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列缺针刺多深下不到动脉

列缺针刺多深下不到动脉

1.向上斜刺0.2-0.3同身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射。

2.向下斜刺0.3-0.5身寸,根据治疗目的而定。

注意:本穴忌平刺角度过大,进针过猛,手法剧烈,禁直接灸,误刺可致桡神经损伤。

前谷的作用是什么 前谷穴常用配伍

1.本穴清热疏风,开窍利咽,消肿止痛,治疗风热外袭引起的多种病证。配天容,听宫,风池,中渚,天窗,针刺泻法,治疗风热耳鸣,耳聋;配睛明,太冲,上星,养老,合谷,针刺泻法,治疗风热目痛;配攒竹,睛明,瞳子髎,风池,足临泣,针刺泻法,治疗风热目翳;配印堂,迎香,支正,合谷,列缺,针刺泻法,治疗风热鼻塞;配少商,尺泽,合谷,曲池,扶突,少商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风热咽喉肿痛;配风池,下关,颧髎,颊车,合谷,针刺泻法,治疗风热颊肿。

2.配神门,大陵,印堂,丰隆,三阴交,天冲,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治疗痰热蒙心之癫狂,痫证。

3.配合谷,肩髃,曲池,外关,小海,曲泽,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除痹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肩臂麻木疼痛,肘挛痛,手痛,手指麻木等。

4.配大椎,后溪,液门,风池,神道,合谷,针刺泻法,祛邪截疟,治疗疟疾。

针刺太溪的神奇功效 太溪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肾俞,风池,百会,悬颅,飞扬,太冲,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潜阳,治疗肝肾阴虚,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

2.配听会,耳门,曲泉,复溜,针刺补法,滋阴从而,治疗肾阴虚耳鸣,耳聋。

3.配照海,鱼际,少泽,廉泉,针刺补泻兼施,滋阴降火,清咽利喉,治疗阴虚火旺之咽喉疼痛,咽干口燥。

4.配颊车,下关,合谷,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养阴清热,疏泄阳明,治疗阴虚胃火牙痛。

5.配尺泽,鱼际,孔最,列缺,针刺补泻兼施,滋水清金,止血凉血,治疗阴虚火旺之咳血,咯血。

6.配肾俞,志室,关元,气海,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肾气,治疗肾虚遗精,滑精,男子不育,遗尿,小便频数等。

7.配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针刺补法,调理冲任,补养精血,治疗肾虚冲任失养之月经不调,闭经,女子不孕,带下。

8.配复溜,关元,百会,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髓海空虚之眩晕。

9.配脾俞,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阴陵泉,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温肾补脾,治疗脾肾阳虚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不孕等。

神堂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神堂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快速取穴法:坐位,在背部脊柱区,两肩胛骨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上数2个椎骨(第5胸椎),再从其棘突旁开量4横指(即3寸)处,平心俞,按压有酸胀感。

神堂穴的作用

类属:足太阳膀胱经。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宣肺,通络止痛,止咳平喘,清热散风。

主治病证:

1、心神失养之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狂诸病证。

2、肺失宣肃之咳嗽,气喘,胸满诸症。

3、经脉痹阻之肩痛,脊背强痛诸症。

常用配伍

1.配心俞,内关,神门,针刺补法,宁心安神,治疗心气虚之心悸,失眠,健忘,心痛等症。

2.配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祛痰开窍,治疗痰浊蒙心之癫狂。

3.配肺俞,大椎,尺泽,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

4.配肺俞,风门,膻中,尺泽,列缺,针刺泻法,疏风散寒,止咳平喘,治疗风寒疏肺之哮喘,胸满等。

5.配大椎,夹脊,后溪,针刺泻法,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治疗风寒入络之脊背急强。

列缺针刺怎么操作

列缺针刺方法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穴法:坐位,上肢内收,肘关节半屈。腕第一横纹以上1.5寸,前臂掌侧面外1/6与内5/6交界处,桡动脉外侧。

进针方法:与前臂掌侧面呈90°,直刺。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麻向肘关节方向。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散邪,通调任脉,宣肺平喘,通经活络,疏风解表。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手腕无力,头痛。

配穴:配合谷,地仓,颊车治疗口眼歪斜;配阳溪,阳谷,阳池治疗手腕痛;配太阳,头维治疗头痛;配下关,颊车,合谷治疗牙痛。

临床应用:临床常用于腕关节软组织疾病。口眼歪斜,项强,鼻出血,咽炎,支气管炎,遗尿,尿潴留的治疗。

针刺百会 百会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劳宫,丰隆,涌泉,针刺泻法,熄风豁痰,开窍醒神,治疗风痰闭阻之中风闭证。

2.配风池,水沟,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熄风化痰,治疗风痰阻络之癫痫。

3.配长强,关元,足三里,承山,针刺补法,灸关元,益气固脱,治疗气虚脱肛,滑脱不痛,少气懒言等。

4.配气海,维道,归来,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气海,补益脾气,益气升阳,治疗脾虚阴挺。

5.配命门,关元,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灸命门,关元,温中补虚,升阳举陷,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

6.配关元,气海,针刺补法,重灸,益气回阳固脱,治疗元气暴脱之中风脱症,中气下陷之气厥。

7.配风池,印堂,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治疗风热头痛,鼻塞,目赤肿痛等。

8.配风府,天柱,上星,列缺,针刺泻法,疏风散寒,通窍止痛,治疗外感风寒之头痛,项强,鼻塞,鼻鼽等。

9.配阴陵泉,足三里,丰隆,针刺泻法,祛风散邪,和中化湿,治疗风湿或痰浊头痛,眩晕等。

10.配风池,复溜,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息风清脑,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11.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之头痛,眩晕等。

12.配肾俞,复溜,太溪,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肾精亏虚之头痛,眩晕,耳鸣等。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肺俞针刺手法 肺俞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宣肺止咳,为治疗咳嗽要穴。配列缺,合谷,外关,风门,针刺泻法,针后加灸,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治疗风寒咳嗽,百日咳;配尺泽,曲池,大椎,外关,针刺泻法,解表清热,宣肺止咳,治疗风热咳嗽;配脾俞,丰隆,太白,列缺,合谷,针刺泻法,健脾化湿,止咳化痰,治疗痰湿咳嗽;配天突,丰隆,尺泽,合谷,列缺,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热咳喘;配太冲,尺泽,针刺泻法,平肝清肺,治疗肝火犯肺之咳嗽;配复溜,尺泽,太溪,太渊,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治疗阴伤咳嗽。

2.配列缺,风门,风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寒解表,治疗风寒感冒。

3.配风池,风门,肺俞,足三里,气海,关元,针刺补法,益气解表,治疗气虚感冒。

4.配中府,太渊,足三里,针刺补法,调补肺气,治疗肺气虚弱之自汗。

5.配太溪,复溜,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清热,治疗阴虚潮热,盗汗。

6.配上星,印堂,阴虚,太渊,针刺补法,补益肺气,治疗肺气虚弱之鼻渊。

7.配太溪,鱼际,照海,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

9.配然谷,百劳,尺泽,鱼际,孔最,太溪,针刺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宁嗽止血,治疗阴虚火旺之咯血。

10.配曲池,血海,肺俞,针刺泻法,散风消疹,治疗风邪外袭之风疹,皮肤瘙痒等。

相关推荐

喉炎的针灸治疗方法介绍

体针法 (1)取穴;常用穴:廉泉、合谷、扶突、少商、足三里。 备用穴:天突、商阳、、内庭、中脘、曲池。 (2)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每次3~4穴,如为喉阻塞,酌加备用穴。廉泉、扶突均深刺使针感到达咽喉部,合谷透劳宫,少商点刺出血,足三里深刺,针感向上或向放射。备用穴除商阳泻血外,均深刺得气。上述穴位,一律采用疾进缓出,提插结合捻转的凉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或直至阻塞解除)。如小儿不肯配合,可针入后略作捻转出针,不按闭穴位。每日针3~4次。

天柱针刺注意 天柱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头维,通天,合谷,风池,风府,太阳,针刺泻法,疏风解表,治疗风邪袭表之感冒,头痛等。 2.配,合谷,迎香,印堂,针刺泻法,宣肺利窍,治疗肺气不利之鼻塞不闻香臭。 3.配合谷,太阳,睛明,少商,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明目,治疗风热目赤肿痛。 4.配少商,尺泽,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治疗风热咽痛。 5.配风池,商阳,关冲,液门,针刺泻法,解表发汗,治疗热病汗不出。 6.配大椎,风池,大杼,肩井,肩外俞,,后溪,悬钟,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治疗风寒痹阻经络之落枕,颈项强痛,

中医针灸上该怎样治疗慢性前腺炎

慢性前腺炎属祖国医学“淋症”范畴,以排尿次数增多, 尿道灼热或刺痒隐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性机能改变。【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湿热积于焦,经久不除,致使膀胱气化不行、水道不通。湿热久积,气血失和肾气耗损以至阴液不足小便行涩不利。久之不愈,过累过劳则易于复发,实为焦开阖不利所致。慢性前腺炎多属“劳淋”、“膏淋”范畴。【临床表现】 腰痛腰酸,身体疲倦,小腹坠胀,阴囊胀痛,排尿涩痛,淋沥不尽,尿道灼热或痒或痛,尿有白浊,重者尿中有粘液成丝,可伴有性欲减退,遗精阳痿等。【治则】 补益肝肾,通利膀胱,行气活血。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 外关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后皮神经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颈神经组成。 2.皮组织:由上述皮神经分布。 3.小指伸肌和指伸肌:两肌并,前者位于尺侧,后者位于桡侧,针刺时先后或从二者之间透两肌,若进针偏向桡侧,仅刺入指伸肌。两肌均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肌肉的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4.骨间后神经及同名动,静脉位于针的尺侧:针稍偏向尺侧,可刺激骨间后神经,产生向腕后及手背放射的触电感,骨间后动,静脉为同名神经的伴行血管。 5.拇长伸肌及食指伸肌:两肌并,前者位于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

中医针灸治病偏方

1、感冒:取大椎、合谷、风池,都用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呕吐:主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3、失眠:取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50分钟,每日针一次。 4、关节痛:腰脊痛取肾俞、昆仑;膝关节痛取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先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再艾灸20分钟。 5、痛经:经前或经期腹痛取中极、三阴交、内庭,先刺内庭,再针三阴交、后针中极、三阴交。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6、经后腹痛:取气海、关元、三阴交,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肾俞针刺多深

取穴法:俯卧,平第2,3腰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旁开1.5寸,(平腰部两侧最凹陷连线水平)。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背正中线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尾端斜刺向头端,与背侧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针灸按摩五要穴保长寿

穴保长寿 《四总穴歌》里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面口合谷收”,深入浅出地概括了足三里、委中、、合谷4穴位的功能与主治,后世又加上内关穴,这五大要穴对全身起到了重要的保健作用。 1.足三里 它位于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是指此穴统治胃肠的病症,有补气的作用。醉酒按足三里配3粒藿香正气胶囊,可以保护胃气和解酒。针刺足三里能使胃肠功能增强,并对白细胞、血小板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针灸或按摩该穴可以预防感冒、胃肠疾病和中风,还可以保健长寿。 2.委中 “腰背委中求”指

瞳子髎针刺深度

取法:坐位,平眼外眦外方约2分,眼眶外缘凹陷处。 简易取法:眼眶骨外缘有一凹陷,距外眼角5分处是本穴。 进针方向:沿颞平面向后直刺与冠状面成90°。 针刺深度:取正坐或仰卧位,若平刺,可从前向后向太阳穴方向沿皮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放射至耳道;还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耳门针刺深度

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

针刺曲泉怎么操作正确

曲泉针刺深度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半腱肌,半膜肌腱内侧面前方,股骨(内髁)和胫骨的交界,腘窝横皴牧内侧终止处。 进针方向:从内侧向外侧直刺与内侧面成90°。 针刺深度:屈膝或正坐位,在膝内侧横纹端凹陷处,直刺,深1-1.5寸,留针20分钟,局部可有酸胀感。 施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主治 曲泉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水穴,本穴具有清胆泻肝,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阴挺,少腹痛,小便不利,阴痒,外阴部痛,遗精,疝气,惊狂,膝,股内侧疼痛诸症。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