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5、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生气按摩这些穴位
按太冲穴可“解气”
无论是外感内伤,还是七情致病,最先起反应的就是气。气血异常的话,就影响到血液、脏腑、经络等。由生气带来的多为气滞或气逆,所以生气的人必须“解气”。 中医师介绍说,中医有一套解气的方法。
点按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处,即是太冲穴。太冲是肝经上最为重要的穴位,有补虚泻实的双向作用。肝火旺时,点按此穴,可以平肝潜阳,行气解郁,活血化淤,清肝利胆。如果不方便用手点按,还可以用鞋跟来踩。比如说,女孩子的高跟鞋鞋跟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指”。
刮拭膻中穴至中脘穴: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可以从上往下,从膻中穴用手刮至中脘穴,也可以达到解气、舒缓症状的作用。其实,很多人平常生气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拍胸口,也是间接地做了刮拭膻中穴、中脘穴的方法。
气得头疼可按穴位
另外,如果生气得比较厉害,出现了头痛、头晕、胸闷、失眠等情况,还可以尝试一下的“消气”方法:
头部:刮拭印堂穴(两眉连线的中点)、太阳穴、百会穴(两耳向前折,耳角连线的中点),可以减轻头晕、头痛的症状。
背部:从膈俞穴到肝俞穴,再到胃俞穴,可以舒缓心情,减轻腹部不适。医生建议,这些穴位处于背部,如果一个人不方便刮拭,可以自己靠着墙,用墙壁来按摩脊柱的两边,这样就可以按摩到这些穴位了。
中医师提醒,容易生气的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如果感觉自己情绪开始激动时,不妨先提醒自己冷静一下,坐下来按摩一下太冲穴,在“源头”上把“气”放掉。另外,生气过后再按摩“消气穴”,同样可以可起到疏泄气机的作用。
调理脾胃虚弱的食谱
①八宝粥
莲子、芡实、薏苡仁、山药、桂圆、红枣、白扁豆各5克、粳米l00克,煮粥食用。能益气养血,健脾强身,适用于体虚乏力、食少纳呆、气血亏虚。
③山楂麦芽粥
山楂15克,麦芽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健脾开胃,消食化积,适用于饮食不消化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足三里按摩手法有哪些
足三里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补肾壮阳,对治疗男性勃起不坚、早泄、脾胃虚弱等症有帮助。而且足三里越补越壮,所以男同胞有时间还是多按压一下足三里吧。
足三里是男性第一大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这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补肾壮阳。
最简单的按摩方法,效果最好:
1、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节的背面作为着力点,或者手自然展开,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穴位上绕圈按揉。
2、穴位按摩3—5分钟,或先向左画圈20次,再向右画圈20次,早晚各做一次。
我们在出现一些消化不良,拉肚子等症状以后可以按摩足三里来进行缓解,但是足三里只能对于这些疾病的症状进行缓解,不能彻底的治疗疾病,想要彻底的进行疾病的治疗最好还是去正规的医院检查后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健脾胃按摩这些穴位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命门(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助人为乐足三里
从中医经络学来看,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合穴即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治脏腑疾患,尤其擅长治疗腹部疾患。足三里穴可谓是一个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四总穴歌》中有这样一句口诀说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问题都可取它来治。
不仅如此,足三里穴还是一个长寿大穴。若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还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现代人平时应酬特别多,饮食无规律,夜生活过于丰富,再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因此胃肠方面最容易出问题,如胃痛、胃胀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刺激足三里穴。
如何取穴呢?站立,把同侧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向下,食指按在胫骨上,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此穴。按摩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穴里处按压,每次5~10分钟,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着,难免感觉体乏肢酸,可在休息时敲打足三里穴,再辅以按摩涌泉穴。每次5~10分钟,即感疲劳顿消,步履轻盈。
总的来说,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从足三里穴调治。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产后乳汁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每天按揉此穴来缓解。
脾胃虚按摩什么部位 按摩中脘穴调理脾胃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从剑胸结合部(胸骨下缘,胸骨和剑突结合部位)到肚脐是8寸,胸骨下缘和脐连线的中点就是本穴。
中脘属于任脉,且是小肠经,三焦经,胃经的交会穴,又是“八会穴”的“腑会”,脾胃化生气血,六腑皆禀气于胃,按揉中脘穴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理治疗所用,尤其对胃的各种疾病均有治疗效果。
按摩穴位可调理脾胃
按压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在两耳角直上与眉心向后的连线的交叉点)。家长每天按揉孩子的百会穴20~50次。可振奋阳气、扶正祛邪、清利头目。
推三关:(前臂内则腕横纹到肘横纹处,用食、中二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300次;可调理脾胃。
揉腹:家长每天轻轻地为孩子顺时针揉腹1分钟,逆时针1分钟。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搓脊柱:家长每天用掌心搓孩子的脊柱,从下向上5~7次。可振奋阳气、扶正。
拿三阳、三阴经:胳膊、腿的外侧为三阳经,内侧为三阴经,“拿”是推拿的一种手法,具体是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揉捏的手法。三阳经要从上往下捏,三阴经要从下往上捏,每天各3~5遍。
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底的掌心处,每天揉30~50次。有补肾的作用。
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
1、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方法: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同前。
功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2、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天枢穴
位置:脐旁开2寸处。
取穴方法: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方法: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按揉30次。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3、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脾腧穴
脾腧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旁开1.5寸处。小儿取俯卧位,在小儿左手旁,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边缘拿住两脾腧,然后轻轻向上提起算1次。具有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的作用。
4、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胃腧穴
胃腧穴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旁开1.5寸处。小儿取俯卧位,在 小儿左手处,用两手拇指与食指边缘拿住两胃腧穴,然后轻轻往上提起算1次。具有健脾胃,助运化的作用。
5、脾胃虚弱按什么穴位之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场。自古而今,足三里是强壮身心的着名大穴。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按摩这些穴位调理胃虚寒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两只手掌分别放在身体的两侧,从乳房下缘向下推按到腰部,使得局部发热,便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如果是经常练习这些手法的话,可以有效的调节我们的脾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效果。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