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章门穴怎么操作

针刺章门穴怎么操作

章门针灸方法

取穴:侧卧。腋前线与第11肋交界下方,第11肋尖端下缘,脐上2寸旁开6寸。

简易取法: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之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侧卧时从上向下直刺(即从侧方向中线)。

进针深度:斜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向腹后壁传导。

作用主治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痛,呕吐,泄泻,腹胀,肠鸣,脾胃虚弱,饮食不化,积聚痞块诸症。

注意事项

1.持续深刺章门穴,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右侧章门穴可刺中肝右叶前缘,左侧章门穴则可刺中脾脏的下端,应特别注意。

2.若刺伤肝脾引起出血时,出现肝区疼痛和脾区疼痛,有时向背部放散。

3.如果腹膜受到刺激,可伴有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所以本穴忌向内上方深刺。

4.忌直刺过深,本穴以平刺,浅刺为宜,否则超过1寸就可能刺伤肋间神经或血管,造成事故。对肝脾肿大患者,忌重刺。

尿一直很黄应当怎么办

1、外治法

(1)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2)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2、针灸疗法

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若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

3、饮食疗法

(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

章门针灸方法 针刺章门注意事项

1.持续深刺章门穴,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右侧章门穴可刺中肝右叶前缘,左侧章门穴则可刺中脾脏的下端,应特别注意。

2.若刺伤肝脾引起出血时,出现肝区疼痛和脾区疼痛,有时向背部放散。

3.如果腹膜受到刺激,可伴有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所以本穴忌向内上方深刺。

4.忌直刺过深,本穴以平刺,浅刺为宜,否则超过1寸就可能刺伤肋间神经或血管,造成事故。对肝脾肿大患者,忌重刺。

哑门穴针刺怎么操作

哑门针刺方向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 正中线,平第1与第2颈椎棘突间水平的凹陷。

进针方向:从项部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

功能主治

哑门为督脉经穴,直通于脑,并联系于舌根,有通经络,开神窍,清神志,利发音之功,以清上为主,用于治疗暴喑,中风,舌强不语,声音嘶哑,头痛,颈项强急,癫狂,痫证,鼻衄诸证。

注意事项

哑门穴的深面有蛛网膜,脊髓等重要结构,故针刺时要注意安全。

要注意针刺方向

一般让患者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针尖向口唇方向直刺最安全,针尖偏向两侧或斜向下刺入亦可,针尖对口或对耳垂比对指向鼻尖安全,切勿朝鼻的方向,否则针可通过寰椎后结节上方的寰枕后膜,延髓的被膜而损伤延髓。

严格掌握进针深度

临床上哑门穴的进针深度以0.5-1寸为宜,最深不能超过1.5寸(瘦的人在此尺寸时已刺到硬脊膜)。针向口直刺时男性均值为44.92±4.42,女性为 43.32±5.49;针向鼻尖斜刺时男性均值为42.42±4.06,女性为40.99±5.32。由此可见,针向口直刺1.5寸之内(相当于2个中指同身寸)是较安全的,常规下不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手感

针刺哑门可遇到两种阻力:一是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为项韧带,黄韧带或寰枕后膜阻挡之故,尔后针下再出现空松感时,即说明针尖已经进入椎管内硬膜外腔处,此时不可轻易深刺,应缓慢送针;二是紧接空松感之后(深约1.5寸时),如针下再遇到柔软的阻力时,即说明针尖已刺到硬脊膜处,病人可能出现向上下放散的酸,胀感,此时不宜再深刺,应立即停针或退针。

针刺液门穴怎么操作

液门针刺方向

简易取法:第4.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凹陷中。

操作方法:俯掌开指或自然握拳取穴。

进针深度:直刺,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为该经荥穴。

作用:疏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疾病:

1.上焦风热,少阳火邪上攻之耳鸣,耳聋,耳痛,目赤,喉痹,头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3.咽喉肿痛,上牙痛,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热病汗不出,疟疾寒热。

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侠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上焦风热之热病,目赤,头痛等。

2.配翳风,听会,中渚,听宫,耳门,侠溪,针刺泻法,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火盛之耳鸣,耳聋。

3.配少商,关冲,侠溪,鱼际,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之咽喉肿痛。

4.配陶道,大椎,后溪,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治疗邪郁少阳之疟疾。

5.配中渚,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章门针灸方法 针刺章门的作用主治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痛,呕吐,泄泻,腹胀,肠鸣,脾胃虚弱,饮食不化,积聚痞块诸症。

公孙在人体的哪个位置 公孙的功效与作用

公孙穴的功效: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

1.配束骨穴、八风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2.配支沟穴、章门穴、阳陵泉穴,主要治疗胁肋下痛;

3.配丰隆穴、膻中穴、中魁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要治呕吐、眩晕;

4.配足三里穴、滑肉门穴、太白穴,治胃痛;

5.配合谷穴、内关穴,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钟,10-20天为一疗程,治原发性低血压。配滑肉门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命门穴,治月经不调;

6.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要治胃脘胀痛;

7.配滑肉门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命门穴,治月经不调;

8.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主治胃脘胀痛;公孙穴配丰隆穴、膻中穴主治呕吐、眩晕;

9.配合天枢穴、梁丘穴、丰隆穴,针刺得气,平补平泻,天枢加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单纯性肥胖;

10.公孙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月经不调的推拿手法 肝郁型月经不调推拿

1.用拇指按揉章门穴约2分钟。

章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2.用拇指按揉膈俞,肝俞,操作3-5分钟。

膈俞: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针刺耳门穴怎么正确操作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面神经颞支等结构。

功能:聪耳通络,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毒邪之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肿,颈颌痛,聤耳,唇吻强诸病证。

注意事项

1.由于耳门穴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穴位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如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若留针过久,患者常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这样易于发生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相关推荐

针刺阳白穴怎么操作

阳白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双眼平视,肩弓上缘中点上2横指。 简易取法:前额,当瞳孔直上,眉上1横指。 进针方向:沿额平面刺向下方,与额平面成10°。 进针深度:若平刺,以上向下沿皮可透鱼腰穴,向左,右可分别透丝竹空,攒竹穴,深0.5-1寸,针的深面为额骨和其骨外膜。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时额区有胀感,有时扩散至头顶部。 作用主治 阳白为手足少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经穴解》云:“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该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的作用。现代常

针刺承泣穴怎么操作

承泣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眶下元中点下方1分处。 简易取法:瞳孔直下,当眼睑缘与眶下缘之间。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与额状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嘱病人眼朝上看,或施针者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眼眶下缘缓缓刺入,宜浅刺0.3-0.5寸,不宜提插;若深刺时,针尖应略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眶下壁刺入,针刺可达1-1.5寸;或刺入眼睑皮下后,朝内眦方向眼皮横刺(适用于眼轮匝肌痉挛)。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在附近。 作用主治 承泣穴位胃经起始穴,又是任脉,阳跷,足阳明等三经交会穴,该穴可

章门的准确位置

章门穴是人体的出入门户穴位,意思就是章门穴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息,风气,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上曲前臂,用肘尖夹紧两侧肋骨,肘尖正对处即是章门。

风府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府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正中线,枕外粗隆下2横指,第1颈椎水平。 简易取法:正坐伏案低头,或俯卧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进针方向:与项部冠状面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如捣针即向捣针方向放射。 功能主治 风府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又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具有祛风散邪,醒脑开窍,清热泻火,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感冒风寒,头痛,项强,眩晕,鼻衄,咽喉肿痛,呕吐不止,癫

委中穴针刺怎么操作

委中针刺方法 取穴法:腘横纹中点是穴。俯卧,腘窝横纹中点外侧(腘动脉外侧)。 进针方向:从屈侧面向伸侧面与腘窝平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5-1寸,局部可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留针20分钟。 功能主治 委中穴又名血郄,委中央,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它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腰脊强痛,下肢屈伸不利,丹毒,痧症,霍乱(类似急性肠胃炎),中暑,小腿肚转筋,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风湿痿痹,热病汗不出,疔疮,发背,湿疹

羊角风治疗试试针灸吧

1、灸法。取穴:大椎、肾俞、足三里、丰隆、间使、腰奇。操作:每次选用1~2穴,采用化脓灸法,隔30天灸治一次,4次为一疗程。 2、电针。取穴:神庭~内关,太阳~足三里;风池~仆参。操作:3组穴位可交替使用。选用密波,通电20~30分钟,适用于间歇期。 3、耳针。取穴:心、肝、肾、脾、胃、神门、枕、脑干、皮质下。操作:每次选用2~3穴,毫针用强刺激,间歇行针,留针20~30分钟,每天或隔天治疗一次。也可用埋针埋丸法。 4、埋线。取穴:大椎、腰奇、鸠尾、神门、足三里、长强。操作:每次选用1~2穴,在无菌操作

针刺听会穴怎么操作

听会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耳屏切迹前方0.2-0.5寸,在听宫下0.5寸。 简易取法:先取听宫穴,由听宫直下,耳屏前下凹陷处,与耳屏间切迹相平,用手掐按,该处张口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则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斜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进针深度:直刺微向后斜,进针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周围有微痛。 作用主治 听会属胆经,穴在耳前凹陷处,针之能使听觉得以聚会,故本穴具有疏通气机闭塞,清泄肝胆湿热,祛风邪开耳窍之功,用于治疗耳鸣

章门怎么简单取准确 章门的配伍疗法

1、章门穴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2、章门穴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3、章门穴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听宫穴针刺怎么操作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取穴:坐位,双目平视,耳屏软骨根都中点前方2分,颧弓根部上下缘之间的中点,张口有凹陷。 简易取法:侧卧位,与外耳道相平,间隔耳屏。取穴时,嘱患者张口耳屏前微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后,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刺向外耳道)与颞部矢状面成45°。 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蚊叮似的痛觉向外耳道深面。 功能主治 听宫穴在耳门上,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的穴道,该穴可宣耳开窍,宁神定志,主要用于治疗与耳朵及听觉有关的各

血海穴针刺怎么操作

血海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腿前面股内侧肌内侧缘,髋骨上方2寸处(平梁丘水平)。 简易取法: 1.仰卧床上,用力蹬直下肢,髌骨内上缘上约2横指处鼓起之肌肉(股内收肌)的中点即是本穴。 2.坐位,屈膝成90°角,施针者利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附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背侧直刺与皮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深1-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向髋关节。 针刺血海的功效 血海又名血郄,为足太