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也是婴幼儿易患的疾病,由于该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常常会被家长朋友们忽视掉。而为了对血管瘤患儿早发现早治疗,家长朋友们就应当掌握一些血管瘤的鉴别方法,那么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1、毛细血管瘤
血管瘤患儿早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与正常婴儿不同异常表现,如婴儿皮肤某个部位在安静状态和正常无异,在哭闹或用力的时候呈现红色、暗红色等异常颜色,和皮肤相平。也有的刚开始呈现出一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红点,红点也有可能融合成一片成片状,突出正常皮肤,这些都是毛细血管瘤的症状。
2、海绵状血管瘤
还有一部分小儿出生后逐渐出现紫色、蓝色、紫红色等异常包块,这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3、混合型血管瘤
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有那些?当患儿同时出现毛细血管瘤症状和海绵状血管瘤症状在同一部位,被称作混合型血管瘤,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血管瘤,多发生在面颈部,也可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时已存在,最初颇似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在头6个月时,迅速生长,富有极大的侵犯性,在几周之内,正常组织可以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眼睑、口唇、鼻、耳等组织都被不断扩张的血管瘤组织所覆盖。肿瘤的形态不规则,呈紫红色,易发生溃破,出血、感染、坏死、瘢痕形成。
4、蔓状血管瘤
这部分血管瘤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颊部。
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有那些?通过小编的介绍,大家应该有了大致的认识了。为了宝宝的健康考虑,在宝宝出生后,家长朋友们就应当给宝宝做一个全面的检查,以防止这样那样的疾病隐患无法及时发现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危害。
肝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肝区胀痛,肝大或触及包块。
2.彩色B超示肝血管瘤样改变。
3.CT检查:肝内有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肿瘤边缘区可出现“C”形增强带。
4.肝动脉造影:病变部位周边出现“血管湖”影像,造影剂滞留时间较长。
5.腹腔镜检查:能观察肝表面肿瘤颜色及形状。
6.X线检查:肝影大,膈肌升高,可发现钙化影。
7.ECT显示肝血管瘤改变。
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一般病变周围界限不清、模糊,脓肿周围可见低密度晕环,典型的病变周围强化,病变内气体存在。需结合临床表现。
肝棘球蚴病
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肝内肿瘤
1.肝细胞癌:一般有肝炎、肝硬变病史,AFP可为阳性,静脉增强扫描有助鉴别。
2.肝转移瘤:部分肝内转移瘤增强扫描可表现边缘强化,类似血管瘤早期表现,但延时扫描呈低密度可资鉴别。
3.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血管瘤的鉴别
疾病鉴别
目前被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分类方法是1995年由Waner和Suen提出的,该分类是在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依据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类基础上建立的。根据病变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有无增殖特性分成两大类: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其中血管畸形又根据不同的组织结构分成毛细血管畸形或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这与原有根据形态和病理的传统分类有很大的不同。
血管瘤系血管肿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胚胎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生率为3%左右,常在新生儿期出现,然后进入增生期,一般发现后需及时治疗。血管畸形90%出生时即存在,但可无临床体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成比例生长,不会自行消退。原传统分类定义为葡萄酒色斑,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都属于血管畸形,现分别称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要点最主要是病史。血管瘤患儿的瘤体具有快速生长,稳定的自然病程,生长速度远超患儿的生长比例,而血管畸形患儿无此特征性的病程;另外血管瘤患儿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同龄儿。但其中出生时已有轻度扩张的静脉畸形和皮下血管瘤有时很难鉴别,可通过试验性的激素治疗。
鉴别诊断
血管或脉管畸形的诊断并不困难,位置较深的血管瘤或脉管畸形应行体位移动实验和穿刺来确定。
1.瘤体外观特征(葡萄酒斑状或杨梅状等)。
2.压之褪色或缩小。
3.体位元试验阳性,扪诊及静脉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绵型),扪有搏动感,听诊吹风样杂音,压闭供血动脉及杂音消失(蔓状型)。
4.血管造影示瘤区造影剂浓聚或血管畸形。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血管瘤需与出血结节鉴别,前者有典型的外形及指压时消失或颜色变浅的特点,必要时可用针抽吸血管瘤可抽出鲜血,出血结节抽出的是陈旧血,并可掺有其他成分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
1.血管球瘤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寒冷刺激时疼痛尤甚。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让触碰。
2.血管肉瘤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镜下所见众多的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较多。可见到多核瘤巨细胞。
免疫组化对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选择敏感的内皮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对确定诊断有重要帮助。
辅助检查
1.对于较表浅肿瘤较局限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较深在部位发病或肿瘤巨大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A”
肝脏血管瘤是可怕的
肝血管瘤的症状,肝脏血管瘤大多数是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小的肝血管瘤往往无任何症状,但少数血管瘤增长较大,压迫邻近脏器,出现各种压迫症状。近年来随着B超及CT等影像学普及和临床上检查需要与恶性肿瘤鉴别,已引起人们重视。
肝血管瘤的症状,发病率:肝脏血管瘤尸检发现率为7%左右,婴儿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统计尚不准确,因为往往划人婴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中。有人统计婴儿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与婴儿肝血管内皮细胞瘤的比例约为1∶6。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30~50岁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约为5∶1。但也有人统计男女发病率差别不大,临床上女性病人居多,可能由于女性在妊娠期间,血管瘤增长较快,常出现症状较早,因而就诊多。另外女性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
肝血管瘤的症状
肝血管瘤的症状,肝海绵状血管瘤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其临床表现随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生长速度、病人全身情况及肝脏和邻近脏器受压不同程度而不同。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有时瘤体积很大也无症状,常在B超体检及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或因其他疾病做腹部探查时偶然发现。这类病人占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绝大多数,并且肿瘤直径大多<4cm。随着肿瘤逐渐增大,约有40%可出现症状,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不适、腹痛、餐后饱胀、恶心、呕吐、长期低热,极少数梗阻性黄疸,绞痛,带蒂的血管瘤扭转,自发性破裂出血等。
婴儿肝小血管瘤的诊断
近日来,根据很多的血管瘤患者反应,他们被血管瘤疾病困扰着,都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血管瘤疾病。同时血管瘤的治疗也成为头号问题。
(1)多见于1个月-1岁的婴幼儿,有的在儿童期可自然消退。
(2) 一个或数个红色,柔软分叶状似草莓样丘疹团块,深部型可表现为肤色或蓝红色肿块,混合型表现为深部的质软的肿块和中央部的浅表红色丘疹样团块,压之色淡。
(3)好发于头部、颈部、躯干、四肢或其他部位。
(4)检测血清雌二醇、血管内皮生长凶子、尿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水平柯增高。
(5)组织病理检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异常改变。
(6)血管造影CT、彩色超声波、MRI等检查有异常改变。
诊断大部分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病史不难诊断。对侵入肌肉,内脏系统等或混合性损害,需借助血液学、影像、病理等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处入内脏者一般无自觉异常情况,仪于尸体解剖或外科手术中才被发现。
需与脉管畸形以及某些特殊类型血管瘤鉴别,如所谓鲜红斑痣、化脓性肉芽肿、淋巴血管瘤,脂肪血管瘤孤混合性血管瘤有时尚要和共他皮肤肿瘤或囊肿鉴别,如肌纤维瘤、皮样寝肿等。
在了解婴儿血管瘤的诊断的同时,专家也要提醒广大血管瘤患者朋友,保持一个乐观而积极的心态,血管瘤疾病一定会早日恢复健康的。
小肝癌与4种疾病相鉴别
小肝癌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在健康体检或乙肝病人定期随访时发现。其手术切除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直径>3cm的肝癌病人。但仍有约10%的小肝癌出现异倍体DNA含量,并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突破包膜,形成卫星结节与瘤栓等与大肝癌相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诊断小肝癌时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与肝硬化再生结节鉴别 肝硬化再生结节常数目较多.在肝内弥漫分布,内回声均匀。此外.短期内复查,动态观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肝癌生长速度快,而肝硬化再生结节变化较小,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2.与小血管瘤鉴别 小血管瘤多为高回声.内呈网格样改变.界清.边缘见回声增强带,后方回声增强明显,多数无血流显示,少数有斑点状血流,较少检测出动脉型血流。
3.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可见中央高回声的纤维瘢痕向外周呈放射状延伸,多普勒有时可观察到特征性的放射状血流信号。鉴别有困难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由正常肝细胞、胆管、增生的纤维组织及炎性细胞组成,超声造影典型表现呈离心性增强。
4.与小肝腺瘤鉴别 小肝腺瘤多见于育龄女性,多有口服避孕药病史。超声表现为均匀低回声或稍高回声。界清,周边可见稍高回声环绕。内多无血流信号显示。超声造影典型表现为向心性的增强。
什么是非均质脂肪肝
脂肪肝属常见病,但大多数为弥漫性病变。非均质脂肪肝由于在影像上表现为肝占位,而需与其他肝?实体肿瘤相鉴别。一般将非均质性脂肪肝分为四型:
1、局限浸润型;
2、多灶浸润型;
3、叶段浸润型;
4、弥漫非均质浸润型。
非均质脂肪肝并非真性肿瘤,其主要意义在于鉴别诊断,其?在声像图上的最大特征是无占位效应,即该区域有正常血管等结构通过,对其周围解剖结构无推移挤压现象。需通过肝穿组织活检确诊。患者无任何症状及体征,既往史无相关疾病,而且患者的血脂升高,按高脂血征治疗。仅查体发现肝内多发的散在的实性强回声占位病变,很难与肝脏肿瘤,如血管瘤、肝癌、肉瘤鉴别。可做CT增强检测血管情况和AFP等检查鉴别。
大家可以看到,非均质脂肪肝虽然类似于肿瘤疾病,并非真的肿瘤。也是脂肪肝的一种。非均质脂肪肝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与一些常规性的肝脏肿瘤做出区别,如血管瘤,肝癌还有肉瘤等等。所以,大家发现自己肝脏有所不适和异常时,最好要到医院做全面细致的检查。
小肝癌与4种疾病相鉴别
1.与肝硬化再生结节鉴别 肝硬化再生结节常数目较多.在肝内弥漫分布,内回声均匀。此外.短期内复查,动态观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肝癌生长速度快,而肝硬化再生结节变化较小,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2.与小血管瘤鉴别 小血管瘤多为高回声.内呈网格样改变.界清.边缘见回声增强带,后方回声增强明显,多数无血流显示,少数有斑点状血流,较少检测出动脉型血流。
3.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可见中央高回声的纤维瘢痕向外周呈放射状延伸,多普勒有时可观察到特征性的放射状血流信号。鉴别有困难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由正常肝细胞、胆管、增生的纤维组织及炎性细胞组成,超声造影典型表现呈离心性增强。
4.与小肝腺瘤鉴别 小肝腺瘤多见于育龄女性,多有口服避孕药病史。超声表现为均匀低回声或稍高回声。界清,周边可见稍高回声环绕。内多无血流信号显示。超声造影典型表现为向心性的增强。
肝血管瘤如何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主要的鉴别诊断有: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
肝棘球蚴病
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淋巴管瘤的检查与鉴别诊断方法
一、淋巴管瘤的检查方法
1、B超可测定肿瘤大小,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2、颈部,锁骨上,腋下淋巴管瘤应抵X光线瞭解肿瘤支气管,纵隔的关系。
3、对深部及内脏淋巴管瘤可行CT,MRI检查确诊,及瞭解其对周围组织关系。
4、对腹腔,消化道淋巴瘤可行消化道钡餐造影,内窥镜,腹腔镜检查。
5、诊断椎穿刺可与血管瘤鉴别。
二、淋巴管瘤的病理分析
淋巴管瘤的组织学特征是有一层扁平上皮的内皮细胞层,囊壁含有交错的淋巴组织、小的淋巴间隙、平滑肌和泡沫细胞。一般认为,淋巴管瘤是属于一种良性疾病,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它有恶性之分,如淋巴管(内皮)肉瘤,淋巴管平滑肌肉瘤等就被认为是恶性淋巴管瘤,非常少见。
三、淋巴管瘤的鉴别诊断
需要与淋巴瘤鉴别。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发生恶性增生而引起的恶性肿瘤。分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病,其预后同发现的早晚有一定关系。淋巴结活检或穿刺可以确诊。临床表现为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增生肿大,肝脾肿大,不规则发热,盗汗,出现各种皮疹伴皮肤搔痒,晚期出现衰竭和恶液质。
特别提示:CT更容易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淋巴管瘤典型CT表现为薄壁、光滑的囊状物,囊内密度均匀,可见分隔,囊壁和分隔可强化。MRI能够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和范围,是目前最好的检查诊断方法,通过电脑三维重建, 能够显示肿瘤的立体图像。在超声或 CT 引导下,进行介入穿刺可抽吸出瘤体内囊液。如果为浆液性或乳糜性,含有多量淋巴细胞,可高度提示淋巴管瘤的诊断。
淋巴管瘤辅助检查
淋巴管瘤包括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三类型。90%以上在2岁以内发现。淋巴管瘤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局限性淋巴管瘤手术后预后良好,很少复发。弥漫性淋巴管瘤边界不清,难以完全切除,常多次复发。肢体的橡皮肿样改变治疗效果较差,但淋巴管瘤不会发生恶变。
辅助检查
1.一般淋巴管瘤根据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可诊断。
2.B超可测定肿瘤大小、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3.颈部、锁骨上、腋下淋巴管瘤应抵X光线瞭解肿瘤支气管,纵隔的关系。
4.对深部及内脏淋巴管瘤可行CT、MRI检查确诊,及瞭解其对周围组织关系。
5.对腹腔、消化道淋巴瘤可行消化道钡餐造影、内窥镜、腹腔镜检查。
6.诊断椎穿刺可与血管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