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病饮食
坏血病饮食
多吃草莓可预防坏血病
草莓主要的营养价值体现在其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C除了可以预防坏血病外,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都有积极的预防作用。此外,草莓中的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物质,具有明目、养肝的作用。国外最新研究还指出,草莓中含有一种胺类物质,对治疗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的功效。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风热咳嗽、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夏季烦热口干或腹泻如水者;癌症,特别是鼻咽癌、肺癌、扁桃体癌、喉癌患者尤宜食用;
2. 痰湿内盛、肠滑便泻者、尿路结石病人不宜多食。
二、症状
1、喂养史和临床症状:
人工喂养婴儿未添加含维生素C的辅食,或乳母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或水果,或乳母习惯只吃腌菜等,坏血病的好发年龄(3~18个月),结合前述某些非特异性症状和喂养史,可提供早期坏血病诊断的线索,如本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或晚期,可根据肢体肿痛,蛙形腿,牙龈及粘膜下出血等症状诊断。
维生素C缺乏病的发生和发展常有一个过程,首先是组织中的维生素C储备减少,进一步发展是生化缺乏,功能障碍,再进一步的发展是解剖学变化,乃至死亡(表1),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如下。
2、前驱症状:
患者发病之前,多有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衰弱,肌肉及关节等疼痛症状,成人及婴儿维生素C缺乏病的临床表现有些不同,成人患者除上述症状外,早期即有齿龈松肿,间或有感染发炎,婴儿则有不安,四肢动痛,肋软骨接头处扩大,四肢长骨端肿胀(尤以股骨下端为甚,但不向前伸至关节)以及有出血倾向等,此外,出血,尤其皮肤大片出血,成人较婴儿多见的;而婴儿骨骺周围出血,成人则不易见到,毛囊周围充血,成人较为多见,但不见于婴儿患者,至于骨膜下出血,皮肤溢血及齿龈出血等,成人及婴儿均可发生,婴儿发病多在6月~1周岁,其他时间也可发生;成人多在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时发生。
3、出血:
维生素C缺乏病患者可有全身点状出血,起初局限于毛囊周围及齿龈等处,进一步发展可有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腱鞘等处出血,甚至血肿或淤斑,小儿淤斑多见于下肢,以膝部为最多见,内脏,黏膜也有出血,如鼻出血,血尿,便血及月经过多等;严重时偶有心包,胸腔,腹腔,腹膜后及颅内出血,小儿常见下肢肿胀,疼痛,患肢常保持一定位置,即两腿外展,小腿内弯,呈假性瘫痪状,此乃主要因骨膜下出血所致。
毛囊周围出血是维生素C缺乏病最特殊和最早的临床体征之一,通常出现在高度角化的毛囊,特别是臂部和股部的伸侧及腹部,常见毛发变脆,卷曲和陷入毛囊内,继毛囊周围出血之后,可有毛囊肿胀与肥厚,即毛囊周围炎。
患者可有贫血,贫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皮肤,深部组织出血;也可能是由于饮食中叶酸摄入不足所致,许多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又含有丰富的叶酸,两种缺乏可同时存在。
4、齿龈炎:
齿龈可见出血,松肿,尤以齿龈尖端最为显著,稍加按压即可出血,并有溃疡及继发感染,重者溃疡进展甚速,短期内牙齿即因齿龈及齿槽坏死而脱落,慢性者齿龈萎缩,齿龈浮露,最后可使牙齿松动,脱落。
三、饮食
1、维生素C富含于新鲜蔬菜水果之中,如苹果、鲜枣、橘子、西红柿、萝卜汁、土豆、甘薯、草莓、菠萝等蔬果中就富含维生素C。
2、可适当吃维生素C片。
3、维生素C微量来源:谷类及其制品、牛奶、蛋、鱼、坚果类等食物。
4、补充维生素C时绝对不能吃虾,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氧化砷。在服用维生素C后,由于化学作用会转变为有剧毒的三氧化砷。
坏血病的治疗
【维生素C生化、生理作用】 (一)来源与性质 人类由于缺乏葡萄糖内酯氧化酶,不能将葡萄糖-γ内酯转变为维生素C,需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以桔、柚、柠檬、蕃茄、山楂、豆芽、辣椒等新鲜果、菜含量最丰富;动物类食品中以肝、肾等含量较多,谷类及乳制品中含量甚少。维生素C是无色结晶体,水溶性,在干燥和避光条件下颇稳定。快速冷冻食物中不受破坏,溶液中的维生素C,如遇铁、铜等金属,或在pH7.6以上碱性液易氧化分解,所以洗煮蔬菜时间不宜过长,并不宜倾倒菜汤,泡、腌蔬菜时维生素C丧失亦甚多。 (二)生理作用 维生素C在小肠各部分均可以吸收,以空肠吸收为主。其主动吸收过程和葡萄糖相似;胃酸缺乏时吸收减少;口服1~11/2小时,血浆浓度达高峰。维生素C蛋白结合率低,在代谢旺盛的组织中含量丰富,但体内贮存少,体内半寿期为16天。维生素C由肝内代谢,极少量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排泄,健康人血液含量约48.3~79.5μmol/L,含量与每日摄入量成正比。维生素C每日需要量成人约75mg,孕妇100mg,哺乳期妇女150mg,儿童30~50mg,生后第一周的早产儿因饮食中含大量酪氨酸,应增加维生素C至每日100mg。血中维生素C超过饱和量(平均79.5μmol/L)时,尿中排出增多,如低于11.4μmol/L时,尿中不再排出维生素C。
坏血病的症状
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少维生素C所引起的一种足以致命的疾病。坏血病的具体症状是:患者感到全身疲倦、身体虚弱、浑身无力、食欲减退、面色惨白、牙龈肿胀出血,严重的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的症状。还会出现皮下出血、黏膜下出血、皮肤出现瘀斑、毛囊过度角质化。
儿童的坏血病的症状是:下肢由于骨膜下出血导致假性瘫痪、膝关节半屈、足外旋,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骨折等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生命危险。人类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只能从外界获取,也就是说通过食物来获得维生素C,一但持续缺少了维生素C的摄入,便会得坏血病。
有些人虽然正常摄入维生素C,但由于出现呕吐和腹泻等情况,则将大大损失维生素C,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时,一定要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人们通常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来摄入。菜花、苦瓜、柿子椒、菠菜、紫甘蓝等常见蔬菜都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
咱们常吃的水果中,猕猴桃是含有维生素C最多的水果了,被称为维生素C之王。此外,酸枣、柚子、沙棘也都是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只要人们日常对这类水果蔬菜能够正常量的摄入,就可以确保体内的维生素C的含量处在正常水平,自然就可以很好地预防坏血病的发生。
坏血病的症状
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长期摄入不足或腹泻、呕吐等情况,都造成缺乏维生素C,使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联结障碍,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从而引起皮、粘膜下出血,医学上称为坏血病。
坏血病就是维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病症,而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那么你知道坏血病的症状是什么吗,患上坏血病之后该怎样治疗,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下面,我们就详细的看看坏血病吧。
症状
缺乏维生素C数月,患者感倦怠、全身乏力、虚弱、厌食、营养不良、面色苍白,牙龈肿胀,出血,并可因牙龈及齿槽坏死而致牙齿松动、脱落,骨关节肌肉疼痛,皮肤瘀点、瘀斑、毛囊过度角化、周围出血,小儿可因骨膜下出血而致下肢假性瘫痪、肿胀、压痛明显、髋关节处展,膝关节半屈,足外旋,蛙样姿势。
病因
维生素C属于己糖醛酸,因具有抗维生素C缺乏病的作用,故旧称抗坏血酸,为无色结晶,有酸味,溶于水,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在酸性溶液中转为稳定,受光、热、铜、铁氧化分解,在碱性溶液中极易破坏。食物加工处理不当,贮存过久,维生素C损失很大。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很高,如柿椒、苦瓜、菜花、甘蓝、青菜、塌棵菜、荠菜、菠菜等,水果有酸枣、红果、沙田柚、刺梨、沙棘、猕猴桃等,都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缺乏是由以下因素所致。
⒈摄入不足一般动物体内可以从葡萄糖和其他单糖合成维生素C,而人类和某些动物(猴子、豚鼠、鸟类、鱼类)体内缺乏合成维生素C所需要的古罗糖酸内酯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外界摄入,如果摄入量不足即可导致坏血病。
人工喂养儿容易缺乏维生素C,人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40~70mg/L,可以满足一般婴儿的需要,当然,要保证一定的摄入乳量。而牛乳中的维生素C含量仅为人乳的1/4,再经过储存、稀释、加工、消毒灭菌等处理,其维生素C含量所剩无几。因此,用牛奶、奶粉、乳儿糕、米面糊等喂养的婴儿,如不及时补充新鲜蔬菜、水果,或偏食,可造成摄入不足。
⒉消化、吸收障碍消化不良和慢性腹泻时维生素C的吸收减少,胃酸缺乏时,维生素C容易在胃肠道内受到破坏。
⒊消耗增加感染、发热、外科手术、代谢增高和患病时,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
预防
(1)选择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改进烹调方法,减少维生素C在烹调中丧失。人工喂养婴幼儿应添加含维生素C食物或维生素C。疾病,手术后,吸烟者、口服避孕药时、南北极地区工作者均应适当增加维生素C摄入量。
(2)对症处理
如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止痛,有严重贫血者可予输血,给铁剂。重症病例如有骨膜下巨大血肿,或有骨折,不需要手术治疗,用维生素C治疗后血肿可渐消失,骨折自能愈合。
坏血病的饮食保健
一、维生素C缺乏病食疗方
1、萝卜250克,豆腐2块,豆油9克,葱、胡椒粉、香菜各适量,放锅内稍煮服食,常服。
2、柿子椒250克,洗净,用手掰成小块,下锅用抽炒至外皮稍皱时加人盐、白糖适量和少许水,翻炒数下即可,常食。
二、维生素C缺乏病吃哪些对身体好
1、维生素C富含于新鲜的蔬菜水果之中,如苹果、鲜枣、橘子、西红柿、萝卜汁、土豆、甘薯、草莓、菠萝等蔬果中就富含维生素C。
2、可适当吃维生素C片。
3、维生素C微量来源:谷类及其制品、牛奶、蛋、鱼、坚果类等食物。
三、维生素C缺乏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补充维生素C时绝对不能吃虾,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氧化砷。在服用维生素C后,由于化学作用会转变为有剧毒的三氧化砷。
坏血病的并发症
⒈骨质疏松维生素C缺乏,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以致骨有机质形成不良而导致骨质疏松。在儿童常表现出一种突出的特征,即长骨端呈杆状畸形,关节活动时疼痛,患儿常使膝关节保持屈曲位。肋骨及肋软骨交界处明显突出呈串珠状,其角度比佝偻病串珠稍尖;在凸起的内侧可扪及凹陷;佝偻病串珠则两侧对称,无内侧凹陷区。
⒉近年证明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产生以下不良反应:
⑴尿中排出的草酸显著增高,可能发生尿路草酸盐结石。肾结石、痛风、半胱氨酸尿症等病人应慎用。透析病人反复应用维生素C(每次均>1g)可出现高草酸血症。
⑵可能降低妇女生育力,影响胚胎发育。故主张妇女服用维生素C量不超过2g/d;生长期儿童服用大量维生素C,易致骨病。
⑶每天服用维生素C1g以上可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尿频;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晕厥;长期大量服药后停用,可引起停药后维生素C缺乏症。
⑷下列疾病时慎用:G-6-PD缺乏,镰状红细胞贫血(可引起溶血加剧);抗凝治疗时(可干扰抗凝效果);糖尿病(可致尿糖假阳性);胃肠道出血病人可致粪便潜血假阴性;血红蛋白沉着症、珠蛋白合成障碍贫血病人可致铁吸收增多。
白血病饮食禁忌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癌症,那白血病需要在饮食上注意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下面文章来了解下。
贫血介绍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白血病患者在摄取营养和用餐方面应注意些什么呢?
1、高蛋白
白血病是血细胞发生了病理改变所致,这类病人机体内蛋白质的消耗量远远大于正常人,只有补充量多质优的蛋白质,才能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蛋白质另一功能是构成抗体,具有保护机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侵害,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所以,白血病患者应摄人高蛋白饮食,特别是多选用一些质量好、消化与吸收率高的动物性蛋白和豆类蛋白质,如禽蛋、乳类、鱼虾、瘦肉、动物血、动物内脏、豆腐、豆腐脑、豆腐于、腐竹、豆浆等。以补充身体对蛋白质的需要。
肝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重要的矿物质等。每100克肝脏含蛋白质21.3克,比瘦肉高35%,比鸡蛋高30%。微量元素铁、硒和铜等在动物肝脏中含量也较丰富。此外,肝脏还含有较多的核酸,它在预防癌症中起着潜在的作用。白血病患者日常饮食中经常吃些动物肝脏,是有极大益处的。
2、多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临床资料证明,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70~90%的人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缺乏。国外医学研究证明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与水果,能阻止癌细胞生成扩散。摄人大量维生素C,还能增强机体的局部基质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控制和治疗癌症的目的。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油菜、雪里蕻、西红柿、小白莱、韭莱、荠莱、山楂、柑桔、鲜枣、猕猴、沙棘及柠檬等。
维生素A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动机体抗癌的积极性、抵抗致病物侵人机体。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胡萝卜、南瓜、蛋黄、动物肝脏、鱼肝油、苜蓿、柿子椒以及菠莱等。
3、多摄入含铁质丰富的食物
白血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贫血,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鼓励病人经常食用一些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血、甲鱼、豌豆、黑豆、绿色蔬菜、大枣、红糖、黑木耳、芝麻酱、蛋黄等。
近年来有人试用鹅血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一定疗效。白血病患者宜常食鹅血,鹅血的食用方法颇多,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剂食用。
4、少食多餐,容易消化
白血病患者,尤其在化疗过程中,消化系统往往会出现诸多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此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法,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营养丰富的食品,如糕点、巧克力、面包、鹌鹑蛋、鱼松、酸牛奶、猕猴桃、鲜蔬汁等。
5、根据病情对症调理饮食
病人如有食纳不佳、消化不良时,可供给半流质或软饭,如二米粥、肝末粥、蒸蛋羹、酸奶、豆腐脑、小笼包子等,同时可佐以山楂、萝卜等消导性食物。
总之,白血病患者由于机体代谢亢进,需给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体内热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尤其是进行化疗期间患者常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应注意菜肴的色、香、味、型,以引起患者的食欲。
坏血病的危害
一、坏血病(scurvy)又称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胶原蛋白形成所必需的,它有助于保持间质物质的完整,如结缔组织,骨样组织以及牙本质。严重缺乏可引起坏血病,这是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特征为出血,类骨质及牙本质形成异常。儿童主要表现为骨发育障碍,肢体肿痛,假性瘫痪,皮下出血。成人表现为齿龈肿胀、出血,皮下瘀点,关节及肌肉疼痛,毛囊角化等。而我国普通膳食中有大量新鲜果菜,婴儿又多哺母乳(母乳含维生素C227.2~397.5μmoL/L),大多均能维持维生素C生理需要量,因此本病少见。
二、维生素C是作用很强的还原剂,在体内被可逆性氧化和还原,因而在细胞内起着氧化还原的作用。它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有关。作为一种还原剂(和氧,亚铁离子及2-酮酸一起)维生素C可激活使前胶原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为前胶原羟基脯氨酸和羟基赖氨酸的那些酶。
有坏血病的动物弹性蛋白羟脯氨酸变得越来越缺乏。维生素C能保护叶酸还原酶,这种酶可使叶酸转变为亚叶酸,并有助于从食物内的叶酸结合物中释出游离叶酸。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严重缺乏可引起坏血病,这是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特征为出血,类骨质及牙本质形成异常。
三、坏血病并发症
⒈骨质疏松维生素C缺乏,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以致骨有机质形成不良而导致骨质疏松。在儿童常表现出一种突出的特征,即长骨端呈杆状畸形,关节活动时疼痛,患儿常使膝关节保持屈曲位。肋骨及肋软骨交界处明显突出呈串珠状,其角度比佝偻病串珠稍尖;在凸起的内侧可扪及凹陷;佝偻病串珠则两侧对称,无内侧凹陷区。
⒉近年证明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产生以下不良反应:
⑴尿中排出的草酸显著增高,可能发生尿路草酸盐结石。肾结石、痛风、半胱氨酸尿症等病人应慎用。透析病人反复应用维生素C(每次均>1g)可出现高草酸血症。
⑵可能降低妇女生育力,影响胚胎发育。故主张妇女服用维生素C量不超过2g/d;生长期儿童服用大量维生素C,易致骨病。
⑶每天服用维生素C1g以上可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尿频;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晕厥;长期大量服药后停用,可引起停药后维生素C缺乏症。
⑷下列疾病时慎用:G-6-PD缺乏,镰状红细胞贫血(可引起溶血加剧);抗凝治疗时(可干扰抗凝效果);糖尿病(可致尿糖假阳性);胃肠道出血病人可致粪便潜血假阴性;血红蛋白沉着症、珠蛋白合成障碍贫血病人可致铁吸收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