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治疗
心衰的治疗
1、整体思维,平衡脏腑阴阳
心衰病位在心,“五脏相关”,它脏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既可成为心衰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反之又可因心衰致他脏功能失调或损害。
治疗心衰必须调补五脏之气血阴阳,不可局限于治心。我对心衰合并胃肠功能紊乱者采用调脾护心法治疗。
对心衰合并低血压、肾脏灌注不佳者,采用温肾健脾法;对容易外感的心衰患者,采用补肺益卫法调理;对心衰缓解期适当运用补肾护心法,对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心衰复发。
2、因人制宜,注重个体差异
因为引起心衰的原因是有许多的,并且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后采用个体化治疗。即便是同一个患者,在不同时期,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是需要改变的。
慢性心衰的治疗药物
(1)ACEI/ARB(Ⅰ类,A级)
ACEI对于心衰的治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慢性心衰治疗的基石,2012年欧洲心衰指南、2013年ACCF/AHA心衰指南和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均再次确认ACEI是心衰治疗的基石。
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强调ACEI的适应症为:所有射血分数(EF)下降的心衰患者,必须且终身使用,除非存在禁忌证(Ⅰ类,A级)。对于心衰高危人群(阶段A),尽管还未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应考虑ACEI预防心衰(Ⅱa类,A级)。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都适应于心衰的治疗,但是要注意其各自的目标剂量(目标剂量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准)。
多项研究显示,大多数ARB并未减少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仅在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的基础上降低了心血管死亡与心衰住院联合终点事件(但几乎很少的患者服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因此,推荐ARB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推荐使用ARB(Ⅰ类,A级);LVEF≤40%,经利尿剂、ACEI、β阻滞剂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患者,如果不能耐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改用ARB(Ⅱb类,A级);对于由于其他适应症已经服用ARB的患者可以替代ACEI(Ⅱa类,A级);常规联合使用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有害的(Ⅲ类,C级)。
ACEI/ARB类药物的应用,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禁忌证包括:曾发生喉头水肿、无尿性肾功能衰竭和妊娠。
(2)β受体阻滞剂(Ⅰ类,A/B级)
β受体阻滞剂在20世纪60年代就用于心衰治疗。指南推荐,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所有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均必须终身应用,除非存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Ⅰ类,A级);伴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β受体阻滞剂分为高心脏选择性(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非心脏选择性(普萘洛尔、索他洛尔)和兼有α和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拉贝洛尔)。优先选用亲脂性、心脏选择性或无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常用的β阻滞剂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使用原则为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最大耐受剂量。
影响心衰治疗费用的因素
治疗心衰价格与你的病情程度有关:
治疗心衰价格一般与患者的病情好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为病情的轻重决定着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同样也影响着治疗费用。而且病情的轻重程序决定着住院与否,如需住院治疗,则另产生住院费、治疗费、护理费等等,费用又不一样了。
由于任何一种疾病都划分有很多种,所以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选用的合适的治疗方法,只有对症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并不一定是费用最高的就是治疗最好的方法,关键是要适合病症的治疗。
治疗心衰价格与你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关:
治疗心衰方法的不同,价格也会不同。如果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西药治疗、中医治疗等,它们有着风险大、易复发、易产生并发症等缺点,有时花了不少钱还耽误了治疗。
治疗心衰价格与你选择的医院和专家有关:
路边的小诊所开的价钱可能会很低,这些都在不断的诱惑着你,但对患者来说未必就是幸事,人的身体是比较薄弱的,很多检查的仪器只有大医院才有,而小诊所仅凭着视诊加指诊就简单的作出诊断,显然对患者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七七八八的费用加起来并不算少,看病看的是疗效,去正规专业的专科医院治疗疾病更有保障。
慢性心衰吃药的4级
作为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心脏的功能就会减弱或丧失,既无法将新鲜的血液挤压到全身各个器官,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吸纳回流的血液,于是患者就出现乏力、呼吸困难、液体潴留等各种症状。在心衰的治疗中,合理选择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慢性心衰是一个随着时间进展不断恶化的过程,而服用药物有助于延缓、遏止其进展。学者们根据心衰的不同进展阶段,将其进行了分级,每个级别又有相对应的推荐治疗药物。应引起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状态只能逐渐发展,而无法返回上一级,即无法从B、C甚至D级返回到A级,因而通过药物治疗延缓病情发展对于心衰患者格外重要。下面就分别介绍每个级别的特点以及它们相对应的适合的治疗药物。
A级
主要对应人群是慢性心衰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有可能导致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史、酗酒、家族性心肌病等。
★治疗规律运动、戒烟、治疗高血压、治疗高脂血症、戒酒和杜绝滥用药物。有过心脏病发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用ACEI类药物,有过心脏病发作也可应用β-阻滞剂。
B级
诊断收缩性慢性心衰,但无症状。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治疗应用A级治疗,同时所有患者应当接受ACEI和β-阻滞剂治疗。医生和患者应讨论有因可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如血运重建、瓣膜功能的矫正等。
C级
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并有症状。
★治疗应用A级治疗,且所有患者应当接受ACEI和β-阻滞剂治疗。可以应用利尿剂和地高辛,限制盐的摄入量,监测体重,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恶化心功能药物应当停用。如经以上治疗后,患者仍有症状应加用螺内酯治疗。
D级
尽管应用最佳的治疗,但由于心脏结构变化显著,患者症状突出,常常需要特殊的治疗,相当于终末状态。
★治疗应用A、B、C治疗。此时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评价患者是否需要下列方法治疗:左心辅助装置、心脏移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连续滴注正性肌力药物和终末关怀。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准确地说是指经缜密设计的大型临床实验证实有减少慢性心衰恶化危险性,并改善症状和预后可能性的有效治疗药物,目前主要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阻滞剂),部分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其中,ACEI、ARB、β-阻滞剂和螺内酯治疗有助于慢性心衰稳定、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循证医学肯定了这些制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主导作用。而其他的药物仅有助于症状的改善,对预后没有影响,为慢性心衰治疗的辅助药物,如地高辛、一些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一些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则对预后有不良影响,仅在慢性心衰需要稳定病情时短期内应用,静脉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常为终末状态或等待移植者。
了解心衰诊断常见误区
1、对盐摄入量不加限制
患者常喜食用偏咸食物,会在饮食中添加盐,这会造成容量负荷增加。每摄入0.9g食盐就同时使100ml水滞留体内。这是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Walton-Shirley教授要求,应告诫心衰患者盐罐犹如毒蛇,并要求严格限盐,对于有明显症状、尤其是水肿的患者,其食盐摄入应<2.4g/d。
2、允许患者随意饮水
不限量饮水的危险与盐摄入过多相同。饮水过多除诱发心衰外,还可能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Walton-Shirley教授要求使患者认识到喝水越多病情越重的风险,饮水限制目标是1700ml/d,其中包括各种饮料如牛奶、茶等。
3、相信患者遵医嘱服药
被推荐用于慢性心衰治疗的药物均十分有效,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治疗心衰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
心衰的治疗费用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的清楚,因为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影响着这个疾病的治疗收费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由于每个地区的消费情况不一样,所以医院对于心衰的治疗收费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地区人均收入都稍高一些,消费水平也偏高,这样的地区医院收取住院费就会偏高。还有的地区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普遍较低,这些地方医院的收费情况也不会太高,所以心衰患者住院的费用也不会很高。
而且每个患者的病情不一样,治疗所需要的费用也不一样,有些患者病情较轻,治疗起来比较容易,这样的患者治疗心衰花不了太多钱,也有的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生病的时间也比较长,这样的患者治疗起来也需要时间,治疗的方案也更复杂,所需要的费用也就相对较高。
但是正规医院通常都是按照国家标准来收费,治疗心衰根据病情轻重不同费用大概都在两千元到五万元之间。
以上就是关于心衰治疗费用的解答,希望大家都能对这个疾病的收费情况有个正确的认知,在此我们希望每一位心衰患者都能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这样既可以保证治疗的效果,还能省去不必要的花费。
慢性心衰吃药四阶梯
当各种原因导致我们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心室射血或充盈能力受损时,就可能出现慢性心衰。此时作为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心脏的功能就会减弱或丧失,既无法将新鲜的血液挤压到全身各个器官,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吸纳回流的血液,于是患者就出现乏力、呼吸困难、液体潴留等各种症状。在心衰的治疗中,合理选择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慢性心衰是一个随着时间进展不断恶化的过程,而服用药物有助于延缓、遏止其进展。学者们根据心衰的不同进展阶段,将其进行了分级,每个级别又有相对应的推荐治疗药物。应引起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状态只能逐渐发展,而无法返回上一级,即无法从b、c甚至d级返回到a级,因而通过药物治疗延缓病情发展对于心衰患者格外重要。下面就分别介绍每个级别的特点以及它们相对应的适合的治疗药物。
1级
主要对应人群是慢性心衰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有可能导致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史、酗酒、家族性心肌病等。
★治疗规律运动、戒烟、治疗高血压、治疗高脂血症、戒酒和杜绝滥用药物。有过心脏病发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用acei类药物,有过心脏病发作也可应用β-阻滞剂。
2级
诊断收缩性慢性心衰,但无症状。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治疗应用a级治疗,同时所有患者应当接受acei和β-阻滞剂治疗。医生和患者应讨论有因可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如血运重建、瓣膜功能的矫正等。
3级
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并有症状。
★治疗应用a级治疗,且所有患者应当接受acei和β-阻滞剂治疗。可以应用利尿剂和地高辛,限制盐的摄入量,监测体重,适当限制液体入量。恶化心功能药物应当停用。如经以上治疗后,患者仍有症状应加用螺内酯治疗。
4级
尽管应用最佳的治疗,但由于心脏结构变化显着,患者症状突出,常常需要特殊的治疗,相当于终末状态。
★治疗应用a、b、c治疗。此时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评价患者是否需要下列方法治疗:左心辅助装置、心脏移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连续滴注正性肌力药物和终末关怀。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准确地说是指经缜密设计的大型临床实验证实有减少慢性心衰恶化危险性,并改善症状和预后可能性的有效治疗药物,目前主要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阻滞剂),部分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其中,acei、arb、β-阻滞剂和螺内酯治疗有助于慢性心衰稳定、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循证医学肯定了这些制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主导作用。而其他的药物仅有助于症状的改善,对预后没有影响,为慢性心衰治疗的辅助药物,如地高辛、一些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一些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则对预后有不良影响,仅在慢性心衰需要稳定病情时短期内应用,静脉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常为终末状态或等待移植者。
肺心病心衰治疗
肺心病, 缺氧, 神经内分泌, 低钠血症, 营养不良 肺心病80%~90%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引起的。这类疾病具有病史长,伴随慢性缺氧等特点。由于病人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且心肌和血管结构的改变又不断进行,神经内分泌因素的激活,体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使得这类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比较复杂,治疗难度大,特别是长期体循环淤血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机体缺氧,使患者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稀释性低钠血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等 一系列不良情况,使临床治疗趋于复杂化。 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肺心病心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大约占本类病人的10%~30%,晚期患者可达5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肺心病病人的组织缺氧较重,促使病人血浆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醛固酮,心钠素及皮质醇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从而导致长期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组织氧供降低,水钠潴留,并由此造成全身性水肿,内脏淤血与缺氧,使血乳酸含量增加,混合静脉血氧含量降低。由于慢性呼吸道阻塞,能量消耗增加,体温、代谢率增高。 心衰后内脏淤血缺氧,肠黏膜水肿及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使营养物质吸收减少,肝脏淤血肿大,肝细胞受损,使蛋白质合成下降。强心甙可抑制小肠中氨基酸与糖的转运能力,对蛋白质与糖代谢产生副作用。另一方面蛋白质消耗与丢失增加,故临床上常出现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引起呼吸肌重度与厚度下降,呼吸肌储备能力降低并易疲劳,呼吸肌力量与功能降低,最大自主通气、自主呼吸、肺活量低于正常人约40%~60%,有人研究指出由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使体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发生紊乱,使各种脏器的储备功能明显降低,特别是心功能降低进一步加重,使心衰的纠正更加困难,这也往往是难治性心衰的根本原因之一。为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及早采取静脉混合高营养,或反复多次静脉人体白蛋白的补充,亦可反复小量输入新鲜血浆,在实施时,必须结合应用有效和正性肌力药物,避免由于血浆渗透压的提高,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增加而加重心力衰竭。有人指出小剂量利尿剂交替应用,同时联合应 用ACE抑制剂及小剂量洋地黄,对于纠正肺心病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2 稀释性低钠血症的发生与治疗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病史长,在病程中反复出现心力衰竭。由于过度限制钠盐的摄入,厌食、呕吐、钠丢失过多。在治疗中利尿剂应用不当,大量利尿后心排血量减少,动脉压下降,刺激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感受器使抗利尿素(ADH)分泌增加。同时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加重水潴留,常常会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有人统计肺心病心力衰竭稀释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10%~15%。稀释性低钠血症是比较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由于血渗透压过低,肺间质水肿和心肌水肿加重,加重了心肌缺氧,促使心室重塑进程加快。当血钠低于120mmol/L时病人
出现渐感疲倦、乏力思睡。当低于110mmol/L时则有焦眠不安、惊厥、偏瘫以致昏迷,腱反射减弱至消失,出现病理征,这种情况出现称为水中毒。一旦发生水中毒,心力衰竭的治疗更加困难,因此时肾脏对利尿剂的反映降低,不能靠利尿剂排出过多的水分,必须迅速纠正低渗状态,常用高渗溶液为3%~5%氯化钠溶液,一般剂量为5~10ml/kg体重,先给予100ml于1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有效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物,避免加重心力衰竭,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或血液 超滤,用以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 3 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应用 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早已有所认识,但对于神经内分泌因素对心室重塑的分子细胞学基础的影响还是近年来研究的成果。一般认为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在心力衰竭恶化中起主导作用,并强调了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洋地黄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传统正性肌力药物,但肺心病心力衰竭由于体内缺氧较重,不宜按常规剂量应用,但可以小剂量应用,可恢复心脏压力感受对中枢交感冲动的抑制作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ACE抑制剂联合应用是最佳选择。 β受体阻滞剂虽然能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但还没有完整资料表明β受体阻滞剂可以应用于肺心病心力衰竭。肺心病心力衰竭与一般性心力衰竭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肺心病病人往往体内缺氧较重,所以在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时在选择神经内 分泌拮抗剂时应慎重
高血压性心衰怎么办
1.及早控制血压
早期降压达标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首要任务,应考虑SBP目标值<140mmHg。
2.逆转LVH的重要性
Framinghan心脏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已经证实LVH减少,心血管死亡率下降。逆转LVH包括非药物治疗:优化生活方式,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限酒;减少某些交感活性激素,如儿茶酚胺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应激状态等。降压药物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可能预防LVH及心肌纤维化的发生。
3.心衰治疗
心衰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死亡率就很高,因此要加强对早期无症状心衰(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功能减退)的防治。对于收缩性心衰,建议使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RB和/或醛固酮抑制剂,减少死亡率及住院率。对于舒张性心衰(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高血压患者,至今尚无证据显示降压治疗或者任何降压药物是有益的。然而,对于这些患者以及高血压合并收缩功能下降的患者,应考虑将SBP降至140mmHg以下。
4.合并冠心病的治疗
有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冠心病,但血压水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血压水平在很大范围内与冠心病风险相关,SBP>140mmHg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急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