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情绪的自我调节方式
产后情绪的自我调节方式
第一、焦点转移
产后大部分压力来自于工作和家庭,如果的确有着不愉快的生活时间,甚至是棘手的工作,不要总是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给自己更多的空间,让愉快进驻,管住自己的喜爱,不仅是思维上的转移,也可以身体力行做一些积极的活动,例如散步等。
第二、主动求助
压力每天都会有,但是聪明的妈妈会选择求助,其实主动寻求帮助不仅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抒发,也是给关心自己的人一次机会,要知道爱你的人看见你心情不好,自己也会很难受的。
焦虑症患者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
要摆脱焦虑症的“魔爪”,患者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出现生气、沮丧等情绪的时候,通过各种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而如果您想了解一下具体的调节方法,那么就要看下下面的内容了,这些内容都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治好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除了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很多问题,要学会自我调节焦虑的情绪,这样才能尽快使病情康复。焦虑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要学会自我的疏导,当自身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会取代之前的焦虑心理。其次是要学会自我放松,哪怕是刻意的去自我放松,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出快活和轻松。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轻快的音乐等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来帮助放松。
另外,患有焦虑症的人应多食用一些全麦谷类的食物,以补充维生素;容易发怒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病人可以多吃点香蕉或者苹果,用以补充钾元素。不去或少去快餐店,最好也应改掉用咖啡或者饮浓茶提神的习惯。
多学习一些知识,利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有很多时候,空虚才是焦虑症病人最大的敌人,每天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引发焦虑的根本原因,因此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对焦虑症的康复是有比较大的积极作用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身体营养缺乏的时候,焦虑症也是会出现的,所以焦虑症并不是纯粹的心理疾病,它和我们的心理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只有我们控制好自己的饮食,才能降低焦虑症的发病率,不然焦虑症的问题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
控制情绪调节心态的办法
情境转移法
当愤怒出现时,人有五种处理怒气的方法,一是把怒气压到心里,生闷气;二是把怒气发到自己身上,进行自我惩罚;三是无意识地报复发泄;四是发脾气,用很强烈的形式发泄怒气;五是转移注意力以此抵消怒气。其中,转移是最积极的处理方法。火气上来的时候,对那些看不惯的人和事往往越看越气,越看越火,此时不妨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迅速离开使你发怒的场合,最好再能和谈得来的朋友一起听听音乐、散散步,你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若发生悲伤、忧愁、愤怒时,人的大脑皮层常会出现一个强烈的兴奋灶,如果能有意识地调控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兴奋灶转换为抑制平和状态,则可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例如,当自己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的事,尽量避免烦恼的刺激,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翻翻画册、读读小说等,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这就可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淡化乃至忘却烦闷。再如,遇到难解的事,先不要想它,可让自己思维长上翅膀,自由畅想,到幻想世界中去遨游;也可与他人漫无边际地畅谈,免得在难解的事上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这样随着事过境迁,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往往能收到较满意的成效。
理智控制法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这就是说在你生气或者情绪不对的时候千万不要做任何的决定,哪怕只是说话,因为在这个时候的你往往做出来的事情都是存在问题的。坚持用自己的理智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评价推迟法
怒气来自对“刺激”的评价,也许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也许是别人的一句讥讽,甚至可能是对别人的一个误解。这事在当时你使“怒不可遏”,可是如果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评论,你或许认为当时对之发怒“不值得。”
有的时候,怒火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心积攒的能量,在合适的时候爆发一下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但是盲目的发怒只能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严重的伤害。如果能够把这种怒火转变成一种生活、工作的动力,那么生活将会无比美好。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宽宏大度,克己让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宰相肚里能撑船”。有气度的人,胸襟开阔,奋发进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而气度小的人,则满腹幽怨,斤斤计较,弄至孤家寡人的地步。生活将会是各种各样的,喜乐悲忧都会有。所以,人人都要注重涵养,消除抑郁寡欢的心境和私心杂念,对易激怒自己的事情,要用旷达乐观、幽默大度的态度去应付,经得起挫折,能克己不狭隘。这往往可以使一种原本紧张的事情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幽默笑语中化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一定要做到不被自己的情绪控制,做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你遇到忧愁而能自解,身居逆境而能超脱这样的境界,那么你就成功了。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
首先,要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幼儿的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时候孩子的哭泣都要想方设法立即进行解决,不能让孩子过长时间地哭泣,因此最好的状态是希望小孩子能总是保持微笑。其实,这恰恰不利于孩子的情绪智力的发展,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失去了表达除了喜悦这种感情之外的其它类型的感情。
毋容置疑,在孩子不能说话之前,哭泣往往很自然地充当了语言的功能。比如孩子需要某样东西,但是他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就通过哭泣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幼儿饿了,他会哭;感觉很热,也会哭。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在学会说话之后,哭泣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功能,变成了另一种表达需要的工具。
比如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街上看到一个十分漂亮的玩具,嚷着要买。但是玩具的价钱贵得离谱,因此男孩的父母都不愿意给孩子买。于是,这个男孩哇哇大哭起来。这个时候,一般的父母会怎么做呢?表现得最多的行为就是安慰孩子,叫孩子别哭,哄孩子或者父母干脆狠下心来,将玩具买了,以此让孩子破涕为笑。其实,这极其不利于孩子的情感的表达和情绪智力的发展。
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误解:那就是哭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在表达一种情感。按理说,这个时候这名男孩子应该感到一种挫折,为表达挫折这种感情而进行哭泣。所以,对待刚才男孩的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学会置之不理,态度强硬,让其尽情地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要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监视孩子的行为。
直到孩子止住哭声了,才继续与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这样,让孩子明白哭只是一中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已,而不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同时,也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是充满了喜怒哀乐的,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要教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智力很强调情绪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促进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孩子进行情绪调节方法的介绍上,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孩子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方式。其中,通过举孩子身上或者身边的例子来教会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使用得十分广泛。比如要让孩子学会情绪调节方法中的合理情绪化法。
合理化情绪法的核心观点就是个人对一个事情产生的情绪不是事情本身引起的,而是由这个人对该事情的解释引起的。如果直接给孩子这样讲,孩子肯定不会明白。
那么,就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这种情绪调节方法。假设你的女儿念幼儿园的文静今天早上睡懒觉,结果上学迟到了,被老师当众批评了,觉得心里很难过,因为感觉在小伙伴前丢了面子。
这个时候你怎么样去教会孩子使用合理情绪化法去调节她的情绪呢?作为父母,你就应该给她讲明这样一个道理:你难过的原因是你迟到后被老师批评了。
那你要想一下,这其实是告诉你一个道理:上课要守时。否则,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被老师批评。所以,不要再难过了,以后不再睡懒觉,不再上课迟到了,就不会被老师批评了。通过这样来逐步引导孩子,加上你的耐心和恒心,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问题。因此,其它情绪调节的方法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总之,提高情绪智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你能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孩子的情绪智力一定会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发展。
焦虑症如何自我调节
焦虑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心理疾病,有焦虑症的病人会出现紧张恐惧等等心理情绪,焦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自杀的行为。那么平时该怎样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呢?
焦虑症患者除了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很多问题,要学会自我调节焦虑的情绪,这样才能尽快使病情康复。焦虑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要学会自我的疏导,当自身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会取代之前的焦虑心理。其次是要学会自我放松,哪怕是刻意的去自我放松,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出快活和轻松。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轻快的音乐等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来帮助放松。
调整情绪低落的方式
事实上,情绪低落何时停止与思绪沉溺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你越对消沉的事情反复思索,消沉的情绪越是延长。
善待自己或者享受一番是常见的抗情绪低落药方,具体的方法包括泡泡热水澡、吃美食、听音乐等。送礼物给自己是个好方法,大采购或者逛逛街也很好。
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是拒绝接受长期低落情绪的方法。
维持这种态度的最好方式则在于,充分发展自己的意志力,将挫折看成挑战和考验。这个挑战,应该被接受为一项刻意传达的讯息,必须适度修正自己的计划。看待挫折就好像看待病痛一般。显然,肉体上的病痛是大自然通知个人的一种方式,说明有些事情需加注意及矫正。病痛可能是福气,而非祸因。同理,当人遭遇挫折时所经历的情绪低落,或许会带来不舒服的感受,然而,却是有益的。因为,它是一项阻止个人继续走上歧途的讯息。
然而,情绪低落有时是如此严重,足以摧毁个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这种情形下应该怎么办?运用自律的原则善于自律的人不容任何事物摧毁自信,也不改变计划。假如个人能够熟练地运用有组织的思想这一原则,他便知道意志力足以克服人生中所有的横逆。
就是说,挫折应该被当成心理疾病的补药,用以刺激个人的意志力。每一种反面的情绪,能被转化成建设性的力量,用来达到所希望的目标。自律使人把低落情绪改成一种推力。
每经过一次这样的程度,个人的意志力就更增强一分。必须切记,潜意识会接受个人所持的“心态”,而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挫折被接受为永恒的,而非看成更大行动的刺激,这种挫折将成为永远的失败。个人养成由每一个挫折中寻求好处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这个程度是训练意志力的最好的方式,同时又能使潜意识发展成为自己有利的行动。面对情绪低落,比较建设性的做法是改变看待事情的角度。比如说结束一段感情总是很难过的,很容易使人孤独无依,以致情绪越来越低落。但你也可以退一步想想这段感情也不是很美好,你们的个性或许并不适合,总之,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所失去的是治疗情绪低落的良药。
另一个振奋情绪的良药是助人,有些人低沉不振的主要原因是不断想到自己不快的事情,而同情别人的痛苦就能够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研究表明,帮助人是很好的方法。
然而,这也是最少被采用的方法。从宗教信仰的力量中寻求慰藉,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借此祈祷改变低落的情绪,尤其是绝望。
不管“失去的”也好,“被遗弃的”也好,反正已经失去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失去的东西,内心一定会十分惋惜,甚至还会想不开。反之,若你把它想成被抛弃的东西,就表示它是废物,就能够比较轻松的来改变低落的情绪,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工作时情绪低落怎么办当某种工作碰到进展非常缓慢的状态,就叫做低潮现象,其实这也可认为是大飞跃之前的准备阶段。所以,我们碰到低潮状态时,千万不必悲观。问题是,这时候不能丧失信心,更不能把为了大飞跃而积蓄下来的精力用到无益的地方去。
在低潮现象里,一个人所以会失去信心的最大原因,主要是怪自己的现状或对未来满怀不信任感,甚至对整个过去的生长状况也疑惑丛生。这时候,他对目前所学的事物,就会感到惶恐,由于内心产生了不安,当然就把眼前的成绩看成不可靠的东西。
如果要避免这种状态,必须要用冷静的态度,去评价过去的成绩或杰作,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将自己目前所完成的工作,以及足以显示过去成绩的东西,展示在眼前。如果是生意人,不妨将自己独立经办过的工作表格或契约书等,摆在桌子上。只要目睹这些确实的成绩,必能恢复内心的喜悦和自信。有周期性的情绪低落怎么办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喜、怒、哀、乐相伴而生,缺乏任何一种都会使生活失去绚烂的色彩。所以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欢迎适时的情绪低落与心烦的。可是如果过分地担忧自己的烦恼,过分地在意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有可能加重自己的烦恼,如此交互影响,就会出现周期性的情绪低落。著名的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认为这是个体的疑病素质,在此可以理解为担忧素质所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导致了神经质症的形成。有疑病素质的人通常是 “完善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在 “理应如此”和 “事已如此”之间形成 “思想矛盾”,并力图解决这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对客观现实采取主观强求的态度,促使症状越来越严重。
所以,我们平时太在意自己的负面情绪导致了内心紧张。 “理应如此”这个家伙告诉你 “不应该太在意的,不应该紧张的”,而这种紧张反过来又会加重我们的低落情绪,最终导致周期性的情绪低落。
另外,也有可能我们不善于捕捉细微的快乐。当我们听到 “最近比较烦”这首歌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注意到 “家是我最甘心的负担”这句歌词。善于捕捉快乐的人,容易体验到家的温馨,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也能对细微的快乐,作出积极的反馈。
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培养幽默感
幽默感是有助于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工具。当一个人发现不协调现象 时,既要能客观地面对现实,同时又要不使自己陷于激动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以幽默的态 度应付,往往可以使一个本来紧张的情况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中消逝。
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
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包含有各种喜怒哀乐的生活体验,对于一 个心理健康的人,多回忆正面的愉快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状态。
孩子自卑心理调节方式
化不利为有利: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系列摆脱法: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人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
共鸣性理解: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行为矫正法: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
集体心理治疗: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疗中的说理开导、分析评价、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疗时还把有同样经历的人组织成集体小组,相互慰藉,共同探讨,鼓励进取,消除自卑。
调节烦恼情绪的方法
一、自然陶冶法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皆有。当你平时心情不好的时候可在晚饭后到你家附近的公园散散步,痛快地玩一玩,对改变你的不良的情绪肯定会有帮助。
二、语言调节法
通过语言既可抑制人的愉快情绪,也可抑制做的忧愁与苦闷。即使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种情绪状态中转移到另一种能引起其他情绪状态的事物上。
四、思维转移法
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上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的缠绕称为思维转移法,这是从端正心态的角度解答抑郁症如何自我调节的问题。
五、行动转移法
行动转移法是将某些情绪转化为行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以实际行动宣泄情绪的角度来解答抑郁症如何自我调节的问题。
六、意识调节法
意识调节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理智来克制感情,用理智来战胜感情。
迅速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1、找人倾诉
去找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将你的喜恶、感情与他们分享。
2、狠打沙包
在房里吊个沙包,拼命地打,直到你精疲力竭。打过后烦恼也被你打得无影无踪了。
3、适当运动
运动有益身心发展,会有效驱走郁闷忧伤,健身运动会令你身心舒畅,充满活力、健康。
4、闭目养神
拿出十分钟时间,停止任何思想,让头脑完全进入休眠状态,同时做几次深呼吸,心情肯定能得到改善。
女性调节情绪的方法
1、聊天
女性爱说话、爱聊天似乎是一种天性,但是其实研究人员发现聊天是女性一种健康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日本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针对5700名24岁以上的女性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受访者中有半数以上的女性喜欢跟自己的丈夫、家人、朋友聊天,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更善于通过与别人的聊天将心中的不良情绪释放。
而大约有1/3的女性选择以酒精、吸烟、等方法来缓解压力和不满。经过对比之后,发现这些女性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神经衰弱、月经失调等病症,而通过倾诉来调节情绪的女性则健康多了。
在女性唠唠叨叨,天南海北的聊天的过程中,已经将大部分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了,因此身心更健康。
2、撒娇
有的女性很喜欢撒娇,也有的女性非常独立,不爱撒娇,这除了跟个性有关之外,研究还发现撒娇居然也是女性保持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正常的女性体内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激素分成两类,一类是使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的肾上激素、肾激素等,另一类则是使神经抑制、血管舒张的乙酰胆硷、血清素等。
研究发现爱撒娇的女性,血液中血清素、乙酰胆硷的含量都高于不爱撒娇的女性,且性格更加的温柔、不易发脾气,能与人更好的相处,也较少发生身心方面的疾病。
迅速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1、找人倾诉
去找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将你的喜恶、感情与他们分享。
2、狠打沙包
在房里吊个沙包,拼命地打,直到你精疲力竭。打过后烦恼也被你打得无影无踪了。
3、适当运动
运动有益身心发展,会有效驱走郁闷忧伤,健身运动会令你身心舒畅,充满活力、健康。
4、闭目养神
拿出十分钟时间,停止任何思想,让头脑完全进入休眠状态,同时做几次深呼吸,心情肯定能得到改善。
5、整理房间
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不妨动手打扫你的房间并整理周围环境,动手清理抽屉、衣柜,重新摆放你的相册,环境的改变也能让你心情发生变化。
青少年经常发脾气怎么办
1、合理宣泄法
这是一种在人们受到挫折后把自己情绪表达出来的方法。受挫后产生不良情绪,不能“憋”在心中,要用适当的方式把把不良情绪发泄出去,比如说,向好友倾诉、给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相告、把苦恼写在日记本上。此外,用眼泪消除烦恼,因悲哀、痛苦、伤心而哭泣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2、情绪转移法
这是一种个体对冲突情绪的主动回避与克制的方法。对迎面而来的情绪烦恼,我们可以避而退之,不去想它,而是转移视线去做自己平时最想做而又能产生愉快体验的事情,在心理咨询中经常运用到的比如: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跑步、踢足球、打篮球等自己喜欢的运动,用愉快的适度的活动来充满自己的时间,都是情绪转移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另外,用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淡化心理的烦恼,也是情绪转移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如,把此次考试成绩不好的自责情绪转移到发愤苦读的刻苦精神中去,那么得到的将是学习的进步。
3、理智调节法
这是一种克制过激情绪的调节方法。人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下,认识能力受到抑制,人们往往不去思考自己行为的前因后果,完全凭冲动办事。此时,可以运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的理智调节法来调节自己的过激情绪。理智调节法就是,每当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时,及时提醒自己:现在易犯错误,当心!然后强迫自己运用理智对当时的情景、对自己准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进行分析。这样运用强化的自我心理暗示法逐渐养成自我情绪调节的好习惯,在驾驭自己的情绪上就非常自如了。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提醒,掌握这一方法,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有利于提高心理修养的知识,比如养成收集座右铭、名人名言、人生哲理的习惯,在情绪过激时读一读,用理智的力量战胜非理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