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孕期腹痛病人的中医辨证论治

孕期腹痛病人的中医辨证论治

1.寒滞胃肠证

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白润,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2.寒滞肝脉证

少腹冷痛挛急,下绕阴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暖肝煎加减。

3.肠热腑实证

腹痛拒按,按之有块,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而数。

治法:清热泻火、攻下里实。大承气汤加减。

4.湿热中阻证

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行滞。枳实导滞丸加减。

5.食积胃肠证

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浊或腻,脉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保和丸加麦芽、鸡内金等。

6.肠道气滞证

腹胀疼痛,攻窜不定,肠鸣有声,得嗳气或矢气则疼痛减轻,脉弦。

治法:理气止痛。天台乌药散加减。

7.瘀滞胃肠证

腹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触及包块,舌质青紫,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

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

薄荷、芦根

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二、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玄参、麦冬、玉竹、

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

桑叶、桑白皮

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食道癌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痰气互阻型

治法:开郁降气,化痰散结。

主方: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10g,枳壳1Og,白芍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郁金lOg,陈皮10g,山豆根10g,草河车15g。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白屈菜,口干、津伤明显者加元参、石斛,吞咽困难较严重加威灵仙、赤勺。

(2)血瘀痰滞型

治法:祛瘀散结,化痰解毒。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勺10g,川芎10g,桔梗6g,柴胡10g,急性子15g,半夏10g,栝楼30g。加减:胸背痛甚者加元胡、白屈菜、八月札.便干加郁李仁、火麻仁,口干舌红加黄连、麦冬、知母.合并出血者加三七、白芨、血余炭。

(3)阴虚内热型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主方:一贯煎台养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30g,麦冬15g,生地20g,石斛15g,玉竹15g,当归10g,川楝子10g。加减:嗳气明显者加陈皮、半夏、旋覆花、茯苓以和胃降逆,潮热盗汗明显者加地骨皮、知母、鳖甲.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加大黄、全栝楼。

(4)气虚阳微型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开结。

主方:当归补血汤台桂枝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30g,当归10g,干姜10g,党参20g,白术10g,熟地15g.白芍15g,桂枝10g,急性子10g,半夏10g。加减:气逆呃逆者用威灵仙、丁香、柿蒂,呕吐粘痰者加陈皮、胆南星、青礞石,出血者加仙鹤草、露蜂房、白芨、三七,畏寒肢冷明显者加炮附子,呕吐清水较多者用吴茱萸、黄连。

中医辨证论治大便出血

大便出血是让大家很尴尬的一种疾病,这是因为在排便的时候便中带有血丝的现象,流血量超过50毫升以上就可以认定是大便出血的现象,治疗大便出血越早越好,治疗大便出血的方法有很多,中医治疗就是其中一种。中医治疗大便出血主要是辨证论治,从跟上彻底治疗大便出血。

1、因肺病而燥涩者,宜润宜降,用桑麻丸及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属。

2、因心病而火燃血沸者,宜淸宜化,用竹叶地黄汤补心丹之属。

3、因脾病而湿滑者,宜燥宜升,用苍术地榆汤、茅术理屮汤、益气汤之厲。

4、因肝病而风阳痛迫者,宜柔宜泻.用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属。

5、因肾病而形消腰折者,宜补宜填,川虎潜九、理阴煎之賴。

6、胆逆则木火煽营,宜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淸养。

7、大肠为燥府,每多湿热风淫,宜辛凉苦燥之清散。

8、肾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

9、努力掼伤者通补为主,育粱蕴积者淸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辨明寒热,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补爽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睥,斑龙以温煦奇督,建中之救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石脂以堵截阳明,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荣法春病后之元虚,是在临证时参酌。

10、治便血以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愉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寒热者加柴胡肌热者加地骨皮,脉洪实腹痛者加酒浸大黄。

11、便血之补,多由于实热,宜当归承气汤之属,及火邪既衰而仍下止者,非虛即滑也,宜以固涩为主.兼大补气血,用人参汤、补中益气汤,归睥汤.举元煎.或理中煎加乌梅、文蛤、五味子之厲,煎汤下胜金丸,或青梅九。

12、卒泻鲜血,喷出如竹简者,宜小蓟取汁,温服—升。

13、下血鲜紫,大便燥结者,为热伤阴络,宜一味槐角凉润之,或用真麻油冲入豆腐花空腹食之。

14、色稀淡者为脾虛,宜一味白术研末,米糊丸,米汤下。

15、色于瘀晦者为积血,以乱发三两,红花四入阳城罐中煅过,去红花灰,止用发灰,研细,分三服.空腹时炒黑地榆煎汤送下,三日可效。

16、便血虽多因于大肠之积热,亦当分别虚实.用寒凉药中,必须参以辛散,若久而不愈,宜理胃气.兼用升举药(便血多以胃药收功),若血下日久,涣散无统者,则用乌梅收之

17、便血久而不已,面色痿黄,下元虛惫者,宜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白芍、下断红丸,虚甚者用十全大补汤去茯苓.加防风。

18、便血由于先天遗传者,以砂仁一味研末,每日服二钱,米汤热服,以愈为度。

19、便血止后,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者,宜桑寄生散,至如远血、近血、结阴便血、肠风赁血,脏毒便血、湿热便血、屮寒便血、湿毒便血,热毒便血、伤损便血,洒枳便血、暑毒便血、中蛊便血诸证。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

一、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甚则喉间有痰鸣声,恶风畏寒,头痛倦怠,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青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咳嗽日久加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咳嗽

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治法:温肺止咳。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化痰解痉,必要时加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差,大便次数多者加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脱肛的中医辨证论治介绍

1.中气不足型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轻重不一,有的便时脱出,有的增加腹压即脱出,粘膜色淡红,粘液不多,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疼痛感不明显,伴食纳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中益气,固摄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当归9克,白术12克,炙甘草3克,大枣9克,金樱子12克,续断9克,五倍子12克。水煎

服,每日l剂。

虚寒者,加肉桂3克(煽)、炮姜9克、制附子9克。夹热者,加黄连6克、黄芩9克、槐花9克。久泻久痢者,加诃子12克、破故纸9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人参芦(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处方:人参芦1个(研末)。每日1个,温开水送服。

(2)鳖首(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鳖首(烘干研末)3克,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儿童脱肛。

(3)脱肛方(柯泽春验方)

处方:使君子肉若干,捣烂,加饴糖适量,制成丸药。每丸3克,每次l丸。另炖瘦猪肉100—150克,取肉汤服用。每3日服丸药和肉汤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小儿I、Ⅱ度脱肛。

病人腹痛中医辨证论治是关键

1、寒滞胃肠型腹痛:

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白润,脉沉紧。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为主。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2、寒滞肝脉型腹痛:

少腹冷痛挛急,下绕阴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舌质淡,苔白,脉弦紧。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为主。暖肝煎加减。

3、肠热腑实型腹痛:

腹痛拒按,按之有块,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而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清热泻火、攻下里实为主。大承气汤加减。

4、湿热中阻型腹痛:

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清热、化湿、行滞为主。枳实导滞丸加减。

5、食积胃肠型腹痛:

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浊或腻,脉沉滑有力。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消食导滞为主。保和丸加麦芽、鸡内金等。

6、肠道气滞型腹痛:

腹胀疼痛,攻窜不定,肠鸣有声,得嗳气或矢气则疼痛减轻,脉弦。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理气止痛为主。天台乌药散加减。

7、瘀滞胃肠型腹痛:

腹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触及包块,舌质青紫,脉涩。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少腹逐瘀汤加减。

8、瘀热内郁型腹痛:

腹痛剧烈,腹皮拘急,压痛明显而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化瘀、清热、止痛为主。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9、虫积肠道型腹痛:

绕脐腹痛,时作时止,按之腹软,或可触及条索状虫团,胃脘嘈杂,或嗜食、吐涎,脉浮洪或乍大乍小。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安蛔止痛为主。乌梅丸加减。

10、脾胃虚寒型腹痛: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温补脾胃为主。理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味。

月经提前能喝四物汤吗

温馨提示

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理论,虽然上述内容中提到了四物汤适合于气血虚引起的月经提前的人群服用,但大部分人都缺乏辨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知识,因此,在出现月经提前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物汤。

经期延长的中医辨证论治

病理

1、气虚

素体虚弱,或饮食不洁、劳倦、思虑过度伤脾,中气不足,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期延长。

2、血热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多产房劳致阴血亏耗,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致经期延长。

3、血瘀

素性抑郁,暴怒伤肝,气郁血滞,或外邪客于子宫,邪与血相搏成瘀,瘀阻冲任,子宫,经血难止。

4、湿热

产后(包括人流术后),感受湿热病邪,滞于胞宫,经血淋漓不净。

辩证分型

1、阴虚经期延长,经血持续不止,量少色鲜红,质粘稠,心烦口干。舌红,脉细数。

2、脾虚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止,量少色淡,质清稀,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苔薄,舌淡,脉濡细无力。

3、血瘀经期延长,量少色暗,有时量多而有血块,下腹胀痛拒按。舌紫或有瘀斑,脉弦。

4、湿热经期延长,色红黏腻,有时秽臭,下腹胀痛拒按,平时带色黄,肢体倦怠,步履沉重。苔黄腻,脉滑数。

相关推荐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

三伏贴能治哮喘吗 三伏贴有什么作用

适用于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吃西洋参后失眠是怎么回事

西洋参服用过多,西洋参虽有增强中枢神经,镇静大脑的作用,但是西洋参对心脏也有中度兴奋作用,食用过多,凝神静心的同时,也可间接导致人体出现精神亢奋状态,引起失眠。 这种情况,应该停止服用西洋参,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症状还是无法缓解,应该去医院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服用中药调理。

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在西医认为多少和内分泌失调有关,也有和外界的一些因素有联系,例如受冷受寒、精神受到刺激、饮食不注意等。西药调经药一般是性激素和孕激类药物,但是单纯应用激素来调经往往不那么理想,停用药物大多会出现反复。而中医认为这月经不调有几个方面的类型,例如:气滞血瘀型、气血虚弱型、宫寒型、血热型、脾不统血型等。其中,气滞血瘀类型颇多。 针对月经不调若能请中医具体辩证施治,做到辩证施治针对性应用相应的中药调理治疗月经不调疗效很好,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对身体不良影响也很小。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月经不调类型加以阐述。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痛风的疗效评估

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正常(主要指痛风的急性炎症指标); 显效:痛风的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 有效:痛风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 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无改善或加重。 显效:血尿酸下降达50%以上(或降至正常); 有效:血尿酸下降达30%~50%; 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血尿酸下降不足30%。 血尿酸下降百分数=血尿酸下降值/(服药前血尿酸值-420)*100% 正如我们一开始提到的,痛风是系统性的代谢性

三伏贴的配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贴敷穴位:肺俞、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近年来有明显增多趋势,常见于暴饮暴食、过嗜厚味、酗酒过度者,也可因精神因素诱发,个别也有发病原因不明者。常是急性胰腺炎反复或持续慢性发作导致胰管梗阻,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 一、诊断要点 长期的消化不良,消瘦,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并向背部、两胁、肩胛等处放射,常因饮酒、饱食或劳累而诱发。血、尿淀粉酶增高,大便中有脂肪球。上述症状排除了其它消化道疾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有选择性地拍胰腺X线片、B超检查和内分泌检查,可协助确诊。 二、辨证论治 1.肠胃积热 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

月经后期的中医辨证论治实证

实寒证 证候: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据按,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常用药:桂心温经散寒,当归、川芎活血调经,三药配伍有温经散寒调经的作用;人参甘温补气,助肉桂痛经散寒;莪术、丹皮、牛膝活血祛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气滞证 证候: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或红,脉弦或弦数。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乌药汤(《兰室秘藏》)。 常用药:乌药理气行滞为君;

乱用药比肝炎更可怕

不要同时吃多种 感冒药。赵攀指出,扑热息痛是常见的感冒药成分,因过量使用造成的急性肝衰竭病例比较常见。在很多发达国家,有关部门早已对它展开监测。“这一情况在我国 同样存在,最近我就在临床上遇到3个这样的病例。”赵攀强调,为了规避服用过量对肝脏的损害,大家要谨慎使用感冒药。由于扑热息痛是非处方药(OTC), 很多不同商品名的药物都含该成分,不注意极易忽视,造成叠加使用。还有些中西药复方制剂也含扑热息痛,建议用前应仔细看说明书,不要同时吃多种感冒药。 中草药必须辨证服。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很多人认为中药性情

中医辨证理论治疲劳

1、脾伤疲劳证 从脾治用归脾丸、健脾丸,益气健脾,祛疲养神。脾伤疲劳证多因饥饱失常,酒食过度,或忧愁思虑过多,或工作繁重杂乱,应酬频繁,形体劳役所致。青少年则可因用脑过度,思虑伤脾所致。本证因脾伤中亏,肢体乏养。可见怠惰嗜卧,四肢乏力不收,大便泄泻,懒于言语,恶食纳少,舌苔薄白腻,或厚腻,或舌质偏淡,脉缓而大或浮,或细,或濡诸症。 ①处方: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砂仁、青皮、陈皮、木香、鸡内金、莱菔子、紫苏梗、藿香、甘草等。 ②方解:方中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益气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