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激素与老年女性慢性骨骼肌肉痛相关
性激素与老年女性慢性骨骼肌肉痛相关
根据最近在线发表于《疼痛》杂志上的一项荷兰研究,性激素水平降低与社区老年女性慢性肌肉骨骼痛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人员表示,相较于男性,慢性疼痛在女性人群中更加普遍。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大。尤其对女性而言,随时间推移性激素的变化可影响疼痛敏感性。
为进一步探究性激素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对超过5500名女性和超过4200名男性数据进行分析(平均年龄,65岁)。
62%的女性和45%的男性伴有至少三个月的后背、双手、膝盖和/或臀部的慢性疼痛。
研究人员对性激素(包括雌激素、睾酮、雄烯二酮和17-羟孕酮)与慢性疼痛发病率和新发慢性疼痛的相关性进行探究发现,雄烯二酮水平最低组与慢性疼痛更频繁相关(OR1.20)。雌激素水平最低更低的女性同样如此(OR1.27)。
与17-羟孕酮水平最高的女性相比,17-羟孕酮水平最低女性新发慢性疼痛风险增加38%。
虽然慢性疼痛的老年男性雌二醇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但是研究人员并未在研究中发现男性慢性疼痛与性激素存在以上相一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表示,激素影响的这种差异性反映了男性与女性人群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差异。这种机制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女性性激素水平低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风险增加的这种相关性独立于生活方式及健康相关因素。
研究人员总结到,该研究表明性激素可能在慢性疼痛中发挥一定作用,患者出现慢性疼痛时,应考虑性激素问题。性激素或许可成为慢性疼痛的一项潜在治疗目标。
男性衰老的表现有哪些
1、肌肉与骨骼
医学研究表明,与骨骼、血管等组织一样,肌肉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衰老的标志就是肌肉量减少,发达的肌肉逐渐萎缩软弱,骨骼发生退行性变化。肌肉衰弱必然累及心脏,成为诱发心血管病的“帮凶”,这也是人到中老年容易患冠心病的因素之一。腿肌力量下降,上下台阶就会感到吃力,走路步幅会变小,而且容易被绊倒遭受骨折之苦。再者,肌肉少了,关节的负担就会加重,产生关节痛,进而出现姿势变形而导致腰痛。
2、脂肪增皮肤皱
与肌肉相反,男人越老脂肪越多。男子在25-75岁之间,体内脂肪组织的比例增加将近1倍,且增加的脂肪大多堆积在肌肉和器官组织里,形成赘肉。皮肤开始松弛干燥,眼角出现皱纹, 颈部出现细纹, 面部和手背出现色斑、雀斑、黄褐斑等,弹性降低。
3、性能力下降
年龄越大,性能力越低。不仅次数减少,而且硬度降低。性能力下降的原因来自心理、生理两方面,心理上的审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生理上的雄激素水平下降、血液循环不畅,都会带来勃起障碍。20多岁的小伙子,阴茎龟头颜色鲜红,勃起最挺。年龄越大,尺寸会缩短,勃起力度降低。30-50岁间男子勃起角度比年轻时略低,50-70岁间则明显降低,心血管病是其中主要原因。
4、头发稀而干
随着年龄的增加,内分泌和血液循环紊乱,男性头皮上毛囊的数量日益减少,从而引起脱发,头发渐渐稀疏头发越来越干,越来越稀,头发的生长速度也越来越慢,歇顶的男性越来越多。
引发韧带断裂的年龄与性别原因
韧带断裂是活动中,做出超出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所导致的,那么韧带断裂症状是怎么引起的?这个和人们的年龄性别分不开。
年龄:青少年期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对外力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发育中的骨和软骨与成人相比也显得软弱。骨的长径生长与骨周围肌腱发育相比,前者显得较慢,所以在骨的突起部、肌肉肌腱附着部都容易发生损伤。
关节由骨和周围的关节囊、韧带所组成。在韧带受暴力损伤时,骨和软骨往往先出现损伤。年龄偏大的人脊柱和关节的柔韧性降低,加之维持稳定的力量下降,因此,运动损伤并不少见。青少年运动损伤最多的是骨折,其次是扭挫伤,而高年龄组软组织钝挫伤占首位,骨折占第二位。
性别:黄种男性身体内脂肪含量平均是体重的13%,而女性高达23%。肌肉含量女性相对少于男性,所以膝关节部的运动损伤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此外,女性激素呈周期性分泌,若月经紊乱,会造成雌激素分泌低下,已知这是造成疲劳骨折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骨质疏松总青睐老年人
1、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性激素的不足使骨形成和骨分解过程的动态平衡关系被破坏,使血钙向骨骼中沉积的速度减慢,而骨骼转变为血钙的过程加快,造成老年性骨质疏松。在此过程中,雌性激素对骨骼的影响更为明显,故而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更明显。
2、钙的摄入量减少,老年人饮食结构改变,胃肠功能下降,使体内钙减少,而体内排出不变或略有增加,从而造成体内钙的缺乏。
3、维生素D 不足,老年人饮食的变化和户外活动的减少,使维生素D来源及转化出现不足,从而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
4、身体运动量减少,在一定应力下,骨骼的密度会增加,骨组织的厚度和骨小梁密度、数量和质量都会增加。而老年人运动量的明显减少、强度下降使骨骼所承受的应力减少,促使骨骼出现废用性疏松。
5、此外就批其他原因,个体差异、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疾病,甚至种族、地域等因素也与骨质疏松的发展有关。
更年期妇女缺钙症状有哪些
更年期妇女缺钙症状
1、骨质疏松症
在更年期的时候,女性朋友很容易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就这种疾病来说,是由很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骨组织减少而造成的,这也是人体缺钙所引起的。在患上骨质疏松症之后,更年期的女性很容易就会出现容易骨折或者是骨骼疼痛的症状,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2、牙齿松动
大多数女性在进入更年期之后,往往会出现牙齿松动的情况,牙龈也会慢慢的进行老化和萎缩,对牙槽骨所带来的营养也会越来越少。一旦牙槽骨得不到钙的吸收时,便会造成萎缩,并且会变短,从而令牙齿变得容易松动,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脱落的情况。
3、腰酸背痛
另外,若是更年期的女性长期有缺钙的困扰时,会令身体的关节和骨骼出现退行性的改变,因为这种改变,会令通过骨骼和关节的神经束受到一些压迫,从而令躯干上的肌肉保持紧张,令人体的肌肉群长时间会处在紧张的情况下,令人们感觉到腰酸背痛。
什么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 缺乏维生素D的危害
如果老年人缺少维生素D,则会产生骨质疏松症。小朋友缺少维生素D,则表现为关节或骨骼生长不正常、长牙较慢、肌肉呈现软弱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佝偻症。如果骨骼生长发育已完成的成年人缺乏维生素D,身上症状则为容易抽筋与骨折,肋骨、骨盆和腿部疼痛,肌肉软弱。此症状被称为骨软化症,多发生在以妊娠、多产的妇女及体弱多病的老人身上。
当人体严重缺乏维生素D时,会表现为肌肉无力。最初患者上楼梯或从座位上起立时很吃力,骨痛与肌肉无力同时存在,导致患者步态特殊,被称为“鸭步”,最后走路困难,迫使病人卧床不起。临床上还有不少病人发生病理性骨折。
更年期膝盖痛应该注意什么
到了近更年期左右年纪的妇女(约五十岁)常有腰酸背痛,由于雌激素下降,骨质吸收加速,导致骨质疏松。另一方面,更年期妇女活动量减少,对骨骼机械性压力减弱,骨质吸收速度较骨的生长速度快,造成骨质疏松,临床表现腰背痛。四肢关节肌肉疼痛、手麻、脚跟痛方面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卵巢分泌荷尔蒙的功能会衰竭,骨骼肌肉系统到了这个年龄也会开始“老化”,和停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连,都是衰老的自然现象。
首先是早期的膝关节炎,因为关节软骨细胞代谢机能衰退,再生不良,加上不当的使用,软骨逐渐磨损甚或剥落,造成症状。早期的关节炎普通的X光并不易诊所,患者初期只是觉得蹲下去,站起来或爬楼梯的时候,两膝酸软无力,慢慢的会演变成不良于行甚或发炎肿胀,这种现象有人俗称“骨刺”,也就是"老化",其中以女性的发生率较高,因为妇女在停经后,骨质易疏松,身材会肥胖,再加上女性骨盆宽大,步态内缩行走,两膝内侧压力加重又经年劳累较容易破损,所以膝部关节比较容易破损、发生关节炎,但以膝关节炎最常被发现,若是X光的检查,发现关节空隙不平均,一侧较狭窄,恐怕关节软骨已经退化到相当的程度了,软骨下骨头已发生变化,变成退化性骨性关节炎,症状将会加剧加速。
更年期膝盖痛,要注意一下问题:
1.膝盖若是急性疼癌或肿胀时,应该尽量的休息,辅助消炎止痛药,同时寻求医师协肋,找出病理病因,排除其他的问题和异常情形。
2.疼痛稍微减轻后,应该增强膝盖周围肌肉的力量及扩大运动的范围,恢复膝盖功能。
3.平常就应注意姿势,避免会造成膝盖负荷、损害关节软骨或造成关节疼痛的动作。适度的体重控制,有助于下肢关节炎症状程度之控制。
整夜睡不着觉是什么病
失眠可能危害机体的消化系统,造成脾胃不调,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有研究显示,胃和小肠在晚上会产生一种对消化道粘膜有修复用处的化学物品--TFF2蛋白质,假如睡眠不足,就会危害这种物品的产生,从而大增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发作率。
偏头痛:长期失眠引发偏头痛的原因可能与颅内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致使脑部皮质缺血有关,这部分患者除了出现睡眠障碍外,还会在晚上睡眠期间反复出现头痛症状。
失眠症患者一般还会有广泛性骨骼肌痛楚症状,这种肌肉痛楚往往是呈游走性,而且天气严寒、潮湿等经常会加重肌肉痛楚的程度。
慢性疲惫综合症:本病在临床上很多见,特别是女性失眠患者,她们常诉说自己疲惫乏力,即使卧床休息也不能缓冲疲惫,部分病者还具有低热、畏寒、头痛、咽喉痛、心烦、急躁等不舒适症状。
骨质疏松症状分类有哪些
医生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其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早期症状不明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其他疾病和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贫血﹑长期卧床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肝素﹑皮质激素等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一般伴有遗传病史,女性多见,妇女哺乳和妊娠期所致的骨质疏松往往也归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发病部位是人体中轴骨及四肢长骨骨干,疼痛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包括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等,与平时患者的负重活动量及气候、温度变化亦相关。
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大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
老年人为什么会导致骨质增生
揭秘!老年人骨质增生的三大诱因。关节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关节骨质增生也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关节疾病。诱发这一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中老年人关节部位的骨质增生现象称为增生性骨关节炎或增生性骨关节病,是骨骼退行性改变的表现形式。可以引起中老年关节部位骨质增生的原因有:
1、关节长期、慢性的磨损,可使关节的骨与软骨不同程度地出现损伤,而损伤的修复常表现为异常的骨或软骨增生现象。
2、关节部位受力状态的改变,中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下降、韧带的柔韧性降低、体态的改变(如肥胖)及行走习惯的变化,可使关节(特别是髋关节、膝关节)上受力状态发生变化。如行走时关节一侧受力软大,而另一侧受力软小,长期下去,受力较大的部位必然出现骨质增生的现象。
3、内分泌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体内的激素,特别是性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而这些激素都与骨代谢有直接联系。当内分泌变化时,必然导致骨骼的变化,出现骨质疏松或增生现象。
中老年人关节部位的骨质增生现象称为增生性骨关节炎或增生性骨关节病,是骨骼退行性改变的表现形式。
骨质疏松症缘何偏爱女性
骨质疏松症是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它的发生是缓慢无声的,在造成骨折或其他不良后果前往往不被人意识到。而女性则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目前我国妇女因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死的死亡率已高于乳腺癌、心肌梗死、脑卒中(脑中风)死亡率的总和,骨质疏松症正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
女性天生不如男性“骨头硬”
为什么骨质疏松更“青睐”女性呢?这主要是由女性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引起。
先天因素之一:女性骨质总量及密度相对偏小
由于女性青春期发育及骨垢线闭合均早于男性,而且身形和体重也比男性小,加上肌肉比重低,对骨骼的日常刺激相对偏低,所以总体上女性的骨质总量及密度均比男性要小。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太为瘦小的人也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
先天因素之二:女性“骨变”机会较多
从青少年到中老年的近四十年人生中,女性会经历“经期、怀孕、哺乳、更年期”等特殊的生理变化,这些过程与其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比如说,20~30岁为人体储钙的黄金时期,而此时大多数女性正在经历怀孕、哺乳,这必然会影响到骨量的积累。
此外,雌激素与骨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女性更年期时,随着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的吸收和重建失去平衡,骨质逐渐变脆。所以女性一般在绝经后的1~20年内出现骨量快速丢失,而绝经后的10~15年间最易发生骨质疏松。
另外,在女性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若没有获得足够的钙质补充,为了满足宝宝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就会动用到母体骨骼内的钙质,这也会影响女性骨骼的密度。
后天因素:缺少运动、阳光、钙摄入等
骨质疏松症让女性变“脆弱”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成分由骨骼往血液不断移动(即骨质流失),导致骨质量减少,进而使骨骼内孔隙增大,呈现出中空性疏松的现象,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常表现出的四大症状为:疼痛、骨骼变形、频繁抽筋、骨折。
通常,骨质密度在人30~35岁左右时达到骨峰值,之后便会因钙质流失而开始下降,尤其以女性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有数据显示,全球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约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
女性相对好静,缺乏运动,加上现代都市的很多女性成天“宅”在电脑前,或者为了美白而较少接触到阳光,以及不喜欢喝牛奶,为美丽而节食减肥等……以上这些生活方式易导致女性钙质摄取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骨密度不够,到中年后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