纤维与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腹膜覆盖,临床上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十二指肠是什么病
一、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十二指肠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二、病因病理
溃疡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如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身心)诸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或机制,导致胃酸侵袭作用的增强或胃粘膜屏障防护机制降低,或两者兼之,共同作用而致病。在引起消化性溃疡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HP可分泌多种酶,破坏胃粘膜细胞与胃粘膜层的屏障功能,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损害胃酸分泌调节机制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由于胃液中胃酸过多,激活了胃蛋白酶,使胃、十二指肠粘膜发生“自身消化”。
三、临床表现
胃、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慢性过程、节律性疼痛和周期性发作三大特点。主要表现有:
①上腹部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秋冬季,表现为餐后延迟痛即餐后3~4小时疼痛、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物疼痛能缓解;胃溃疡腹痛多于餐后0.5~1.0小时开始疼痛,持续1~2小时,进餐后疼痛不缓解,甚至加重,对抗酸药物疗效不明显。
②消化不良:部分病人可出现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表现。
③体格检查: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发作时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
十二指肠位置
1、十二指肠位置
十二指肠 (拉丁文 Duodenum)是小肠始段。人体的十二指肠长约30 cm,约12指宽,由此得名,形如蹄铁。人体的十二指肠向左,动物的则朝前开口。它包绕胰头,并固定于腹腔后壁。而十二指肠大乳头则是肝胰壶腹的开口处。十二指肠接受胃液、胰液和胆汁,是小肠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在结构上,十二指肠可以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 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2、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是哪里
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95%),最常见在距幽门3cm以内(90%),以前壁居多,其次为后壁、下壁、上壁。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吸烟、饮酒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3、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进餐后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