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斑的特点
蛔虫斑的特点
:(1)面部白斑:面部有大小不一的圆形白斑,颜色比周围皮肤浅,分布以两颊部为多。
(2)指甲白斑:指甲上有白色的点状、块状、线条状等大小不一的白斑。
(3)巩膜细丝与黑点:眼球巩膜上有褐色的点状物。
蛔虫斑怎么办
确定有蛔虫的话还是去医院看下打打虫吧 身体健康最重要楼上说的"蛔虫会钻到胆囊里面"在医学叫胆道蛔虫症,那个疼起来是要命的!你要是暂时没时间看医生的话可以喝一点醋压一压中医认为:蛔虫是"得酸则安",碰到了酸的蛔虫回安静潜伏下来不动,这样就不会那么疼了 中医有个药叫乌梅丸就是这种药不过酸只能压的住一时,要根治还是去看医生比较好另外自己饮食要注意 生的东西不要吃 不干净的东西不要吃路边小摊子上的东西坚决不能吃
蛔虫病的诊断
1、阵发性脐周腹痛,常骤然发作,痛无定处,可自行缓解。
2、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痰中带血,皮肤出现风团,寐中磨牙,流涎,鼻痒。病久面黄肌瘦,神情烦躁,吐出蛔虫或排出蛔虫。
3、巩膜可见蓝斑,面部出现白色虫斑,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时聚时散。
4、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
5、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可出现蛔撅(胆道蛔虫)、肠结(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蛔虫病的症状类型是什么
小儿有蛔虫的症状:
小儿如有蛔虫,轻者并无明显症状,晚上睡觉时有磨牙表现。重者有时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面黄肌瘦,脐周伴有腹痛,时作时隐,接触小儿腹部比较柔软,有时可扪及蛔虫团聚散,并可见吐蛔或便蛔,且大便时稀时稠,有时伴有腹泻,有些患儿脸部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兰色斑点,下唇或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尖。
成人有蛔虫的症状:
1、成人有蛔虫时有的人会伴有低热,烦躁不安,晚上易惊醒、磨牙,蛔虫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诸如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症和急性胆道炎、急性腹膜炎等疾病都有可能由蛔虫引起。
2.、严重时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
3、有时会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大便时可在大便中直接看到虫体。
4、时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管好水源、处理好粪便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长虫斑一定跟蛔虫有关吗
“虫斑”在医学上被称为“白色糠疹”,是儿童面部出现的一种鳞屑性色素减退斑片,呈圆形或椭圆形,硬币大小,边界清楚,表面干燥,覆有少量糠状鳞屑。
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单纯糠疹时,很多家长都会凭经验认为孩子有蛔虫病或者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虫斑”也就因此而得名了。但其实,“虫斑”的发生与肠道寄生虫病并无必然的联系,除了与身体对寄生虫的毒素发生过敏有关外,还可能与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或太阳暴晒等有关。因此,用“虫斑”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蛔虫病是不够科学的。对蛔虫病的诊断,一般是通过粪便检验到虫卵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白色糠疹的病因不明,数日或更长时间可自行消退。但是,这与孩子是否有蛔虫没有必然关系。小儿“虫斑”、夜间磨牙等“民间经验”,都不能作为是否有蛔虫的判断依据。因此,家长不能盲目给孩子吃驱虫药。
有蛔虫斑怎么办
有蛔虫斑怎么办?目前用于驱虫的药物主要有肠虫清、甲苯咪唑(安乐士)、左旋咪唑及驱蛔灵等,孩子驱虫后一般不需要忌口,可吃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豆腐、鱼、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严重的蛔虫病患者,大多有贫血现象,驱虫后还应适当多吃一些动物肝脏和瘦肉等;喝牛奶的小孩,可按1:l的比例用水或米汤稀释,以利于胃肠的吸收;
在食物的品种上应多样化,以促进食欲,利于蛋白质的补充,保证充分的营养。由于驱虫对胃肠道的影响,驱虫后小儿的饮食应特别注意定时、定量,不要过饥或过饱,过量的营养物质反而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肠虫清,即阿苯达唑(Albendazole),是继甲苯咪唑之后研制成功的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具有广谱、跨纲、高效和低毒的特点,是目前较理想的驱虫药。其正确的服用方法是:
治疗蛔虫病:成人及2岁以上的孩子每日400毫克(每片200毫克,用2片),顿服。未痊愈者3周后再服1次。
儿童蛔虫病症状
由于蛔虫有喜钻孔的特点,特别是在孩子感冒、发热或其它不适时,肠内蛔虫也不安而扰动起来,可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或在肠道扭曲成团可致肠梗阻。这些情况下如果延误治疗则可危及生命。而在幼虫移行时又可引起蛔虫性哮喘、出现咳嗽、喀痰或血痰、哮喘、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也有的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急性结膜炎等过敏症状。
蛔虫自测:如果孩子出现以下9种现象,即表明孩子很可能肚子里有蛔虫,这时就应该带孩子就医依医嘱采取相应措施了。
(1)不明原因的反复肚子痛,多发生在肚脐周围。
(2)不明诱因,反复出现荨麻疹。
(3)非长期性白天紧张激动,但夜间睡眠时经常磨牙。
(4)伸舌,舌面有散在的圆形,边缘整齐的乳头状红色丘疹。
(5)拉开下唇,接近龈缘处,可见密集、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小颗粒。
(6)白眼球上有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圆形的蓝色斑点。
(7)用人不当上有指头大小的圆形白色癣块。
(8)尽管孩子吃的多,但仍不断消瘦。
(9)平时看东西注意力不集中。
蛔虫斑的介绍
蛔虫的成虫多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其虫卵通过大便排出。食物或手被虫卵污染后,虫卵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便会引起孩子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等。其中腹部疼痛的程度多不太严重,常为阵发性的脐周或脐稍上方部位隐痛,可反复发作,但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在饥饿状态下,孩子腹痛可较为明显。此外,部分患有肠道蛔虫症的孩子,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等等。这是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至血液中所造成的。严重的肠道蛔虫症患儿还可继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情况。而孩子们如出现过度的恶心、呕吐,则立刻需要就医,以防蛔虫在体内继续发育成长。
中药如何治疗蛔虫病
(1)一般蛔虫症
表现为反复阵发性绕脐腹痛或反复脐周隐痛,喜揉按,食量或多或少,或嗜食异物,夜寐不安,磨牙,挖鼻,咬指甲,有吐蛔、大便排虫史,甚者嗜食泥土、生米炭灰等物。多数患儿面部有淡白斑迹,巩膜有蓝色斑点,或唇下有细颗粒点状隆起,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周围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治法:驱蛔醒脾。以四君子汤煎送追虫丸,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槟榔、雷丸、苦楝皮、黑丑、木香、茵陈、皂角。
(2)蛔阻症
平素有吐蛔或便蛔史,时有脐腹疼痛,突发腹痛剧烈,腹部包块隆起,或可触及团块,按之软而可移动,呕吐,大便不通,面色苍白,脉弦。治法:安蛔润下驱虫。方选油椒饮,即以豆油100毫升,油炸川椒4~6克,以焦为度,去川椒喝油,分1~2次喝下。
(3)蛔厥症
有蛔虫病史及蛔虫症的一般症状,突发上腹或偏左腹部绞痛,弯腰曲背,肢冷汗出,呕吐常吐蛔,腹痛时作时止,可以突然痛失如常人,重者腹痛持续,时轻时剧,或有畏寒发热,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分三步:①安蛔。②驱蛔。③调补。方药:陈米醋口服20~30毫升,半小时后可再服一次。疼痛缓解后作常规驱虫治疗,治以安蛔驱虫。方选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川椒、黄柏、槟榔、苦楝皮、干姜、细辛。水煎服。虫体排出,腹痛缓解,宜安蛔补脾胃,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水煎,日分 3次服。
白斑判断疾病的方法
儿童的皮肤白斑,除了白癜风之外,其他的皮肤病上也可见。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的皮肤病例如无色素痣、贫血痣;后天的例如白色糠疹、花斑癣、晕痣或者炎症性质的继发性白斑等。比较少见的就有柳叶白斑、斑驳病或者综合性的皮肤病等。
如果儿童的脸上出现了淡白色一样,像小手指头至拇指头大小的圆形斑点,呈现单发或多发性的表现,这就是感染了蛔虫症的特征之一。若儿童除了在面部有白斑之外,还经常腹痛,变得消瘦时,就应当考虑是一些体内的寄生虫在作怪,就需要尽快对孩子进行治疗。斑大的,就表明蛔虫比较多;斑小的,就表明蛔虫比较少。
此外,白斑也可能被认为是癣。若儿童脸上出现了淡白色的斑块,一些家长或者医生会认为是“癣”。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身上有白斑的时候,不要就认为是染了白癜风,而是应即刻就医。
蛔虫病的判断方法
蛔虫病十分常见,但是仍有不少家长无法正确判断孩子是否患上了蛔虫病。需要注意的是,面部有白斑、易饿、没有胃口等都不属于孩子患上此病的独具性特点。家长可使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辨别:
1、轻揉腹部
当宝宝常常出现肚脐四周或腹部上侧疼痛的现象时,家长需让宝宝平躺在床上,然后轻揉疼痛部位。倘若宝宝肚子上的肌肉比较柔软、松弛,而且他也很喜欢揉自己的腹部,腹部疼痛时进行轻揉就可消退痛感,这样的话便可大致推断出宝宝患有蛔虫病。
2、虫卵检测
判断宝宝是否有该病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去医生那做虫卵检测。一些家长一发觉宝宝有磨牙、面部出现白色斑点的现象,便立即胡乱给宝宝吃驱虫药物,这种行为不可取。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最好带宝宝去看医生,化验下粪便,诊断是否患有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