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的出血
黄体期的出血
正常黄体机能的维持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功能的完善,不仅黄体期,卵泡期出现异常也可致黄体功能障碍。如今一般认为黄体功能不全与下列因素有关:
1.卵泡期FSH分泌不足,卵泡液中FSH和雌二醇低值。
2.排卵期LH峰不充分。
3.黄体期LH分泌不足或其脉冲式分泌不充分。
4.子宫内膜细胞甾体激素受体异常,对黄体分泌的激素反应性低下,即黄体功能正常,内膜发育不良。
女性功血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青春期功血。见于初潮后少女,由于HPOU轴不成熟,不能建立规律排卵所致。临床表现初潮后月经稀发,短时停经后害发不规则性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而致严重贫血。
二、更年期功血。即大于40岁妇女至绝经前后之妇女功血,其间无排卵功血发生率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经期延长。10~15%患者呈严重不规则月经过多、崩漏和严重贫血。内膜活检多呈现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过长,故诊刮是必要的,尤应注意排除妇科肿瘤所致非功血性子宫出血。
三、排卵型月经稀发。见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卵泡期延长,黄体期正常,周期≥40天,月经稀发并月经过少,常为多囊卵巢之先兆,少见于更年期近绝经期妇女,常进展为自然绝经。
四、排卵型月经频发。青春期少女卵巢对促性腺激素敏感性增强而使卵泡发育加速,卵泡期缩短,月经频发,但排卵和黄体期仍为正常。如患者为更年期妇女则呈现卵泡期和黄体期均缩短和早绝经。
五、黄体不健。即黄体过早退化,黄体期缩短≤10天。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周期缩短,经前出血和月经过多,合并不孕和早期流产。
六、黄体萎缩不全。亦称黄体功能延长,即黄体不能在3~5天内完全退化,或退化时间延长,。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合并黄体过早退化时,则表现月经频发、月经过多。多见于人工流产、引产后,合并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和子宫腺肌病者。
七、排卵期出血。常伴排卵痛,排卵刺激和雌素波动引起少量出血和腹痛。个别出血较多并持续到月经期而形成假性月经频发。
月经周期乱怎么进行治疗
[临床表现]
月经提前7天以上来潮,并非偶然1次,需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
[诊断]
1、有典型症状,月经周期短于21天,有规律。
2、基础体温双相,卵泡期短,仅7-8天;或黄体期短于10天,或体温上升不足0.5℃。
3、子宫内膜活检分泌反应差,或仍停留在早期分泌阶段。
4、鉴别诊断:排卵期出血:发生于两次月经中间,少于月经量,或白带中挟血,基础体温测定,出血发生于体温由低向高转化时期。
经期过短怎么办 小编教你治
[治疗]
1、西医药治
(1)欲生育者可与克罗米酚、三苯氧胺等,以促进排卵并改善黄体功能休克罗米酚于月经第5天开始,50---100mg/每晚,连用5天;三苯氧胺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10-20mg/次,每日2次,连用5天。
(2)己烯雌酚0.25-0.5mg/日,连用20天,以促进卵泡正常发育和改善黄体功能。
(3)肌注黄体酮或口服安宫黄体酮,10mg/日,连用5天,时间选择黄体期的中、后期,改善黄体功能。
月经周期短的原因
正常女性的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周期长短有个体差异性,但月经周期短于21天时应视为月经周期短的异常情况。月经周期短的原因主要有卵巢功能减退、黄体功能不全、子宫肌瘤等疾病导致,成年女性月经周期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1、卵巢功能减退: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如果卵巢功能减退,例如有卵巢早衰,那么女性雌性激素会减少,导致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变短。
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妇科疾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异常子宫出血,可能导致月经量多或者月经量少,因此这是导致月经周期变短的原因之一。
3、黄体功能不全:
月经周期包括黄体期。黄体功能不全者主要是由于相对固定的黄体期变短,从而使月经周期变短。
4、子宫肌瘤:
有的子宫肌瘤患者出现月经频发的情况,其月经周期因为月经频发,从而出现月经周期变短。
4、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是月经周期的一个部分,部分排卵期出血较多的女性也可能表现为月经频发,这样会影响正常月经,这也是月经周期短的原因之一。
月经有血丝该怎么办呢
排卵期出血:量少,持续1到3天,病因不明,是否因为排卵前血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过多或子宫内膜对雌激素波动过度敏感造成尚不清楚。出血时有时无,一般对症止血治疗。
经前出血(黄体期出血):持续天数不等。可能是由于黄体功能不足或过早退化,出血前可补充黄体酮等,也可在卵泡期用药改善黄体功能。
月经期长(卵泡期出血):长达7天以上仍不停止,可能因为新的卵泡分泌雌激素不足,内膜修复不良,或黄体退化异常,引起内膜脱落不全。可在月经周期5至7天起给予小剂量雌激素,促使内膜修复,或在经前周期的黄体期用孕激素促进内膜规则脱落。
如非经期出血还要注意发现器质性疾患,如宫颈炎、盆腔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或息肉等。
影响月经的原因有两大类:
1,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如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气候的改变,营养不良或代谢紊乱,妇科炎症性疾病等影响,主要是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有缺陷,即月经病.
2,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等.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女性患者出现了上述的问题,那么患者就应该注意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避免影响到患者的安全的情况发生不利于患者的安全,那么最后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痊愈,避免出现危险。
月经周期短的原因
1、卵巢功能减退: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如果卵巢功能减退,例如有卵巢早衰,那么女性雌性激素会减少,导致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变短。
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妇科疾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异常子宫出血,可能导致月经量多或者月经量少,因此这是导致月经周期变短的原因之一。
3、黄体功能不全:
月经周期包括黄体期。黄体功能不全者主要是由于相对固定的黄体期变短,从而使月经周期变短。
4、子宫肌瘤:
有的子宫肌瘤患者出现月经频发的情况,其月经周期因为月经频发,从而出现月经周期变短。
5、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是月经周期的一个部分,部分排卵期出血较多的女性也可能表现为月经频发,这样会影响正常月经,这也是月经周期短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医学上都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排卵期出血:排卵前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低落,在排卵期可见少量阴道出血。
2、月经前出血:月经来潮前几天有少量阴道流血,接着出现正常月经。这种类型的出血是由于黄体功能不全,雌、孕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3、经后出血:月经开始阶段正常,但是到后期少量出血持续时间延长。这种类型的出血是子宫内膜剥脱不全、组织学特点是剥脱不全的分泌期内膜与初期的增殖内膜混合存在。这主要是由于黄体退行缓慢、孕激素持续分泌造成的。
4、子宫内膜增殖症所引起的出血是一种典型的无排卵型出血。由于卵泡持续存在并分泌一定量的雌激素致使子宫内膜异常增殖,子宫内膜多呈腺囊性增生过长。
5、子宫内膜成熟不全所致的出血:是一种常见于黄体期的不正常出血。子宫内膜增殖期和黄体期改变可同时存在。是由于雌、孕激素分泌失衡所引起的。
功血的临床表现
1、无排卵型功血,依年龄分为两组。
(1)青春期功血
见于初潮后少女,由于HPOU轴不成熟,不能建立规律排卵所致。
其临床表现初潮后月经稀发,短时停经后发不规则性月经过多,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而致严重贫血。
(2)更年期(围绝经期)功血
即≥40岁妇女至绝经前后之妇女功血,其间无排卵功血发生率逐年增加。
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经期延长。10~15%患者呈严重不规则月经过多、崩漏和严重贫血。内膜活检多呈现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过长,故诊刮是必要的,尤应注意排除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内膜癌、卵巢癌、子宫颈癌)所致非功血性子宫出血。
2、排卵型功血
最多见于育龄妇女,部分见于青春期少女和更年期妇女。临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排卵型月经失调
排卵型月经稀发:见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卵泡期延长,黄体期正常,周期≥40天,月经稀发(周期≥40天的不规则性子宫出血,常伴月经过少)并月经过少(指月经周期规律,仅经量减少者),常为多囊卵巢之先兆,少见于更年期近绝经期妇女,常进展为自然绝经。
排卵型月经频发:青春期少女卵巢对促性腺激素敏感性增强而使卵泡发育加速,卵泡期缩短,月经频发(周期≤21天的不规则性子宫出血,常伴月经过多),但排卵和黄体期仍为正常。如患者为更年期妇女则呈现卵泡期和黄体期均缩短和早绝经。
(2)黄体功能障碍
黄体不健即黄体过早退化,黄体期缩短≤10天。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周期缩短,经前出血和月经过多,合并不孕和早期流产。内膜病理为不规则成熟或分泌化不完全。
黄体萎缩不全亦称黄体功能延长,即黄体不能在3~5天内完全退化,或退化时间延长,或在月经期仍持续分泌一定数量之孕酮而致子宫内膜不规则性脱卸(irregular shedding)。经期延长,出血量多,合并黄体过早退化时,则表现月经频发、月经过多(指经量过多和/或伴经期延长之有规律周期性子宫出血)。多见于人工流产、引产后,合并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和子宫腺肌病者。
3、月经中期出血
亦称排卵期出血。指两次正常规律月经之间少量子宫出血,常伴排卵痛系排卵刺激和雌素波动引起少量出血(1~3天)和腹痛。个别出血较多并持续到月经期而形成假性月经频发。
女性功血有哪些症状
高峰,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下降,使卵泡不成熟,无排卵。但仍分泌一定量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各型增生及萎缩改变,终至发生无排卵功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症状
一、无排卵型功血依年龄分为两组。
1、青春期功血:见于初潮后少女,由于HPOU轴不成熟,不能建立规律排卵所致。临床表现初潮后月经稀发,短时停经后害发不规则性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而致严重贫血。
2、更年期(围绝经期)功血:即≥40岁妇女至绝经前后之妇女功血,其间无排卵功血发生率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经期延长。10~15%患者呈严重不规则月经过多、崩漏和严重贫血。内膜活检多呈现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过长,故诊刮是必要的,尤应注意排除妇科肿瘤所致非功血性子宫出血。
二、排卵型功血 最多见于育龄妇女,部分见于青春期少女和更年期妇女。临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排卵型月经失调
1、排卵型月经稀发:见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卵泡期延长,黄体期正常,周期≥40天,月经稀发并月经过少,常为多囊卵巢之先兆,少见于更年期近绝经期妇女,常进展为自然绝经。
2、排卵型月经频发:青春期少女卵巢对促性腺激素敏感性增强而使卵泡发育加速,卵泡期缩短,月经频发,但排卵和黄体期仍为正常。如患者为更年期妇女则呈现卵泡期和黄体期均缩短和早绝经。
二)黄体功能障碍
1、黄体不健:即黄体过早退化,黄体期缩短≤10天。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周期缩短,经前出血和月经过多,合并不孕和早期流产。内膜病理为不规则成熟或分泌化不完全。
2、黄体萎缩不全:亦称黄体功能延长,即黄体不能在3~5天内完全退化,或退化时间延长,或在月经期仍持续分泌一定数量之孕酮而致子宫内膜不规则性脱卸。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合并黄体过早退化时,则表现月经频发、月经过多。多见于人工流产、引产后,合并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和子宫腺肌病者。
三、月经中期出血 亦称排卵期出血。常伴排卵痛系排卵刺激和雌素波动引起少量出血(1~3天)和腹痛。个别出血较多并持续到月经期而形成假性月经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