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痛风的疗效评估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痛风的疗效评估
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正常(主要指痛风的急性炎症指标);
显效:痛风的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
有效:痛风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
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无改善或加重。
显效:血尿酸下降达50%以上(或降至正常);
有效:血尿酸下降达30%~50%;
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血尿酸下降不足30%。
血尿酸下降百分数=血尿酸下降值/(服药前血尿酸值-420)*100%
正如我们一开始提到的,痛风是系统性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而且往往会合并不同的并发症,因此中医诊治时应灵活辨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拘泥于成法,方见显效!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尿血虽以止血为主,但要酌量加散瘀、宁血、养血之品。一般早期阶段除止血外,需要育阴宁血辅助药物,病久则宜温养摄血。以下是血尿的常见证型及治法。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泄淡红色小便,量多,便後滴沥。伴随头晕,耳鸣,倦怠易疲劳,腰脊酸痛,怕冷,阳痿滑精。舌质淡,脉沉弱。中医治法为温肾摄血。
方剂举例:鹿角胶丸(鹿角胶、熟地、血余炭、白茅根)
脾不统血
尿血反覆发作,或兼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伴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声怯,没胃口。舌质淡,脉细弱。中医治法为补脾摄血。
方剂举例:归脾汤加熟地、阿胶、仙鹤草
页首
2.尿血的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能活血行气,促进身体自癒力。中医认为出血症跟气虚与火热关系密切,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有助改善身体状况,从而舒缓尿血及兼症。
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
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
薄荷、芦根
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二、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玄参、麦冬、玉竹、
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
桑叶、桑白皮
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痛风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风是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而过多的尿酸则属“湿浊”。由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障碍。此时若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等,则促使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风关节炎。如湿浊之邪进一步伤于肾则可导致肾损害,就是痛风性肾病甚至慢性肾衰。
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的征候特点分为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虚湿热证、肾虚石淋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型。
痛风以急性关节炎发作期为主要表现时多属于湿热痹阻证,慢性期多为瘀血痹阻证;以尿路感染为主要表现时,多为肾虚湿热证;以尿路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属肾虚石淋证;病情发展至痛风性肾病或肾功能衰竭,多属于肾虚水湿证或肾之阴阳两虚证等。
三妙汤、石苇散、身痛逐瘀汤、知柏八味汤、六味地黄汤、肾气丸等是常用的处方。若关节僵硬、畸形,可加活血化瘀通络之药,如蜈蚣、乌梢蛇、穿山甲、桃仁、红花、络石藤、宽筋藤、鸡血藤等。痛风结节溃破加法半夏、猫爪草、穿破石、海藻、山慈菇等祛痰软坚,散结通络之品。若单纯血尿酸高或处于静止期病人多表现为脾肾不足,湿浊内盛,可用健脾补肾降浊之法治疗。
现代中药治疗痛风研究:
血中尿酸增高是形成痛风的基础,因此降低血中尿酸水平十分重要。尿酸的排泄三分之一由胃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排出。选用中药除了按辨证原则之外还可以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选用。
芫花所含的芫花素、芹菜素及大黄所含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减少尿酸的合成。泽兰、桃仁、当归、地龙也有抑制尿酸合成作用。
秦皮、车前草、车前子、大腹皮、土茯苓、薏苡仁、苍术、地龙等可以促进尿酸从肾排出;大黄等通便药可以促进尿酸从大便排出。
急发痛风发作时大多表现为“热痹”,因此原则上应该选用有清热作用的中药,例如:黄柏、防己、忍冬藤等。在寒冷地区或因受寒等,病者可表现为外寒内热,此时应用散寒通痹的中药,如:羌活、独活、秦艽、香附之类。百合、山慈菇等有秋水仙碱样作用,抑制白细胞趋化,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威灵仙、秦艽能溶解尿酸并减轻尿酸疼痛。
对于初次发现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平时采用车前草15克,薏苡30克,土茯苓20克、芦根15克煎水饮,每周饮二至三次对降尿酸有一定帮助。
中药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多发生在中青年男性和绝经后的妇女,尤其以四十岁以上男性多发。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越来越多,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引起的肥胖症,精神刺激、过度疲劳等因素引起发病。部分患者称之为‘肥胖、痛风、糖尿病’、三联症。有研究认为痛风的发生与遗传有相关性。
痛风性关节炎病人多喜食肥甘厚味,生猛海鲜,动物内脏,豆类食品,嗜酒无节制,致使痰湿遏阻,气机不利,日久郁结,壅生湿热内毒,聚积关节发病,亦有痰湿、气血痹阻筋脉发病。根据发病诱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1、湿热内毒型:发病急骤,踇趾关节周围红、肿、热、痛,不能着地行走,触碰疼痛难以忍受,夜卧不安,心烦意燥,数日不便,舌红或绛体胖,苔黄厚腻或白黄相兼而燥,脉弦滑。治以四妙散,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化裁组方。
2、痰湿痹阻型:关节肿胀,周围皮肤略暗,脱皮屑刺痒,步态不实,肌肤麻木不仁。舌淡红体胖,白腻粘苔,脉缓。治以芎归二陈汤、防己黄芪汤、当归芍药散化裁组方。
3、气血痹阻型:关节肿胀,酸痛无力,活动僵滞,肌肤青暗,肢凉怕冷,舌暗红或有瘀斑,薄白滑苔,脉沉涩。治以大防风汤、当归四逆散、蠲痹汤化裁组方。
中医药辨证论治多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急性发作期清热解毒,清除湿热下注毒邪,消除红肿热痛有很大优势。在间歇期内采取化痰活络、调治肝脾辩症施治,同时改变饮食习惯,做到均衡多样化,避免偏食或摄入过量容易产生高尿酸血症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乐观精都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其实,中医疗法的好处不仅止于此,中医作为我们民族的精华被继承下来,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朋友们,如果你们还挣扎在治疗的边缘,请选择中医吧,希望各位都能健康长寿。
中医辨证论治大便出血
大便出血是让大家很尴尬的一种疾病,这是因为在排便的时候便中带有血丝的现象,流血量超过50毫升以上就可以认定是大便出血的现象,治疗大便出血越早越好,治疗大便出血的方法有很多,中医治疗就是其中一种。中医治疗大便出血主要是辨证论治,从跟上彻底治疗大便出血。
1、因肺病而燥涩者,宜润宜降,用桑麻丸及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属。
2、因心病而火燃血沸者,宜淸宜化,用竹叶地黄汤补心丹之属。
3、因脾病而湿滑者,宜燥宜升,用苍术地榆汤、茅术理屮汤、益气汤之厲。
4、因肝病而风阳痛迫者,宜柔宜泻.用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属。
5、因肾病而形消腰折者,宜补宜填,川虎潜九、理阴煎之賴。
6、胆逆则木火煽营,宜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淸养。
7、大肠为燥府,每多湿热风淫,宜辛凉苦燥之清散。
8、肾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
9、努力掼伤者通补为主,育粱蕴积者淸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辨明寒热,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补爽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睥,斑龙以温煦奇督,建中之救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石脂以堵截阳明,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荣法春病后之元虚,是在临证时参酌。
10、治便血以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愉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寒热者加柴胡肌热者加地骨皮,脉洪实腹痛者加酒浸大黄。
11、便血之补,多由于实热,宜当归承气汤之属,及火邪既衰而仍下止者,非虛即滑也,宜以固涩为主.兼大补气血,用人参汤、补中益气汤,归睥汤.举元煎.或理中煎加乌梅、文蛤、五味子之厲,煎汤下胜金丸,或青梅九。
12、卒泻鲜血,喷出如竹简者,宜小蓟取汁,温服—升。
13、下血鲜紫,大便燥结者,为热伤阴络,宜一味槐角凉润之,或用真麻油冲入豆腐花空腹食之。
14、色稀淡者为脾虛,宜一味白术研末,米糊丸,米汤下。
15、色于瘀晦者为积血,以乱发三两,红花四入阳城罐中煅过,去红花灰,止用发灰,研细,分三服.空腹时炒黑地榆煎汤送下,三日可效。
16、便血虽多因于大肠之积热,亦当分别虚实.用寒凉药中,必须参以辛散,若久而不愈,宜理胃气.兼用升举药(便血多以胃药收功),若血下日久,涣散无统者,则用乌梅收之
17、便血久而不已,面色痿黄,下元虛惫者,宜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白芍、下断红丸,虚甚者用十全大补汤去茯苓.加防风。
18、便血由于先天遗传者,以砂仁一味研末,每日服二钱,米汤热服,以愈为度。
19、便血止后,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者,宜桑寄生散,至如远血、近血、结阴便血、肠风赁血,脏毒便血、湿热便血、屮寒便血、湿毒便血,热毒便血、伤损便血,洒枳便血、暑毒便血、中蛊便血诸证。
车前草治痛风怎么吃 车前草治痛风有效果吗
有。
车前草中的含有一定量的桃叶珊瑚苷,这种物质不仅有利尿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尿酸排泄,以改善痛风的症状,但是车前草治痛风疗效缓慢,需长期坚持后,才可见疗效,至少服用半个月为宜。
中医可以有效的治愈痛风吗
针灸治疗:
除了中医药物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对于痛风患者的康复也是极有帮助的。中医针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临床统计报告指出:针灸治疗痛风的有效率达到92.3%以上。
中药治疗:
合用稳定降尿酸抑制尿酸的中药,防治以后复发。有些痛风病患者在服用来抑制尿酸,这个药本身也有降尿酸和对肾脏的双重保护功能,中药是很温和的,用这样的中药反而有利用身体的恢复。这是痛风的治疗里较为常见的方法。
体质疗法:
中医可以有效的治愈痛风吗?体质疗法的主要作用是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瘀散结。这是治疗痛风的常用方法之一。
气功治疗:
气功对于痛风的治疗可辅以气功调理,如练习放松功和内养功,以帮助疏通经络,活血通脉,平衡阴阳,以平为期。
辨证论治痛风:
1.湿热阻痹:痛风治宜清热化湿、宣痹止痛。药用白虎加桂枝汤加薏苡仁、防己、黄柏、牛膝等。
2.瘀热内郁证:痛风治宜清热化瘀通络。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
3.痰湿阻滞证:痛风治宜化痰除湿、舒筋通络。药用六君子汤加味。
4.肝肾阴虚证:痛风治宜滋补肝肾、舒筋通络。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中医辨证论治七类阳痿
心脾虚损型阳痿:患者症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神不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痿黄,舌淡苔白,脉细弱。究其病因主要因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或大病久病之后,阴阳虚弱,气血难复,均可致宗筋失养而至阳事不举。治宜补益心脾,药用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杏仁、远志、桂圆肉、当归等。
气血瘀阻型阳痿:多因动脉硬化、糖尿病,或阴部外伤、久病血瘀所致。患者症见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伴有性欲淡漠,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涩。治宜行气活血,通脉振阳,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药、干地黄、蜈蚣、橘络等。
阴精亏耗型阳痿:多因少年早育,或房事太过,屡耗真精以致肾阴亏竭。患者症见阴茎不举,或举而不坚,或伴遗精,午后潮热,头昏耳鸣,腰膝酸软,便秘尿赤,口渴欲饮,舌红少苔,或舌有剥苔,或见龟裂,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振兴阳道,药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盐知母、黄柏、生地黄、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等。
惊恐伤肾型阳痿:患者症见阳痿不振,举而不坚,胆怯多疑,心悸易惊,寐不安宁,苔薄腻,脉弦细。治宜安神定志,药用:菖蒲、远志、杏仁、巴戟、菟丝子、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天麻等。
湿热下注型阳痿:多因生殖器卫生调护不当,或嗜食烟酒辛辣,聚湿生热所致。患者症见阴茎痿软,阴囊潮湿,瘙痒坠胀,甚或臊臭,伴见肢体困倦,小便黄赤,苔黄,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药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通草、车前仁、当归、柴胡、甘草、生地黄等。
命门火衰型阳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少年手淫过多,或早婚早育,纵欲竭精,致精气虚损,命门火衰,从而引起阳痿。患者症见阳事不举,精薄清冷,头晕耳鸣,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细而弱。治宜温肾壮阳,温补命门。药用右归丸加减:鹿角胶、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韭子、蛇床子、杜仲、附子、巴戟天、仙茅、破故纸等。
肝郁气滞型阳痿:多因夫妻不和,家庭纠纷,工作受挫,或人际关系恶化等所致。患者症见阳事不济,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闷不适,胁肋胀痛,或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生栀子、当归、白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蜈蚣等。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泄淡红色小便,量多,便後滴沥。伴随头晕,耳鸣,倦怠易疲劳,腰脊酸痛,怕冷,阳痿滑精。舌质淡,脉沉弱。中医治法为温肾摄血。
方剂举例:鹿角胶丸(鹿角胶、熟地、血余炭、白茅根)
脾不统血
尿血反覆发作,或兼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伴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声怯,没胃口。舌质淡,脉细弱。中医治法为补脾摄血。
方剂举例:归脾汤加熟地、阿胶、仙鹤草
页首
2.尿血的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能活血行气,促进身体自癒力。中医认为出血症跟气虚与火热关系密切,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有助改善身体状况,从而舒缓尿血及兼症。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