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根的功能主治
麻根的功能主治
去瘀,止血。治淋病,血崩,带下,难产,胞衣不下,跌打损伤。利尿
①陶弘景:"麻根汁煮饮之,主瘀血、石淋。"
②《唐本草》:"主产难,胞衣不出,破血壅胀。带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
③《本经逢原》:麻根捣什,治产难胞衣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熟守也。并治淋下血不止。
藿香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
①"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②"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③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④"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
⑤"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
⑥"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芦苇根的营养价值 利尿通淋
芦苇根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等用。治热淋,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以清利湿热、通淋止痛;治血淋,当配白茅根、小蓟、苎麻根等,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芍药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2、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3、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4、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
5、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6、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7、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8、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9、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10、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11、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12、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薄荷的功能主治
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该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⒉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该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⒊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该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⒋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该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香附的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先兆流产中药治疗方法是什么
1.白芍甘草治先兆流产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滋阴养血。主治先兆流产。
【偏方组成】白芍15克,甘草6克,续断12克,桑寄生15克,生龙牡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若阴道出血者,加苎麻根15~30克,阿胶12克(烊化),仙鹤草15克;有热者,加黄芩10克,生地10克;阴虚者,加沙参15克,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各12 克;气虚者,加党参12克,黄芪15克,山药12克;腰痛甚者,加菟丝子、枸杞子各12克,杜仲10克;腹痛甚者,倍加白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6克,紫苏梗10克。
2.陈艾叶鲜鸡蛋治先兆流产
【功能主治】止漏安胎,暖宫止血。主治先兆流产。
【偏方组成】陈艾叶6克,新鲜鸡蛋2个。
3.熟地芝麻根治先兆流产
【功能主治】主治先兆流产。
【偏方组成】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阿胶9克,寄生12克,杜仲12克,菟丝子15克,党参15克,苎麻根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党参菟丝子治先兆流产
【功能主治】主治先兆流产。
【偏方组成】党参15克,山药15克,菟丝子12克,白术10克,川断10克,寄生10克,熟地12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麻根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
去瘀,止血。治淋病,血崩,带下,难产,胞衣不下,跌打损伤。利尿
①陶弘景:"麻根汁煮饮之,主瘀血、石淋。"
②《唐本草》:"主产难,胞衣不出,破血壅胀。带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
③《本经逢原》:麻根捣什,治产难胞衣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熟守也。并治淋下血不止。
山药的功能主治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
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
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附子的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小豆功能主治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劲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⑦《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⑧《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外用:生研调敷。
【宜 忌】
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紫茉莉根功能主治
利尿,泻热,活血散瘀。治淋浊,带下,肺劳吐血,痈疽发背,急性关节炎。
①《纲目拾遗》:"去风,活血。治乳痈,白浊。"
②《昆明药植调查报告》:"利小便,消水肿。"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妇女红崩、白带,疔癀,损伤及接骨。"
④《南宁市药物志》:"解热,缓下,破瘀,调经。治肺劳咳血。"
⑤《四川中药志》:"治劳伤体瘦,头昏目眩,五淋及女子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