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
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
1、光疗。
将宝宝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他的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
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将宝宝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经这种治疗,宝宝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2、输血。
血清间接胆红素如超过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换血输血。供血者须先作G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避免亲属供血。黄疸不严重者不需输血。
黄疸皮肤瘙痒的原因 黄疸为何搔痒不止
其实,身体变黄是因为血液中的胆红素积聚,引起患者皮肤、眼睛发黄。进一步来说,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淤积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此时血细胞大量死亡崩解,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其产生的速度大大超出了肝脏的代谢速度,如溶血性贫血等。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淤积性黄疸见于肝胆疾病。前者是说肝细胞功能不足或数量不够,不能正常代谢机体产生的胆红素;后者则指的是胆汁排出不畅,使胆红素及代谢产物不能顺利排出。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肝内外胆管结石、寄生虫病、肿瘤等。虽然都是“黄疸”,但溶血性黄疸患者一般没有“皮肤瘙痒”的症状,后两者都可伴有瘙痒症状,以胆汁淤积性黄疸较明显。
溶血性黄疸治疗好后还会复发吗
1我们应该仔细地观察孩子的皮肤黄疸颜色有无变化,如果面部颜色比较轻的话就属于轻度黄疸,如果连躯干也有了黄色那么就是中度黄疸,如果全身四肢手足都出现黄疸,这就属于重度黄疸。
2还要特别留意孩子在大便的时候粪便的颜色,如果黄疸比较重的话,大便的颜色就会是陶土色,这就说明孩子有先天性的胆道畸形,平时要多留意观察,孩子的粪便颜色,一旦出现异常就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3在护理新生儿的时候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一些病毒细菌会直接从尿道排泄出去,要时刻的注意孩子的一些疾病的产生,这些附加的疾病也会引起加重黄疸的症状出现,应该尽快的治疗这些疾病。
黄疸的4种常见类型
(一)溶血性黄疸
由引起溶血的疾患而导致的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等。
后天性溶血性贫血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误输异型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某些药物及毒物引起的溶血等。
(二)肝细胞性
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性损害而引起的黄疸,称为肝细胞性黄疸,见于一切可导致肝细胞广泛性损害的疾患,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中毒性肝炎及急性传染病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亦可见于败血症等。
(三)胆汁瘀积性黄疸
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肝内、肝外胆管阻塞以及肝内胆汁瘀积而发生的黄疸称为胆汁瘀积性黄疸。
肝内胆管阻塞
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原发性肝癌侵犯肝内胆管或形成癌栓等。
肝外胆管阻塞
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管炎、胆道肿瘤、术后胆道狭窄以及壶腹周围癌、胰头癌、肝癌、肝门及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肿大压迫胆管等。
肝内胆汁瘀积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由于先天性酶缺陷导致肝细胞先天性功能障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异常所致的黄疸临床上少见,大多有家族史,儿童或青年期发病,除极少数外,多数一般状况良好。
成人溶血性黄疸
病因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前者有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临床表现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脏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诊断
首先确定是否有黄疸,皮肤黏膜发黄不一定有黄疸,可能为摄入大量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某种药物所致。皮肤黏膜不黄,不一定没有黄疸(隐形黄疸),此时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但L,肉眼不易察觉,也称亚临床黄疸。黄疸的有无决定于血清总胆红素的量,凡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均认为有黄疸。
其次,明确何种类型的黄疸,黄疸的分类有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者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原(+)、尿胆红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等表现,据此做出诊断。
治疗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首先是针对溶血性疾病本身的治疗:清除病因(如疟疾引起的红细胞破坏需根治疟疾才能纠正)、去除诱因(如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使用具有氧化性质的药物)、对症治疗(如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置换,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地中海贫血、药物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患者行脾切除等);其次为对症退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茵栀黄、思美泰等,但必须强调,如溶血未解除,退黄是困难的,而且效果是暂时的。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很多的宝宝都是有的,而且尤其是对于早产儿而言,更是容易出现黄疸的情况,而且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会在宝宝出生后的两到三天后出现。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或反复发作则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有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爸爸妈妈们都会问医生有溶血性黄疸这种病严重吗?其实溶血性黄疸不可怕,可怕的是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哦。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
如果妈妈的血型是b型,可是宝宝的血型却是A或者是AB型的话就是比较少见的情况的,这个时候的黄疸症状是比较轻的,而且不是所有的ABO型血都会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情况的。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危害
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危害一: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其一是由于溶血产生的胆红素容易侵犯脑部,造成胆红素脑病。
症状表现:
1、新生儿会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偶有尖叫和呕吐。
2、一般持续约12-24小时。这是轻者,如果继续加重,病情就会演变到痉挛期,该期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的症状。
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危害二:水肿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其二是全身水肿。
症状表现:新生儿由严重溶血所致,存活儿可全身水肿,皮肤苍白,胸腹腔积液,并有心力衰竭表现,如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呼吸困难等。
三、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危害三: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其三是贫血。
症状表现:1、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轻者不易察觉,重者可因贫血引起心力衰竭。2、ABO溶血早期少有血红蛋白低于120g/L,而Rh溶血者出生后48小时内常降至120g/L以下,大部分Rh溶血及少数ABO溶血者可在出生后3~6周出现后期贫血。
四、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危害四:肝脾肿大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其四是肝脾肿大。
症状表现:新生儿发生在较大量溶血时,由髓外造血增生所致,以Rh溶血较常见。
五、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危害五:全身表现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其五是全身都有表现。
症状表现:新生儿溶血重者可有精神萎靡、嗜睡、吃奶少、少哭。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溶血性黄疸对新生宝宝的危害很大。
黄疸出现得越早,进展得越快,反映新生宝宝的病情越重。发生溶血性黄疸时,宝宝不但皮肤、巩膜、等出现黄疸,而且脑内核神经细胞也可发生黄疸,即核黄疸形成,有可能造成宝宝终身瘫痪,并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还会造成听觉障碍等。
因此,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溶血性黄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