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哮喘防止有哪些误区呢
孩子哮喘防止有哪些误区呢
专家介绍,这三个误区分别是:把哮喘当感冒治、怕激素擅自停药、认为哮喘患儿不能运动。
1、把哮喘当感冒治。
儿童医院收治一名2岁多的患儿,患哮喘半年多,反复咳嗽,家长一直以为是孩子体质差常感冒。儿童哮喘的症状很轻,过敏反应不强烈,部分孩子的症状和感冒很像。如果孩子出现反复性咳嗽,特别是夜间或清晨咳嗽或喘息,应及早确诊是否哮喘。
2、怕激素擅自停药。
一名4岁的哮喘患儿最近反复发作,数次输液。原来,孩子的爷爷奶奶担心吸入性治疗药物中的糖皮质激素对孩子身体不好,因此擅自停药。激素治疗哮喘对孩子的伤害很小,这样反复输液其实对孩子身体影响很大,费用也比日常治疗高很多。她说,哮喘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尤其在儿童阶段的治疗效果优于成人。
3、认为哮喘患儿不能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
哮喘患儿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肺功能,如游泳、快走、慢跑等,其中游泳是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此外还应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哮喘的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霉菌、烟草、化妆品及牛奶、鸡蛋、海鲜等食物,其中尘螨在诱发因素中约占八成。尘螨主要以人体脱落的皮屑和真菌为食,因此床上很多,哮喘患儿最好选择防尘螨的床上用品,并定期用热水清洗、曝晒。此外,夏季驱蚊最好选用蚊帐而不要使用蚊香,因为蚊香的烟尘易引发哮喘。
小儿哮喘治疗有5个误区
儿童哮喘治疗有5个误区 哮喘如何治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但是孩子一般自身免疫力都比较低,很容易患上哮喘这种顽固的疾病。很多年轻的家长照顾孩子没有经验,在给孩子治疗哮喘的时候产生了很多误区,使孩子不能尽快恢复健康。下面就给大家讲解一下儿童哮喘都有哪些误区。
混淆“哮喘”和“感冒”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有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与支气管哮喘的前驱症状类似,但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等有关;感冒只是引起哮喘的外界诱因之一。
激素影响生长发育
据介绍,目前治疗哮喘一般采用止喘、抗炎、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在气道局部发挥强大的抗炎症作用,而不作用于全身。经过20多年严格临床研究,激素使用完全不影响孩子最后的身高。
哮喘儿不可食用海鲜
对有过敏体质的哮喘儿童来说,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发孩子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比如:食物、动物皮毛、药物等。一旦明确患儿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积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
患儿不“喘”可停药
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孩子病情稳定,家长也要带孩子上医院随访。此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重新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此外某些便携式的肺功能仪,也能帮助家长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若此时孩子的肺功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则表示患儿有哮喘发作的可能。遇到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预防用药,避免哮喘急性发作,减少孩子痛苦。”
哮喘儿应少动为宜
其实,室外运动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和呼吸道防御能力,有许多好处。相反,不“敢”动的孩子体质反而会变弱,病情加重。对于过敏性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即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此外,运动前的热身,能使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也可减少哮喘发作。
小儿支气管哮喘5个治疗误区
误区一、混淆“小儿支气管哮喘”和“感冒”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有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前驱症状类似,但小儿支气管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等有关;感冒只是引起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外界诱因之一。
误区二、激素影响生长发育
据介绍,目前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一般采用止喘、抗炎、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在气道局部发挥强大的抗炎症作用,而不作用于全身。经过20多年严格临床研究,激素使用完全不影响孩子最后的身高。
误区三、小儿支气管哮喘儿不可食用海鲜
对有过敏体质的小儿支气管哮喘儿童来说,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发孩子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比如:食物、动物皮毛、药物等。一旦明确患儿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积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
误区四、患儿不“喘”可停药
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孩子病情稳定,家长也要带孩子上医院随访。此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重新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此外某些便携式的肺功能仪,也能帮助家长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若此时孩子的肺功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则表示患儿有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可能。遇到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预防用药,避免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减少孩子痛苦。”
误区五、小儿支气管哮喘儿应少动为宜
其实,室外运动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和呼吸道防御能力,有许多好处。相反,不“敢”动的孩子体质反而会变弱,病情加重。对于过敏性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即可有效预防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此外,运动前的热身,能使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也可减少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
治疗小儿哮喘的5大误区
小儿哮喘的治疗误区之一:把哮喘当成感冒或气管炎
小儿感冒是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常会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与支气管哮喘的前驱症状类似。但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等有关;感冒只是引起哮喘的外界诱因之一。如果孩子有哮喘家族史,比如: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患有哮喘,而且孩子本人又有过敏史或反复呼吸道感染,那么他患上哮喘病的几率将高于正常人群。这时一旦他哮喘发作,必须经过正规治疗,才能治愈。
此外,有很多家长和一些医师遇到反复发作喘息患儿,常常会误诊为气管炎、支气管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从而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虽可杀细菌但不能消除哮喘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从而延误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宝贵时机。哮喘患儿会反复出现典型的喘鸣音,大部分病儿发作时无感染征象(不发烧,咽不红,无黄痰,白血球不高等),常伴有哮喘家族史和个人过敏史(湿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而不管其年龄大小,需要用抗哮喘药治疗。
小儿哮喘的治疗误区之二:使用激素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很多家长知道使用激素治疗会导致孩子长胖或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因此不敢使用激素治疗。目前治疗哮喘一般采用止喘、抗炎、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而糖皮质激素类药是控制气道慢性炎症最重要的药物,尤其在哮喘的缓解期,更需坚持使用此类药物。在国际哮喘会议上最新推出的《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中(简称gina规范),采用皮质激素的吸入疗法,每日只用200~400微克(少数病儿用到800微克),较强的松的剂量缩小100倍,每次用量只相当于1个小米粒的百分之一,微乎其微。再者,吸入药物可直达气道的靶细胞,起效快速,全身吸收甚少,即使吸收一部分也可在2小时内在肝脏中代谢掉。
因此,国际哮喘界一致公认: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是目前控制慢性哮喘反复发作的最有效药物,应大力推广。经过20多年严格临床研究,激素使用完全不影响孩子最后的身高。至于一些局部的副作用,比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只要使用合理,吸药后立即漱口或使用喷雾器吸入,也可完全避免。相反,若家长盲目听信传言,在孩子病情稍有好转,就自作主张随意减量或停止使用激素,不但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还会加重病情。
小儿哮喘的治疗误区之三:哮喘患儿不可食用海鲜
海鲜产品是诱发哮喘的常见过敏源,因此,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哮喘也不寻找过敏原,只是一味地不让孩子吃鱼虾,非但起不到预防哮喘复发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更易患病。专家介绍:对有过敏体质的哮喘儿童来说,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发孩子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比如:食物、动物皮毛、药物等。一旦明确患儿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积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而对于某些难以避免接触的过敏原,比如:尘螨等,则可接受系统性脱敏治疗,让孩子们不再“怕”它们。
小儿哮喘的治疗误区之四:哮喘一旦控制即可停药
有些家长知道小儿哮喘要积极就医,而一旦患儿病情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容易放松警惕,认为只要“不喘”就是好了,就不必再吃药了。有的家庭嫌麻烦怕耽误时间,有的家长怕花钱,有的家长存在侥幸心理。结果,气道的慢性炎症得不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诱发哮喘。其实,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孩子病情稳定,家长也要带孩子上医院随访。此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重新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大多数的哮喘患儿在症状出现以前,会有某些征兆。比如:咳嗽、连续打喷嚏、头痛、不明原因的胸闷等。此外,某些便携式的肺功能仪,也能帮助家长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若此时孩子的肺功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则表示患儿有哮喘发作的可能。遇到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预防用药,避免哮喘急性发作,减少孩子痛苦。
小儿哮喘的治疗误区之五:哮喘患儿应少动为宜
很多家长认为哮喘患儿运动后会诱发疾病发作,因此常会叮嘱孩子既不要上体育课,也不要参与同学间的游戏活动。其实,室外运动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和呼吸道防御能力,有许多好处。相反,不“敢”动的孩子体质反而会变弱,病情加重。对于过敏性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即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此外,运动前的热身,能使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也可减少哮喘发作。哮喘患儿要选择合适的运动地点和方式,避免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运动。吸入的空气越冷、越干燥,就越容易诱发哮喘。此外,运动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时间不宜过长。对于活动量大和容易出汗的孩子,更要勤换衣服,防止着凉。
儿童哮喘防治方面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
家人没有哮喘遗传,孩子就不会患哮喘。专家指出,有遗传倾向或过敏家族史,孩子患哮喘的几率会更高,但没有遗传或过敏家族史,并不能保证孩子不患哮喘。
误区二:
哮喘都会“喘”,没有“喘”就不是哮喘。金世杰说,哮喘只在急性发作时才会有明显的喘息症状,缓解期和正常人并无多大区别;有一些特殊哮喘类型仅表现为长期的干咳,并无明显的喘息症状。
误区三:
激素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一些家长怕激素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担心药物依赖,所以拒绝给孩子用激素预防药或过早停药,导致孩子哮喘发作频繁。
误区四:
儿童哮喘不用治疗,长大了自然会好。专家指出,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的增强,部分孩子哮喘发作次数会减少,症状减轻,但这种几率较小。儿童哮喘应该接受规范治疗,否则会错失治疗时机,影响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
误区五:
运动可引发哮喘,哮喘病人宜少动。专家认为,适当运动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对于运动性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
儿童哮喘病很多时候都表现的不算很明显,所以家长不易在第一时间发觉,如果被确诊之后就要长时间的服用药物,家长也要长期的对孩子进行照顾。而有专家提出,家庭才是帮助孩子治疗儿童哮喘的最佳场所,因此,各位家长可以在家里面给孩子自行服药。不过,在服药之前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医嘱给孩子服药,切忌不要自己随便去药店买药给孩子吃,否则会影响到孩子的治愈。
儿童哮喘常见5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
只要是哮喘都会“喘”
很多家长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只咳不喘,却被戴上哮喘的“帽子”?王有鹏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是所有的哮喘都有喘息症状,有种哮喘叫“咳嗽变异性哮喘”,就是以慢性咳嗽为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一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情况,或经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无效,而用支气管扩张剂则能使咳嗽发作缓解。患儿多为过敏体质, 多在婴幼儿时期患过湿疹,多数有哮喘家族史。所以,如果孩子长期咳嗽不好,又是过敏体质,家长应引起足够警觉。
误区二
混淆感冒和哮喘
哮喘袭来前常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而感冒时也能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两者犹如一对“双胞胎”,很容易相混淆,家长很有必要分辨开来。如感冒通常伴有发热,而单纯的哮喘发作一般不发热。感冒时咳嗽大多是逐渐加重,没有特定的诱发因素,每次咳嗽时间也不会很长,一般不伴有呼吸困难。而哮喘的咳嗽常发生在晨起、夜间、运动后,大哭或大笑后,以及接触刺激性气味、冷空气、过敏原等触发因素后,为反复性或持续性发作,常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家长可在孩子呼气时听到类似小鸡叫的声音。严重哮喘发作还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王有鹏提醒说: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患儿反复“感冒”,每次都发展到下呼吸道,致使呼吸不畅、胸闷咳嗽,或伴有湿疹、变应性鼻炎,同时父母或家族中有哮喘病等过敏史,即应考虑哮喘的可能,千万不能一味按单纯呼吸道感染无休止地使用抗生素及感冒药。此外,对于哮喘儿童来说,感冒常诱发哮喘发作,哮喘儿也容易反复感冒,且不易治愈。当哮喘小患者出现上述问题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误区三
忽视过敏性疾病与哮喘间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支气管哮喘病人中,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占80%,而45%左右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同时伴有哮喘。有学者甚至提出两病“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点,认为这两个病其实是一个疾病,防与治都应从哮喘来考虑。王有鹏亦认为,在过敏性疾病病人出现气喘或不明原因的干咳、咽痒时,应首先怀疑支气管哮喘在作祟。假如对过敏性疾病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了解不多,重视不够,治疗常常顾此失彼,则严重贻误病情。有相当多的哮喘者在病情发作前有过敏性症状,如能及时对过敏性疾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哮喘发生的频率。
误区四
病情一缓解就立即停药
王有鹏指出,有些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而一旦病情得到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立马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再哮喘,无明显症状就是治好了,也就不必再吃药了。结果是患儿气道的慢性炎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使哮喘“死灰复燃”。这是因为在缓解期间,支气管腔内仍有炎症潜伏,只不过是尚未接触到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而未爆发。若是有感冒、运动过量、紧张、兴奋或气温变化、吸入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如烟雾、气油味等)或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等诱因,便可能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因此,缓解期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其目的是减轻或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急性发作。
误区五
儿童哮喘到成年期自然就好了
王有鹏表示,确实有些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哮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甚至不发作,这与孩子自身发育逐渐完善有一定关系。而事实上,长时间的平稳状态并不等于治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哮喘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虽有30%~50%的人症状消失,但到成人期仍有“回潮”的可能,约有2/3以上者继续遭受折磨,有的貌似恢复了正常的人,其肺功能仍就异常或持续存在气道髙反应。这里,轻度小儿哮喘预后良好,仅5%演变为严重哮喘,而中度至重度儿童在整个一生常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髙反应与哮喘发作。重度哮喘,尤其是长期依赖激素、屡次住院和症状不易改善者,约95%最终“定格”为成人哮喘。这就提示哮喘须在儿童期给予积极合理的医治,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可塑性。王有鹏强调,如果孩子患上了哮喘,千万不要迟疑,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预防。
哮喘的防治误区
误区一:哮喘有症状再治,不喘不治
许多家长只在患儿哮喘发作时,才来医院看一下,吃点药,不重视日常的预防控制。这样对孩子的哮喘常常反复不愈,加重了病情。很多家长因经济因素和担心药物副作用,所以只要不发作就给孩子停药,但不久可能复发,反而加重负担,还可能使哮喘迁延不愈。已经确定为哮喘的儿童,必须以预防为主,及时、主动预防哮喘发作,不能等到孩子有哮喘或咳嗽是才去治疗。
误区二:害怕激素副作用,不能坚持长期吸入
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过敏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在气候变化、吸入尘螨、花粉、刺激性气体、接触或食入过敏的物质,诱发咳嗽或哮喘。激素吸入疗法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吸入激素可以控制气道过敏性炎症,降低气道的敏感性。但往往害怕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激素吸入。其实,激素的摄入量是很少的,并且只针对支气管,一般副作用是很小的,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在哮喘发作治疗时需要全身应用激素,反而增加副作用。
儿童哮喘的防治很重要
儿童哮喘的防治非常重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如果哮喘经常发作的话,对其肺功能、精神状态和情绪等,都会有很大影响。另外,哮喘到了青春期,还会有一个很大变化。如果能在青春期以前对哮喘良好控制,大约60%至70%的孩子一过青春期或到了青春期时,哮喘症状就会明显好转,用药明显减少,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不用药。
一些父母说,孩子哮喘好了,也不喘了,但每天早晨都有咳嗽。实际上,这还是哮喘的一个临床症状,只不过症状没那么严重,依然说明孩子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钟南山教授提醒家长、孩子和医务人员,要特别重视儿童哮喘的一些非典型改变和症状,以提高警惕,使哮喘孩子在儿童期能得到一个很好控制。
此外,相当多的人认为哮喘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在民间甚至还常流传说,“名医不治喘”。事实上,应用现有的、规范化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大约80%的哮喘是可以控制的,达到不发作、不额外用药、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哮喘患者在治疗哮喘时还存在很多误区,比如:一些患者对吸入性激素怀着莫须有的恐惧心理,甚至擅自停药。不少不规范的治疗可能导致很多患者肺功能受损,甚至形成难治性哮喘。
治疗儿童哮喘的五大误区
孩子是家庭里最受关注的对象,一旦患上疾病,家长就会心急如焚,甚至会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可能进入治疗误区,影响孩子的真正治疗,因为很多疾病在外在表现上是很相似的。这里,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其中的一例——儿童哮喘治疗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混淆“哮喘”和“感冒”、“气管炎”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有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与支气管哮喘的前驱症状类似,但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等有关;感冒只是引起哮喘的外界诱因之一。如果孩子有哮喘家族史,比如: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患有哮喘,而且孩子本人又有过敏史或反复呼吸道感染,那么他患上哮喘病的几率将高于正常人群。这时一旦他哮喘发作,必须经过正规治疗,才能治愈。
误区二:尽量少用药,控制好病情就不用药了
有一些家长一直认为:孩子还小,吃太多或者用太多的药容易产生副作用,比如:发胖、影响生长发育等。所以,只要哮喘治疗的差不多,就不要吃药了。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儿童哮喘是吗慢性疾病,极易反复发作的、病期也是很长的,必须长时间用药,让患者彻底形成防御系统,才能在以后的生活抵御哮喘的反复发作。各位家长一定不要想当然,必须听从医生的指导。家长擅自乱停药,不但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还会加重病情,危及孩子生命健康。
误区三:哮喘患者不可食用海鲜
不寻找过敏原,只是一味地不让孩子吃鱼虾,非但起不到预防哮喘复发作用,反而会使孩子营养不良,导致体质下降,更易患病。专家介绍:对有过敏体质的哮喘儿童来说,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发孩子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比如:食物、动物皮毛、药物等。一旦明确患儿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积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而对于某些难以避免接触的过敏原,比如:尘螨等,则可接受系统性脱敏治疗,让孩子们不再“怕”它们。
误区四:患儿不“喘”可停药
很多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就医。而一旦病情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会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喘”就是好了,就不必再吃药了。有的家庭嫌麻烦怕耽误时间,有的家长怕花钱,有的家长存在侥幸心理。结果,气道的慢性炎症得不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诱发哮喘。
其实,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孩子病情稳定,家长也要带孩子上医院随访。此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重新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大多数的哮喘患儿在症状出现以前,会有某些征兆。比如:咳嗽、连续打喷嚏、头痛、不明原因的胸闷等。此外某些便携式的肺功能仪,也能帮助家长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若此时孩子的肺功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则表示患儿有哮喘发作的可能。遇到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预防用药,避免哮喘急性发作,减少孩子痛苦。
误区五:哮喘儿应少动为宜
有的家长叮嘱孩子既不要上体育课,也不要参与同学间的游戏活动,否则哮喘会复发。
其实,室外运动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和呼吸道防御能力,有许多好处。相反,不“敢”动的孩子体质反而会变弱,病情加重。对于过敏性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即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此外,运动前的热身,能使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也可减少哮喘发作。
哮喘患儿要选择合适的运动地点和方式,避免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运动。吸入的空气越冷、越干燥,就越容易诱发哮喘。此外,运动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时间不宜过长。对于活动量大和容易出汗的孩子,更要勤换衣服,防止着凉。
儿童哮喘易入八大误区
误区一、父母或长辈没有哮喘遗传或过敏,孩子就不会患哮喘(哮喘会遗传吗?)
许多家长都认为,自己没哮喘和过敏,孩子就不会患哮喘。其实哮喘的发病因素和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家里有遗传倾向或过敏家族史,孩子患哮喘的几率会更高,但没有遗传或过敏家族史,并不能保证孩子不患哮喘,因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气候气温因素、剧烈运动、情绪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哮喘发作。
误区二、哮喘都会“喘”,没有“喘息”就不是哮喘
不少家长以为,哮喘是时刻都有喘息,不喘息就不是哮喘。其实哮喘只在急性发作时才会有明显的喘息症状,缓解期和正常人并无多大区别。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哮喘类型,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仅表现为长期的干咳,并无明显的喘息症状。
误区三、哮喘长大了自然会好,所以不用治疗。
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的增强,有一部分哮喘孩子哮喘发作次数的确会减少,症状减轻,甚至在青春期不治而愈,但这种机率不到三分之一。而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如果听之任之,势必会错失治疗时机,影响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质量。
误区四、激素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
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气道炎症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目前全球防治哮喘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少的方法是微量激素吸入法。可激素的副作用几乎深入人心,很多家长都惧怕激素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长不高、肥胖等),担心性早熟、药物依赖等等。所以常拒绝给孩子用激素预防药或过早停药,结果导致孩子哮喘发作越来越频繁。其实哮喘不能控制的危险远比激素治疗的危害要大。微量激素预防用药使用的药物剂量非常少且多在气道局部发挥作用,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微乎其微,因此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它途径给药(静脉、口服);而哮喘急性发作时需要口服或静脉用激素消炎才能控制,其一次用量比吸入性预防用药半年的量还要大得多,而且因为100%进入血液循环,副作用也要大的多。
误区五、有喘息就治疗,不喘息可停药
很多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就医。而一旦病情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会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喘”就是好了,就不必再吃药了。或嫌天天用药麻烦或担心激素用多了影响孩子生长发育或考虑经济开支问题,用药时断时续或擅自停药。其实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疾病,即使没有症状,但气道炎症仍然存在,此时停药,稍有风吹草动,又会诱发哮喘。因此哮喘能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能不能坚持规范化治疗。
误区六、鸡蛋牛奶海鲜易过敏,哮喘病人不能吃
众所周知,鸡蛋牛奶海鲜产品是最容易引起儿童过敏的食物,所以许多哮喘家长都不敢给孩子吃鸡蛋牛奶和海鲜。其实,易过敏食物只是引起过敏发生的机率比其它食物要高些,但并不代表每个孩子摄入后都会过敏。只要不过敏,哮喘儿童是不需要刻意去忌口的。对有过敏体质或从小湿疹严重的哮喘儿童来说,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起孩子哮喘发作的过敏原,一旦明确孩子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积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对于哮喘儿童,首次吃某种食物时,可先少量试吃,无咳嗽皮疹等身体不适,以后可放心吃,以保证营养的均衡。
误区七、运动可引发哮喘,哮喘病人宜少动
其实,室外运动不仅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还可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相反,不“敢”动的孩子体质反而会变弱,病情加重。对于运动性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即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此外,运动前的热身,能使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个逐步适应过程,这可减少哮喘发作。但哮喘孩子应避免剧烈运动,如各种竞技类体育比赛。适宜哮喘儿童参加的体育锻炼有游泳、快走、慢跑等,其中游泳是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误区八、肺功能正常就可排除哮喘
肺功能的损害在儿童期往往是可逆的,在哮喘初期或哮喘缓解期,孩子的肺功能也可能表现为正常肺功能,所以肺功能正常并不能排除孩子没有哮喘,只能代表目前疾病对孩子肺功能未造成明显损害。
防治儿童哮喘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只要有喘息症状就是哮喘。
专家解析:喘息性支气管炎、反流性食道炎、心源性哮喘(如心衰)等,也会有喘息症状。
误区二:哮喘发作时才需要治疗,平时可以不管不顾。
专家解析:支气管哮喘有间歇性发作、轻度持续发作、中度持续发作、严重持续发作等。哮喘发作除了控制急性发作的症状之外,还需要遵从医嘱,在院外做到持续治疗和管理。
误区三:喘息不严重时可以不吃药。
专家解析:哮喘在间歇期有轻微喘息症状的,平时应口服一些支气管扩张剂或使用喷剂,以维持疗效。
误区四:症状加重时,应该加药。
专家解析:哮喘患者不应自行加药。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经常被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但是,许多哮喘药物都有副作用,如果家长自行加药,可能会引发恶心、呕吐、心慌、心律失常等副作用;假如长期过量使用激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误区五:治疗哮喘,只要坚持用药,不需要检查肺功能。
专家解析:哮喘患儿平时除了坚持用药,还应定期检查肺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疾病的演进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急性发作。
防治儿童哮喘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1、误区
哮喘是治不好的,或者孩子长大了自己自然会好,或者终身好不了,不危及生命干脆不去治疗了
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进步,哮喘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专科医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诸如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性等制订不同的疗程。另外,患儿的家长也应该经常与医生保持联系,以根据病情变化不断修改、制订适合患儿的治疗方案,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治本的目的。通过长期、持续、规范化的控制治疗,可以使患儿的症状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消失,像健康的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和活动。
特别提醒那些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愈的家长,儿童哮喘绝不能轻视,绝不能认为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哮喘能够自愈,这样容易错失治疗时机,影响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质量。
2、误区
哮喘有症状再治,不喘不治
许多家长只在患儿哮喘发作时,才来医院看一下,吃点药,日常的控制治疗几乎没有,或者断断续续。这样对孩子的哮喘控制和治疗是非常不利的,哮喘治疗必须注重日常的持续、规范治疗。
很多家长认为长期的维持治疗从经济上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所以只要不发作就给孩子停药,但从经济角度考虑,进行不发作时间的预防控制治疗才更经济。对哮喘的治疗态度实际上正是当前人们认识疾病、对待疾病的一个缩影和写照——不重视疾病的预防,把病拖重了才治。
3、误区
激素副作用大,长期吸入激素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哮喘实际上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造成呼吸道的高反应性,在气候变化、吸入刺激性气体、花粉、接触蟑螂、上呼吸道感染后诱发。由于哮喘的本质是炎症导致气道的高反应性,在日常的维持治疗中吸入激素实际上就是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的敏感性。吸入激素类药物每次的摄入量是很少的,并且只针对支气管,相当于定点的靶向治疗,长期治疗副作用也是很小的,只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正确用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口服或静脉注射,激素会达到全身,而分到支气管的量很少,所以需要的剂量大,全身的副作用也大。特别是哮喘患儿如果平时不维持治疗,哮喘发作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大剂量的激素来抢救,不仅用量大,而且全身用药,虽然当时效果快,那相当于一次用了几年的激素吸入量,不但副作用大,而且对免疫力的抑制还会造成患儿的反复感染,这点家长一定要认清。
留神别把哮喘当感冒
为什么环境越来越干净了,可得哮喘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哮喘,真的长大了就好?老祖母的私家妙方管用吗……你所关心的哮喘问题,《时尚育儿》特别邀请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组长陈育智教授给出专业建议,这些都是最值得你牢记的健康提醒。
干燥阴冷的天气。雾霾蒙蒙的天。许多孩子一到晚上迅速“变脸”——一躺床上就开始咳嗽,咳得妈妈心速加快、两眼无光,心里直犯嘀咕:这咳嗽来得蹊跷,吃了多天感冒药也不好,不会是哮喘吧?
怎么判断我的孩子是不是哮喘?
根据上述症状,儿童呼吸道专家陈育智教授认为确实有哮喘的可能,建议妈妈带孩子到专科门诊作进一步检查。究竟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陈教授提醒,如果发现下列情况,一定要带孩子去检查:
● 特定情况发作孩子不一定发烧或喉咙痛却常常咳嗽,往往一咳就超过10天。在特定情况,例如气候变化或突然接触冷空气、夜晚(温度低,气管易痉挛)或仅5~10分钟的跑跳运动(冷空气进入让气管收缩)后,易出现干咳、气喘、胸闷、呼吸有鸣音的现象。
● 消炎药无效 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在进行常规治疗7~14天以后,症状一般会明显消失或缓解。但若是哮喘或者因为呼吸道疾病诱发了哮喘的孩子,经消炎、止咳、平喘等常规治疗后,症状却并不会缓解。
● 多次复发 如果孩子发现喘鸣,可能是呼吸道炎症引起的;但是如果喘鸣多次复发,则可能跟哮喘有关。
● 留神!哮喘和遗传紧密联系 如果你的家族有哮喘或过敏史,或者孩子是过敏体质,出现上述情况更要当心,带孩子及时治疗。
当哮喘被当做感冒来治疗时,误用抗生素是一大恶果。
事实上,对于低龄孩子的哮喘诊断并不那么容易。反复咳嗽、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不一定就是哮喘,呼吸道疾病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而很多孩子的哮喘症状都“非典型”,比如只咳不喘的就非常常见,就医时有时会被当作感冒来治疗。关于哮喘和感冒,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 感冒 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为发烧、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肌肉酸痛、虚弱疲倦,病程通常5~7天(一星期内)。
● 哮喘 呼吸道下面的小支气管气道出现黏膜破损、发炎而变得分外敏感,过敏因素刺激、呼吸道感染、冷空气都可能引起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导致孩子出现胸闷、喘鸣、咳嗽、甚至呼吸困难的现象。
“很多家长都认为哮喘难以根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患了哮喘。”陈教授发现,正是这种观念直接影响许多孩子误用了大量的抗生素类的药品,再加上一些医生对哮喘不够重视,也缺少测试肺功能的条件,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所以,当你怀疑孩子得了哮喘,建议最好还是去儿童医院的哮喘专科门诊或呼吸科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